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09-03-28

程翔在《说苑译注》一书的前言中专门列出一章“《说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从古至今有关《说苑》的研究,但大多只关注《说苑》版本和译注研究,其中古代文人对《说苑》一书文学方面的关注并不多,书中提到的仅刘知几在《史通》里的一处评价,其余几处也只是成书过程和版本考据。有关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文学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始才颇有成果,按内容主要分为文献考据学、文体归类、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这四个方面的研究。

以上用例中“绿色2”不仅限于作修饰成分,独立成词时也可反映与“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相关”的相关概念如(26)、(28),只是这一时期的“绿色 2”一般加注引号以示区别。但发展到2010年后不加注引号也能单独使用。例如:

、《新序》《说苑》《列女传在文献考据学方面的研究

徐建委所著《〈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积累与学术史为中心》[1]一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说苑》的版本与文献考据的研究,徐兴无的《刘向评传》[2]一书有一章“《列女传》《新序》《说苑》及其他——刘向的伦教观与史学”,主要讲的是三书的编撰、文献渊源和《新序》《说苑》与史学的关系;谢明仁的文章《〈说苑〉引〈诗经〉考》[3]统计分析了《说苑》引诗的情况,阐释了从《说苑》引诗并不能判断刘向是习鲁诗还是其他诗、习今文还是古文的观点;梅军的硕士论文《〈说苑〉研究》[4]考证了《说苑》的原貌、版本、引书,论证了《说苑》的思想艺术,从而归纳出《说苑》的儒家正统、取材特点和艺术特色;张冰的硕士论文《论〈说苑〉的文献价值》[5]通过比较《说苑》与儒家文献、道家著作、佚书材料和其他著作的文献留存问题,全面分析了《说苑》的文献学价值;姚娟的博士论文《〈新序〉〈说苑〉文献研究》[6]是关于《新序》《说苑》和先秦典籍与出土文献的互见文献研究;谢祥娟的硕士论文《〈说苑〉的成书及其文学价值》[7]在第一章分析了《说苑》的材料来源和加工方式;陈丽平的《刘向〈列女传〉研究》[8]一书的上编详细论述了《列女传》相关文献研究;蔺小英的硕士论文《〈孔子家语〉与〈说苑〉关系考论》[9]通过分析对比《说苑》中与《家语》相同的章节,得出了《家语》成书时间比《说苑》早、《家语》不是王肃伪书的结论。

、《新序》《说苑》《列女传的归类和文体问题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月的《刘向〈说苑〉研究综论》,[10]概述了历代史志目录著作、文学史、小说史、专著、论文中对《说苑》文体的研究,文章围绕“小说”这一文体总结了许多论述《说苑》是不是小说的文献,认为《说苑》“亦史亦子或非史非子的特殊体裁对我国小说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徐建委的专著《〈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积累与学术史为中心》[1]中第二章“‘说’、《说苑》与《汉志》‘小说’”详细地分析了“说”这种文体与《汉志》“小说”的关系,认为“说”与今天的“小说”不同,而与《汉志》“小说”的区别仅在于“义理”上,二者在形式上是一致的;高月另外在《论刘向〈说苑〉的历史意识——兼论〈说苑〉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11]和《刘向〈说苑〉研究三题》[12]两篇文章中这样论述《说苑》的文体:“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与高月有相同或相似的观点的,即认为《说苑》具有小说这一文体的因素,或者认为《说苑》就是小说的文章还有戴红贤的《刘向书与中国前小说的形态特征》、周蔚的《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贾冬月的《论刘向的三部书与小说的关系》、马振方的《〈新序〉〈说苑〉之小说考辨》、王思齐的《〈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王守亮的《〈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刘向编撰——兼谈刘向三书的小说史价值》等。[13-18]

除了小说,还有一些学者对刘向三书的文体有不同的看法。如姚娟、张志敏在《刘向说体文思想研究》一文中把《新序》《说苑》归为“说体文”;[19]李翠叶在《汉初的文化整合与〈说苑〉杂记的文体功能》中把《说苑》归为“杂记”;[20]邱东玎的《刘向散文对西汉文风的继承和超越》和邢培顺的《论刘向散文对西汉社会现实的批评》则都把刘向三书归为“散文”。[21-22]

