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期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市场拓展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群居动物,以族群为单位的生存模式亘古就有。以少数民族为例,大杂居小聚居成为其鲜明的特点,并在早期主要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流动,如《禹贡》这部西周中期的作品就讲到了大禹治水时期四方之“夷”进贡的物品与路线图。进入现代社会后,主要是由汉族向少数民族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在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方面。新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颗“明星”,少数民族旅游业的传承与发展已然并轨于全球旅游市场,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拓展市场新路径。

1 新时期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

1.1 国际旅游业发展现状

新时期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注重对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发掘,旨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通过“具体化”与“精致化”相融合来实现景观式旅游向文化式旅游的过渡目标。由于旅游业特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广阔发展前景,加上民族地区独特民族资源和自然资源等优势,旅游业成为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1]。比如,在澳洲对于毛利人文化旅游的开发、北欧对于狩猎民族文化旅游的发掘、东南亚各个国家开展的地域特色文化之旅,以及在中国四大边疆开发的少数民族文化之旅等。

1.2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特色优势比较突出,以旅游产业的特色化发展为契机来驱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式传承,俨然在国内旅游产业中刮起了少数民族风,风到之处几乎遍地开花。即使人数最多的汉族,也借助这种少数民族文化之旅的发展潮流,通过其乡村风俗向这个方向靠拢,如“一村一品”就是对这种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构建思维的进一步提升。

1.3 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具有原生态优势的少数民族旅游业虽然有其规模化、地域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与独特风格,但是从现代旅游产业的视域分析,仍然需要通过“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做一些有效的改观,使其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于旅游的体验需求,也能增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新时期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2.1 从流动性角度分析

现代社会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人们都成了真正的“地球人”,尤其是在中国推动“一带一路”之后,这种活动范围内的参与人数与活动频率也正在日益增加。但从本质上讲,现代社会的全球贸易市场之形成是促进人类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根本原因。这种流动性在早期所起的作用是促进人类向各个区域流动,现阶段这种流动性因城市文明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的倾向正在向“远离城市,走进森林”的方向转身。所以,在这种趋势推动之下,旅游业正向文化独特、风格各异、生活形态千差万别、生活方式自然宜人的少数民族倾斜,因此,流动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前景。

1.孵化器从2013年开始加快了建设速度。调查显示,从孵化器建设时间看,2013年是一个节点。自2007年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到2012年底,5年时间只有6家孵化器企业建立并投入运营,而2013年一年就成功创设6家,且每年都有新的孵化器企业创建,呈井喷状态。说明近3年来,开发区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工作经验丰富成熟,企业发展平稳有序。

婚礼主持亦是一个目前的热门专业。山东滨州的金牌婚礼司仪张森经历600余场婚礼的历练,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逐渐的将主持这一行当淋漓尽致的发挥和把握,由婚礼主持而逐渐成为了企业盛典主持的新宠,他就主持了2012法国尚仕集团公益时尚盛会。想必日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会走上更高的领域也未可知。所以我们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放低姿态,尽早选择合适的单位就业。

式(1)中,Ai为不同浓度样品与DPPH溶液的混合液的吸光度;Aj为不同浓度样品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的吸光度;A0为DPPH溶液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的吸光度。

2.2 从市场角度分析

3.3.2 依托体制,完善制度机制化管理

2.3 从行业本质角度分析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产业,它以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国际竞争力强、就业范围广等特点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旅游行业属于第三产业,它的本质在于服务。但是随着旅游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之后,消费者对于形式化的服务已经趋于“不满足”,因而在看得更多、获得更多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的发展应该进一步在形式化服务层面实施多元化发展,以缓解消费者对于形式化服务的疲劳感。另一方面,从行业本质的角度讲,在服务内容方面的“新突破”与“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有效标准,所以服务形式多元化、服务内容产品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3 基于不同路径的少数民族旅游业市场拓展研究

