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萧㪺理学思想初探

更新时间:2016-07-05

(1230—1307),字维斗,号勤斋,赠资善大夫、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为扶风郡公,谥贞敏,奉元(今陕西长安区)人。在元代,仁宗年间考试程式为:“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1]2019。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以法定形式确立为科举必考书目,朱子学也因此获得官方认可。虽然官方定立的是朱子学,但关学等其他大部分学派也没有停止发展,特别是关学,其所独有的特点是“能兼容各派学说,吸取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在学派分野中,往往保持一种中和性格”[2]。这种学派精神所导致的结果诚如陈俊民所称赞的“它以‘气本’‘气化’之学和‘精思’‘实学’之风,同朱学、王学相依相离,鼎足而立,为宋明理学写下了独放异彩的篇章。”[3]身居关学发源之地,这种学风深刻影响了他的理学思想。

一、理气论

张载主张气本论,气是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根源,而且太虚之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4]263。对此,蔡方鹿认为“气与太虚同实而异名”[5]。朱熹则主张理本论,朱熹虽不否认气的存在,但却将理气二分,形上形下,体用俱在。他强调:“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6]这个理具有本质性,“所以然”是自然规律,“所当然”是伦理法则,二者合一,是生物体的构成要素。萧 对此题采取中和态度,他说:“惟天生民,理与气具。理也,为仁义礼智之性。气也,为五脏百骸之形。人生而静,性之本也。至大至刚,气之本也”[7]20。天造生人这种生命体,理气俱存于人体之中,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因素,二者并无等级、前后的差异。理表现为内在,以仁义礼智的常性形态为表现形式,而气则展现于外,以具体的五脏百骸的形式存在,两者是内与外、体与用、无形与有形的关系,但这关系萧并没有像前代理学家所分的形而上为体,形而下为用,他突出的是人具有静的因子,主静之品行是因为有性这个本质属性,而此处的性即是理,理性同实而异名。并且人所表现出的至大至刚的态度亦是气的作用,而气也是成人的根本,气理俱一,内外俱现,相辅相成,同构于人。但他继承了张载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他说:“天积至阳轻清之气耳。其为气也,至刚至健,旋转至急,故包得地居其中。地则气之至阳而重浊者,积之而后成形质。然其初本一气也,动则为阳,静则为阴,阴阳分则两仪立。虽曰两,而实未尝相离也,故曰天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也”[7]48-49。他明确认为天地的构成为气,气这种原初物质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轻清之气,另一种是重浊之气。依旧按照传统儒家的阴阳相分之道,阳作为刚健的代表,主动之阳气便比附于天,包括于地。而阴主静,为厚重的代表,因而阴气便类比于地。他辩证的认为动阳静阴分而两仪则立,但其原初之态只是一气,是由一而二的,是运动的生成观、发展观。同时,萧并没有否定阴阳二气的同源性,他强调虽然阴阳两气的表现形式是二,但天地并非是相离相分的,与此相反,两者是互立互依、相映相衬的。

“一两”概念从《周易》系统发展出来后,得到理学家们的高度关注,是理学阐释系统的重要命题。张载提出“物无孤立之理,非同异、屈伸、终始以发明之,则虽物非物;事有始卒乃成,非同异、有无相感,则不见其成,不见其成则虽物非物。故一屈伸相感而利生焉”[4]12-13。这是对一物两体的解释,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前行,有同有异、有屈有伸、有始有终,辩证而对,缺一无立,少一不可。一方的存在是建立在以对称方的相对存在为前提条件,孤立对待便不成物,这就是张载的“一两”观。关学后生萧接受了张载此说,统之于理气观中,在阐释他的理气观点过程中,自然生发,流露于外,亦见张载对其理学思想的影响。

