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根基

更新时间:2009-0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自信,是因为其拥有饱含精华的文化内涵、卓越的文化品质和优秀的文化创制主体等三大根基。

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白雪公主和四个小矮人的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了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四位小矮人去为她祝贺,白雪公主拿出12个苹果来招待他们。白雪公主应该怎样分才合适呢?让学生帮助白雪公主分一分,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在学会了除法后,再让学生帮助小矮人解救被恶毒皇后使用魔法而困住的白雪公主,让学生破解三道魔法(练习题),解救出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为了感谢大家,和小矮人推着十个大西瓜,地上放着两个箩筐(画外音:小朋友谢谢你们了,如果你们能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这些西瓜就送给你们了!)。这样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认识活动动态化,情感化。

一、饱含精华的文化内涵——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尽管传统文化被历史打上了时代与环境的烙印,但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创造辉煌历史的优秀文化依然是无法否认的文化主流。

(一)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中国文明史的文化主线。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铸就了民族魂魄,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民族英雄,构筑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宝库。屈原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2]13、陆游的 “位卑未敢忘忧国”[3]578、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9、谭嗣同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5]106、孙中山的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6]19等,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宣示。

爱国主义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多彩的内容。当遇到外敌侵略的时候,中华儿女团结御敌,誓死保卫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同胞不受欺凌,表现出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爱国主义表现为改革社会弊端,挽救社会危机,振兴国家,造福人民,促进祖国繁荣,表现出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表现出吃苦耐劳、发奋图强、勤劳智慧的精神面貌。

PCCPL安装间隙填缝:PCCPL管道属半柔性接头,外部接缝充填水泥砂浆,再冷缠250 mm宽环氧煤沥青带。内部接缝填筑聚硫双组建筑密封胶,填筑厚度2 cm,要求密封胶外观为均匀膏状物,无结皮结块,物理力学性能符合JC/T 483—2006的要求,然后人工抹水泥砂浆。

在创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涌现出诸多的文化精英。文化精英在智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智慧的文化提升。儒释道的发展、史学的伟大成果、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文化创制智慧的高层体现。

(二)创新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善于创新性地继承优秀的文化成果,而且还勇于抛弃陈旧的思想观念,淘汰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汤盘》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7]16673, 《易·系辞》的“变则通,通则久”[8]86,韩非子的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9]442,扬雄的 “夫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10]190等,对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进行了精辟的总结。

在创新精神的支持下,中华民族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创新精神在社会领域表现为革命精神与改革精神。《周易》的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8]60,《诗经》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1]503,韩非子的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9]445, “世异则事异”和 “事异则备变”[9]445等,都是革命和改革精神的表述。

革命与改革不仅是一种精神,而且还有成功的实践。汤武革命、历代农民起义、重要政治制度的创立、战国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革命与改革的伟大实践,把革命与改革精神凝练得更加精纯和高昂。在革命与改革精神支撑下,中国近现代发生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

(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表现出一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追求。女娲补天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都是礼赞自强不息的意志追求的形象表达。《易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8]14、孔子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2]2483、曾子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3]2487、墨子的 “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14]2768等,都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高调表述。

司马迁总结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及其激励作用。司马迁说:“昔西伯拘羑里,演 《周易》;孔子厄陈蔡,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15]3300

各项管理以及日常运营都拟定了规章制度,按部就班,顺畅运行。每周例会制度讨论公寓运营的相关工作,并及时记录、跟进、总结。考勤制度要求岗位经理和当班学生按时到岗、打卡,严格遵守岗位职责,履行请假制度。值班制度要求值班人员除了完成前厅的例行工作,还要定时定点巡岗,密切注意公寓的水电、安全以及各种问题。

如果说司马迁所列举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那么穷则思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脍炙人口的格言、短语和广大普通民众的辛勤劳作,无疑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普遍体现。

(四)厚德载物

《易传·坤卦》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8]18认为人们应该顺天而动,加强道德教化,提升道德修养,以高尚、宽厚的道德品质应对万物。