、《新序》《说苑》《列女传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研究

第二,在编制房屋拆迁肺预算方面,测绘系统的应用,其有利于相关部门全面掌握情况,进而做到科学合理的复核。

(1)有限元强度分析得出的推力杆接头部和销轴处的最大应力远大于材料的许用应力,与实际发生断裂的位置是一致的,验证了计算的正确性。

关于三书的人物形象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大多将三书里的人物形象进行归类,分别探讨较有代表性的数类人物形象的特点,由这些特点归纳出刘向的某些代表性思想观念或倾向,或者简单概括三书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整体特征。周蔚的《刘向小说艺术成就浅论》中就把刘向的小说类作品(包括三书)记人方面的特点简单概括为“形象鲜明,性格单纯”,从“写出人物的社会特征”、“通过生活片段、传闻轶事或片言只语表现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较为单一,论述也比较薄弱;王兵的《刘向〈新序〉、〈说苑〉中的节士形象初探》[27]集中论述了《新序》《说苑》里的节士形象,主要立足于《新序》的《节士》《义勇》两章和《说苑》的《立节》一章,把二书里的节士分为“尽忠之士”“守信之士”和“廉洁之士”三大类,并细分为九小类,论述较为详尽,但《新序》《说苑》二书里人物形象众多,节士形象也非常多,并不仅局限与《新序》的“节士”、“义勇”和《说苑》的“立节”这三章里,文章后半部分探讨了刘向的气节观和塑造节士形象的手法;王启敏的《刘向〈新序〉、〈说苑〉研究》[28]的第四章“《新序》、《说苑》的‘节士’研究”先是分析了《新序·节士》《新序·义勇》《说苑·立节》三章与《吕氏春秋》《韩诗外传》的关系,从整体上探讨了二书中的节士形象,然后对《新序·节士》中的屈原形象进行了具体分析,深入探讨了刘向的节士观;谢祥娟的《〈说苑〉的成书及其文学价值》[7]中的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说苑》中的人物形象和塑造手法,文章把《说苑》中的人物形象分为十五类:君主、宰相、官僚、谋士、说客、思想家、军事家、节义之士、士兵、使者、妇女、医者、布衣高士、下层劳动者、滑稽形象,分类虽然丰富全面,但仅分类列举和概括评价,并未对文本作分析;余燕的《〈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解读》[32]把《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从品性德行分为贤女、贞女、义女、智女、祸女,从相貌分为美的祸女和丑的德女,并由此引申出《列女传》特有的女性观,探讨了《列女传》女性塑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王思齐的《〈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17]在分析《新序》《说苑》的小说艺术展现一章中有分析人物塑造的一节,分析了二书中的孝悌之士、仁厚之士、守信之士、忠勇之士、智慧之士五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典型性;张蕾的《〈说苑〉人物形象及刘向伦理诉求研究》[33]把《说苑》中的370多个人物分为君侯、士人、底层人物三大类型,在论述中分为八小类,较为详细具体地分析了《说苑》中的人物形象,并探讨了《说苑》塑造人物的三种手法;杨丽霞的《刘向〈列女传〉中女性形象及其材料研究——基于“互文性”理论视野》[34]基于“互文性”理论对《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偏于文献材料分析的层面,而对文本中的独立人物形象未做过多阐释;史春香的《刘向〈说苑〉〈新序〉的人物形象研究》[35]把《新序》《说苑》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地分为君侯和士人两种,其中又细分为六大类、二十六小类,论述详细且全面,归纳出二书塑造人物的材料剪裁法和情境建构法两种手法。

