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军用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设计

更新时间:2016-07-05

0 引言

可移动式无人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根据移动实现原理不同,可以分为车辆移动式、履带移动式、迈步行走式、混合移动式等[3-8]。履带移动式机器人的通过能力较强,但体积笨重[9];车辆移动式机器人普遍采用轮式移动,速度较快,但越障能力较差[10];迈步行走机器人一般是双足、四足、六足的构型,这类机器人越障能力最强,但速度普遍较低,且能耗很高[11];轮、腿混合式机器人就是将迈步行走机器人和车辆式移动机器人融合到一台机器人身上,使其可以根据具体路况选择迈步行走或轮式移动[12-13]。轮、腿混合机器人的具体实现结构类型主要有:以轮式移动为主且机械腿可以微调的机器人 [14-15];轮子装在多足机器人腿末端的轮腿一体式机器人[16-19];通过机械腿运动带动无动力轮子旱冰式滑行的机器人 [20-21];轮子装在机器人躯干上,机械腿和轮子分离的轮、腿机器人。上述机器人一般只能在2种运动模式间转换,而将迈步行走、有动力轮式移动、无动力轮的旱冰式滑行融入到一台机器人身上,必将大大提高其运动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拓展其军事应用的领域。

已有的轮、腿混合机器人普遍采用串联结构的机械腿,串联机构自身的不足导致这些机械腿的承载能力普遍较弱,其驱动装置均安装在关节上,很难有效防护,在军事领域应用时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并联机构刚度大、承载能力强、结构紧凑,尤其是其驱动装置可以集中安装在固定平台,便于防护,将并联机构应用于轮、腿混合机器人的机械腿,将使机器人在结构紧凑的同时具有很大的承载能力和灵活性。关于并联结构机械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迈步行走机器人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开发了一系列并联结构多足机器人[22-29],燕山大学也开发了一种并联机械腿的多足行走椅[30]。探索一种综合性能较好的采用并联结构机械腿的轮、腿混合机器人具有很好的军事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变胞机械腿的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其机械腿的结构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实时改变机构构型及最优性能,通过对机械腿的机构学分析,选取了机械腿的结构参数,研制出机械腿的实验样机。通过对轮、腿混合机器人整机的机构学建模及性能分析,选取了性能较好的整机尺寸参数,并给出了机器人整机的设计方案。通过标定系统对机械腿的实验样机进行了位置、姿态(简称位姿)测量,实验数据表明机械腿的定位精度满足了设计要求。

在建立高职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供需变化。通过市场来配置二级产业学院的资源,在满足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向社会要效益,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设置和师资浪费等教学成本过高问题。[4]

1 变胞机械腿设计

对于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而言,根据其执行任务类型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对机械腿的最优性能要求也不同,如:快速移动时要求机械腿的运动灵活性最好、负重运输时要求机械腿的承载能力最强、崎岖地面越障时要求机械腿的抗冲击能力最强。并联机构的特点是其运动学、静力学、动力学、静刚度等性能很难同时达到最优,往往在使机构的一种性能达到最优的同时,其他性能大幅度降低。另外,本文提出的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能够实现3种运动模式,而每种运动模式对机械腿的自由度数目和类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迈步行走需要机械腿有6个自由度、有动力轮的车辆式移动要求机械腿有3个转动自由度、无动力轮的旱冰式滑行要求机械腿的自由度数目可以随时改变。

上述这些设计需求使机械腿必须具有随时根据工况改变自身机构构型、自由度数目和类型、最优机构学性能的能力。针对这些复杂特性,本文提出一种超冗余、可变胞的3-PUPS并联机构应用于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的机械腿,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腿3-PUPS机构简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3-PUPS mechanism of mechanical leg

在图1中,O表示机构的固定平台几何中心,O′表示机构的运动平台几何中心,Fi表示机构的3个分支与固定平台连接移动副的固定点,Ai表示机构的3个分支万向副的转动中心,Bi表示机构的3个分支与运动平台连接球面副的转动中心,其中,点Fi、点Ai、点O共线,i=1,2,3. 尺寸参数定义方面,F1F2F3B1B2B3均为等边三角形,且AiO=aiBiO′=biAiBi=liaibili分别为AiBi的长度。为实现对运动平台的6自由度伺服驱动且具有变胞能力,需要在每个分支选择3个驱动副,将3个分支的固定平台移动副、套筒伸缩杆移动副选为移动驱动副,将3个分支万向副靠近固定平台的转动副选为转动驱动副。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应重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企业在正常运行中,应积极寻找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解决措施,以此全面提升会计成本核算水平,促进我国企业快速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提升会计人员成本核算意识,并提升会计人员基本素质,以此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水平。