气的范畴在萧思想中既是生成宇宙的本体,亦是构成生物的质体。正如他所说:“万物所资,均乎一气。”[7]23气既然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存有?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的孟子便已给出答案。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8]操作方法就是用正义养,这就是著名的“养气说”。萧在吸收张载气本论的过程中,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追根溯源,直至孟子。他提出:“气则偕行,莫御莫量。顺理为直,得养则大。”[7]23他首先申明气伴随行动的始终,是不可抗拒也不可估量的,但此处的神秘性几微,不可知性略淡,他要表述的是气的运动性和常随性,是常态下的一种物质。其次,他明确了气与理的相伴性,前已论述萧的理气观是对等关系,此处他依然说明气理相顺,气依顺理便正直,因气与事偕行,围绕在人的行事做人中,所以顺理便行为正直、不屈从,在理气相依的论述中强调气对人之品行的导向力。最后,肯定养气的益处。萧在论述中并不是简单说气要存有便可,而是重点在养上。孟子提出了养气的重要性,要不时的深省自察,查缺补漏方可存有气,这是气的涵养工夫。萧溯源于此,深究其意,明察其旨,洞见其要,理解了气的存有在于养的玄妙之机,从而得出气在养则大的结论。“大”的涵盖范围很大,孟子的重点在道德品性上,萧亦是如此,但“大”的延展性不仅限于道德层面,因气是与人事偕行的,故而养气亦可使人做事顺达、人生安泰。

二、心论

陆九渊以心为本体,主张吾心即是宇宙。诚如蔡方鹿所说:“陆九渊以心为宇宙本体,心包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及万物之理,万事万物都以心为根源。”[9]在他的理学体系中,心占据主导地位,以心为核心统摄万物众理。他所理解的心是“一种伦理性的实体,知觉作用和伦理道德行为仅是它本质的表现。”[10]的心学观部分吸收了陆九渊的学说。他认为:“闻人之心虚灵,知觉主一身,涵动静,具众理,妙万物。”[7]16首先,他认为人心是虚灵,这一点明显受佛老的影响。陆九渊主张心是实体,而萧此处见解以心为虚灵,两者相反。其次,萧虽主张心为虚灵,但并没有否定心的作用,摒弃心的属性,恰恰相反,他回归陆九渊的心本论上,认为心是知觉作用的体现,心括知觉,见于身这个体上,并且心涵动静,一动一静所代表的两种运动属性都来自于心的涵养。最后,他道出心的大体,心的本质,它体具众理,是理的所生之地,是理的根源,万物的精妙体现源自于心,也就是说理与物的本根即是心,理与物所展现的绝妙精恰都因心而使然,这即是接受了陆九渊的心说。可见,虽然萧的心论思想有受佛老影响的痕迹,但陆九渊论旨的浸染是不容忽视的。

[2]赵馥洁.关学精神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18.

三、理欲论

因为有心的存在,自然会产生欲的情感。“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口头禅,萧认为:“夫饮食男女,天理存焉。天理人欲同行异情,明者即此为治心修身,造端切要,昧则流为大欲耳”[7]21。而且他明确解释了天理与人欲的概念,即“心有无常四端,谓之天理。口体之属,止有声色饮食男女,是人所欲,谓之人欲”[7]51。如果放纵人欲,就会造成“有欲则己小物大,为物所掩而屈焉”[7]20。有欲的作祟便会迷失自我,而且他重点指出被欲所掩盖后,人品便会滑坡,美好的德性、高尚的品质、崇高的人格将会屈服于物欲,这是理学家们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与儒家高扬的德性学说是相悖的。萧为捍卫儒家思想、维护理学家所公认的精神而发出呐喊:“天理,阳也。人欲,阴也。使天下之人皆能以天理胜人欲,则自然事事合于心,自然阴阳和,风雨时,百谷丰登,万物畅遂,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也。”[7]51将天理人欲的论辩上升到关乎国泰民安的高度,足见他对此问题的关注,而且从中可见他不仅继承了前代的德性正统观,而且态度异常坚定。那么该如何治欲呢?萧引入了“刚”的观念。他说:“刚与欲,正相反。刚则不屈于欲,故常伸于万物之上。”[7]20“刚”是高于欲的境界,它是一种为人品格,更是一种治欲方法,因而它能伸于万物之上。它的具体表现是:“有血气之刚,有义理之刚。血气之刚能施于朝夕,或辍于持久;有见于少壮,或衰于暮年。义理之刚本乎治教之气,从道不从物,为善不为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21可见,孟子的“大丈夫”论对萧的德性修养理论的影响是深刻的,而且此处他又将“刚”与气联系在一起,升华为一种作人方式。面对欲,可追求在它之上的“刚”,因为刚高于万物。但“刚”并不是完美的,它又分为“血气之刚”和“义理之刚”,层级更高的是“义理之刚”,它是理想境界。所以萧对欲的认识不是停留于表层,而是深入探究,穷思其理,进而创造出“刚”的理论,这也是他理学思想新于前代理学家之处。