三书的文学价值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形象、撰写体例三个方面。

关于三书的叙事手法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范能船的两篇文章《“越世高谈,自开户牖”——〈说苑〉论》和《说〈说苑〉》都谈到了《说苑》在表现形式上的四个特点,分别为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表现手法多样、部分故事的虚构想象有寓言和神化色彩、语言富有哲理性。[23-24]高月的《刘向〈说苑〉研究三题》[12]从叙事者身份和叙事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说苑》的叙事艺术;梅军的《〈说苑〉研究》[4]中有一个小节简略地分析了《说苑》的艺术特色,把《说苑》整部书的艺术特色简要地概括为“精警生动的语言”、“细致传神的描写”、“丰富多彩的寓言”;李小平的《刘向及其文学成就》[25]中也有一小节专门论述了刘向三书的叙事手法,立足于文本把刘向在三部书里的叙事手法总结归纳为四个方面:根据主题安排材料以突出意旨、增加历史事件的情节以增强文学性、根据需要重新安排原有事件结构、转移历史事件人物赋予人物新的意义;周蔚的《刘向小说艺术成就浅论》[26]总结了刘向三书在记人、叙事、手法、语言三方面的艺术成就,在叙述上,完整曲折、富于戏剧性,包括“确定主题,结构故事”、“故事完整,情节曲折”、“饶有趣味,富于戏剧性”和“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四个特点,在手法上,多样生动,包括“善用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主题”、“成功的细节描写”、“鲜明的对比描写”三个特点;王兵的《刘向〈新序〉〈说苑〉中的节士形象初探》[27]的第三章总结了《新序》《说苑》中塑造节士形象的艺术手法,着眼于材料的剪裁、矛盾冲突的运用和细节描写三方面来探讨;谢祥娟的《〈说苑〉的成书及其文学价值》[7]总结了《说苑》的故事叙述技法,分别是“故事叙述以记言为主,纯粹叙事的章节甚少”、“比较重视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曲折性”、“注重运用想象虚构的手法”和“故事具有依经立论的表述特色”;王启敏的专著《刘向〈新序〉、〈说苑〉研究》[28]的第六章“《新序》、《说苑》的叙事与说理”从“在叙事中显‘理’及其主要方式”、“叙事的戏剧性呈现与形象说理”、“叙事的人物呈现与读者‘注意’”、“叙事说理上对子、史的承传”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王思齐的《〈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17]在论述《新序》、《说苑》的小说艺术展现一章中把二书的情节结构特点归纳为“对所引故事进行了符合主题的改造”、“为突出主题自创情节”两个方面;黄志东的《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研究》[29]中把刘向《新序》《说苑》《列女传》的艺术手法概括为“虚拟的艺术手法”、“叙事为主,议论为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三个方面;楚克侠的《刘向〈说苑〉叙事研究》[30]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说苑》的叙事研究,全文分为“刘向《说苑》编辑及叙事小说化”、“刘向《说苑》叙事结构研究”和“《说苑》叙事视角研究”三个部分,总结出《说苑》呈现出的小说化叙事特征、《说苑》具有“并列分叙”“重复叙事”“对比叙事”等叙事结构、《说苑》大多运用了全知式叙述视角和戏剧式叙述视角;还有王林的《刘向三书小说叙事研究》[31]分别论述了《新序》《说苑》《列女传》三部书的叙事艺术特点,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两方面分析《新序》,把《说苑》的叙事模式分为纯粹叙事、先叙事后议论、纯粹议论三种,这种分法较为简单,并不能完全概括所有故事的叙事模式,最后从叙事视角、叙事艺术两方面分析《列女传》,叙事艺术包括“叙事条理化、整齐化、系统化”、“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运用小说描写方式刻画人物”,其概括的标准不明晰,论述也没有完全立足于文本。上述研究各有特点,但由于《新序》《说苑》《列女传》三书内容丰富、故事繁多,在叙事学方面很难有较为统一、系统的论述标准和论述方法,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再有就是关于三书的编撰体例方面的研究,刘向的编撰原则是“以类相从”,故而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在此基础上阐发,主要有:张白珩的文章《试论刘向〈新序〉成书之体例》[36]对《新序》的成书和体例在与其他相关文献的比较基础上进行论述与分析,高月的《刘向〈说苑〉研究三题》[12]中的“编撰艺术论”一章,杨波在《论〈说苑〉、〈新序〉同题材料的运用》[37]一文中对《说苑》《新序》“以类相从”体例的归纳总结,陈丽平的《刘向〈列女传〉研究》[8]中的第八章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列女传》的编撰特点,高月的《刘向〈说苑〉的编撰体例》[38]归纳出《说苑》在体例上的三个特点,王启敏的《刘向〈新序〉、〈说苑〉研究》[28]的第五章“《新序》、《说苑》的编撰研究”详细地分析了二书中对所采百家传记材料的编撰特点和手法,徐建委的《〈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积累与学术史为中心》[1]一书中“《说苑》的编辑和内容特点”一节从文献比较的角度考查了《说苑》的编辑特点,徐艳艳的《论〈新序〉〈说苑〉〈列女传〉的共同点》[39]分析了刘向三书在体例和结构上的共同点,黄志东的《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研究》[29]中对三书的编排体例特点的论述,王林的《刘向三书小说叙事研究》[31]中对《说苑》编排体例的分析。