1.1 坐标系与姿态

为进行矢量建模,以点Ai为原点建立各分支万向副的基坐标系Aixiyizi,且xi轴与AiO共线(即与其所在分支万向副靠近固定平台的转动轴线共线),方向由点Ai指向点Ozi轴垂直于平面F1F2F3,方向指向机构的运动平台一侧;yi轴的方向遵循右手法则。以点O为原点建立机构的固定参考坐标系Oxyz,且x轴与F1O共线,方向由点F1指向点Oy轴与x轴共面且垂直,方向如图1所示;z轴的方向遵循右手法则。以点O′为原点建立机构的运动参考坐标系Oupw,且u轴与B1O′共线,方向由点B1指向点O′;w轴垂直于平面B1B2B3,方向背向机构的固定平台一侧;p轴的方向遵循右手法则。以点Ai为原点建立各分支的局部连体坐标系Aiuipiwi,且wi轴与其所在分支的轴线AiBi共线,方向由点Ai指向点Bipi轴与其所在分支万向副远离固定平台的转动轴线共线,方向如图1所示;ui轴的方向遵循右手法则。根据坐标系定义,连体坐标系Aiuipiwi相对于参考坐标系Aixiyizi的姿态可以通过两次旋转实现:首先绕xi轴旋转角度ψi,然后绕pi轴旋转角度θi.

基于图1中坐标系的定义,可以构造出连体坐标系Aiuipiwi的旋转矩阵为

(1)

式中:uipiwi分别为轴uipiwi在固定坐标系Oxyz中的单位主矢量;Rot代表旋转变换矩阵。

经分析可知,ψi即为各分支的转动驱动输入转角值。选取点O′为运动平台参考点。考虑到运动平台在固定参考坐标系Oxyz中的姿态描述等效于先绕x轴转γ角,再绕y轴转β角,然后绕z轴转α角获得,则运动坐标系Oupw相对于固定坐标系Oxyz的旋转变换矩阵为

(2)

式中:upw分别为轴upw在固定坐标系Oxyz中的单位主矢量。

1.2 机械腿3-PUPS构型的机运动学和静力学建模

通过分析图1可知,机械腿的可变胞3-PUPS机构属于超冗余机构,其总计含有9个驱动副,这导致其机构学建模不能采用通用的建模方法。针对驱动副的数量远超过机构可实现自由度数量的机构学研究,罕有通用的机构学建模方法,本文采用矢量回路法对其进行超冗余机构学建模。在图1中,建立机构各分支在固定坐标系Oxyz中的矢量方程:

l=aiai+liwi-bibi

(3)

式中:wi是矢量AiBi的单位主矢量;ai是矢量OAi的单位主矢量;bi是矢量的单位主矢量;l是运动平台参考点O′位置矢量。

将(3)式求解时间导数,可得

(4)

式中:vO是运动平台参考点O′的线速度矢量;ωO是运动平台整体的角速度矢量;ωi是分支i绕万向副摆动的角速度矢量是分支i套筒移动驱动副的伸缩线速度是分支i固定平台移动驱动副的伸缩线速度。

根据矢量混合积wi·(ωi×wi)=0,将(4)式的等号两端点乘wi,可得

(5)

将(5)式以矩阵方式表达,就可以得到3-PUPS机构的套筒移动驱动副输入线速度固定平台移动驱动副输入线速度和运动平台参考点O′ 的6维输出速度矢量之间的速度传递模型:

(6)

将(6)式整理成矩阵表达

因为是连续运动,着陆过程还会继续,但碰撞时间已经记录下来,做分析处理,将本文的改进算法与一般碰撞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可得到如下的检测效果,如表2:

(7)

当矩阵JL1可逆时,(7)式变为

宝刚爹与宝玉爹不仅同辈,还是同年,只是宝刚爹比宝玉爹大了月份。在白家湾,宝刚爹与宝玉爹都是有故事的人,区别在于,宝刚爹的故事,负面的多,正面的少,宝玉爹的故事,正面的多,负面的少。

(8)

式中:JL是3-PUPS机构的移动输入雅可比矩阵,JLR6×6.

