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从平等权的角度审视全纳教育理念下闽台弱势大学生体育教育权利的实现*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萨拉曼卡市召开“世界特殊教育大会”,颁布了《萨拉曼卡宣言》,明确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想,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平等[1].十八大七中全会上,国务院审议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利[2],而高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结合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各高校开始将全纳体育作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与国际全纳教育理念接轨,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体育授课方式,让体质弱、有轻微残疾和肢体残疾的大学生跟随普通体育教学班或以康复、保健班等形式完成体育教育.然而全纳教育强调的教育“平等”并不是简单的追求“同一”,而是“教育过程”要适合每个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追求,是强调每个人受教育的平等权[3],但缘于高等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被排斥、隔离,甚至变相剥夺弱势群体大学生平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1].

笔者对闽台部分院校不同体制下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以全纳教育理念为线、以局部调查为点,在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等基础上,从体育教育平等权的实现为切入点,探讨不同体制下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问题,并利用两种体制的全纳教育的优势融合理论,提出实现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平等权的可行途径.

金隆电解测量阴阳极板的悬垂度采用9点测量法,选取测量所得差值的最大值即为悬垂度。图6、图7例举了常规和PC电解用阴阳极板悬垂度波动及比例范围。以PC阴极板悬垂度为例,范围在5 mm以内,占比小于20%,10 mm以内为60%,因此出装槽极距的影响将是金隆电解长期发展面临的一大重要考验。

1 全纳教育理念下闽台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1.1 闽台高校体育课程制度现状

对闽台16所高校有关体育课程的规章制度进行了调查,其中台湾高校8所: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长庚大学;福建高校8所: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调查表明,台湾8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对大学生体育课程进行的规定,均规定本科一、二年级为必修课程,每学期每周授课2h,及格者给予1学分,不及格者不得毕业;福建8所高校均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的规定,大学体育课为公共必修课,学生均不得免听与免修,学生需修满4个学分方可毕业.闽台高校中除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华侨大学外,其余13所高校规定:因身体疾病或某种生理缺陷,可免予参加体育实践课程,但理论部分不能免修.闽台高校中只有8所高校的体育部门有专门的文件,而且仅有台湾淡江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和华侨大学3所高校的体育部门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选修课程进行详细的规定,要求学生参加全校的弱势群体特教课程,仅占调查高校的16.7%,暴露出了闽台高校对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妥协和回避,变相剥夺了弱势群体大学生平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1.2 闽台高校特殊教育师资现状

关于闽台高校体育师资及特殊师资情况,对台湾8所高校全部200名教师和福建8所高校全部5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闽台16所高校体育师资情况

  

地区学校教师人数职称状况初、中级人数副高、高级人数年龄状况21~30岁人数31~40岁人数41~50岁人数51岁以上人数执教年限状况10年以下人数11~20年人数21~30年人数31年以上人数特教经历人数台湾台湾成功大学20713557346550台湾大学269175810386752台湾淡江大学351817610143118684台湾东海大学14104085184200台湾辅仁大学27621886877850台湾清华大学1073522133220台湾师范大学6113481211221611112588台湾长庚大学752321133100合计20075125445467365548563314合计比/%10037.562.52227341827.5242816.57福建厦门大学51232882085181311103华侨大学50302022119820121354福州大学4322215161841591360福建师范大学143628121354245255334316福建农林大学42231921814812141060集美大学128557315185238374132174福建医科大学2419521147616750福建中医药大学19118458283720合计500245255591441651171411611278217合计比/%100495111.828.83323.428.232.225.416.43.4