3.2 被动训练对婴儿智力及运动发育的影响及机制 小儿神经系统在胚胎时期就开始发育了,对于新生儿出生时窒息时间及状况,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且目前为止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本研究对出生窒息患儿的研究显示,科学合理的被动训练对0~6个月窒息患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都是有利的。国外已有报道表明,早期干预包括科学的被动训练可以改善因环境及生物因素所引起的儿童智力落后[6]。

天人关系一直是个很重要的命题,对天的认识随人们思想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儒家以德配天,高扬“天人合一”是一大特色。萧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总论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天地人,一也,岂有二乎?天包地外,地居天中,人生天地之间,受气于天,受形于地,乾为父,坤为母,故人之一身,气则天也,形则地也,心则人也”[7]48。可见,他主张天地人三者为一,但三者有等级的区别。天最大,包括地与人,地其次,而人最小,生于天地之间。此处他再次强调张载的气本论思想,而且突出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有心,心是为人的标志,也是成人的主宰。所以他的思想是杂糅的,融合的。在天人关系上他坚持要有敬畏之心,“人能常常兢畏斋栗,如对君父,如事鬼神,则心不流荡放去。心既常存,则能保守得天所赋之理完具不失,顺而行,不敢夹杂一毫己意,即事天之道也”[7]56。因为他主张人的主宰是心,人于天地的区别亦在于独有心,心是人的机关,也是与天相通的枢纽,所以天人关系要靠心为媒介,因此要保有敬畏之心方可事天。天在理学家眼里是形上与形下的统一,人来自于自然之天,稟受天命之性,因而要实现自我超越,消解人作为个体的有限性,以期天人合一。恰如萧所述:“于穆天命,至诚无息,于皇至神,与天合德。诚之者人,以人合天。”[7]29人的终极目的与至成境界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因而也就需要常怀敬畏之心。

四、知行论

对于知识的追求是理学家的普遍自觉,无论是张载的闻见与道德之知,还是朱熹的格物穷理,都是为了自我提升,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萧同样如此,他说:“自一事一物究及天则,尽吾之灵,昭徹表里,乃一意乎善,罔自欺”[7]16。穷理即是为了满足自我提升的需要,在穷理中能使内外光明,达于善境,从而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自我欺骗。穷理要运用格物致知,这是沿着朱熹的思想路数。萧说:“必先用力于格物致知之功,乃能别心意之是非邪正。”[7]20也就是说惟有倾力于格物致知,才能摆正心,避免自欺。而要格物穷理,却离不开学的工夫。萧是很重视为学之道的。他说:“闻之格物致知之方,则有论古今人物而辨其是非者,况近在吾身乎?日夕思省,使是非皦然,是则加勉,非则改之,毋自欺焉,学之要。”[7]8格物致知不必外求,施体即是自身,从难易程度上首先给求学者以安定,并且格物致知求之不难,人皆可得,秘诀就是要不断思考省察,但态度要认真,“凡为学之要,于一言一行间不可苟”[7]50,这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最终才能做到不自我欺骗。自我提升,实现自身价值是他的目的,是所谓的体,所用的方式与所通过的渠道就是学,也就是所谓的用。在对体的追求中,终极目标就是自我满足,如果自我欺骗,那便是对这个根源目的的强烈讽刺,所以他强调勿自欺,就是要从源头上做到思想的肃清,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这是萧理学思想中很实际的一面,在不断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个人品德修养也得到不断的完善。

[5]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33.

