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析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09-03-28

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为主,但近几十年信息技术始终高速发展,快速变化,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内容和内涵应适时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历史沿革

1.1 第一阶段

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155号文件),155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是相关专家预见到PC机将以极快的速度应用于各行各业,社会需要大量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的人才,因此155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将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纳入高校的公共基础课范畴,该文件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155号文件中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阶段课程建设的重点侧重信息技术内容,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1)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快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教育制度,改革入学制度和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

因此,应对各校区核算的流程和标准进行系统梳理,理顺校区间核算关系,进行协同管理,制订学习计划,编制培训资料,形成常态化学习机制和协同工作机制。通过定期组织各校区核算人员共同学习、解读政策制度,建立统一大核算微信交流平台,出台统一核算报销规范手册等措施,逐步实现尺度统一。

1.2 第二阶段

2006年,教育部再次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其出台的背景是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已较高,该文件一方面肯定了155号文件的历史成绩,另一方面规划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改革方向,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脱离应用,要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要做到“授人以鱼,更要教人以渔”,这一阶段课程建设的重点是挖掘课程内涵,以体现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如多数院校试图通过该门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1.3 第三阶段

2000年后,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逐步进入到尴尬的地位,原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理论、Windows基础、Office应用、网络基础知识等内容已由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此时多数院校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扩充了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内容.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现阶段主要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新生信息化基础差异大等问题,但时至今日,即便是所谓的欠发达地区,新生的信息化基础也已达到初步要求,今天信息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应用正高速发展,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绝大多数院校仍将PC机基础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和Office应用作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显然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不符.

2.1 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脱节不能支撑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能要求

当前“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软硬件环境已迥然不同,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部分代替传统计算机应用,以购买火车票为例:人工窗口购票→PC端购票→手机购票,又如10年前资料的传输多是PC机间基于局域网或Internet的资料传输,但今天的应用场景更多的是移动智能终端(手机等)之间或移动智能终端和PC机之间基于WiFi或Internet的资料传输,今天大多数学生可以熟练地复制、删除PC机中的文件,但无法准确找出手机中接收到的文件,现在要求学生掌握手机等智能终端的使用、常用移动互联应用、电子商务基础、物联网基础等知识和技能,正如十几年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PC机、Windows系统常用操作和Office基本应用[1].

2.2 课程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不符不能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要求

中国石化深知,如果要吸引集聚青年力量,必须顺应时代,按照符合他们习惯的方式进行。青年在哪里,团的建设和工作就要延伸到哪里。

3 基于双创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以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操作和应用,是今天经济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重要需求,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是当代每一个大学生和社会人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

3.1 调整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是指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20年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以PC机和传统互联网为基础的操作和应用,今天,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是以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操作和应用, 2012~2017年天猫双十一单日移动端销售额及占比数据(表1),可以典型反映出这一变化趋势.

计算机文化基础应培养“互联网+”时代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并运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为学生的“双创”教育提供必要支撑.

 

表1 20122017年天猫双十一单日移动端销售额及售额比

  

年份双十一单日总售额/亿元移动端售额/亿元移动端售额比/%20121919.44.9201335253.515.22014571243.942.72015912626.468.720161207988.281.920171682151390.0

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创新创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计算机文件基础课程需要支持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教学总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是课堂中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学生的反应等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但无法有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情况,也导致教师在备课时只能是根据经验进行教学准备.教师采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前将预习资料推送给学生,也能在课前实时获得学生预习的具体数据,通过这些具体、科学的数据教师在课前就能进行做明确针对性的教学准备.

工程车场区已开始使用并供暖,经使用状况分析:室外机组:6 台,建筑单体:4 个,取暖设备:125 台。制热时间:3h,供水温度:56℃,回水温度:48℃。机组加热到正常温度时,抽取3个房间进行研究:会议室,宿舍,走廊。会议室:面积98m2,风机盘管5台,制热时间30min,室内温度23℃;宿舍:建筑面积15m2,风机盘管1台,制热时间30min,室内温度26℃;走廊:建筑面积66㎡,风机盘管2台,制热时间30min.室内温度14℃。

3.2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粉丝社群发展后期,通过生产高质量的内容,实现“对外收费”,维持社群内部的稳定运营和对偶像的长期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到诸多社会资源,刺激众多小型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粉丝形象积极的一面得以向更广泛的领域传播开来。

以PC机和传统互联网为基础的操作和应用依然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会随着经济社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而改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并不会完全消失.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强调借力“互联网+”促进传统行业的创新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就业创新的支撑作用,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互联网+”已被纳入顶层设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国家战略,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一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素养,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提供必要支撑.

为支撑新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原有以PC机为主的课程内容,适度增加移动互联应用、电子商务基础、物联网应用基础等模块内容.

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由移动互联应用、电子商务基础、物联网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模块构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措施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互联网+”时代下的必备信息技能,引导学生契合“互联网+”机遇进行就业创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着力学生“互联网+”时代的成长.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互联网+”下创新的主要技术支撑,电子商务依然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途径,“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需要了解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

3.3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近年相对热门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向.目前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并不统一,但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方式和e-Learning的优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混合式教学的主要形态,移动学习是混合式教学未来的发展方向[2].

3.3.1 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我们结合工作岗位设计相应的药学服务情景,根据项目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景设计,编写用药咨询、药患沟通等剧本,由专业教师指导,并进行扮演排练演出。另外,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院医药学社等社团活动走进社会药房,观摩药师工作程序,并进行合理用药知识宣传等。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各类活动,顺利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了的综合素质发展,获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3.2 混合式教学的建设

混合式教学通过将部分教学环节前置来获得具体、科学的学生学习数据,对于了解、理解、掌握三种类型的教学内容,适合前置的是了解和部分理解类教学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应该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进行呈现,大量优质课程视频资源是混合式教学建设的关键,根据课程特点视频组织形式可以是微课、MOOC或SPOC等[3].

依据美国科学技术理论史学者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范式指的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一学术话题或学术领域在长期研究中形成的一些“主导性研究方式和共同规则”[8]之集合。用托马斯·库恩的这种范式视角来看,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见之于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的基本看法和方法论体系就构成了其发展的范式逻辑。

搭建基于Web的线上教学平台,平台具备课程网站功能,可在线创建课程、编辑资源、发布教学内容,具备师生互动答疑功能,具有教师教学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具备课程统计、教学行为统计、过程性考核统计等功能,同时支持移动终端设备,线上教学平台侧重理论教学.

3.3.3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混合式教学根据在不同的阶段实施混合式,分为:前混合(预习阶段)、中混合(课中教学)、后混合(课后巩固)和全混合,不论那一种,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关键都是先让学生学习,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策略,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3.3.4 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方向

移动学习是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方向,移动技术为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奠定了基础,使一些教育教学概念得以落地实现,移动学习有效解决了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等问题[4].

4 制订课程评价标准

制订全程化、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标准,量化考核指标,科学评价教学效果,综合考核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团队意识等[5].

5 结语

地方应用型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由移动互联应用、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模块构成的课程,使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必备信息技能,并能运用这些技能解决生活、学习及以后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洪伟,张芳,李晓辉.“双创”背景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科技视界,2017(3):52.

[2]汪晓东,张晨婧仔.“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8):11-16.

[3]郭洋. SPOC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4]张艳君,武丽萍,刘林.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现[J].教育现代化,2017(35):181-182,190.

[5]朱子男.“互联网+”模式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J].吉林教育,2016(44):43-44,48.

 
曹维祥
《菏泽学院学报》 2018年第02期
《菏泽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