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社会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发展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已从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向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新阶段转变。产业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之一,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资源禀赋为基础,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并提高其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 “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我国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扶贫攻坚战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产业扶贫项目不仅是一种技术安排,更是一种社会治理。应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出发,运用社会治理思维选择扶贫方略,把扶贫工作作为社会治理问题对待,坚持以农户为主体,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治理贫困的整体合力,以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社会治理:内涵及分析框架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一词开始逐渐取代以往的 “社会管理”。虽然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只一字之差,但两个概念在治理主体、治理目标及治理方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社会治理是指在科学规范制度的指引下,以主体间的多元合作和共同参与为基础,在以人为本的共识下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满足民众合理需求[1]。社会治理注重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治理的过程性与动态性,倡导参与主体的多元性,通过沟通、协调等实现利益的统筹兼顾[2],通过构建国家、社会、市场等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改变以往 “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社会治理理念更加符合当代社会所追求的治理方式与价值目标。

1.3评定标准 采用美国压疮协会制定压疮评估标准对压疮进行评定,皮肤完整受压区颜色变红,手指按压受压皮肤不变白为压疮一期;皮肤有损伤,伤及表皮或真皮,溃疡表浅为二期;压疮处有伤口,伤口浸及皮下组织但未伤及浅筋膜为三期;压疮处组织破坏或坏死到肌肉骨骼等结构为压疮四期。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分析框架

参考文献:

二、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现状

(一)从局部来看,一些地区的产业扶贫效果凸显

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的第一批被实践以来,我国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就,收到了产业扶贫的益贫效果。一些地区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优势或自然资源优势或民族风情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项目,因产业项目的推行而取得了好的收益,真正带领了一批贫困群体脱贫致富,并逐渐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如,陕西省丹凤县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扶贫,2017年该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为农户提供了2 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了近500户贫困群体脱贫;安徽省高寨村利用依傍蟠龙湖水域优势,结合当地盛产水果产品等资源,打造出了 “电商果旅一体、村民社园统筹”的农旅商一体化村庄,经过两年的发展,该村已完成脱贫任务。

(二)从整体来看,产业扶贫中仍存在许多制约瓶颈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产业扶贫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无论是 “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社+农户”模式,抑或是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贫困人口都处于实践模式中的弱势地位。在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制约瓶颈,大部分地区产业扶贫的运作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支配性扶持,扶贫工作被当作行政性任务来对待,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力量较小,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异化为政府主导下的被动参与[3]。一些地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打造出 “亮点工程”或“形象工程”,使得一些产业扶贫项目被村庄精英或富人俘获,贫困群体则被产业扶贫项目边缘化,无法享受到产业扶贫的优惠政策。

三、产业扶贫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的前期阶段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不同参与主体达成利益共识,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各参与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政府 “搭台”,促进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以实现利益的统筹兼顾。改变过去政府所具有的支配性话语权地位,由于贫困户相比其他参与主体更具有自身脆弱性,面临风险时的抵抗能力较弱,根据产业扶贫的目标,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减少因各种风险而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应建立参与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各参与主体能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避免贫困户因利益受损或其他风险而再次堕入贫困之中。由于贫困群体自身的脆弱性和所处的弱势地位,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话语权也较小,当面临产业扶贫过程中的困境及市场风险时,相比于扶贫企业,抗压能力较弱,也最易受到伤害。因此,政府更应注意维护贫困群体的切身利益,给予贫困群体价格保底、产业扶贫项目津贴、生活底线保障等一定程度的风险保障,保证他们在遭遇风险时不至于陷入极度贫困之中。

