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通识科如何影响香港中学生?

更新时间:2016-07-05

引 言

香港于2009年进行教育改革,推行“3-3-4”新高中学制,其中最关键的改变是将通识教育科变成高中必修科。根据教育局的文件,“通识教育科旨在帮助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提供综合应用各种共通能力建构知识的情境。学生在议题探究过程中须掌握客观事实和证据,辨识资料中所阐明和隐含的观点,运用恰当思考方法来分析议题,并从多角度考虑做出合情理的判断。本科不鼓励学生为批评而批评,相反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须清楚陈明论据并以尊重证据、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他人所持的意见和价值观,从而成为慎思明辨的终身学习者”。

通识科亦包含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元素,以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识科课程中的两大宗旨分别为“帮助学生加深对个人、社会、国家、世界和环境的触觉,扩阔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看事物的角度”,及“联系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提升明辨性思考能力,培养正面价值观,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

通识科课程的六大单元中,“今日香港”包括“生活素质”“法治”和“社会政治参与”的主题,而“现代中国”则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在“今日香港”单元中,课程要求引导学生思考“政府怎样响应不同群体的诉求?政府的响应对香港的管治、维护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参与社会及政治事务有什么影响?”这些主题均涉及政治成分,即使“生活素质”主题亦会无可避免地谈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如土地及环境议题)。这种校园内的公共事务讨论,事实上是自港英政府校园去政治化政策后的一大突破,无疑是香港回归后进步的表现。然而,当初通识科仍在筹划阶段时,没有人会预料到校园内对公共事务的讨论,会成为现今外界对通识科批评的主因。

自2009年推出以来,通识科一直面对着不同争议。特别是在近年来不同的政治风波中,通识科往往被扯上关系。⑤⑥通识科第一次受到广泛讨论可追溯至2012年,当时教育局希望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被外界指是向学生“洗脑”,由一群中学生成立的政治组织“学民思潮”发起“反国教运动”,占领政府总部东翼前地。由于“反国教运动”发生的时间正值香港首届中学文凭试的结束,有部分参与者为正修读通识科的本地高中生。而当2012年8月“学民思潮”的部分核心成员被发现于文凭试通识科中取得优秀成绩时,更令外界联想通识科与是次学生运动的关联。

Alice将要给Bob发送一条消息,要求消息包含数字签名来进行身份识别,那么可以定义一组参数(CURVE,G,n),其中CURVE表示椭圆曲线的点域以及它所使用的几何方程,G表示椭圆曲线基点,大素数n是椭圆曲线的阶数[7]。接下来我们介绍数字签名的具体过程和验证数字签名的具体过程。

非法“占中”运动将通识科令学生“政治化”的议题进一步升温。自2014年9月下旬,一连串所谓“公民抗命”运动发生,金钟、铜锣湾及旺角这些核心市区相继被非法“占领”。外界开始有评论认为通识科课程“强调”政治内容,变相触发学生参与是次政治运动。当中有人认为通识科对政治议题解读过于片面而“迷惑”青少年,甚至有人认为部分教师利用通识科去鼓励学生支持泛民派及是次运动。评论者认为高中生人生阅历太浅,未能客观地分析政治议题,而通识科则提供途径令部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政治洗脑”。部分立法会议员则促请教育局重新检视通识科课程,以减少其政治成分。他们甚至建议将通识科改为选修科,以降低其政治影响。

对于通识科威胁社会及政治稳定的意见,支持通识科的教师组织相信教师的专业操守,认为教师在教导政治敏感议题时能保持政治中立,在增加学生对相关议题的认识时避免加入特定立场。而通识科中所强调的“多角度思考”,亦确保学生能从政治光谱上的不同观点分析同一议题。

另一部分教师及社会运动人士认为通识科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上,均可作为实现批判性教学的平台,通过“讨论、组织及对政治与文化霸权”的反思,以培育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通识科被他们视为一把“双刃剑”,在政治灌输方面能成为巩固统治阶层正统性的工具,但也可成为“解放”被压抑阶层的武器。个别组织促请教师通过通识科达到后者的目标,令学生拥有社会和政治上的批判立场,当中期望教师介绍“反霸权”的立场以便批判社会。虽然这些“激进派”人士只占少数,而且没有证据显示其主张确实影响了学生政治立场,不过,他们的存在足以令部分社会人士引起警惕。