从表1可知,福建高校中,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师最多,为143人;台湾高校中,台湾师范大学体育教师最多,为61人;闽台高校中台湾长庚大学的体育教师最少,仅有7人.在职称的分布上,台湾地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高为62.5%,而福建地区高级与中低级职称教师比例基本持平,分别为51%、49%.在年龄比例中,闽台两省的高校体育教师均在41~50岁占有较高的比例,分别为33%、34%.在执教年限方面,台湾地区执教10年以下和21~30年的教师比例较高,分别为27.5%、28%,福建地区执教11~20年的教师比例较高为32.2%.因此,闽台两省中青年、高职称、拥有一定执教经验的教师占有较高的比例,能够承担起新课程的创新性开发,而利于弱势群体特教化专业性课程的开设和学习.然而在调查的700名高校体育教师中,有特教经历的仅有31名,仅占调查总人数的3.4%.特教专业教师的缺少,导致特殊化专业课程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严重阻碍纳教育全覆盖化的实施进程.因此,加快特教化专业性体育教师的培养和普及性特教化专业教育的实施,是实现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平等权的重要途径.

2.2.2 根据ICF等级,全面促进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

1.3 闽台高校特殊体育场地器械现状

调查发现,闽台弱势群体大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影响因子,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自身身体限制39.4%、自卑心理影响19.7%、专业场地缺乏13.2%、学校特教师资不足12.2%、缺少专业课程内容9.6%、学校不要求5.9%.

 

表2 闽台16所高校10项运动项目场地情况

  

序号项目场地数量适合全纳人群场地数量特殊通道场地数量能改建场地数量1篮球21318718702排球132108108243足球38383084乒乓球1419898435健美操23181856羽毛球1068989117武术18141448跆拳道18161629瑜伽181818010游泳2222220合计72960860097合计比/%10083.482.313.3

从表2可知,运动场地共有729个,其中篮球场213个和乒乓球141个,二者共占48.6%的场地;武术、跆拳道、瑜伽的场地数量相对较少,仅各有18个.有专门的弱势群体专业通道的场地共600个,占场地数量的83.4%;有97个占总数13.3%的场地可以通过改建或增添器械满足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日常使用,通过小投入便可解决高校特教专业场地的缺失问题.因此,场地不是阻碍全纳教育实施的绊脚石.

1.4 闽台弱势大学生体育意愿状况

高等体育教育平等权主要表现为在高等院校中学习机会权和学习成功权[4],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平等权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更主要的是学习成功权的实现,主要表现在是受教育的条件权以及受教育的评价权.高校属于我国教育的最高等阶段,然而处于我国教育责任制思想的涵盖下,以及困于传统思想,认为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锻炼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宜于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导致高校的体育教育多采用免修,开设体育健康、功法等静力性的、变相性的课程.

闽台高校中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运动意愿调查情况,见表3.

 

表3 闽台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运动意愿状况

  

弱势大学生类别项目人数意愿强烈人数意愿一般人数抵触人数肢体障碍终身性肢体障碍4331525暂时性肢体障碍2371048746语言障碍语言障碍13373精神障碍长期性精神障碍15447暂时性精神障碍9324运动性障碍长期性运动性障碍8193240暂时性运动性障碍143567413总计541182221138总计比/%10033.640.925.5

从表3可知,意愿强烈的占总人数的33.6%,意愿一般的占40.9%,抵触的占25.5%.其中暂时性肢体障碍和暂时性运动性障碍弱势群体大学生,在该项人群中意愿强烈比例较高,分别为43.9%、39.2%,长期性运动障碍、长期性精神障碍和终身性肢体障碍弱势群体大学生在该项人群中抵触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9.4%、46.7%、58.1%.然而弱势群体大学生中仅有25.5%抵触学校体育课程,主要是由于弱势群体自身的自卑感产生对体育课程的错误认识,使学校对弱势群体的体育重视程度产生了偏差.如上所见,无视弱势群体大学生主观意愿,错误预估了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学习的渴望,违背了全纳教育理念中对每名学生意愿关切及自我发展的追求,实质上剥夺了弱势群体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平等权.

被调查的的16所高校中,有20多个开设的体育项目.各高校均开设的体育项目有10项,其场地情况见表2.