在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的前期阶段,根据产业扶贫政策执行的初衷,村庄所申报的产业应符合村庄的实地情况,结合贫困户的需求,在征求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确定产业项目,即产业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不仅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还要考虑产业项目带来的益贫效果。但是在实际实施中,项目立项与运行容易受到领导人意志支配[4]。一些地区为争取产业扶贫项目指标,没有进行前期实地考察,也没有考察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及产业扶贫项目是否与贫困群体的自身能力条件相符合等问题。李博、左停通过对环京津贫困带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的调研发现,Y村是该县县委书记定点包抓的村庄,所以在申请项目方面会优先考虑,但近年来由于受蔬菜市场价格波动及环京津带缺水的区位自然条件限制,Y村蔬菜经营一直不太景气,很多合作社处于亏本状态[5],产业发展没有起到带动贫困户的作用。如果产业化扶贫项目与贫困群体的利益不相符合,强制推行将可能引起群体的抗争与不满,容易造成贫困地区的不稳定,损害该地区的社会团结,也违背扶贫的初衷。

产业扶贫的效果如何,是否能最大程度惠及贫困人口,扶贫项目是否符合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如贫困户的需求,参与能力等都需要后期阶段的评估与检测。笔者在曾经参与的精准扶贫项目第三方评估时,看到过一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项目的中断,如一些地方的蔬菜大棚产业,前期投入许多设备、资金、人力,因市场价格的波动,在遇到价格低谷时,由于收益较少,加之缺少后续资金的扶持,许多农户就放弃了种植,致使大棚产业中断,一些设备也开始荒废,以前投入的资金都被浪费了。

地方政府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行动主体,其根本目标在于执行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然而,在实践中,某些政府扶贫部门为了打造 “亮点工程”或突出扶贫绩效,偏向于将扶贫项目下放给一些具有某种优势或有发展潜力的村庄,以便扶贫项目能够产生好的效果。这样就容易造成 “精英村庄”获得产业扶贫项目与资源,而真正贫困的村庄却没有获得项目与资源。这显然违背了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真正目标。在产业扶贫项目申报成功后,农村中的宗族势力及一些精英容易在产业扶贫项目上获得优势,造成 “精英俘获”的结果,导致扶富不扶贫的现象产生。朱战辉在黔西南N村产业扶贫调研中发现,政府为促进N村芒果种植产业的发展,鼓励村庄成立合作社。在政府资源与利益引诱下,村里的 “经济精英”主办起了合作社,从扶贫资源中获得了丰厚利益,而贫困户获得的只是一些产业扶贫项目的溢出效益[6]

(二)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的中期阶段

“刚才您往返点穴的功夫,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用的就是万花谷的‘花间游’与‘百花拂穴手’,吴耕说这个功夫能发出香气,他闻到的香味,就像新开的兰花跟煮熟的板栗混杂在一起。星雨看到您手上的镯子是出自南方骠国的翡翠,腰间金色的短笛也是南方的形制,非金非玉,可不是一般村野小店的老板娘戴得着的。您又说到六诏,星雨就猜出您是万花谷花圣宇晴。我们决定在黄梁驿里等您里来,请您将我们带到万花谷去。”他尽可能地慢慢说话,心里却是激动的,那边星雨星眸闪闪如星,吴耕却是抹起了眼泪。

贫困地区推行产业扶贫项目,旨在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高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然而大部分地区实行的产业扶贫项目,受益群体异化为村里的精英或富人。在农村地区,大部分青年人都外出务工,产业项目的实行缺少年轻的劳动力,为了推动项目实行,一些地方实行 “能人带动”的方式,一般都是由村里有条件或有能力的人参与到产业项目中。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某村采取扶持村干部及村里有能力的农户作为致富带头人,通过组建养殖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脱贫。产业扶贫项目虽然以扶贫为名义,但真正参与和享受项目的并不是贫困户,他们很难享受到产业扶贫的成果,基本上只能获得很少的溢出收益,如土地流转租金[7]。 “能人带动”方式对贫困户的帮助作用甚微。

1.产业扶贫项目后续扶持不足,导致产业扶贫项目中断

一方面,科学调度现有蓄水工程,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对汛限水位、进入后汛期时间和区域进行科学调度,拦蓄洪水,特别是抓住洪水“尾巴”,尽可能多蓄水,确保汛后用水。另一方面,积极规划和兴建一批新的调蓄工程,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通过必要的工程调配手段,使部分地区和江西省主汛期富余的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转移到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和时段,促进水资源的时空均衡。正在推进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及赣抚连通工程,就是典型的生态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