、《新序》《说苑》《列女传的思想内容研究

关于刘向三书的思想内容方面专门的研究较少,主要有谢明仁的《论刘向的儒家思想》,[40]蒋重母、谢祥娟的《论刘向〈说苑〉的儒家伦理思想》,[41]王启敏的《刘向〈新序〉、〈说苑〉研究》[28]中的“《新序》、《说苑》的思想研究”一章从整体上分析了二书思想与百家思想、儒家思想、老子思想的关系,并重点讨论了二书中“对礼贤下士的反复申论”和“君臣观上矛盾的一面”,徐复观的《两汉思想史》[42]第三卷中“刘向《新序》《说苑》研究”一章在分析刘向的家世、时代与生平和二书与其他典籍的文献考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刘向的政治思想”和“以士为中心的各种问题”;其他关于思想研究方面参考价值比较大的有张冰的《论〈说苑〉的文献价值》[5]中“《说苑》的思想倾向”一章,王兵的《刘向〈新序〉〈说苑〉中的节士形象初探》[27]中对刘向气节观的分析,陈丽平的《刘向〈列女传〉研究》[8]一书的第七章“刘向校书、著述心态及《列女传》出现的意义”和下编“《列女传》渊源与影响研究”,主要倾向于女性观、贞节观等,余燕的《〈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解读》,[32]张蕾的《〈说苑〉人物形象及刘向伦理诉求研究》;[33]另外,理解刘向编撰三书的心态和叙事身份对理解其思想内容也有参考价值,相关研究有高月的《刘向〈说苑〉研究三题》[12]中的“心态论”一章,高月的《昧死以进谏——论刘向编撰〈说苑〉的心态及其成因》,[43]史春香的《刘向〈说苑〉〈新序〉的人物形象研究》[35]中“儒士的身份叙事”一章。

[ ]

[1]徐建委.《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积累与学术史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徐兴无.刘向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谢明仁.《说苑》引《诗经》考[M]//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

[4]梅军.《说苑》研究[D].武汉大学,2004.

[5]张冰.论《说苑》的文献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6.

[6]姚娟.《新序》《说苑》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7]谢祥娟.《说苑》的成书及其文学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09.

[8]陈丽平.刘向《列女传》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蔺小英.《孔子家语》与《说苑》关系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

[10]高月.刘向《说苑》研究综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3,(2).

[11]高月.论刘向《说苑》的历史意识——兼论《说苑》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2]高月.刘向《说苑》研究三题[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3]戴红贤.刘向书与中国前小说的形态特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14]周蔚.刘向小说的定位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5]贾冬月.论刘向的三部书与小说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07.

[16]马振方.《新序》《说苑》之小说考辨[J].文艺研究,2008,(4).

[17]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8]王守亮.《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刘向编撰——兼谈刘向三书的小说史价值[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3).

[19]姚娟,张志敏.刘向说体文思想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0]李翠叶.汉初的文化整合与《说苑》杂记的文体功能[J].文艺评论,2014,(6).

[21]邱东玎.刘向散文对西汉文风的继承和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04.

[22]邢培顺.论刘向散文对西汉社会现实的批评[J].滨州师专学报,2004,(3).

[23]范能船.“越世高谈,自开户牖”——《说苑》论[J].抚州师专学报,1987,(3).

[24]范能船.说《说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25]李小平.刘向及其文学成就[D].北京语言大学,2004.

[26]周蔚.刘向小说艺术成就浅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7]王兵.刘向《新序》、《说苑》中的节士形象初探[D].苏州大学,2008.

[28]王启敏.刘向《新序》、《说苑》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29]黄志东.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0]楚克侠.刘向《说苑》叙事研究[D].河南大学,2014.

[31]王林.刘向三书小说叙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2]余燕.《列女传》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解读[D].湖南科技大学,2010.

[33]张蕾.《说苑》人物形象及刘向伦理诉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34]杨丽霞.刘向《列女传》中女性形象及其材料研究——基于“互文性”理论视野[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5]史春香.刘向《说苑》《新序》的人物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6]张白珩.试论刘向《新序》成书之体例[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

[37]杨波.论《说苑》、《新序》同题材料的运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4).

[38]高月.刘向《说苑》的编撰体例[J].新闻爱好者,2010,(2).

[39]徐艳艳.论《新序》《说苑》《列女传》的共同点[D].曲阜师范大学,2012.

[40]谢明仁.论刘向的儒家思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41]蒋重母,谢祥娟.论刘向《说苑》的儒家伦理思想[J].名作欣赏,2012,(1).

[4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高月.昧死以进谏——论刘向编撰《说苑》的心态及其成因[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申慧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04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