传统的自卑思想以及社会对残疾人偏见的认识,导致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弱势群体仅占弱势群体数量的四分之一.通过对闽台高校的调查发现,组织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及运动竞赛的比例更低,而且弱势群体大学生特别是终身性肢体残疾的弱势群体大学生中,自身身体限制,是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影响比重为39.4%.然而体育锻炼不仅仅受肢体或运动障碍的影响,心理缺陷也是影响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比重高达19.7%.由于受现行教育制度的限制,全纳教育思想在闽台高校特别是福建高校中,对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实施理念产生差异,造成重视程度及专业场地建设不足.调查中,仅有台湾师范大学开设专业特殊体育教育师资培训课程,专业特殊体育教育人才不足,造成闽台弱势群体大学生无论在体育教育还是体育锻炼方面均处于弱势,错误认识下全纳教育理念将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权利边缘化.

2 闽台弱势大学生体育教育平等权的实现

2.1 倡导全纳教育践行体育面前人人平等

2.1.1 建立正确的全纳体育教育理念,高等体育教育平等权切实面向弱势大学生

全纳体育教育一词的核心不仅仅是“全纳”、“一个不少”的简单字面理解,更为重要的是高等体育教育应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保证每一位同学受益.因此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就必须要考虑每一位同学的兴趣爱好,必须要实现教学项目的分类及针对性教学,而不是因为其体质、身体缺陷或功能性障碍,而开设康复性课程或免修体育课程,将其排除在大体育教学课程之外.

对闽台16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仅有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和华侨大学开设特殊体育课程,因此,在对课程项目进行开设时,可根据三所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对其周边的学校实现特殊资源共享,使周边高校的弱势群体大学生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的课程;其他区域的高校可根据高校情况对师资进行“进修学习—开课教学—进修再学习—开课教学—”的循环型授课方式,完成教学的需要,逐渐完成各项目的特殊体育专业化培训,真正实现“全纳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平等,切实让弱势群体大学生享受到平等体育教育的权利.

西方经济学中广义的市场是供给和需求双方相互作用并确定交易的价格、数量的制度安排。理论上的市场结构有四种,分别是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垄断市场。这四种市场结构划分的依据是厂商多寡、产品差异性、厂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控制程度、市场门槛和市场进出自由度。四种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如下表所示:

女生:一、二年级之间,二、三年级之间,三、四年级之间,四、五年级之间,五、六年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各高校或是区域内高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时,应力所能及地考虑到每位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根据ICF[5]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残疾类型、残疾程度等的分类(见图1),结合各学校的自身状况,进行课程开设.

2.1.4 实现“特教化”差级体育教学评价,注重弱势群体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

图1 基于ICF对特殊群体大学生具备的运动能力分类及选择

2.1.2 根据各高校情况,建立区域性或单项共享合作性教学

2.1.3 根据ICF分类,修订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课程方案

ICF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简称,由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5月22日第54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命名并在国际上使用[6].ICF改变传统观念,将残疾认定为不只是医学或生物性的,而是社会与环境性的,残疾的划分是基于个体对某一类生活环境投入中的“参与局限”及“活动限制”[6~7].

ICF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功能残疾,包括身体功能、身体结构及活动参与;第二部分为背景因素,包括环境因素与个人因素[6].围绕全纳教育下特殊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活动锻炼康复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根据闽台高校学生的调查,将闽台特殊群体大学的运动能力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无障碍运动型(如:面瘫,部分手指、脚趾残缺);第二等级自主运动型(如:单臂);第三等级器械借助自主运动型(如:双腿残疾);第四等级协助运动型(如:视力双盲).根据特殊群体的运动等级不同,制定不同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由于每所学校学生选择体育课程项目人数的不同,为实现单项目的等级性体育教育,就必须以区域为单位开设单项目等级课程,并结合全纳体育教育理念下的融合课程,达到全纳体育教育理念下体育平等权的实现,消除特殊群体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别,使其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淡化群体特殊性,建立与普通大学生正常、平等的社会关系,实现特殊群体的回归社会的去“特殊化”,最终达到互相融合.

