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历程回顾与历史检视

更新时间:2009-03-28

上个世纪,有专家学者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研究的进程。他们把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划分为兴起阶段(1911-1949)、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9)、繁荣阶段(1980-2000)。[1]21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理论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饮食文化经典著作与代表性研究成果层出叠现。[2]在此背景下,从史学视角重新检视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历程,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学术史回顾与述评的成果较多。其中,以萨班教授的《近百年中国饮食史研究综述(1911-2011)》[3]和赵荣光教授的系列评论性述评文章具有代表性[4]。萨班教授是《剑桥世界食物史》[5]“中国卷”的撰写者,是海外中国饮食史研究的先驱人物、权威专家。此外,姚伟钧、何宏教授等撰写的述评文章,对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研究的阶段性特征与研究意义都有很好的介绍。[2,6]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城市学、地理学及旅游管理学等跨学科领域的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对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进行了专业解读。[7-8]文思理(Sidney Mintz)[9]、王斯[10]、艾玛·尤普里查德(Emma Uprichard)[11]等学者已经对这些研究进行过综述性分析与探讨。但是,上述文章尚未基于中国饮食文化学科体系以及理论特征进行研讨,也未从史学批判角度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历程。中国饮食文化史作为一门研究内容丰富、学科分类尚不明晰的专门性学科,既往研究在史学史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方面,还较为不足。

1 研究范式的深化:从断代史观到专门史观的认知转换

长期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断代史观念根深蒂固。既往诸多研究成果基本上也是以断代史研究方法解构中国各地区饮食文化,如张光直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食物》和王学泰的《华夏饮食文化》等早期发表的中国饮食文化通史著作。此外,许多研究者的早期研究也倾向于选择某个朝代进行饮食专项研究,如陈伟明的《唐宋饮食文化发展史》和黎虎的《汉唐饮食文化史》。基于断代史观念解构中国饮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徐海荣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饮食史》。该书分6卷,设原始社会的饮食、夏商时期的饮食、西周时期的饮食、宋代的饮食、辽金西夏饮食、元代饮食、明代饮食、清代饮食、民国时期的饮食、少数民族饮食诸编,[12]并从饮食资源、饮食制作、饮食消费、饮食器具、饮食礼俗、饮食方式、饮食卫生、饮食文艺、饮食思想几大类型解析各个朝代的饮食文化。[13]断代史观指导下的饮食专门史研究容易使研究者忽视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其思想的流动。这也导致相关研究在诠释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肌理的时候,产生完整性不足、成果碎片化的现象,进而难以构建属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学科体系与结构特点。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打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千篇一律的断代史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具有中国饮食文化学科特点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如赵荣光[14]、洪光住[15]、季鸿崑[16]等专家。其中,赵荣光《中华饮食文化史》(3卷)一书是系统呈现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体系的代表性成果。

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了新时代研究者对断代史观指导下的饮食文化研究范式的扬弃。这批成果,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最具代表性。该丛书在2011年出版了俞为洁著《中国食料史》、姚伟钧等编《中国饮食典籍史》、瞿明安等编《中国饮食娱乐史》以及张景明等编《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四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于2013年推出的《中国饮食文化史》(10卷)是目前最为系统呈现中国饮食文化区域特征的代表著作。[17]该套丛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饮食文化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新科研成果的一次大梳理、大总结。[18]从区域性理论重新认知中国的饮食文化,同样说明了目前国内研究者希望从更加专门而具体的视角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此外,洪光住研究员和季鸿崑教授在中国食品科技史领域,赵荣光教授在衍圣公府饮食以及满汉全席领域,高启安教授在敦煌饮食文化领域,王仁湘研究员在饮食考古领域,刘云教授在中国筷子文化领域,詹嘉教授在中国饮食瓷器领域,邱庞同教授在中国面点史、中国菜肴史领域,关剑平博士在中国茶文化领域,赵建军教授在中国饮食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学术化、专门化的阶段性代表成果。他们的研究旨趣预示着未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深化方向。

which relatestheaxialwavenumberswith thevertical wavenumbers,.In the lined section,the impedance boundary condition,Eq.(3),leads to the following y direction eigenequation:

