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和传播策略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红船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红船精神生成的文化逻辑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双重耦合下的产物。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传说可谓是首创精神的文化源头。在此后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儿女以无畏的精神改造世界,创造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使中华文明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以四大发明为例,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克服种种困难,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为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成就就是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源头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文化积淀。其次,中国革命文化为红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内容。1915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倡导民主和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 多年的封建礼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文化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并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李大钊所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在知识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革命文化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得到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化基础得以形成。虽然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提出革命文化的含义,但他们已经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追随先进革命文化的脚步去创造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双重影响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红船精神生成的时代逻辑

红船精神的生成具有特殊的时代特征,可以分为世界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首先,国际方面。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西欧的一些国家迅速崛起并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世界。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打破原有的国际格局,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了。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受到重创,美、日两国则得到了一些好处,特别是有关在中国的权益方面,中国人遭受的苦难开始增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崛起,一些国家开始发生民族革命,世界形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工人群众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苏维埃政权在各地建立起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革命斗争也不断出现。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得在救国救民道路上苦苦探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革命希望,开始有意识了解和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其次,国内方面。1918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起了爱国工人和学生的愤慨,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在合约上签字,这就是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和先进的工人阶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主动承担教育、引导工人阶级的任务。至此,时代背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和红船精神的形成。

(2)教学内容的呈现一目了然.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网页制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使得网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一本教材无法覆盖课程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因此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考虑网页元素相对不变的思路,采用网页元素按目录结构的形式组织章节内容,并按顺序排列,便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无缝衔接,同时教师团队以网络学习平台为桥梁和纽带开展协同工作,促进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红船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的开展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党的酝酿、准备与建立工作也逐步展开。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期间,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建党之路,可以认为是红船精神生成的实践之路。陈独秀和李大钊都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发挥革命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为了建立革命政党,陈独秀首先到工人中去,了解普通工人的生活、工作状况。陈独秀认为想要发动工人就要启发工人的觉悟,通过报纸、杂志等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他编辑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主持创办《劳动界》、《伙友》等刊物,向工人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初步结合。在维经斯基等人的帮助下,陈独秀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加快了建党工作的步伐。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 年8 月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 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此后,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 年10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的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后来成立了“共产党北京支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为基础在长沙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从1920 年8 月到1921年春,经过半年的时间,中国国内先后有六个城市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其成员也在逐步地增加。[2]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革命的知识分子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群众,参加实际斗争,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锤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与此同时,工人群众开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提高阶级觉悟,从中也涌现出一批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条件就基本具备了。正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活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也孕育了红船精神。

6)火灾发生中,火焰点燃了车库内的“明”电源导线,使电源形成短路导致了墙壁上的两个插座内接线盒均被烧焦熔化。

二、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

(一)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统一:首创精神的理论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沿着红船的航向,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走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3]走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先进性的理论基础就是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也是首创精神的理论前提。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的开展,促进了知识分子觉悟的提高。同时,西方思潮也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到中国,客观上使中国人民得到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但西方的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也进入中国,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追捧。这些观点虽然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但是对中国前途和革命来说却是无益的。早期的社会主义者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带领下同各种非社会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特别是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影响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使得关于中国道路问题的探讨增多,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有积极效应。总之,新思潮的出现总体上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

归纳就是在个别中发现一般;演绎就是在一般中发现个别。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从个别开始,然后扩展到一般,再从一般进一步认识个别。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理论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多个经典的实验现象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归纳或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形成相关概念的重要依据。一些概念的形成就是归纳的结果,而对这些概念进行检验和运用则体现了演绎的思维方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作风也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李大钊、陈独秀的领导下,关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特点,进行工人运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说,正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才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选择。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发扬首创精神,为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二)民族品格与历史使命的统一:奋斗精神的实践要义

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实践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根本途径就是群众路线与党的建设的统一。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向苏俄学习革命理论和革命经验,另一方面则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和真实需求,来把握革命进程。正是与群众的紧密结合、倾听普通人的需要才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用先进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之逐步认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在具体的实践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始终坚定党的群众路线,发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作风,完成了伟大的建党使命。[4]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员奉献精神的重要保证。党的一大提出了党的纲领、援助工人阶级以及接收党员的要求,为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到了党的二大,制定了正式的党的章程,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些规定对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重要法宝。经过整风运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都得到了巩固,基本制度得以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作风得到延续,奉献精神得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更加突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本得以贯彻。红船精神中的奉献精神在群众路线与党的建设的统一中得到了发扬光大,红船精神将会继续激励中国共产党员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继续践行奉献精神,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大的福利。