3.1 引入新思维,构建旅游产业链路径

尽管在品质支撑之下,建立系统型服务体系能够确保旅游服务的全程化落地实践。但为了达到预期服务效果,使其趋于品质化发展。有必要依托当前的旅游服务体制,通过制度与机制管理的完善化为其保驾护航。具体如下:从制度管理层面完善,建议引入服务指标化评估方法,在建立服务体系之后,尽量在每个服务内容与服务结果之间建立一个服务指标,这样就能够借助指标化,令每一项服务内容纳入到现行的旅游服务体制的制度规范条例之中;同时,为了确保这种指标的有效性,应该匹配与之对应的责任制度,建立一个服务岗位-服务职能-服务责任相统一的完善制度。从机制的层面完善,一方面可以从制度中抽取评估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将引入的评估指标对应设置到服务内容的各个条目,利用评估表格的时时评估建立起过程化与结果化评估并行的评估机制。其它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则可以借助评估机制进行进一步的对接与引申。这样,就能够依托体制,在完善制度机制化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制度引领、机制运行”的高效化管理体系。

当前,少数民族旅游业在表面上突出了各自特色,但从整体上观察,它依然属于“模式化”发展,如每个民族的旅游基本都会采取礼仪化、体育化、歌舞化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虽可以起到一时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持续,旅游者的反复体验,必然会引起单一感受。“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南省区开始发展民族村寨旅游,以特色差异吸引游客,带动了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以当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参观点,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纯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5]。因此,在现阶段可以将内容为王作为新的开拓路径,通过对少数民族的食物制作、产品加工等,探索出一些由旅游者直接参与到制作过程的旅游项目,并使其转化为一种新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旅游线路的设计,通过旅游体验师的初步开拓,使其成为旅游者可以骑行、步行的参与项目,令其徜徉其中,与真正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进行融合,确保在整个参与、行动期间感受到“这钱花得值”、“这儿的风景真美啊”、“游玩其中真令人心生乐不思蜀之情”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开发新的产品而真正达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的效果,使其在体验式消费中产生了“流连之情”。简单讲,只有将旅游产品的设计对接到旅游内容的具体化才能开发出能够“触动人的灵魂”的旅游产品,而只有借助这种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才能真正使“内容为王”的比较优势突显出来,并带动整个少数民族旅游业转向一个新的境地,进一步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旅游行业的本质是服务,而传统时期的服务仅仅停留于形式层面,不仅单一,而且缺少服务品质的体现。因此,在新时期应该注重在服务层面的附加值累积,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则可以尝试通过建设品质服务路径来实现。具体如下:一方面,应该将服务作为一个项目,并引入现代管理体系中非常生要的系统思维,然后,通过对旅游业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元素的解构,将其诸元素对接到新型系统体系之内,从而实现对少数民族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应该可以按照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应的设置相应服务,比如,在旅游产品设计之前,就可以根据线上预售系统,收集消费者的各项诉求,以此为依据,结合旅游企业的服务特色进行一些添加与增补;再如,在旅游产品设计环节,可以选取“消费者主体因素”突出“体验”特征,尽量使产品服务对接到这个主体的行动之中;再如,注重消费者旅游结束之后的心理感受激发,尝试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包括旅游过程中抓拍的一些照片、截取的某段视频、或者在整个旅游中通过对消费者的观察获得的一些倾向分析,在消费者旅游的过程中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旅游方案”等。比如“以具有冒险性、体能挑战性、技巧性与高难度性为特征的少数民族项目,有塔吉克族的叼羊、维吾尔族的达瓦孜、壮族等民族的上刀山、傈僳族的下火海与哈萨克族的马上拾银等,因体育项目自身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使游客在心惊胆战、惊心动魄中去领会少数民族艺人或群众的才艺”[6]。这样就可以使整个旅游服务贯彻到各个旅游环节,并且实现旅游服务形式的多元化,促进旅游服务内容的细腻化,更利于在旅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交互式关系。