在“太极与健身”专题中,遴选了部分太极拳、瑜伽、八段锦及健身等方面名师名课,以满足学习者习武强身的需求。

产业扶贫的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这就要求扶贫企业在追逐利益的同时,要履行帮助贫困户脱贫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扶贫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社会责任的履行,引起农户的不满。如胡振光等人在武陵山区XF县茶叶扶贫项目调研中发现,不少农户反映,企业只求自己发展,置农户的要求于不顾。当遇到不利天气因素、价格因素波动等影响时,“厂家压价”或相互 “爽约”的情况时有发生,合同的履约率很低[8]。扶贫企业无论是在市场信息掌握方面,还是在与农户的交易与合作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在获得政策的优惠条件后,如果没有让利于贫困群体,这就违背了产业扶贫的初衷。农村合作社作为农户自愿联合组成的互助性发展组织,可以作为农户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代表农户的意愿和要求与政府或企业进行协商,也可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运行进行监督。但现实中的合作社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而且组织本身也缺乏资金支撑,部分合作社的存在具有某种形式性。贫困户作为产业扶贫的对象与主要参与者,一般都是参与一些劳动密集型或技术要求低的扶贫产业,他们在产业扶贫中受益往往比较少,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这些贫困群体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的利益极易受到损害,难以共享产业扶贫发展的成果。

(三)产业扶贫项目运行的后期阶段

2.扶贫济困功能弱化,贫困户利益易受损

2.产业项目被 “精英村庄”和 “经济精英”俘获

2.缺乏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考核与评估,影响项目与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的初衷在于坚持以 “贫困户的利益”为考核出发点,充分发挥扶贫项目的益贫性。而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后期阶段,许多地区都没有及时对扶贫项目的成效及影响进行验收、考核与评估,考核这些扶贫产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对贫困群体产生的作用如何,以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些取得良好收益并真正带动了贫困群体的产业项目,由于没有注意后续的扶持与调整工作,及时作出整改措施,导致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同时也影响了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凉山州J县的青花椒产业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发展起来,市场前景也比较可观,增加了贫困户的家庭收入,但由于后期专业技术指导、市场开发、产业化程度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青花椒扶贫产业的持续发展;河北省西北部李村的产业扶贫项目完成后之所以没有做大,就是因为没有对后续的维持与维护进行精细化管理。

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之一,是解决化学反应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如同漏水的水桶,在解决问题时就会千疮百孔,漏洞百出。

80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EKG与典型ST段抬56例,EKG表现正常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3例,非ST段抬高的患者且有轻微的ST-T变化7例,金标准数据显示为61例、4例、5例、10例。与金标准相比,80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0.00%,准确率为85.00%。见表1所示。

四、社会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契合贫困户实际需求,加强规划与监督

产业扶贫作为攻坚脱贫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为主要扶贫方式,旨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在进行产业扶贫项目立项时,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地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开发与扶贫规划,走出符合地区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9]。要始终坚持以 “贫困户”为核心,切实维护贫困群体的利益。

产业扶贫作为一项社会治理工程,政府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主体,应尽量减少支配性的行政干预;还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地情况,做好规划指导与监督工作。尤其对于产业扶贫项目与资源分配,应加强监督规划,确保项目匹配真实有效,减少项目 “戴帽”及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现象的发生。同时,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之后,要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动态监测,预防村庄内的精英或能人俘获扶贫资源。

(二)明确扶贫主体职责,维护贫困户切身利益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政府不能依靠所具有的权力与意志而对其进行强制干预。扶贫作为社会治理问题,应强调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的参与。在产业扶贫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投资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社和贫困户这些利益主体,政府要注意协调多元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确保产业扶贫中的多元参与主体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产业扶贫背后隐藏着扶贫济困的社会道德逻辑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逻辑的矛盾,政府作为主导主体,应注意控制两种逻辑之间的张力和冲突[10],从产业扶贫的初衷出发,维护贫困户的切身利益。企业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在享受扶贫优惠政策的同时,应注意协调好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扶贫济困功能的发挥。合作社作为维护贫困户利益的互助组织,应承担起带动贫困群体脱贫的责任,利用政府扶贫资源与自筹资源,加强组织的有效运作与管理,做好扶贫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中间人角色,切实发挥其作为农户利益代表的扶贫功能。对于村庄内的能人或 “经济精英”,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或支持政策,真正发挥其带动效应,帮助贫困群体脱贫。同时,要加强对其带动效果及贫困群体受益程度的考核,预防受益群体异化。