厚德载物在国家政治层面表现为以德治国。孔子不仅提出 “仁”这样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而且把道德教化的 “教之”作为与 “庶矣哉” “富之”[16]2507并列的基本的治国策略。墨子提出 “兼爱”,主张通过 “天下之人皆相爱”[17]103的道德升华,达到 “强不执弱,众不动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17]65的理想境界。

厚德载物在个人层面表现为对崇高道德的不懈追求。孔子说: “为仁由己。”[18]2502孟子认为,只要努力,人皆可有 “尧舜之仁”[14]2771。因此,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1673,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道德追求。

(五)崇尚气节的英雄主义

普通的平民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乡规民俗和处世哲学,保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春秋齐晋两国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坚守人生大节的牧羊的苏武, “留取丹心照汗青”[22]534的文天祥,都是崇尚气节的楷模。他们志存高远,视死如归,坚守人生大节,把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升华到巅峰。

以崇尚气节为核心内涵的英雄主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空间中生发出来的英勇顽强、不惧艰难困苦、不怕牺牲的气概和行为。这种英雄主义造就了无数英雄人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3]2710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彩的一页。

(六)热爱和平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历代政权大多奉行兼收并蓄、广结善邻的外交政策,在与外国、外族的交往中坚持协和万邦与和平共处原则。与邻国和平共处是历史的常态。

中国自古疆阔民众、国力强盛,但强盛而不发动侵略,总是用和平的方式传播文明,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热情接纳外国客商和使者,以博大的胸怀迎接外来文化。

孔子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24]2471,抒发了不惜以毕生的精力和生命的代价追求学术的价值取向;屈原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27,展现了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老子对“道”追问和探讨,是求索与创新的重要实践;司马迁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5]2735,则是对求索与创新的具体陈述和实践。

自我反省是对自己的文化的反思和自我检查,对精华与糟粕的鉴别;自我批判是对文化糟粕的直接否定。因此,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品格是直接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不断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各区县普遍缺少支柱产业,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是一些老年人、妇女和儿童[13]。老人、妇女的文化水平低,且受传统的简单育秧技术影响。他们认为水稻机插育秧过程复杂、工序多、难掌握,对水稻插秧机操作也有一定的难度[14]。加之种植的水稻面积不多,因此他们认为还不如手工栽插,对插秧机技术的接受有较多思想束缚。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促进了世界和平与文明的发展,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发展环境,也是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浩瀚如海,优秀内涵远不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但这几个方面是具有基因意义的精华。其中,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创新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英雄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脊梁意义的内容;热爱和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交往方面的体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由历史积淀起来的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根基。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临床确诊为MRSA、肠球菌等耐药菌感染;③入住ICU;④需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万古霉素过敏史以及不耐受或已经出现过明显毒副作用者;②联合使用可能干扰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如具肾毒性的药物、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治疗药物)[6]的患者。

二、卓越的文化品格——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品格根基

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凝练出中国传统文化卓越的文化品格。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品格,是传统文化的品质与性格,体现出它的根本素质与性格倾向。上下求索,和而不同,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一脉相承、传承不辍,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多维体现。

(一)上下求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崇尚气节等文化内涵,凝聚升华出了一种孜孜不倦、求索创新的文化品格。

中国古代也曾进行过有限的对外战争,但这些战争多带有反侵略的自卫性质。尽管抵抗外侮、师出有名,但胜利却不贪图赔款或割地,适度惩戒便退守休战。这深刻反映了 “仁爱和平”的文化传统和 “义兵”的军事思想。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求索与创新中创制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成果。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斐然,为传统文化增添了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

求索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灵魂。求索创新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与发展动力,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日新月异、走向民族复兴的卓越文化品格。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老年心肌梗塞便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护理效果,针对性护理干预值得在老年心肌梗塞便秘护理中应用。