3.2.1 多元发展,抓住消费者主体因素

3.2 开发新产品,增强多元化内容路径

当前,可以透过“4+1”的新型产业链视角,开发出以产业链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路径。比如,当前在少数民族旅游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或者旅游企业建立起与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的数据库。截至2014年10月,分布在民族九省区的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3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6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71个、中国传统村落707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5个、中国美丽田园34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2个,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7.13%、22.22% 、25.09% 、45.44% 、25.00% 、24.29% 、30.77%[4]。然后,通过数据部门的设立、数据平台的搭建、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及分析,制作出全国或地区性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图谱。另一方面,通过明晰的数据图谱,了解该市场中的消费者数量、消费倾向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程度,提炼出可以进一步开发的优势,或改善存在欠缺的旅游环节;或按照这种思路,在产业链路径上,根据“旅游产品-旅游产品销售数量-旅游者信息反馈”增强产品开发数据的积累;或依照当前对旅游消费者倾向的分析,进一步挖掘可以开发的资源,如少数民族的体育资源、风俗习惯资源、衣食住行方面的资源等。同时,在产业链路径下,进行少数民族旅游业上游、中游、下游的资源整合非常关键,尤其是在资源整合环节,应该注重各个环节的资源匹配,比如黎族织锦、傣族节日、蒙古族舞蹈之类的元素就可以按照旅游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方案,使此类物质产品、活动类产品、无形类产品对接到各个民族的旅游项目之中等。

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旅游市场虽然处于发展的高潮期,但由于“少数民族”本身的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自身的限制,比如,进入某一个民族就必然要以其独特性进行旅游项目对接。而且,消费者是无数个体,其需求也多种多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多元发展,在抓住消费者主体因素的前提下,尝试在内容方面做些创新,并将其转化为新的旅游产品。这种以消费者为主体出发的市场拓展路径需要注重“主体的感受性”、增强“主体的体验性”、关注“主体的参与性”、满足“主体的行动性”,将其归纳起来可以置于“体验式消费”范畴,并在这种体验式消费基本模式之中尽可能实现消费者的全程参与。

3.2.2 内容为王,开发设计新旅游产品

文件档案作为办公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逐渐形成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源,对各个单位乃至是整个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文件档案的收集、归档和数字化管理是进一步规范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性环节,提升文件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不仅能为各个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还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便于日后的信息查询,从而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认清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要对文件档案的实际情况加以规范。

传统时期的旅游业产业链模式比较清晰,以“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地”为基本模式。进入21世纪之后,受到工业标准化流程的思潮影响,建立了旅游业的“6+1”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旅游路线体验、旅游产品推广、旅游产品销售、旅游产品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在中国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不仅扩展到了旅游业,而且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方法的引入,这种模式正在进行“优化”。从2008年至今的近十个年头,借助互联网的数据管理思维,透过数据平台的建设,完成了旅游业产业链由“6+1”模式向“4+1”模式的转型升级,基本上形成了线上预售、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产品体验、旅游产品实践的新模式。

对比工况一和工况二可以发现,幅流风机可以有效地扰动满载地铁车厢内的气流,能将空调出风更加均匀地送至“气流死区”。而对于工况二和工况三,即有幅流风机的两个工况,在幅流风机的作用下车厢内的风速度分布几乎无区别,最大风速均出现在幅流风机出风口处,风速约为2.8 m/s,截面平均风速约为0.5 m/s。

3.3 累积附加值,建设品质化服务路径

3.3.1 品质支撑,建立系统型服务体系

3.1.2 借助产业链视角向不同环节拓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市场总是理性的,而促使这种市场理性发挥作用的是“资本的逐利性”。从国际、国内整个旅游市场的状况来看,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是必然趋势,但是在旅游企业数量持续增加、个体化旅游盛行、旅游市场鱼龙混杂、旅游目标同质化的多个要素共同作用之下,旅游市场必然会因旅游企业业务的拓展与资本的逐利性的趋动,而转向市场细分的道路发展。开发民族生态旅游村,发展家庭旅游接待,这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思路、一种新方式[2]。因此,在旅游市场中的城市旅游与非城市旅游之间,发展独特的少数民族旅游是其必然的选择之一。尤其是这种少数民族旅游市场的发展已经区别于传统的旅游,它更多的是一种“旅游消费体验”,所以需要通过不同的生活形态与生活方式来满足这种感受需求。