然而,不论是支持通识科还是反对人士都不能提供系统性且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通识科对学生政治取向和行为的影响。反对通识科的人士只是重复部分家长及教师的相同指控。事实上他们认为政治活跃的学生均有修读通识科只是欲加之罪:通识科于所有公立学校均为必修科,因此参与政治运动的学生中,有修读通识科并不罕见。而支持通识科的人士亦只从部分教师的个人故事和课程的设计理念之中,坚持校园空间学术自主,及通识科对不同性质的议题(包括政治议题)一视同仁的必要性。由于双方均缺乏有力证据,社会至今对通识科是否导致激进学生政治运动一事未有定论。

鉴此,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进行了香港“90后”的公民价值及参与研究,○11通过全港性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及深入访谈,希望加强对香港“90后”青少年公民价值与政治参与的了解。在问卷调查中,本研究于2015年5~9月,访问了来自25间中学共2896名中五学生。问卷参考了《国际公民教育与素养调查研究》 (InternationalCivicandCitizenshipEducation Study,ICCS)。ICCS的重点是定期调查年轻人是怎样被教化以履行其公民责任,而我们取用当中部分题目来研究受访者的各种公民价值及态度。我们于2015年6~8月亦随机抽取6间中学,对12个中五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并于2015年4~8月分别与20位高度政治参与的青少年深入访谈。我们希望从研究中探讨“90后”青少年对公民参与和不同价值观的意向和态度,并从中分析价值取向与公民参与的关系以及“90后”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研究所得的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学生喜欢通识科与否,他们的政治参与和取向之分别,借此厘清通识科对学生的政治影响。

柳含烟有了淡淡的忧伤,她凄婉地道:“您该是不愿亲手把我埋了。”萧飞羽愣住了,因为他不知道柳含烟怎会有此古怪的联想。看到柳含烟泪花在眼眶里打转凄婉欲泣,他按住转动的钢环把她拉到腿上。

一、通识科与香港中学生的公民价值和参与

根据问卷结果,受访学生大部分具有以下特质:对本地政治议题有兴趣但不太实际参与、比起传统政治活动较倾向于参与网上政治活动、预期自己成年后会在区议会或立法会选举中投票但不太会参与政团或工会。在价值取向方面,大部分受访学生支持民主价值观、认同“传统公民身份”及“社会运动相关的公民身份”的重要性,接受香港人身份但不太认同中国人身份。○12(调查中部分题目及结果见表1)

表1 整体受访学生的公民价值与态度

注:(1):1=完全无兴趣……4=十分有兴趣,(2)~(4):1=从没参与……4=每天一次,(5)~(6):1=十分不重要……4=十分重要,(7)~(9):1=非常不同意……4=非常同意。

议 题(1)对本地政治议题的兴趣(2)参与针对特定议题的关注组(3)在过去的12个月内曾参与示威或游行(4)在过去的12个月内曾于网上社交媒体中关注政党或社运团体的专页(5)当你是成年人时会于区议会选举投票(6)当你是成年人时会加入政团(7)认同“所有人的社会及政治权利应被尊重”(8)认同“良好市民应参与每一次选举的投票”(9)认同“良好市民应参与抗议,以反对被认为是不公正的法律”百分比65.7%(有兴趣/十分有兴趣)14.5%曾参与36%曾参与53.1%曾参与80.4%(重要/十分重要)12.7%(重要/十分重要)96.2%(同意/非常同意)87.8%(同意/非常同意)70.8%(同意/非常同意)平均值(1~4分)2.69 1.21 1.54 1.95 3.00 1.17 3.46 3.15 2.85

关于修读通识科,受访学生中,68%的学生表示喜欢通识科的学习方式,而67.8%的学生表示喜欢其课程内容。我们根据其对通识科的喜恶将学生分成两组,同时将喜欢通识科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内容的学生归类为“喜欢通识科”,而其余的则归类为“不喜欢通识科”。对比两组学生的公民与政治参与取向,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t检验,p<0.05)。

喜欢通识科的学生普遍较正面看待政治活动的效果(p<0.05)。他们较相信参与公民活动均能有效达到政治目标:包括个人活动如“戴上襟章或穿上T裇以表达立场”;组织性活动如“参与示威或游行”及体制内活动,如“向立法会议员或区议会议员表达意见”。(见表2)然而,对于“在公众地方大规模集会”这种体制外较偏激的政治运动,喜欢通识科学生的看法与不喜欢通识科学生的看法没有分别(p>0.05)。换言之,通识科只会影响学生对个人、组织性及制度内这些比较温和的政治活动的看法,但并不影响其对体制外较激进政治运动的看法。