(三)群众路线与党的建设的统一: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民族品格和时代特征的统一,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实践、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源泉。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享誉全球。但是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华文明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和发展前景,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我们的民族品格在历代的斗争中没有消失,而是得到了传承和发扬。从古代的神话故事到历次的抵抗外侮的具体实践都反映了中华民族顽强不息、不畏强权的民族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逐渐认同并弘扬了民族品格,在无数次的斗争中都发扬了这一品格,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船精神的形成同样是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奋斗精神亦是如此。从历史使命来看,当时的中国,内受封建军阀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处于悲惨的地位。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民生疾苦极为关注,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但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救国路径显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知识分子一度感到彷徨和失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他们开始从学习西方转向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正是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从事着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建党道路的实践。使命呼唤担当,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负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在革命的道路上从胜利走向胜利,开拓了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新局面,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更加宽广。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共产党人都是坚守民族品格、承担历史使命的实践者,也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践行者。

三、红船精神的传播策略

(一)深化红船精神传播方式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实现这些价值就需要研究如何深化红船精神的传播方式。具体来说,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应通过转变思维方式来深化红船精神传播方式。传统的观点把红船精神作为客体、把人作为主体来对待,这种认识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显露出了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思维则可以弥补主客体思维的不足,克服主客体对立与分离的状况,实现双重主体间的互动与协作。把红船精神当作主体,有利于突出红船精神的主体地位,实现人与红船精神地位的平等,可以消除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构建人与红船精神的良性互动,提高红船精神传播的效果。因此,应树立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其次,应通过寻找沟通的桥梁来深化红船精神传播。红船精神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现象,需要人们通过学习、理解才能把握红船精神的实质,这就要求在红船精神传播过程中寻求一个中介来沟通人与红船精神这两个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使人们了解红船精神,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深化人们的理解,以求达到内心的认同。[5]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以及对于红船精神的理解程度,从而通过媒介的作用达到红船精神传播的效果。最后,加强红船精神的研究,使之具体化、时代化。红船精神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产物,其内容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现状。因此,要为受众接受,必须对其具体化和时代化,结合当前的社会状况开展红船精神的研究和传播,使之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之中,促进红船精神的高效传播,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构建红船精神主导传播媒介

推动红船精神的传播需要实现主导传播媒介与多样传播媒介的统一。第一,构建红船精神主导传播媒介。主导传播媒介是在红船精神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当前的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终端等,它们都可以作为传播红船精神的重要载体,发挥传播功能。但占主导地位的传播媒介应该是网络媒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7 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 亿。这一数据为构建红船精神主导传播媒介提供了依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立足于网络这个主导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受众较多的优势,对人们进行红船精神教育,使人们逐步理解、认同红船精神。第二,构建红船精神多样化传播媒介。以网络为主导传播媒介并不排斥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构建红船精神多样化传播媒介可以弥补网络传播媒介的不足,实现目标人群的全覆盖以及传播深度的提高,确保红船精神的传播实效。报纸、广播、书籍、文艺节目等都可以作为红船精神的传播载体,融入红船精神的内涵,结合当前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使之贴近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此外,在各级各类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统一开展红船精神教育,运用各种形式开展内涵丰富的活动加强红船精神教育,实现红船精神的育人作用。第三,构筑主导与多样相统一的红船精神传播媒介。统一网络主导传播媒介与多样化的其它媒介,使之同向同行,共同促进红船精神的传播和培育,在新时代发挥其精神力量,引领时代发展。

(三)开展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

红船精神中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要实现对红船精神的深度把握和理解,需要开展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的功能不仅在于完整准确理解红船精神,还在于推动红船精神研究向纵深发展、促进红船精神发挥其时代价值,引领社会风尚。开展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以系统性思维促进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红船精神内涵丰富,受众范围较大,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产物。对红船精神的传播依托系统性思维,要结合红船精神的产生、发展、传播现状和优化路径进行全盘考虑,完善红船精神传播中遇到的问题。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导,可以更进一步实现红船精神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其次,开展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需要把握红船精神传播中的层次性问题。红船精神传播的受众比较广泛,但是要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还需要在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具体环境上下功夫。例如,向在校学生传播红船精神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知识层次及文化背景,采用演讲、竞赛、读书、分享等具体可行的举措方可取得效果。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以受众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职业特点等进行活动,把握了受众的特点,可以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最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南湖讲话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传承红船精神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宣传片展播、学术讨论、话剧舞台剧等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方式开展红船精神传播体系建设,构建红船精神研究、红船精神传播与红船精神育人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

[3]习近平.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N]. 光明日报,2005-06-21(A3).

[4]浙江省红船精神研究课题组.红船精神:历史地位、当代意义及永恒价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5]张志松黄化.红船精神史学探源及其教育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张涛
《理论建设》 2018年第06期
《理论建设》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