3.1.1 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业产业链模式

另外,要多安排一些活动,开展活动不仅可以丰富阿姨的学习生活,更能促进阿姨了解和热爱这个职业。例如,组织新老阿姨的交流、阿姨和雇主的交流、聚餐和出游、文体比赛等。

3.4 创新式传承,转向文化旅游路径

3.4.1 保住特色,传承中创新发展文化

考虑本工程深度处理用地十分紧张(仅5500m2左右)选择集机械混合、絮凝斜管沉淀于一体的磁混凝澄清池工艺,该工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污水的提标改造工程中的深度处理工段。

现阶段,为了实现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其中,最基础与最宝贵的则是文化旅游路径。但在其发展中需要考虑到旅游必然对原生态文化的破坏式影响与发展式影响。在破坏式影响方面,旅游者数量、旅游行为等在频率持续加强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原生态文化遗存与各种风貌的破坏式影响。反过来讲,这种非本土化旅游者的进入,也会带去现代城市文化的风貌,并在旅游业日益壮大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会带去可以促进其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应该从两个方面向文化旅游路径进发,一方面,需要保护当地的原生态文化,确保其主体特征的特色化;另一方面,为了与时俱进也应该做一些有效的创新,探索一条传承中创新发展文化的新途径。比如,当前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应该借助政府之力,以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为其树立规范条例保护;同时,应该通过继承人与传承人的模式,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存得到保护。再如,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在保留主体特色的基础上,利用元素撷取、风格变形、要素融合、产品创新等方式,确保少数民族旅游业中的宝贵文化得到传承式的创新发展,以此激活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增强旅游市场与文创产品市场资源的融合对接,带动少数民族旅游业文化旅游路径的拓展。

3.4.2 树立品牌,集中向文化旅游转型

意大利借助文化复兴的历史发展出了以文化复兴为主题的文化品牌,而且在近几年已经完成了向文化旅游转型升级的目标。因而,在促进少数民族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实践中,选取品牌化方向,集中向文化旅游转型可吸取意大利的经验。当前在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市场拓展中树立品牌是发展的大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通过文化旅游转型来实现,反过来,只有实现了向文化旅游的转型才能促进少数民族旅游的品牌化发展。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则应该因地制宜。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可以借助其中的生活形态与生活方式,使旅游者融入到当地的实际生存状况之中,直接将旅游者转化为文化实践者,从而达到文化内容的具象化,由此牵引出“口碑”。再如,可以尝试将少数民族中的一些元素集中起来,凸显其中的主要特征,如傣族的泼水节就是非常明确的文化特征,可以利用这个主要特征打造一个傣族品牌等。

4 结语

总之,新时期的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市场拓展路径研究需要选取与其密切相关的要素,在分条缕析地列举各项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出资源优化配置的比较优势,利用多个联结为作用方案发掘出一些有效性非常显著的路径。除产业化路径、内容化路径、服务化路径、文化性路径之外,还可以尝试在“大项目+小项目”的项目管理方法基础上,对各个路径进行细致化研究,从而构建成有利于新时期少数民族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体系与局部体系,进而带动中国民族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多元路径的条件下,推进少数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应该注重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划分,或按部就班,或同步发展,应该取决于“因地制宜”的可取程度,避免盲目推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从而提升发展中的资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陶宁.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7,38(8):69~72.

[2]金少萍.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5):55~59.

[3]易学,庞元宁.知识经济对西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2(3):39~40.

[4]刘晓春.民族旅游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问题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76~80.

[5]李甫.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花溪区镇山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2):130~133.

[6]曾伟志.少数民族体育对广东地区旅游业的助力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2):138~141.

徐艳华,宋琨
《保山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保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