将(4)式各项同时点乘pi,并使用混合积代换,可得

(9)

式中:xi为轴xi在固定坐标系Oxyz中的单位主矢量。将(9)式以矩阵方式表达,就可以得到机械腿3-PUPS机构的转动驱动副输入角速度和运动平台参考点O′的6维输出速度矢量VO之间的速度传递模型:

(10)

将(10)式整理成矩阵表达

(11)

式中:是转动驱动副输入角速度,且是3-PUPS机构的转动输入雅可比矩阵,且JRR3×6.

将(23)式写成矩阵形式,可得

(12)

式中:Jr是3-PUPS机构的全冗余逆雅可比矩阵,且是3-PUPS机构的驱动输入矢量,且

如果全冗余逆雅可比矩阵J可逆,则可得

(13)

式中:J是3-PUPS机构的全冗余正解雅可比矩阵,且J=(Jr)-1JR6×9.

通过将(21)式和(24)式整合并对雅可比矩阵整理,就可以得到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的躯干参考点Ot的6维线速度、角速度矢量与机器人整机的n×6个驱动运动副速度之间的传递函数:

(14)

将(14)式的对应项用(13)式代换,能够获得机械腿3-PUPS机构的全冗余静力学传递模型:

FO=

(15)

式中:G是机械腿3-PUPS机构的全冗余静力雅可比矩阵,且G=(J)TGR6×9.

1.3 机械腿的尺寸参数优化设计

机械腿优化设计的基本目标要求是:

将(20)式写成矩阵形式,可得

2) 机械腿的运动平台位置精度达到通用式工业机器人水平,即位置误差小于0.05 mm;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省林科院副研究员陈景震幽默地说。他定点服务的是宜章县白石渡镇。那里,已经建起近两千亩板栗林,陈景震此行的目的是针对板栗林产量下降和落果的问题进行诊断,通过改良和科学种植,届时,板栗林的亩产有望从目前的6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

以各个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支出与各个产业的人均GDP之比作为基本指标,分别构建和谐模型的标准指标体系和实际指标体系。

通过角速度叠加原理构造(17)式,可得

通过对(22)式进行转换,并以矩阵方式表达,就可以得到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各机械腿的转动驱动副输入角速度和机器人躯干参考点Ot 的6维输出速度矢量VOt之间的速度传递模型:

1)第①种情况 将工序u移至v之后,如图11所示,Q变为Q1={l1,l2,,lk,v,u},求解评价值λu,v(0,w)和λu,v(w,#)的过程如下:

对机械腿进行机构学优化设计的目标是使其运动学和静力学性能较为均衡,从而避免出现为了使运动学性能优化而丧失静力学性能,或者为了提高其静力学承载能力而牺牲运动学性能的情况。优化设计分析的假设初始位姿是:机械腿的运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平行,且二者距离处于中间值时的位姿。为了分析机械腿3-PUPS机构的尺寸参数与运动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将雅可比矩阵条件数k在机构的工作空间内全域均值和标准差定义为机械腿3-PUPS机构的运动灵活性评价指标,将固定平台尺寸可变尺寸ai、运动平台球面副分布半径b、各分支的最大和最小长度之差Δli、各分支套筒移动副的最大直径d选为尺寸参数优化对象,为了便于分析,确定上述各参数的初选值:ai=200 mm,bi=100 mm,Δli=400 mm,d=50 mm. 采用单因素分析,即在其他尺寸参数设定为初选值时,让某个单一参数变化,分析机械腿的运动灵活性指标与尺寸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机械腿的尺寸参数与运动学指标关系曲线 Fig.2 Relationship curves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kinematic indexes of mechanical leg

在图2中,的数值越小说明机械腿的运动灵活性越好,的数值越小说明机械腿在其整个工作空间内的运动学性能越一致和稳定。

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远景形势展望和对策………………………………… 王 勇,杨振立,杨慧娟(13.30)