表2 学生对不同政治活动的预期有效性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必定无效”,2分“无效”,3分“有效”,4分“必定有效”。

个人活动体制内活动组织性活动所有学生2.50 2.69 2.41 2.36 2.77 2.93 2.76戴上襟章或穿上T裇以表达立场于请愿活动签名罢买某些商品于公众地方写上请愿口号或图画向立法会议员或区议会议员表达意见参与示威或游行在公众地方大规模集结不喜欢通识科2.44 2.62 2.37 2.31 2.70 2.88 2.73喜欢通识科2.54***2.74***2.43*2.39**2.81***2.96***2.78

学生的实际政治活动参与程度亦与他们对政治活动的看法相符。在实际参与层面,大部分受访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有组织的政治活动。受访学生中,参加非牟利/慈善组织活动的最多,但仍有54.7%学生表示从未参与。而参加与政团有联系的青年学生组织的最少,89.8%学生表示从未参与。

当中,喜欢通识科的学生在参与有组织的政治活动中,表面上稍比不喜欢通识科的高。特别是“与政团有联系的青年学生组织”中,喜欢通识科学生的平均值(1.16)高于不喜欢通识科学生的平均值(1.13)。“针对特定议题的关注组”中,喜欢通识科学生的平均值(1.22)亦高于不喜欢通识科学生的平均值(1.20)。(见表3)然而,经测试后发现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换言之,对于香港中学生而言,不论喜欢通识科与否,他们对政治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并没有分别。通识科对学生的实际政治及社会参与并没有影响。两组学生的实际政治参与度同样偏低。

表3 公民参与

注:1分“从未参与”,2分“曾经参与但于过去一年没有参与”,3分“过去12个月曾经参与”。

环保组织非牟利/慈善组织宗教组织与政团有联系的青年学生组织针对特定议题的关注组所有学生1.26 1.70 1.41 1.15 1.21不喜欢通识科1.26 1.73 1.42 1.13 1.20喜欢通识科1.27 1.68 1.41 1.16 1.22

进一步比较两组学生在过去12个月的政治及社会参与程度,发现喜欢通识科的学生较常参与政治及社会活动。如表4所示,除了政治消费活动之外(p>0.05),其余各项政治及社会活动,喜欢通识科的学生参与程度均较频繁(p<0.05)。

表4 过去12个月之政治参与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从不”,2分“甚少”,3分“有时”,4分“经常”。

组织性活动个人活动网上活动政治消费活动所有学生1.54 1.76 1.75 1.83 1.87 1.74 1.95 1.52 1.91参与示威或游行戴上襟章或穿上T裇以表达立场于请愿活动签名于网上论坛或社交媒体,发表你对政治及社会议题的意见于网上社交媒体,转发有关政治及社会议题的信息于网上的请愿活动签名于网上社交媒体中关注政团或社运团体的专页罢买某些商品出于保护环境的原因而购买某些商品不喜欢通识科1.50 1.69 1.69 1.78 1.80 1.68 1.87 1.51 1.90喜欢通识科1.57*1.80***1.80***1.87**1.93***1.79***2.00***1.53 1.92

然而,尽管统计结果反映喜爱通识科的中学生政治参与“较多”。实际上,数据中所有学生,不论喜欢通识科与否,平均参与程度其实都偏低,当中最为热衷的只是在网上发表政治意见和关注政治议题。喜欢通识科的学生中,最常做的是“于网上社交媒体中关注政团或社运团体的专页”,但平均值只有2,即“甚少参与”。对于“参与示威游行”等要求身体力行和被视为较激进的政治活动,其参与程度更是最低(平均值1.57),与不喜欢通识科的学生相比,差异没有具体意义。

查看所有学生的答案比率,发现在所有政治活动中,40%~60%的学生(最高64%,最低42.6%)选择“从未参与”,可见大部分中学生并非政治活跃。此外,此数据中只比较了学生喜欢通识科与否与其过去12个月的政治及社会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部分或会影响学生政治及社会参与程度的潜在因素(如性别、家庭背景等)并没有包括在内。故于此阶段便对通识科的政治影响力下定论尚言之过早。