2 早期海外研究者善于从跨学科视角审视中国饮食文化

早期海外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更多侧重在欧美人士感兴趣的蒙元史领域,并借助20世纪中叶兴起的人类学研究方法,重新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与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蒙古史研究者已经针对蒙古饮食生活[19-20]、《饮膳正要》[21-22]等文献展开了蒙元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这其中以国际知名学者保罗·比尔(Paul D Buell)[23-24]和萨班为代表。遗憾的是,国内饮食史研究界鲜有关注到西方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这一学术传统。以萨班教授为例,她通过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烹饪方法与食谱,[25]对蒙元时期的中国宫廷饮食,[26]对忽思慧《饮膳正要》[27]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饮食典籍文献和现当代中国乳制品等多项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她的研究因主要是通过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在欧美传播,国内知者甚少。近年来,通过亚洲食学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她的研究成果被翻译成中文,进而使得国内研究者有机会更加深入了解到她倾注了数十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研究。

[9] Sidney Mintz, Christine M, Du Bois.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Eating[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002,31:99-119.

其次,海外及港台地区较早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与史料的系统整理。他们借助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理论,深化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学科体系。萨班[3]、太田泰弘[28]、何宏[6]等教授对这些海外及港台地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议。其代表性海外及港台研究者是:日本青木正儿、筱田统、田中静一、石毛直道等;韩国金光亿、金天浩、金喜燮等;欧美国家的杰克·顾迪(Jack Goody)、文思理、张光直、尤金·N·安德森(E.N.Anderson)、弗里德里克·西蒙(Frederick J.Simoons)、冯珠娣(Judith Farquhar)、郑麒来(Key Ray Chong)、白馥兰(Francesca Bray)、黄兴宗(Huang Hsing Tsung)、罗伯茨(J.A.G.Roberts)、彭尼·凯恩(Penny Kane)、萨班、奎埃尔特卡(K.J.Cwiertka)、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马克·维斯罗基(MarkSwislocki)、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华琛(James L Watson)、阎云翔、雅各布·克兰恩(Jakob Klein)、胡司德(Roel Sterckx)等人;港台地区有吴燕和、陈志明、张展鸿、陈元朋等人。

最后,从学术史视角检视欧美学界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魏根深[29]和康达维[30]的综述性文章。从新涌现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研究者对海外中餐文化的在地化、中国筷子、中国饮食图像以及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等议题,是海外研究者目前的兴趣所在。

3 海外研究平台的运营机制与经验启示

在欧美等国,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开设有专门培养饮食文化与历史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如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食物研究中心(SOAS Food Studies Centre)、法国图尔大学欧洲饮食文化和历史研究所(InstitutEuropeend’Histoire et des Cultures de l’Alimentation)、意大利Gustolab国际饮食研究院(Gustolab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Food Studie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饮食研究所(IU Food Institute, Indiana University)等等。他们为本国饮食文化学科研究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在日本,饮食文化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的科研功能紧密结合。1977年成立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东亚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中心。该馆出版和发表了大量有关饮食文化与民俗的研究成果与调查报告。1989 年设立于此的综合研究大学院还招收以“饮食文化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人才。在2016年京都第六届亚洲食学论坛上,日本立命馆大学宣布2018年将在该校建立亚洲首个食学科(本科教育)本科专业。这是日本在饮食文化学科构建上的创新。在韩国,著名的饮食文化研究机构有韩国食生活文化学会(Korean Society of Food Culture)、韩国宫廷饮食研究院、韩国城南市食品研究院(Korean Food Research Institute,Seongnam)以及韩食财团(Korean Food Foundation)。他们在推广韩国饮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外的学术共同体组织(学会性质)如美国食物与社会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Food and Society)、饮食与营养人类学研究会(Society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Nutrition)和美国民俗学会食物学分会(Foodways section of the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在饮食文化研究、学术会议筹办以及饮食文化期刊及著作出版方面贡献巨大。如美国食物与社会研究会主办的《食物、文化与社会》(Food, Culture and Society)、法国图尔大学欧洲饮食文化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食物与历史》(Food & History)是国际上著名的饮食文化领域高级别期刊。此外,《全球食物史》(Global Food History)、《烹饪科学与科技》(Journal Of Culinary Science & Technology)、《美食学》(Gastronomica:The Journal of Food and Culture)、《美味与财富》(Flavor&Fortune)、《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亚太旅游研究》(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等重要期刊也有发表有关中国饮食文化的专业文章。在日、韩,日本味之素食文化研究中心的《厨神》(Vesta)、《国立大阪民族学学报》,韩国食生活文化学会主办的《韩国食生活文化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of Food Culture)、韩国城南市食品研究院主办的《民族食物学刊》(Journal of Ethnic Foods)也是国际上发表高水平饮食文化研究论文的代表性期刊。