为了分析机械腿3-PUPS机构的尺寸参数与静力承载性能之间的关系,将全部驱动输入设定为单位值时,运动平台输出广义力极值fmax、力矩极值mmax定义为机械腿3-PUPS机构的静力承载性能指标,将固定平台尺寸可变尺寸ai、运动平台球面副分布半径bi选为尺寸参数优化对象,采用单因素分析机械腿的静力承载性能指标与尺寸参数变化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图3 机械腿的尺寸参数与静力学指标关系曲线 Fig.3 Relationship curves of structural parameters and statics indexes of mechanical leg

在图3中,fmaxmmax的数值越大,说明机械腿在单位驱动输入时的静力学承载能力越强。

综合分析图2、图3可知,机械腿的运动灵活性和静力承载能力随着尺寸参数增大的变化趋势相反,尤其是随着尺寸ai的增大,运动灵活性变差,但是静力承载能力增强。因此,只有根据任务需求的不同实时调整尺寸ai的数值,才能有选择性地实现运动灵活性最优、或承载能力最强。

1.4 变胞机械腿的设计与样机研制

基于图2、图3并综合考虑文献[20-27]的经验,确定变胞机械腿的各尺寸参数为:ai为200~300 mm,bi=90 mm,Δli=500 mm,limax=1 300 mm,d=60 mm. 基于上述尺寸参数,设计了变胞机械腿的方案,如图4所示。

图4 变胞机械腿设计方案 Fig.4 Design scheme of metamorphic mechanical leg

根据图4的设计方案,制造、装配了变胞机械腿的实验样机,如图5所示。

能源管理平台负责对节能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定期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对影响该项目节能效果的原因开展分析。

图5 变胞机械腿实验样机 Fig.5 Experimental prototype of metamorphic mechanical leg

2 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设计

基于图4、图5的变胞机械腿设计方案,可以进行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的结构设计与尺寸参数优化,其机构构型如图6所示。

图6 机器人整机机构简图 Fig.6 Schematic diagram of robot

在图6中,为了更具普遍性,将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在迈步行走过程中同时接触地面机械腿的数量参数化为n(2≤n≤4)条, j(j=1,…,n)表示机器人的第j条机械腿,用i(i=1,2,3)表示某条机械腿的第i个分支。Ot表示机器人躯干的几何中心,Og表示躯干投影到地面的几何中心,Olj表示机器人的第j条机械腿固定平台几何中心,Ofj表示机器人的第j条机械腿运动平台几何中心。以点Og为原点建立地面基坐标系Ogxgygzg,且yg轴沿机器人初始静止状态正前方;zg轴垂直于地面朝向正上方;xg轴的方向遵循右手法则。以点Ot为原点建立机器人躯干连体坐标系Otxtytzt,且yt轴沿机器人躯干正前方;zt轴垂直于机器人躯干朝向正上方;xt轴的方向遵循右手法则。以点Olj为原点建立第j条机械腿的固定平台坐标系Oljxljyljzlj,且xlj轴、ylj轴、zlj轴分别与xt轴、yt轴、zt轴平行。以点Ofj为原点建立第j条机械腿的运动平台坐标系Ofjxfjyfjzfj,且机器人每条机械腿均垂直不扭转站立的初始位姿时,xfj轴、yfj轴、zfj轴分别与xlj轴、ylj轴、zlj轴平行。尺寸参数定义方面,OtOlj=e、∠Ol1OtOl2= ∠Ol3OtOl4=δ,机械腿j的长度为Lj.

2.1 机器人整机的运动学建模

在图6中,机器人第j条机械腿的运动平台参考点Ofj在基坐标系Ogxgygzg中的位置矢量为Ofj在坐标系Oljxljyljzlj中的位置矢量机器人躯干的几何中心点Ot在基坐标系Ogxgygzg中的位置矢量躯干在基坐标系Ogxgygzg中的姿态矢量 机器人第j条机械腿的固定平台参考点Olj在躯干连体坐标系Otxtytzt中的位置矢量为OtOlj= 为了便于表达,对图6中的尺寸进行定义:pOt=Og(OgOt)、fgj=Og(OgOfj)、lgj=Og(OfjO1j)、egj=Og(OtO1j).

在图6中建立矢量方程:

pOt=fgj+lgj-egj.

(16)

将机械腿的机构学模型(3)式代入(16)式,可得

pOt=fgj+aji+ljiwji-bji-egj

(17)

将(17)式求解时间导数,可得

ωOt×egj+ωOt×fgj].