同样地,学生在预计他们未来的政治参与程度时亦出现相近的情况(见表5)。由于受访者可参与之政治活动受其中学生的身份所限制,问卷中亦问及他们预计自己成年后,对一些普遍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喜欢通识科的学生预计自己成年后各方面的政治参与度,较不喜欢通识科的高(p<0.05)。然而,这些只是受访者对自己将来政治参与度的估计,并未真正行动起来。要研究通识科是否有实际的长远性政治成效,需要进行纵贯性研究才能定论。事实上,就算喜欢通识科的学生较为热衷政治活动,他们对“投票”(平均值3.05)和“参与服务小区的义工组织”(平均值2.79)的预期参与度相对最高,但对“加入政团”(1.78)和“加入工会”(1.80)的预期参与度很低。由此可见,中学生即使喜欢通识科,亦只会增加他们对体制内小区服务和个人政治活动的预计参与度,但对参与组织性政治活动仍有所保留。这里,学生喜欢通识科与否以外的其他潜在影响因素仍然未包括在内,因此我们未能下定论指通识科对中学生有政治影响。

表5 学生预期之未来政治参与度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肯定不会”,2分“可能不会”,3分“可能会”,4分“肯定会”。

体制内(选举)活动个人活动组织性活动所有学生3.00 2.98 2.72 2.02 2.03 2.46 1.71 1.76 2.13 2.75于区议会选举投票于立法会选举投票于投票前搜集选举候选人的资料于选举期间,协助选举候选人或其政团向报章投稿,发表你对政治及社会议题的意见于网上论坛或社交媒体,发表你对政治及社会议题的意见加入政团加入工会参与针对特定政治及社会议题的组织参与服务小区的义工组织不喜欢通识科2.93 2.90 2.62 1.89 1.95 2.37 1.62 1.69 2.02 2.70喜欢通识科3.05***3.03***2.79***2.10***2.09***2.52***1.78***1.80***2.21***2.79***

有见及此,我们把受访学生对通识科的喜恶以及估计或实际政治参与度,加上性别、家庭背景、校内公民参与等多个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6)。结果显示,当加入其他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项后,通识科的“政治影响力”大大降低。同时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学生对通识科的兴趣只对其政治体制内的预期参与度有正面影响,包括在选举中协助选举候选人或其政团及加入政团或工会,而对于其他预期或实际政治参与度并没有影响力。学生对通识科的兴趣甚至会减少其参与实际政治性消费行动(如罢买或因产品理念购买商品)。

问卷中问到不同议题对成为“良好香港市民”是否重要。结果显示(见表7),喜欢通识科的学生不但较认同良好香港市民应关心小区和政治关注及参与(如“参与每一次选举的投票”中喜欢通识科3.19、不喜欢通识科3.09),亦较重视环保和人权保护的议题,而对于所有议题数据p值均低于0.05,即喜欢通识科的学生与不喜欢的学生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分别。这反映出通识科的宗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的成功,而且学生对“负责任的公民”的理解并非只集中于政治方面,而是全面性的。同时所有学生均认为“加入政团”在“良好香港市民”的定义中较不重要(总体平均值2.05,在所有议题中最低),这与上文中提及的“学生对组织性政治行动有所保留”一致。

关于社会平权议题,如表9所示,喜欢通识科的学生抗拒的程度较低。喜欢通识科的学生较认同外籍家庭佣工、新移民及“双非”儿童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应享有与其他香港人同等的机遇或福利(p<0.05)。这反映“明辨性思考”能够让学生明白不同社会持份者的处境和立场,令他们思考问题时变得更全面和更包容。

表6 学生预期及实际公民和政治参与的多项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

预期选举参与预期制度内的政治参与预期公民参与参与抗议活动活跃于网上政治政治消费主义人口特征背景因素-0.08***0.01-0.01 0.01-0.02校内公民参与0.08***0.01-0.02 0.02 0.02 0.02 0.03 0.04 0.01 0.03 0.03 0.03 0.01 0.02 0.05*0.08**与不同社教化媒介的互动性别父母最高的教育水平家庭内教育资源移民背景与家长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与朋友或学生讨论政治和社会议题使用传统媒体接收政治及社会议题信息使用网上媒介接收政治及社会议题信息校内的公民参与学生对政治及社会议题的兴趣0.01 0.00 0.01-0.05**0.07**0.02 0.02 0.01 0.02 0.05*0.03 0.06**0.07**0.09***0.07**0.02-0.13***-0.07**-0.03-0.08***-0.04学生对于自己0.05*0.09***0.17***-0.03 0.07**0.13***0.08***0.09***0.19***0.02 0.15***0.06*0.11***0.08***0.09***0.08**0.11***0.12***