“观自在”——儒道佛思想对人之存在的美学规定 ……………………………………………… 韩书堂(3.67)

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个体,每一个个体都千差万别,弱势群体大学生由于听力、视力、言语、肢体等方面的原因,差别更为显著,参与体育课程过程会比普通大学生更为困难.因此在制定特殊群体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时,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客观条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仅仅以考核结果作为整体的评价标准,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根据ICF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划分等级,围绕特殊体育教育机能恢复和提升、残障后遗症的预防、精神障碍者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开发以及培养自立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目标[6],制定不同单项的“特教化”差级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身,完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每一位弱势群体大学生创造平等学习体育的机会和条件.

当新晋MW、MS在2018年开始以各自的方式在行业发光发热,当一批批“候选人”在大师冲刺之路上奋斗不息,已经摘下MW桂冠近9年的David Allen MW也融入了新西兰奥克兰的新生活。

2.2 融合课程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推动全生参与

融合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不以学生的残疾级别、分类、能力为由不予接受,是以“人人平等”为基本的人权要求,融合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消除弱势群体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和满足弱势群体大学生部分功能缺失后的恢复和完善,为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支持,增强弱势大学生体育参与度,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平等权的普及化.

2.2.1 融合体育课程,面向包括弱势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

全纳教育理念是加强全民参与,促进弱势群体生存空间的全纳和参与社会融合.全纳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高等院校全纳体育课程亦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步标志,课程设置的理念更应以增强弱势群体大学生自主参与锻炼的信心及促进社会融合为目标.因此,应积极倡导在高校实施融合体育课程与自主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体育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1].

楚墨终于刷完了盘子,走过来。这次他没有试图抢下电话,而是静静地站在念蓉对面,示意念蓉将电话挂断。念蓉也觉得玩得差不多了,冲思蓉说声“谢谢”,放下电话。

弱势群体大学生能力等级的不同,注定在完成体育技术动作难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体育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不同,而且相同体育项目根据不同ICF等级更应该进行不同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紧紧围绕全纳教育下“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考虑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要求,全面促进学生自主个性的发展,适应所有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需求,培养弱势群体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让每个学生找到体育学习的领域和层次,消除学生的社会孤立感,真正实现全纳教育的融合.

“这次碰巧遇到你,看来也是你我的缘分,有心助你一臂之力。我也好借此次良机咸鱼翻身,不知你意下如何。”老道笑着看向王祥。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的重要载体,研究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常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财政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其中项目实施单位是基层的评价主体,也是直接负责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单位,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侧重从项目实施单位角度,探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问题。

MS培养基(BD DifcoTM,USA)、BHI培养基(Oxoid Ltd,Basingstoke,Hampshire,England)、厌氧培养箱YQX-Ⅱ型(上海新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PCR基因扩增仪Gradient PCR Thermal Cycle(Bio-RAD Ltd,USA)、Bio-Rad凝胶成像系统(Gel-Doc 2000,USA)、7300型荧光定量 PCR 仪(Applied Biosystems,USA)。

2.3 建设专业性场地研发专业性运动器械

在调查的闽台16所高校中,仅有台湾师范大学有排球、篮球项目的弱势群体运动场,其他均为共用场地,在进行弱群体大学生授课时,将标准场地进行机动性改动,改变原有场地格局,完成授课需求.93.8%的院校缺乏专业的特教化运动场地,导致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活动无法得到全面开展,剥夺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平等机会.在表2中,13.3%的场地能够进行简易改装后进行特教化使用,因此,场地设施的改善是大学生全纳体育教育的基本条件之一.首先,以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办学标准,在特定区域,围绕特殊化体育教育的区域化教学,设置专业性场地,满足在区域范围内的特殊化教学需求,并以区域化教学为单位因校设项,增强学校专业的特教化的融合体育教学;其次,制定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相关法文规定,将特殊体育场地设施纳入学校校园建设和学校工作评价指标,鼓励各高校根据各单项中ICF等级的授课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专业化辅助性特殊器械,促进特教化体育课程的融合性,提高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进行体育学习的能力.集合区域性资源优势,开发和设计针对性较强的特殊融合性体育课程及器械,保障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顺利进行.