先由学习小组中一名进修医师负责问诊和查体,后引导小组成员提出问题,由带教医师整理后,总结出问题5个,由小组成员各自领取,每位成员要求准备问题相应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约10分钟,列5年内英文参考文献5条左右。于下一周的周四由各成员分别报告自己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期间带教医师对汇报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进行书面记录。此时病例往往已经做完手术,可再次床旁问诊查体。后利用40 min作为小组自由讨论时间,最后带教医师对每位进修医师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做归纳总结,对明显的基础知识错误要进行纠正,对前沿新知识的认识要注意讲解[7-8]。

国内的餐饮或烹饪协会在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上也作出了一定贡献。如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及下属各层级的餐饮行业协会,它们时常作为主办机构举行一些饮食文化与历史研究的研讨会。在内地及港台地区,《美食研究》及《中华饮食文化》(台湾)期刊是该饮食文化领域代表性期刊。此外,《中国烹饪》《四川旅游学院学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的“饮食文化”专栏,以及跨领域的《中国农史》《农业考古》期刊也刊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饮食文化研究成果。对于深化中国饮食文化学术性研究来说,整合国内研究平台与机构资源,创建具有更大国际影响力与学术性的平台,十分必要。

4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学科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趋势

[3] Francoise Sabban.Histoire de l’alimentationchinoise: bilanbibliographique(1911-2011)[J].Food & History,2012(2):103-129.

其一,在中国饮食哲学思想、饮食艺术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贡华南《味与味道》是有关中国饮食思想较好的讨论。但是整体上我国有关中国饮食思想的哲学根源、逻辑演变等领域深入的研究还很缺乏。超越果腹意义上的饮食艺术审美,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追求之一。主流图书市场上探讨中国饮食思想的相关著作成果虽有出现,但从学术史角度评价这类既往成果的话,其研究深度尚不尽如人意。在当前中国饮食研究界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从史学史视角批判性地认识当前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从哲学和思想高度审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不仅具有学术史上的理论意义,同时对净化当前科研生态环境也有助益。

[13] 杨虹.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幅长卷——评《中国饮食史》[J].浙江社会科学,2000(3):155.

其二,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从制度史角度探索了中国的传统宫廷饮食规制,填补了既往研究的不足。如果能从中国食制与食礼的内在特征与动态流变角度,系统剖析中国不同阶层、不同区域的饮食制度历史演变,那么该领域的研究还将取得新的飞跃,未来出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界的“制度学派”也并非不可能。

其三,苏生文、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戴杏贞《元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侯波《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饮食文化交流》,周鸿承《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等研究或探讨中外饮食文化的双向交流与影响,或专注于某一方面的传播与影响。这些前期研究为深入探索“一带一路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影响”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其四,通过可视化材料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是未来研究趋势。目前只有极少数研究者在这个领域作了相关研究。如王仁湘、肖爱兵《图说中国文化:饮食卷》和韩荣《有容乃大:辽宋金元时期饮食器具研究》。但是,他们更多是从出土文物、考古发现等角度对饮食图像进行探索研究,还没有系统地从画像砖、绘画、插图、馆藏器物、雕刻等可视化材料中深入探讨中国饮食图像与艺术。在将来,潜在的研究者将会利用波斯拉施特《史集》以及欧洲有关中国的饮食图像资料,比较中文图像资料,深化中国饮食图像史的研究。