续表6 学生预期及实际公民和政治参与的多项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公民知识”中,学生需回答14条有关本地社会及政治议题的多项选择题,他们的答对比率反映其公民知识水平。 注3:以上各因素的详细定义可参考香港亚太研究所《香港“九十后”的公民价值及参与研究》。

预期选举参与预期制度内的政治参与预期公民参与参与抗议活动活跃于网上政治政治消费主义公民参与的兴趣及能力的看法对公共机构的态度对公民的认知后物质主义通识科的影响本土身份认同学生在政治上的自我概念公民身份效能感民主价值观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公民知识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倾向对通识科的兴趣本土身份认同感R2 0.16***0.09***0.17***0.03 0.07***0.09***0.01 0.00 0.32 0.11***0.13***-0.07**0.03-0.08***0.07**0.05*-0.01 0.15 0.15***0.15***0.00 0.04-0.01 0.10***0.00-0.01 0.27 0.17***0.06*0.05*-0.07***-0.06**0.16***0.01 0.12***0.24 0.24***0.05*0.05**-0.06**-0.01 0.17***0.01 0.10***0.33 0.11***0.04 0.00-0.04*-0.03 0.08***-0.06**0.07**0.15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其他因素对于预期或实际政治参与度的独立影响(背景因素除外),比学生对通识科的兴趣更大。例如,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倾向(认同香港未来的目标在于增加市民在政策制定的话语权,及保护言论自由等非经济性目标)、在政治上的自我概念(学生对其政治理解能力及政治行动力有信心)、对政治及社会议题的兴趣和校内公民参与,对所有预期及实际政治参与度有正面影响。学生的公民身份效能感(学生对其社会议题的理解力和公民参与能力有信心),亦对政治消费主义外的预期和实际政治参与都有正面的影响,而他们的本土身份认同感则对全部实际政治参与有正面的影响但对预期政治参与没有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几种常见模式的影响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比如,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进行了分流;互联网金融的支付、借贷与融资均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各种代缴费业务不仅给客户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也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沉重打击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而使得其利润空间逐渐被侵占。

这正是由于通识科令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学生们会跳出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尝试从其他社会持份者的角度出发,因此他们不会单纯因自己的性别而决定是否支持性别平权。女学生们不会因为想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利而不考虑其他社会因素,只支持女性平权。例如,于上述命题中,女学生或会考虑到男性平均薪酬较女性高,高失业率下若家庭成员只有一人能获得工作机会,男性获得工作机会时较能支持家庭财政开支,因此支持男性比女性应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对于影响学生的政治取态,部分人士认为认同泛民派的老师利用通识科“染黄”○13学生,令他们倾向“反建制”。但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60%以上)并没有特别支持哪个政团或政治派别,喜欢通识科与否对他们的政治取态并没有造成影响(p>0.05)。换言之,通识科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政治立场。通识科的作用是作为一道桥梁,让学生取道了解及分析不同立场,在充分理解之下由学生自行选择支持哪一方。这点将在下节谈到通识科“明辨性思考”时再进一步说明。

二、通识科明辨性思考之成效

本刊印刷精美、质量上乘、影响面广,是您在无机化工行业扩大产品影响的最佳选择。欢迎来函来电洽谈广告业务。同时,热诚欢迎您在本刊刊登新产品、新技术广告及企业、公司形象宣传广告。

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公民生病就医的目的是通过医院的医疗技术使自己的身体器官的功能恢复正常。但是由于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的主观过错,导致自己的身体器官的功能没有恢复正常,甚至情况更加恶化,严重的甚至失去生命。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一系列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如何保障?如何界定医方和患者的责任?造成终身残疾的患者的生活如何延续下去?死亡患者的近亲属的精神痛苦如何转化为经济补偿?