(18)

将(18)式的等号两端点乘wji,可得

(19)

通过对(19)式进行转换,并以矩阵方式表达,就可以得到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各机械腿的移动驱动副输入线速度和机器人躯干参考点Ot 的6维输出速度矢量之间的速度传递模型:

(20)

1) 机械腿能够实现6个自由度独立运动;

(21)

式中:是机器人的全部移动驱动副输入线速度,且是机器人整机的移动输入雅可比矩阵,且JnLR(3n)×6.

3) 机械腿的运动平台姿态精度达到通用式工业机器人水平,即姿态误差小于0.05°.

[[bji+egj-fgjpji]TωOt].

(22)

二是加快“三条红线”指标分解确认。组织指导流域机构加快“三条红线”分省指标协调确认工作,要求各省级行政区尽快完成分省指标确认。加快推进25条跨省重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

(23)

通过将(8)式和(11)式整合并对雅可比矩阵整理,就可以得到机械腿3-PUPS机构的运动平台参考点O′的6维线速度、角速度矢量与机构的9个驱动运动副速度之间的传递函数:

(24)

式中:是机器人的全部转动驱动副输入角速度,且是机器人整机的转动输入雅可比矩阵,且JnRR(3n)×6.

定义机械腿3-PUPS机构的运动平台的输出广义力是其中,f是机构运动平台的输出力矢量,m是机构运动平台的输出力矩矢量。定义机械腿3-PUPS机构的驱动输入广义力是τ=[τ1 τ2 τ3 τ4 τ5 τ6 τ7 τ8 τ9]T,其中,τ1τ3是机构固定平台的3个移动驱动滑轨的驱动力,τ4τ6是机构的3个分支套移动驱动套筒的驱动力,τ7τ9是机构的3个分支的转动驱动输入力矩。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虚功原理对机械腿3-PUPS机构进行非保守机构的建模,即机构整体的9个驱动输入广义力的虚功总和等于机构的运动平台输出广义力的虚功之和,可得

(25)

式中:Jn是机器人的整机雅可比矩阵,且是机器人各机械腿的驱动输入矢量,且

2.2 机器人整机的尺寸参数优化设计

对于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而言,其躯干的可达工作空间体积Wt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工作空间的体积越大,说明机器人在四足着地的站立状态越能够实现躯干的大范围移动,从而保证机器人整机的运动能力。通过2.1节设定的机器人整机约束条件,对参数化的整机尺寸参数进行分析,探索其尺寸参数变化对机器人躯干工作空间体积的影响,从而找到使机器人整机具有较大工作空间的整机尺寸参数值。将机器人整机的尺寸参数eδ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将Wt作为目标优化函数,采用与之前工作空间体积分析类似的单因素变化分析法,绘制出各整机尺寸参数变化与机器人躯干工作空间体积Wt数值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路人匆忙地来去。不时有汽车从阿里身边呼啸擦过。马路前前后后都没母亲的身影。阿里到底忍不住了,又说:“罗爹爹,我姆妈呢?”

图7 机器人整机尺寸数值与Wt关系图 Fig.7 Relationship curves of robot trunk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Wt

在图7中:随着e的取值从700 mm增加到1 200 mm,机器人躯干的工作空间体积Wt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在e=900 mm附近达到最大值;随着δ的取值从30°增加到70°,机器人躯干的工作空间体积Wt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在δ=50°附近达到最大值。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实现机器人在四足着地站立姿态具有较大的躯干工作空间体积Wt,其整机尺寸参数的优选取值范围是:e∈(850 mm, 950 mm)、δ∈(45°, 55°)。

为了从宏观上评价机器人整机的运动学性能并依此为依据确定机器人整机尺寸参数,选择机器人整机雅可比矩阵的条件数knvknω作为运动学评价指标,将机器人整机的尺寸参数eδ作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变化分析法,绘制出各整机尺寸参数变化与评价指标的knvknω的数值关系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机器人整机尺寸数值与knv、k关系图 Fig.8 Relationship curves of robot’s trunk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knv, k

在图8中:随着e的取值从700 mm增加到1 200 mm,评价指标的knvknω的数值以波动方式增大,其中在e=900 mm以后增速明显加快,说明在e的取值超过900 mm以后机器人整机的运动学传递性能较差;随着δ的取值从30°增加到80°,评价指标的knvknω的数值以波动方式增大,其中knv的数值变化较为平缓,knω的数值在δ=50°以后增速明显加快,在δ超过60°以后基本保持不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实现机器人在四足着地站立姿态具有较好的整机运动学传递特性,其整机尺度参数的优选取值范围是:e∈(850 mm,900 mm)、δ∈(45°, 50°)。