五、圣人君子观

圣人是儒家修齐治平的楷模,是理想的至成境界。萧在谈到圣人时,赞叹他们的行为“继天立极,设为庠序,教以人伦,使之顺性命之理,变化气质之偏”[7]13。此处他继承张载所分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依张载观点,天地之性是由天德而得来的本体,而气质之性则由气化得来的感性存在。因为气质有遮蔽,所以气质之性人各不同,圣人体大,所以是榜样。因为圣人能顺应性命的道理,改变偏离正道的气质之性,所以是争相看齐的标尺。这一点萧一语中的,他说:“惟圣哲气稟粹精,鉴空而衡平”[7]16。只有圣人禀的才是精粹醇厚之气,因而他们能平衡不均。可见萧在此是用张载的气论方法诠释他心中的圣人形象,而且他对圣人是至信不疑的,“天道与圣贤之言决可信,决不误人”[7]54。两个“决”字,足见他态度的坚定。与此相对,儒家另一类理想人格是君子。如果说圣人可望不可及,那么君子则是近在咫尺,可欲可求的。萧在论述君子时说:“君子则克治有素,必使物欲退听,而察吾气稟刚柔善恶之偏用力焉。以刚善克柔恶,为阳之长。柔善克刚恶,为阴之长。故具果毅干固慈顺之美,而无猛隘强梁懦弱邪佞之疾。”[7]11所认同的君子依然是美好品质的集中体现者,但与论述圣人所用的气论方法不同,由于通过个人修养可以达到君子的境界,所以他更多的是以常人所具有的品行为立足点,进而论述君子的人格,从而去除了君子的神圣性。正如他说的“人皆有士君子之行。”[7]13这就从人的内在方面肯定人皆有君子所具有的因素,所以萧认为通过外在修养,加之人本身所具有的君子品性,在不断涵养中诱发出此一因子,便会成为君子。

六、天人论

有很多员工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他们处理相同的事务,体验相同的挫折,最后获得相同的结果。正因为每天都体验同样的事情,因此一线员工最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同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都有着很好的想法。精益寻求将员工中未利用的想法和改善措施与企业的总目标结合起来,来追求企业的长期绩效[3]。一个好的精益组织一定是充分利用了员工的智慧。当员工参与度发生变化时,企业精益生产的效果也必然会出现变化。

七、结语

作为元代理学家,又身居关中,可他既没有拘泥于朱熹,也没有固守张载,而是兼采诸家。正如《元史·萧传》所述:“为文辞,立意精深,言近而指远,一以洙、泗为本,濂、洛、考亭为据,关辅之士,翕然宗之,称为一代醇儒。”[1]4326并且在探究理学命题中能生发己意,有所创见。从关学层面看,他使关学在元代少数民族统治下继续发展,没有断绝,功不可没。全祖望在评价元代理学时表彰他道:“有元立国,无可称者,惟学术尚未替,上虽贱之,下自趋之,是则洛、闽之沾溉者宏也。如萧勤斋、同榘庵辈,其亦许、刘之徒乎!”[11]将其与元初弘扬理学的前辈并举。四库馆臣更是盛赞萧是“关辅自许衡倡明理学之后,实继之。”[12]充分肯定了其在元代理学领域的地位,因此,研究萧理学思想,对元代关学乃至整个理学思想史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心在萧的思想体系中是重要的一环,但心会产生各种情感。他曾说:“心系声色,臭味势利,纷华是诛。便儇巧佞,卑污苟贱,是狂灵府。”[7]16从中可知,心会产生诸多欲望,倘若纵情无度,便会使灵府,也就是心发狂,进而乱心、坏心。怎样治心?他开出的一剂良方是:“收放心,养德性。”[7]51正如前面介绍的养气方法一样,此处萧依旧从孟子处汲取营养,孟子著名的“求放心”理论被他恰当的利用,沿着孟子的理路要收回放失出去的良心,但不止于此,更要上升高度,要涵养德性。无论哪个理学派系,对德性重要性的认同是一致的,这也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德性之学是儒学的核心。萧所提出的方法是上与下、表与里、浅与深的关系,收回放心是把初层的实践操作深化为德性的修养,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6]朱熹.朱子大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12.