表7 “良好香港市民”的定义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完全不重要”,2分“不重要”,3分“重要”,4分为“十分重要”。

政治参与社会参与所有学生3.19 2.84 3.15 2.05 2.84 3.20 3.08 3.15 2.52 2.79在报纸、电台、电视或互联网上关注政治议题参与政治讨论参与每一次选举的投票加入政团参与抗议,以反对被认为是不公正的法律参与小区活动,帮助当区有需要人士参加促进人权的活动参加保护环境的活动学习中国历史尊重政府官员不喜欢通识科3.14 2.75 3.09 1.98 2.78 3.15 3.02 3.12 2.42 2.71喜欢通识科3.23***2.90***3.19***2.11***2.90***3.23***3.11***3.17*2.60***2.85***

值得留意的是,喜欢通识科的学生,也较认同良好香港市民应“学习中国历史”(喜欢通识科2.60,不喜欢通识科2.42)和“尊重政府官员”(喜欢通识科2.85,不喜欢通识科2.71),部分反对通识科人士认为有老师利用通识科做工具对学生“洗脑”,只着重于香港和祖国的负面社会问题而忽略了正面发展成就,提出取消通识为必修科,同时加设国民教育科。然而,事实上通识科六大单元中早已包括“今日香港”和“当代中国”,课程设计中亦要求老师包括正反两面的教材。是次调查进一步证明,通识科能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及对政府官员的尊重,而非只令学生对香港及国家有负面印象。

调查结果亦表明通识科中的“批判性思考”并非如外界所指使学生“为反而反”,变相鼓励学生参与激进政治抗争。数据显示,对于“限制自由行旅客来港数量”的命题,喜欢通识科与否并无造成意见差异(p>0.05)。同时,喜欢通识科的学生较同意“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俗称“国教”)有需要独立成科(见表8),虽然两组平均同样倾向不同意。这表明通识科并没有令学生参与较多激进政治运动。相反,当中的“批判性思考”(现称“明辨性思考”)实际上令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充分考虑不同持份者的理据后才决定自身立场,而非随波逐流于毫无理据下“为反而反”。这种“明辨性思考”反而避免学生因一知半解而变得激进。

表8 你是否认同以下命题?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同意”,4分为“完全同意”。

香港政府应该限制内地自由行旅客来港的数目“德育及国民教育课程”有需要独立成科所有学生3.25 1.67不喜欢通识科3.27 1.58喜欢通识科3.23 1.74***

采用指数平滑法的二次指数平滑法对当日已知负荷进行超短期负荷预测,结果记为y2。二次指数平滑法是用线性关系去拟合数据变化趋势,相比于一次指数平滑法精度有所提高,相对于三次及高次指数平滑法运算量小、计算简单。

由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显著水平上协整方程可通过检验。协整方程表明,当年累计进口额负面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而当年累计出口额促进跨境人民币发展。即当年累计出口额的对数增长1%,则跨境人民币结算增长0.57%;而当年累计进口余额增加1%,跨境人民币结算下降1.58%。

表9 对社会平权议题的看法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同意”,4分为“完全同意”。

性别平权普遍种族平权外籍家庭佣工外来移民双非儿童所有学生2.01 3.35 3.33 3.31 2.75 2.56 2.01 3.04 2.19 1.97在高失业率的时候,男性比女性应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在相同的工作上,女性与男性应该获得相同的待遇所有种族在香港皆应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所有种族在香港皆应该有同等的工作机会外籍家庭佣工在香港的数目应被限制外籍家庭佣工应该被视为香港的一分子未住满七年的新移民在香港的权利应该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在高失业率的时候,外来移民数目应被限制未住满七年的新移民学童应与一般学生在香港拥有同等的福利双非父母于香港所生的子女应与一般学生在香港拥有同等的福利不喜欢通识科1.94 3.33 3.29 3.27 2.75 2.49 1.91 3.05 2.10 1.86喜欢通识科2.06***3.37 3.35*3.34**2.74 2.60***2.08***3.03 2.25***2.05***

这种“明辨性思考”的成效亦能通过通识科对男女学生的不同影响来证明。一般而言,在社会平权议题上女学生较男学生“开明”,持有“进步”思想(如工作上性别平权中,女学生3.50、男学生3.17)(见表10)。然而,当独立分析女学生群组时,虽然女学生一般比男学生支持平权,但若加上其他因素影响,相比于不喜欢通识科的女学生,喜欢通识科的反而会较有保留。如表11所示,喜欢通识科的女学生较认同“在高失业率的时候,男性比女性应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p<0.05)。

表10 学生对社会平权议题的看法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同意”,4分为“完全同意”。