数学核心知识率不仅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率的必要条件,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标准.基于作为数学核心的识字率的课程标准的发展是一种国际趋势.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育改革始于教育标准和课程标准,在数学教育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确定数学的核心识字率对教学过程也是积极的.在识字率作为数学核心的指导下,教育设计更加注重数学文化背后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思维和能力,教授的评价更注重基于维度和梯度的优化设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地喜欢数学.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一组使机器人整机的综合性能较好的一组整机尺度参数最优值是e=900 mm、δ=50°,基于这组机器人整机尺寸参数,并结合图4、图5的机械腿设计方案,设计了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的方案,如图9所示。

图9 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方案 Fig.9 Schematic diagram of wheel-leg hybrid robot

3 变胞机械腿实验研究

为了验证机械腿实验样机的位姿到达能力,将机械腿的实验样机倒置固定在ABB IRB2600标定专用工业机器人的测量基座上,将ABB机器人的手腕通过标定器连接到机械腿的运动平台上,并将ABB机器人设定为随动模式。在实验测量时,让机械腿的实验样机在6个测试点进行多次重复定位,然后通过机器人示教器读取每次定位时机械腿运动平台的位姿数据,从而实现对机械腿的位姿误差测量,6个测试点的位姿坐标如表1所示。

表1 机械腿的实验测试点位姿坐标 Tab.1 Experimental test point coordinate of mechanical leg

测试点编号位置坐标/mm姿态坐标/(°)xyzαβγPE1001200000PE23003001100101030PE3-300-3001100-10-10-30PE4300-3001100101030PE5-3003001100-10-10-30PE60012001515-50

采用ABB机器人按照PE1~PE6的顺序反复测30次,记录各采样点在每次测量的位姿参数实测值,如图10所示,然后对每种测量方法测得的机械腿运动平台位姿坐标值取平均值,并计算出每个测量方法实测值与表2中给定值的偏差数值。

通过表2的实测偏差数据可知:机械腿运动平台的实际运动沿x轴方向最大偏差为0.041 mm、沿y轴方向最大偏差为0.040 mm、沿z轴方向最大偏差为0.040 mm;姿态角α的最大偏差为0.041°、β的最大偏差为0.043°、γ的最大偏差为0.045°. 上述偏差均在合理范围以内,说明机械腿的实验样机具有很高的定位能力。

图10 ABB机器人对机械腿的位姿测量实验 Fig.10 Pose measurement experiment of mechanical leg with ABB robot

表2 采用ABB机器人对机械腿的位姿测量偏差 Tab.2 Pose errors of mechanical leg with ABB robot

测试点编号位置误差/mm姿态误差/(°)ΔxΔyΔzΔαΔβΔγPE10 0060 0100 0050 0180 0160 011PE20 0180 0200 0160 0210 0260 031PE30 0360 0320 0380 0400 0410 033PE40 0210 0230 0190 0260 0200 030PE50 0370 0320 0370 0320 0400 044PE60 0080 0100 0070 0120 0170 020PE70 0370 0300 0310 0300 0410 033PE80 0100 0090 0070 0100 0130 011

4 结论

1) 提出了一种军用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及其变胞机械腿,对机械腿进行了机构学建模,并分析了其机构学性能指标与结构参数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组使机械腿性能较好的尺寸参数,研制出机械腿的实验样机。

2) 基于变胞机械腿,建立了轮、腿混合四足机器人整机的通用机构学模型,通过定义整机性能指标,揭示出机器人整机结构参数与其各种性能的关系,确定了一组整机尺寸参数,给出了机器人整机的设计方案。

3) 通过一套高精度机器人标定系统,对机械腿的实验样机进行了位姿测量,计算出机械腿的运动平台定位误差,结果表明机械腿的实验样机达到了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峰, 郭为忠. 中国机器人的发展战略思考[J]. 机械工程学报, 2016, 52(7): 1-5.

GAO Feng, GUO Wei-zhong.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obots in China[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6, 52(7): 1-5. (in Chinese)

[2] 熊蓉. 仿生腿足式机器人的发展[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17(2): 29-36.