2.4 培养专业的全纳教育体育师资

全纳体育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特教化体育教学,而是针对一切发展性障碍学生对特殊体育的参与、康复,更深层地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8].调查中,拥有特教化专业培训的教师仅占被调查对象的3.4%,特教资源的匮乏阻碍了高校中特教化体育课程发展,成为高等体育教育平等权普及化的绊脚石.特教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全纳教育理念对特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因此,闽台全纳体育教育资源的发展,必须由台湾及大陆的教育行政部门或由劳动技术部门对特教化教育进行单独的资格认证,并在闽台两省借助台湾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的本科培养体系,一方面对现有的闽台高校教师进行特教化培训,以地区为单位进行优势性项目的特教化培训,建立区域性ICF等级特教化体育课程培养模型,满足区域内特殊体育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台湾师范大学以及大陆设立特教本科的体育院校,进行体育师资的特殊化培养,在普通体育本科教育阶段增加特教化培养的相关课程,使普通体育本科教育特殊化,特殊体育师资普通化[10],推动闽台特殊体育教育的发展.

2.5 制定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保障法》,推动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平等权实现

法律是维护公民自由、平等、人权、公平、正义的武器.残疾人教育保障法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已十分成熟并臻于完善,如美国的《残障者教育法》及英国《沃诺克报告》[1].在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宪法》中,均有规定公民受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特别是台湾在《特殊教育法》中明确特殊教育之课程、教材、教法及评量方式,但均在立法观念、权利和责任划分等方面还未具体深化和细化,缺乏实际操作性,对待弱势群体大学生仍然以“同情”、“怜悯”的思维方式,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尽管全纳教育理念已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纳入到基本保障范围,但由于缺乏具体的法文规定,未能将特殊体育教育法细化,闽台高等院校碍于弱势群体大学生生理、心理、身体条件等影响因素,对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要求偏低,以类似于健康保健的课程,来满足课程体系最基础的需求,与全纳教育思想满足不同学生享受不同教育需求的理念相违背,剥夺了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平等权.为此,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责权关系,制定《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保障法》势在必行.

《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育保障法》的制定必须以《萨拉曼卡宣言》作为基础,在制定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将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作为对高校的考核评价的一项评定指标,并对高校具有较强的监督作用,对学校的基础建设、师资配备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中必须有2~3个以上特殊化适合弱势群体专业性运动场地,并且配备3名以上具有特教化体育教学资格的专业性体育教师,而特教化专业性的体育教师必须持有国家教育部或劳工技术部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并建设以4所院校以上为区域单位的公共特教育体育教学的共享平台,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完善我国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

3 结语

体育教育平等权,不仅仅是全纳教育实现对弱势群体大学生享有体育教育资源和体育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体现,更是对每一名学生不同教育需求的基本保证.对于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现状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从平等权为切入点,转变现有的体育教育观念,健全高等教育中弱势群体教育的法律法规,加强融合课程与个性发展的双向推进,建设专业特教化场地,加快研发专业特教化运动器械,完善特教化体育专业人才的认证与培养,以满足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平等权的保障,真正诠释全纳教育理念的含义,实现教育的平等与公平.

参考文献

[1]陈曙,王京琼.全纳教育视域下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权利的实现[J].体育学刊,2017,24(1):105-109.

[2]陈宝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J].人民教育,2017,68(3):12-26.

[3]宋亨国,周爱光.体育权利的分类[J].体育学刊,2015,22(3):23-29.

[4]朱家德.论转型社会中受高等教育权的特权属性——基于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互动关系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9(2):22-17.

[5]厚生労働省大臣官房統計情報部.ICF国際生活機能分類:活動と参加の基準[M].東京:財団法人厚生統計協会,2007:3.

[6]李波,朱琳琳,岗川晓.全纳教育视野下高校体育特殊教学设计的新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4):74-83.

[7]邱卓英.基于ICF的残疾和康复信息标准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6):501-507.

[8]吴雪萍.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5):82-86.

[9]王平,陈琳.全纳教育视野下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22(5):88-91.

[10]陈曙.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107-108.

 
李守江,蔡向阳
《菏泽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菏泽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