其五,近年来,伴随着法国传统美食及礼仪、墨西哥传统美食、地中海美食、韩国越冬泡菜、日本和食、土耳其小米粥等国家代表性饮食成功申请世界非遗代表作,国内有关饮食文化遗产的研究成为潜在的研究热点。有关中餐申遗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彭兆荣《中国饮食:作为无形遗产的思维表述技艺》,周鸿承《论中国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问题》,于干千、程小敏《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研究》等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该议题。由于目前中国饮食文化遗产的科学分类、评价标准与保护利用办法,都还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之中,我们认为中国饮食文化遗产在传承与保护方式、研究和利用机制等领域,都将涌现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饮食文化史的研究正在朝着更加专门化、思想化和逻辑化的范式前进。欧美学术界跨学科、跨地域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将应用在中国饮食文化学科体系之中。中国饮食文化史采用史学批判视角的价值倾向,有助于该学科的研究走上更加科学与思辨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2.2.1 早、中、晚稻的抗性不同,早稻感病最高,晚稻最低。抗病品种的抗性有相对的稳定性。从抗性品种中进行系统选育可以得到高产抗病的品种。

[1] 徐吉军,姚伟钧.二十世纪中国饮食史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8):12-18.

[2] 姚伟钧,罗秋雨.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J].浙江学刊,2015(1):216-224.

从历史视角再审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对于目前国内饮食文化学科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样的研究理念有助于纠正目前研究的碎片化和凌乱化现象。当前,国内年青一代研究者逐渐崭露头角,他们的选题角度与研究方法多有新意。另一方面,既往研究者对中国饮食思想、中国饮食器具、中国饮食图像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饮食、中国饮食文献等热门方向的研究虽然占得先机,但是多数研究尚不能构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目前,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哲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在以下五大领域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是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未来趋势。

[4] 赵荣光.中国食文化研究述析[C]//赵荣光食文化论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2.

[5] 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 Ornelas.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ol.2,2000:1165-1175.

[6] 赵炜,何宏.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4):1-8.

[7] 彭兆荣.饮食人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8] Wang Di. 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房间里空调冷风劲吹。魏昌龙见话已说到这个份上迟恒仍粘着,心里腻味,不想再耗下去,见迟恒抽烟,起身从抽屉里拿出条“中华”硬塞给迟恒,再温馨提示:“迟记者来县里辛苦,是不是晚上一起吃个饭,我派个车送你回去。”

[10] 王斯.西方人类学视阈下的祭祀饮食文化研究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4(5):179-185.

[11] Emma Uprichard.Describing Description (and Keeping Causality): The Case of Academic Articles on Food and Eating[J]. Sociology,2013,47(2):368-382.

[12] 徐海荣.中国饮食史:六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最后一个阶段是“I'm reading”(我在读)。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令人兴奋的相关的互动形式,例如诗歌、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见图9)。学习者不仅可以同文本进行互动学习,还可以同字母、声音和单词进行互动,让他们复习一下他们所学的内容并且同将要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本文在收集文本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法国乡村旅游在管理机构变革、行业规范推进、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发展经验,思考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合珠三角地区顺德逢简水乡和增城万家旅舍两个案例地的发展现状,指出以“乡愁、乡居、乡思”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体验营造与管理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6)长刺带叶苔 Pallavicinia subciliata(Austin)Steph.李粉霞等(2011)

8.加强蜕壳管理。通过投饵、换水、减少人为干扰、操作细心谨慎、创造安静良好环境等措施促进小龙虾群体顺利统一蜕壳,防止蜕壳后饵料不足引起相互残杀。

[19] Rall Jutta. Zurpersischen Ubersetzungeines Mo-chueh, eineschine sischen medizinis chenTextes[J]. Oriens Extremus,1960,7(2):152-157.