XIONG Rong. Development of bionic legged robot[J]. 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 2017(2): 29-36. (in Chinese)

[3] 王雁东, 唐昭, 戴建生. 连杆铰接轮腿式机器人的运动学与步态分析[J]. 机械工程学报, 2017, 49(6): 89-97.

WANG Yan-dong, TANG Zhao, DAI Jian-sheng. Kinematics and gait analysis of a linkage-jointed wheel-legged robot[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7, 49(6): 89-97. (in Chinese)

[4] Endo G, Hirose S. Study on roller-walker (multimode steering control and self-contained locomotion)[C]∥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an Francisco, CA, US:IEEE, 2000: 2808-2814.

[5] 姚道金, 王杨, 姚渊. 基于质心运动状态的双足机器人欠驱动步行稳定控制[J]. 机器人, 2017, 39(3): 324-332.

YAO Dao-jin, WANG Yang, YAO Yuan. Stable control of under actuated bipedal walking based on motion state of center-of-mass[J]. Robot, 2017, 39(3): 324-332. (in Chinese)

[6] 陈勇, 王昌明, 包建东. 新型爬壁机器人磁吸附单元优化设计[J]. 兵工学报, 2012, 33(12): 1539-1544.

CHEN Yong, WANG Chang-ming, BAO Jian-dong. Optimization of a novel magnetic adsorption unit for wall-climbing robot[J]. Acta Armamentarii, 2012, 33(12): 1539-1544.(in Chinese)

[7] 李研彪, 李景敏, 计时鸣. 一种3自由度并联拟人机械腿的动力学建模及伺服电机峰值力矩预估[J]. 兵工学报, 2014, 35(11): 1929-1936.

LI Yan-biao, LI Jing-min, JI Shi-ming. Dynamic modeling and peak torque prediction of servo motor for a 3-DOF parallel humanoid mechanical leg[J]. Acta Armamentarii, 2014, 35(11): 1929-1936. (in Chinese)

[8] Qu M K, Wang H B, Rong Y. Statics performance evaluating and optimal design of a parallel mechanical leg of the wheel-leg hybrid quadruped robot[J]. ICIC Express Letters, Part B: Applications, 2017, 8(7): 1041-1049.

[9] 张豫南, 黄涛, 张舒阳. 一种履带式全方位移动平台转向滑移功率比分析[J]. 兵工学报, 2015, 36(8): 1562-1568.

ZHANG Yu-nan, HUANG Tao, ZHANG Shu-yang. Analysis about steering slip power ratio of a tracked omnidirectional mobile platform [J]. Acta Armamentarii, 2015, 36(8): 1562-1568. (in Chinese)

[10] 孙扬, 陈慧岩. 无人地面车辆测评体系研究[J]. 兵工学报, 2015, 36(6): 978-986.

SUN Yang, CHEN Hui-yan. Research on test and evaluation of unmanned ground vehicles[J]. Acta Armamentarii, 2015, 36(6): 978-986. (in Chinese)

[11] 张千伟, 张龙. 仿生四足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学分析[J]. 兵工自动化, 2017, 36(5): 73-76.

ZHANG Qian-wei, ZHANG Long. Structure design and kinematics analysis of bionic quadruped robot[J]. 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 2017, 36(5): 73-76. (in Chinese)

[12] 刘呈则, 严智, 邓景珊. 核电站应急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J]. 核科学与工程, 2013, 33(1): 98-105.

LIU Cheng-ze, YAN Zhi, DENG Jing-shan. Study on accident response robot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analysis of key technologies[J]. Nuclea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33(1): 98-105. (in Chinese)

[13] 刘波, 王欣, 吴王锁. 机器人在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中的应用展望[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5, 41(1): 62-64.

LIU Bo, WANG Xin, WU Wang-suo.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robot in the nuclear and radiation emergency [J]. 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5, 41(1): 62-64. (in Chinese)

[14] Volpe R, Balaram J, Ohm T. Rocky 7: a next generation Mars rover prototype[J]. Advanced Robotics, 1997, 11(4): 341-358.

[15] Kemurdjian A L. Planet rover as an object of the engineering design work[C]∥Proceedings of the 199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Leuven, Belgium:IEEE, 1998:140-145.