在高失业率的时候,男性比女性应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在相同的工作上,女性与男性应该获得相同的待遇所有种族在香港皆应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女学生1.86***3.50***3.41***男学生2.19 3.17 3.23

表11 女学生对社会平权议题的看法

注 1:*p<0.05, **p<0.01, ***p<0.005。 注2:1分“完全不同意”,2分“不同意”,3分“同意”,4分为“完全同意”。

在高失业率的时候,男性比女性应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在相同的工作上,女性与男性应该获得相同的待遇所有种族在香港皆应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喜欢通识科女学生1.92***3.51 3.43不喜欢通识科女学生1.78 3.48 3.38

不过,部分因素与学生本身对通识科的取态亦有关联。例如,通识科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政治议题,从而增加他们对政治的兴趣和在政治上的自我概念,又或者通识科令学生了解社会上不同持份者之立场,而酝酿后物质主义倾向等。由此可见,通识科本身对中学生的政治影响力不大,但它能作为一个平台令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心态,间接影响学生的预期或实际政治参与度。

结 论

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以大型调查提供详细数据来分析香港高中通识科对学生精神面貌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香港高中生并不如有些人想象般政治活跃或激进。他们普遍关心公共事务,但并不热衷参与有组织政治活动,大部分认为投票是公民义务。

今天中午,天气晴朗。阳光暖烘烘地烘烤着大地。两只猫咪在阳台上辗转反侧、翻来覆去地晒着太阳。但是随着阳光的变化,它们也得时常变换打滚儿的地方。爸爸说:“把它们放出去晒晒太阳吧。”我便很乐意地打开了窗户。

我们进而以学生是否喜欢通识科来尝试判定该科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发现,喜欢和不喜欢的两组学生,普遍都没有参与有组织的政治活动,最多人有经验的是在网上发表言论和关注有关社会议题的信息。为了判断通识科相对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现在与将来预期的政治参与,我们以多变项回归模型来分析学生们对预期将来的公民和政治参与,及他们现在实际的公民参与活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其他因素对于预期或实际政治参与度的独立影响(背景因素除外),比学生对通识科的兴趣的影响更大,这些因素包括在学校内的公民参与、他们对于自己公民参与的兴趣及能力、后物质主义价值倾向、本土身份认同感等。

我们再以学生认同良好香港市民的条件,来说明通识科提倡的“明辨性思考”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并未带来激进思想。喜欢通识科的学生较倾向觉得学习中国历史重要,也较认同尊重政府官员。当我们测试学生们对社会平权的看法时,结果进一步说明,通识科确能引导“明辨性思考”。例如,喜欢通识科的学生,他们会较认同新移民人士的权利应该被尊重,也支持“双非”儿童的福利应与一般人一样,不会更加支持限制内地“自由行”旅客来港数目。

通识科主张的多角度思考,也引发男女学生对一些两性平权议题的看法有别。一般来说,女学生较男学生更支持两性平权,但有趣的是,在女学生中,喜欢通识科者会比较不喜欢者稍为“温和”。例如,她们会较多支持“在高失业率时,男性比女性应获得更多工作机会”。这似乎说明通识科有可能令学生们跳出自己的社会位置及“身份政治”的制约,以不同视角审视一些公共议题。

检验通识科对香港中学生精神面貌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要了解近年来香港青年激进化的背景。若我们不先把关联不大的因素排除在外,而继续纠缠通识科是否令香港青年变得激进,只会阻碍公众了解这一困扰香港社会政治发展的关键现象。然而,没有令青年变得激进,也不代表该科没有问题。作为新生事物,通识科在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教材开发与供应,以及考试与评估上,都极需加强及改善。关注该科发展的持份者及公众人士,其实应把注意力由政治回归教育,一同筹谋如何优化该科。

本研究只能以学生是否喜欢通识科来尝试探讨该科对学生之影响,当然这并非最理想,但我们在同一研究中亦曾以深入访谈来对照检查问卷调查是否可信,因篇幅关系未能在此报告,但结果大致和上面所述吻合。