[17]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10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16] 季鸿崑.中国饮食科学技术史稿[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15] 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

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时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大波》中,身为小姐贴身丫鬟的春英可以在二小姐在学堂上学时陪读,这虽然只是个例但却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而在为郝尊三女儿取名时当香荃想不到合适的名字时郝达三提出让春英想一个。而春英面对家里的一群“主人”时毫不畏惧,落落大方。她在面对这些人时更多的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进行谈话的。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逐渐淡化。这在时代交替过程中虽然是昙花一现但是却弥足珍贵的,这象征着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正在动摇。新时期新的社会结构正在萌发。

《论语》中有关耻的思想包括对什么应该耻、对什么不应该耻、怎么做能远离耻及如何培养民众的耻感,这对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乃至治国安邦都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18] 吴昊.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再评《中国饮食文化史(10卷)》[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28-32.

[14] 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20] Anderson E N. Food and Health at the Mongol Court[C]//Edward H Kaplan, Donald W Whisenhunt. OpusculaAltaica, Essays Presented in Honor of Henry Schwarz. Bellingham, Washingto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tudies on East Asia,19), 1994:17-43.

磁通切换电动机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适合宽转速范围运行,具有较高的功率密度和效率,且反电动势常数和输出转矩高于磁链为单极性的普通双凸极电动机。但是磁通切换电动机仍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如:铁损对电动机的转矩和控制方面的影响,特定的应用场合的电动机技术也亟待解决。就目前而言,磁通切换电动机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尚无成熟产品。我国在磁通切换电动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同时参与研究的机构也较少。对于磁通切换电动机,可以借鉴研究永磁同步电动机、感应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和双凸极电动机的一般方法、原理以及成果,力求在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等绿色、环保能源领域寻求突破。相关切入点有[33-34]:

[21] Lao Yanshuan. Notes on Non-Chinese Terms in the Yuan Imperial Dietary Compendium Yin-shan Cheng-yao[J]. Th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969,39: 399-416.

[22] Paul D Buell, Eugene N Anderson, Charles Perry. A Soup for the Qan: Chinese Dietary Medicine of the Mongol Era as Seen in Hu Szuhui’s Yin-shan Cheng-yao[M].Kegan Paul International, 2000.

风味藏羊肉脯:青海省作为“藏羊之府”,拥有丰富的藏羊资源,其肉具有蛋白含量高矿物质、维生素丰富的显著特点。而肉脯是一种质地酥脆,风味独特的肉制品风味小吃,广受现代消费者的喜爱。目前也有研究肉脯工艺的研究[13]。青海省也可利用优质的藏羊肉资源,加工制备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独特风味肉脯。

[23] Paul D Buell. Pleasing the Palate of the Qan: Changing Foodways of the Imperial Mongols[J]. Mongolian Studies, XIII, 1990,13(8):57-81.

[24] Paul D Buell. Mongolian Empire and Turkicization: The Evidence of Food and Foodways[C]//Reuven Amitai-Preiss. The Mongol Empire and Its Legacy. E J Brill,1999:200-223.

[25] Francoise Sabban. Le systeme des cuissonsdans la tradition culinairechinoise[J]. Annales, Economies, Societes, Civilisations, 1983,38(2):341-368.

[26] Francoise Sabban. Ravioli cristallins et tagliatelle rouges: les pates chinoises entre xiie et xivesie[J]. Medievales,1989,8(16/17):29-50.

[27] Francoise Sabban. Cuisine A La cour de l’empereur de Chine: les aspects culinaires du YinshanZhengyao de Hu Sihui[J]. Medievales, 1983,2(5):32-56.

[28] 太田泰弘.日本中华饮食文化研究者的足迹:活跃于太平洋战争终结前的先驱者业绩[C]//赵荣光.健康与文明:第三届亚洲食学论坛(2013绍兴)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57-61.

[29] Endymion Wilkinson.Chinese Culinary History[J].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2001, 8(2):285-304.

有幸听过杨振宁先生的一次演讲,但是他讲的不是他的专业物理,而是庄子的哲学思想。杨先生旁征博引、有声有色地讲述着庄子哲学与天体物理的关系,让我耳目一新,这让我想到了我们阅读中有关正书与闲书的话题。

[30] David R Knechtges. Chinese Food Science and Culinary History: A New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2,122(4):767-772.

 
周鸿承
《美食研究》 2018年第01期
《美食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