[16] Collins C. Stiffness modeling and force distribution for the all-terrain hex-limbed extra-terrestrial explorer (ATHLETE) [C]∥Proceedings of the ASME 2007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Las Vegas, NV, US: ASME, 2007: 1-9.

[17] Smith J A, Sharf I, Trentini M. PAW: a hybrid wheeled-leg robot, Research Reports No.30[R]. Espoo, Finland:Centre for Intelligent Machines, McGill University, 2007: 140-145.

[18] 徐坤, 郑羿, 丁希仑. 六轮腿式机器人结构设计与运动模式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6, 42(1): 59-71.

XU Kun, ZHENG Yi, DING Xi-lun . Structure design and motion mode analysis of a six wheel-legged robot[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6, 42(1): 59-71. (in Chinese)

[19] Ding X L, Zheng Y, Xu K. Wheel-legged hexapod robots: a multifunctional mobile manipulating platform[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7, 30(1): 3-6.

[20] Wang P F, Huang B, Sun L N. Walking research on multi-motion mode quadruped bionic robot based on moving ZMP[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 Automation Niagara Falls. Toronto, Canada: IEEE, 2005: 1935-1940.

[21] Hirose S, Endo G. Study on roller-walker (multi-mode steering control and self-contained loco-mo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an Francisco, CA, US: IEEE, 2000: 2808-2813.

[22] 潘阳. P-P结构六足机器人性能设计与控制试验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9-55.

PAN Yang. Performance design and control experiment of a novel hexapod robot with P-P structure[D]. Shanghai: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4: 29-55. (in Chinese)

[23] 荣誉. 基于并联机械腿的六足机器人分析与设计[D].秦皇岛: 燕山大学, 2015: 17-88.

RONG Yu.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hexapod robots with parallel mechanical legs[D]. Qinhuangdao: Yanshan University, 2015: 17-88. (in Chinese)

[24] 荣誉, 金振林. 五自由度并联机械腿静力学性能评价与优化设计[J]. 光学精密工程, 2012, 20(6): 1233-1242.

RONG Yu, JIN Zhen-lin. Statics performance evaluating and optimal design of 5-DOF parallel mechanical leg[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2, 20(6): 1233-1242. (in Chinese)

[25] 荣誉, 金振林, 曲梦可. 六足步行机器人的并联机械腿设计[J]. 光学精密工程, 2012, 20(7): 1532-1541.

RONG Yu, JIN Zhen-lin, QU Meng-ke. The design of a parallel mechanical leg of the six-legged robot[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2, 20(7): 1532-1541. (in Chinese)

[26] 荣誉, 金振林. 3-DOF并联机械腿动力学建模与伺服电机峰值预估[J]. 光学精密工程, 2012, 20(9): 1974-1983.

RONG Yu, JIN Zhen-lin. Dynamic modeling and peak prediction of servo motor for 3-DOF parallel mechanical leg[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2, 20(9): 1974-1983. (in Chinese)

[27] 荣誉, 金振林, 曲梦可. 三自由度并联机械腿静力学分析与优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20): 41-49.

RONG Yu, JIN Zhen-lin, QU Meng-ke. Statics analysis and optimal design of 3-DOF parallel mechanical leg[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20): 41-49. (in Chinese)

[28] 田兴华, 高峰, 陈先宝, 等. 四足仿生机器人混联腿构型设计及比较[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 49(6): 81-88.

TIAN Xing-hua, GAO Feng, CHEN Xian-bao, et al. Mechanism design and comparison for quadruped robot with parallel-serial leg[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3, 49(6): 81-88. (in Chinese)

[29] 荣誉, 刘双勇, 韩勇. 六足制孔机器人三自由度并联机械腿的误差模型及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8): 18-25.

RONG Yu, LIU Shuang-yong, HAN Yong. Error model and verification of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parallel mechanical leg on hexapod drilling robot[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6, 32(18): 18-25. (in Chinese)

[30] 王洪波, 齐政彦, 胡正伟, 等. 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8): 24-30.

WANG Hong-bo, QI Zheng-yan, HU Zheng-wei, et al.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leg mechanisms in quadruped/biped reconfigurable walking robot[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9, 45(8): 24-30. (in Chinese)

曲梦可,王洪波,荣誉
《兵工学报》 2018年第4期
《兵工学报》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