通过护士职业市场调研,了解护理职业岗位要求。目前,护士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临床、社区和家庭护理,面对这三种岗位都需要护士具有为护理对象进行整体护理的专业能力;具有自学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协作的社会能力。

(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风险防控

1.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实际需求相脱嵌

(四)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考核与评估,促进项目与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的初衷在于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一批贫困群体脱贫,一个产业项目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不仅需要对产业扶贫项目效果进行量与质的考核,同时也需要对扶贫项目给当地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考核。具体来讲,量的考核主要包括脱贫户数、脱贫人数、贫困群体的收入变化、村庄产值变化等方面;质的考核主要包括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变化、技术能力变化、心理变化、对产业扶贫政策的满意程度等方面,通过对产业扶贫项目的综合考核与评估,以做好后期项目的调整工作。对于取得良好效益的项目,应做好后续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工作,加强对产业扶贫项目的管理与监督,促进项目与贫困群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结 语

产业扶贫作为我国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以往的 “输血式扶贫”转化为 “造血式扶贫”,收到 “授人以渔”的效果。产业扶贫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与资源服务于扶贫事业。产业扶贫项目的选择与决策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实现脱贫及贫困群体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坚持产业扶贫的初衷,以 “实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为核心,做好产业项目立项前各方面的调研工作。在选择产业扶贫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交通、资源禀赋、农户的劳动能力等情况,根据地区的贫困程度与致贫原因,以及市场需求与风险评估,选择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产业扶贫项目。在产业扶贫项目实践过程中,要根据贫困地区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对他们给予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提高贫困户的自身发展潜能,增强贫困群体的参与主体意识,改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利用乡村社会支持网络,促进贫困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扶贫过程中来。在产业扶贫项目的后期阶段,要做好产业项目的验收、考核与评估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根据项目的收益情况及贫困群体的受益情况,结合产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监督与反馈,及时做好产业扶贫政策的后续工作,坚持以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体脱贫致富为准则,以是否提高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水平为考核指标,真正实现产业扶贫的目标。贫困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在面临风险或灾害时,更是缺乏抵抗力。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除依靠政府的力量外,还需要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利用社会的合力发展扶贫事业,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的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产业扶贫项目不仅是一种技术安排,更是一种社会治理。目前,我国推行的产业扶贫项目,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运行方式与行政安排。在我们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往往习惯把扶贫工作当成行政性任务来对待,作为政府的一项制度被执行,政府成为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支配性主体,缺少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忽略了从社会治理视角出发,运用社会治理思维去思考扶贫工作的规划与执行。引入社会治理理念可以发挥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产业扶贫不仅需要考虑政府的扶贫资金和项目资源,也应考虑在扶贫过程中如何才能实现多元主体的参与,让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去,形成凝聚力,同时还应考虑如何进行市场需求与风险评估,以便实现资金、项目和市场与贫困群体的有效对接。

1.扶贫受益群体异化,贫困户受益较少

WANG Xiang-yun, CHEN Qian, SUN Ya-hong, BAI Chong, SHANG Yan

[1]向德平,苏海.“社会治理”的理论内涵和时间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9-25.

[2]高飞.社会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政策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21-27.

[3]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99-107.

[4]马良灿.农村产业化项目扶贫运作逻辑与机制的完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14.

[5]李博,左停.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产业化扶贫政策执行逻辑的探讨——以Y村大棚蔬菜产业扶贫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6-73.

[6]朱战辉.精英俘获:村庄结构变迁背景下扶贫项目“内卷化”分析——基于黔西南 N村产业扶贫的调查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5):57-58.

[7]王春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农村开发扶贫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3):5-13.

[8]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1):118-123.

[9]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4):104-105.

[10]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6.

 
刘 平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