(3) 低易发区:面积为1 032.2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27%,主要包括中东部山庄乡一带,大凤川流域,研究区西部的上里塬乡黄土台塬地区。区内地貌类型主要为黄土低山丘陵区,植被良好,主要为耕地、林地,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小,区内分布地质灾害点45处。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整整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深入地反映和讴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了就小猕猴杂志社《小猕猴智力画刊》“两个童年——改革开放给了我和爸爸不一样的童年”这一选题的出版做一定的宣传,小猕猴杂志社举办了“两个童年”征文活动。本次征文活动的征集对象为小学生和自己的爸爸或妈妈,要求以亲子组合的形式参加。现从征文活动来稿中选择一对江西父女和一对山东母女的作品,在本期《美文品读课》做一次特别呈现,祝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最后,本文的结论是通识科没有令香港青年激进化。但这不表示,它已成功做到本来赋予该科德育及公民教育的任务。根据我们的分析,通识科似乎比较成功地提高了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但香港中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和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认识,却仍是他们的软肋,这也是香港教育界的共识。如何令香港学生能真正地明辨性、多角度思考,并令他们能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面对和审视不同的政治社会立场,并能务实、谨慎地思考对各种公共议题的个人回应,而非随波逐流受他人影响,相信是绝大部分社会人士对该科的期望。通识科强调高阶思维,探究学习,对数据和论据查根问底,应该有机会能充分达成科目宗旨。还望在各方努力下,通识教育这一特别的科,能在香港特区这块独一无二的土壤上继续成长。

通识科的两大宗旨分别是:令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他人所持的意见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慎思明辨的终身学习者”。上述调查结果显示通识科的确达到其宗旨,对学生有正面影响。

①香港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新高中课程下的通识教育科会议资料文件》,香港:香港特区政府,2017年2月13日。

②③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识教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香港:香港特区政府,2015年。

④通识科课程的六大单元包括“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今日香港”“现代中国”“全球化”“公共卫生”及“能源科技与环境”。

方玫在上海呆了快一年了,她还没去哪儿玩过,所以很激动。徐东就笑她,然后很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包。方玫的脸红了一下,没有拒绝。

⑤Cheng,JosephY.S.,“TheEmergenceofRadicalPoliticsinHongKong:CausesandImpact”,ChinaReview,vol.14,no.1,2014,pp.199-232.

⑥Lo,Sonny,“RiseofradicalpopulismpittingHongkongersagainstHongkongers.”SouthChinaMorning Post,2014June24.

⑦《学民思潮今发起“占领政总”3天》,香港:《明报》,2012年8月30日,第A04版。

⑧陈冈:《抗争是学习通识的成果?——探讨“通识科偏重政治”的深层原因》,香港:《明报》,2014年9月25日,第A32版。

⑨《叶太批通识科肤浅是“A货制造”叫口号无理论学生梁美芬斥“报告”曲解法治》,香港:《文汇报》,2014年11月7日,第A06版。

现浇柱处已经设计了垂直缝,针对的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外墙,连接已经预留出的锚固筋和柱子,选择现浇的方式,在墙板两侧实现对预留的锚固筋设置。操作的时候,应将柱钢筋、剪力墙绑好,之后于精确位置吊装墙板,将锚固钢筋放置于其上。这般操作步骤,可提升工作效率,保障接缝处的抗渗能力。

⑩张国华,《为通识教育科说几句话》香港:《信报》,2017年1月3日,第A12版。

○11本研究蒙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资助,特此致谢。研究详情可见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九十后”的公民价值及参与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16年。http://www.cpu.gov.hk/doc/tc/research_reports/CPU%20research%20report%20-%20civic_values_and_engagement_of_post90s_in_ho ng_kong.pdf。

○12我们明白所谓身份认同问题非常复杂,简单问题未必能充分反映。但此类问题为同类研究中常见,因此我们觉得也有比较参照之用,但当然读者不应过分解读。

○13香港俗语,意即令学生变成“黄丝带”(非法“占中”象征)的支持者。

大学生创业项目失败率高很大程度上与未能较好落地发展有关,甚至不少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项目也未能真正走向创业发展的道路。通过调研分析,导致原因主要有资金问题、团队问题、创业者心理问题、项目本身问题、缺乏创业过程指导、市场原因等。因此,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发展,需要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优秀的创业导师团队;在资金扶持方面,充分做好政府政策宣传、利用好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创业资金扶持政策,通过创业大赛、路演、网络宣传等手段,展示创新产品,吸引企业、行业协会参;通过优秀的创业团队指导,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项目指导、跟踪服务等,为大学生创业既要“送上马”,更要“扶一程”。

赵永佳,阮筠宜,梁懿刚
《港澳研究》 2018年第01期
《港澳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