(二)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16]2508是一个古老的命题。西周末年的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6]515春秋时期的晏婴认为 “和与同异”[27]2093。孔子更是明确地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6]2508“和”是指不同事物或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 “同”是指同一事物或同一要素的简单相加,“和而不同”就是强调要勇于接受不同事物或者要素,反对简单苟同附和。

据介绍,通过推广节水抗旱稻节水减肥绿色种植技术,可减少灌溉水量50%以上,减少面源污染氮磷流失50%以上,温室气体减排80%以上,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宽广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气度,自觉地吸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文化。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成功交流的典范;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是 “和而不同”文化品格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充分展示。

“和而不同”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开放的、善于吸纳与融合的系统。这种开放、吸纳与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品格依据。

(三)自我反省、自我批判

在长期的文化创制和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生成了一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品格。

孔子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8]2457, “吾日三省吾身”[28]2457,是一种自我反思;老子的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29]10,是对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出现的反思;墨家作为儒学的对立面,系统地批判了儒学的观点,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等富含批判精神的命题。

东汉后期,王符、荀悦、崔实、仲长统等思想家高举批判的旗帜,掀起了一股批判谶纬迷信、政治腐败、恶俗恶风思潮,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扬弃,推动了儒道两家的发展;唐代的刘知几在 《疑古》《惑经》中,对 《尚书》《论语》提出了疑问,反对盲目迷信 “圣人”,成为古代中期最富有批判精神的史学家;明末清初,出现了朱之瑜、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唐甄、颜元、戴震等一大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奠定了近代传统文化的走向;近代的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把中国传统文化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品格推向了巅峰。

1.2.1 0 统计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定义为0.05(双侧)。

(四)一脉相承、传承不辍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都有过中断的现象,唯有中国文化从原始社会的文化奠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创制、春秋战国的文化集结升华,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一脉相承;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延绵不绝。

由于一脉相承,前代文化成果的充分保留为后世的文化创制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使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处于继承、创制、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孔子所说的 “损益”[30]2463,就是对这种传承模式的概括。这种传承模式不仅保留了远古的智慧,而且不断提升了文化创制的平台。

一脉相承、传承不辍,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传承、积累和发展模式,是传统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外在体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尽沧桑而新生、饱经磨难而愈强的内在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品质融创新、吸纳融合、自我超越与传承发展于一炉,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制发展,而且还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文化品质根基。

三、优秀的文化主体——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优秀的文化创制主体,这个主体既是文化的创制者,又是文化传承者和实践者。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耕读精神、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和卓越的聪明才智,创制并传承着传统文化,打造出一座丰厚的文化宝库。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制主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强烈的文化超越性、卓越的文化建构性、文化创制的智慧性等鲜明特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儒、道两家秉承 “和而不同”的品格,在它们自身不断汲取其他学派最新发展成果、充实自己的同时,还形成了儒道两家相互辩驳、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制主体,在创制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知,主动进行文化创新。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自觉展开了全方位的文化创制,兴办私学,整理典籍,创建学术,掀起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31];汉武帝 “独尊儒术”以及儒家在古代中国长期独居一尊,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是因为儒家学派的创建者和发展者能够在文化自觉性推动下,不断对学说进行充实、改造;明清时期,不少学者面对新的历史变化,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创建。北宋张载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2]769,是文化主体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激越表述。

(二)强烈的文化超越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制主体具有超越现实生存条件和超越世俗世界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超越性驱动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觉地超越环境的限制,创制了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征服自然、礼赞人力的美丽神话,蕴含着对人类自由发展的超越性追求。这种文化超越性追求,不仅推动着我们的祖先跨越了 “人化”和 “人化自然”两个阶段,而且使他们永远处于不满足现状、持续创新、不断超越之中。强烈的文化超越性,也因此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创制主体的基本精神状态。

“我看鬼子飞机去得快来得快,肯定是从宜昌飞机场起飞的。让总司令调一支部队去宜昌,把鬼子的飞机场给端了。没有了飞机,我们付出的代价就会小许多。”