[3]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其关学学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33.

图3中,样品1~4、7~8与空白组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相近,表明在同等发酵方式发酵条件下,添加增香酵母不会对薏仁碎米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造成很大影响,而同时添加两种增香酵母的样品5、6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则明显低于空白组,分析可能是总酸含量降低所致;由图3所示,样品7、8与样品1~4相比,其氨基酸态氮含量相对较高,表明分别在不同发酵时期添加两种增香酵母时氨基酸态氮含量较高,样品7中氨基酸态氮含量高达0.872 g/100 mL,略高于样品8,其含量与未添加增香酵母的样品9相比增长了2.41%,因此,为提高酱油风味,样品7是较好的添加方式。

[4]张载.张子全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EPIC (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模型可以在多种气候情景、环境状况和管理制度下模拟上百种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该模型由美国农业部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Cavero等使用EPIC模型成功模拟了大田加工番茄的生长和氮素吸收动态[11]。本研究以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EPIC模型的作物模块,构建寡日照天气条件下的设施番茄生长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的结果明确设施番茄生长对寡日照天气的响应过程,为设施番茄环境调控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儒家贵德,并以仁、义、礼、智、信五常相附。萧深明其旨,他提出:“仁者,爱之理也;义者,宜之理也;礼者,敬之礼也;智者,别之理也;信者,实之理也,此人之性也,亦曰人之德也。盖此理得之于天,亦曰德性也。故仁之发为怵惕恻隐之心,义之发为羞恶之心,礼之发为恭敬辞让之心,智之发为是非之心,信之发为诚实之心,此人之情也。仁则为父子之亲,义则为君臣之义,礼则为长幼之序,智则为夫妇之别,信则为朋友之交,此人之道也”[7]49。由此可见,在萧的理学思想中,德的五常形式与理是相连的,它们内在于人的品性之中,人性的善以五常来展现,从而构筑为人的德性。以五常作中介,通过实践五常,使人性表现为德性,彰显善的光辉,这就是萧德性修养的目的。五常所覆盖的人事极广泛。仁作为爱之理,它涉及亲亲尊贤;义作为宜之理,它突出为人处世;礼作为敬之礼,它主打待人接物的态度;智作为别之理,它关涉辨别能力和认知理性;信作为实之理,它凸显品性教养。这五种德性出现在个人处世的方方面面,众旨归一,其核心目的是教人向善。身具此德,无愧于心;自由洒脱,无违圣道。

送谢氏父子走的时候,苏楠说,刚才没告知你们,咱们的谈话我已经录了音。我想提醒你们的是,现在我的委托人的女儿连工作都丢了,失业在家,生活很不容易。你们刚才也承认了,当年是我的委托人救了谢老先生。现在她有难了,你们不应该伸手施救吗?你们竟然借此机会要挟她,索取什么五千块钱误工补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做的事。

[7]萧.元代关学三家集[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62.

[9]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精粹丛书——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13.

阶段性的测试是对一段时间劳动成果的检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指引方向。除了笔试和上机考试,还应该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让学生从中领悟平时学习态度和测试成绩的正向关系,了解自身的长处与短板。这样,学生才能增强学习信心,自愿主动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

[10]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60.

[1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695.

[1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39.

新能源应用方面,德国作为老牌汽车工业大国在开发新能源汽车上技术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近十年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市场上新能源汽车投放量不断增高,国家也相继推出了鼓励和保护政策。未来新能源汽车在数量上只会有增无减,各国在技术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高俊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
《安康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