民国初年以东南亚为对象的中国体育主动对外交往行为,完全是一种民间自发的体育对外交往行为,是当时中国体育人的自主行为。无论是精武体育会的人员外派,还是乐华足球队出访经费的华侨资助,无不反映了民国初年虽然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是由于政府的软弱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当时的中国仍然没有脱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根本社会性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体育的主动对外交往活动,也只能是民间的交往行为,它只能依靠中国体育人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世界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去争取世界体育的某些话语权。

(三)卓越的文化建构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制主体具有卓越的建构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提升自身的需要出发,对自然进行改造,不断地把外在的对象转化到自身需要的格局中。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精神财富;在创造了历史的同时,还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呈现出万马奔腾、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集结与创制,集中展现了卓越的文化建构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创制主体建构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创制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元和话语系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走向。春秋战国之后,儒释道三家并存与融合,儒家从董仲舒到宋明理学的发展,道家从老庄、黄老之学到后来的道教,魏晋之后玄学佛学的合流,无不是文化主体卓越的文化建构性的体现。

(四)文化创制的智慧性

在文化创制、传承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创制主体显示出伟大的智慧。面对严峻的自然挑战和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都能作出正确的应对,并且筑起一座厚重的智慧宝库。

在应对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许多惊世的创举。世界文明古国大都是在铁器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而中国早在青铜器时代就进入文明时代。这不仅是因为特殊的自然环境,更得益于先祖聪明的生产技术与水利建设。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水利建设、建筑工程等方面,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四大发明、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都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展示。

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方面,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显示出了独特的政治智慧。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王朝之后的历代王朝不断完善国家机器,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正常发展。由于古代政权专制体制,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足,有走向暴政的可能性。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儒家提出了仁、仁政、天人感应、天理等学说,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暴政的发生几率和暴政的残虐程度,为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铁骨铮铮,在历史的风霜中锻造出了崇尚气节的英雄主义。孔子的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9]2517、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0]2491,孟子的 “舍 生而取义”[21]2752等,都是宁可弃利杀身、决不丧志辱身的英雄主义的张扬。

爱国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锻造了中华儿女忧国忧民、报效国家、团结统一的特色品格,打造出了坚持民族团结、保卫祖国独立和尊严的优良传统,生发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文化主体是文化的创制者和发展者。虽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不能否认,但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主体选择和努力依然至关重要[33]。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以他们特有的能力和智慧,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书写了千古不朽的优秀文化精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饱含精华的文化内涵、卓越的文化品质和优秀的文化创制主体,是当代文化自信的三大根基。在这三大根基之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科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奋力创制,构建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2]洪兴祖.楚辞补注·离骚[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7·病起书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4册·痛定罪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册·谭嗣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 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孔颖达.礼记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孔颖达.周易正义·系辞下[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9]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五蠹[M]//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司马光.太玄集注·太玄[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1]孔颖达.毛诗正义·大雅·文王[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邢昺.论语注疏·述而[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邢昺.论语注疏·泰伯[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孙奭.孟子注疏·尽心上[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邢昺.论语注疏·子路[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孙诒让.墨子间诂·兼爱中[M]//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

[18]邢昺.论语注疏·颜渊[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邢昺.论语注疏·卫灵公[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邢昺.论语注疏·子罕[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1]孙奭.孟子注疏·告子上[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2]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 14·过零丁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3]孙奭.孟子注疏·滕文公下[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邢昺.论语注疏·里仁[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5]班固.汉书·司马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6]左丘明.国语·郑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7]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昭公·二十年[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8]邢昺.论语注疏·学而[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王弼.老子注·十八章[M]//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

[30]邢昺.论语注疏·为政[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31]刘益梅.先秦文化自觉的主体及其路径分析[J].天府新论,2010(5):118-125.

[32]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3]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40-42.

 
罗建平,张诗博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