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更新时间:2016-07-05

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局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定了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涉及到国家的土地制度改革、经济制度构建、生态环境改善、文化素养培育、社会和政治体制完善等方方面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服务支持。

(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支持“产业兴旺”的关键一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重点。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将整体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种养结合的发展趋势,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大三农”、“新三农”、“特色三农”将大量涌现。但“三农”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将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打通金融供给渠道、丰富金融供给产品、简化金融供给流程,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源头活水”。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生态宜居”的强力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的主旨是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而目前农村山水林田湖草亟需综合治理、系统整治,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美丽乡村、节能减排等领域仍需大量资金资本推动,乡村生态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和体制机制,积极发展“三农”绿色金融,强化对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一揽子服务,为乡村实现生态宜居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营造“乡风文明”的有效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促进乡村文化的恢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但目前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水平较为匮乏,急需补齐精神文化和农业知识的短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通过支持农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和渠道优势,为涉农企业、广大农民提供综合信息、咨询、培训等社会公众服务,促进涉农企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营造求知向上的文明乡风。

第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尽管在直接的意义上,这一问题似乎是一个元理论问题,但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关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回顾和反思之中。特别是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并进一步推进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探索,其与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性改造的逻辑关系,多年来备受关注。这也构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马克思早期作品被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有关黑格尔道德哲学、法哲学或“实在哲学”的探讨,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这一探讨,并为其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金融机构应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回归金融本源,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建立健全适合“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以全面振兴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驱动,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多元化多样性的“三农”金融需求,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四)地理实践。所有学科的知识学习,其主要目的都是要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指导实践。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只不过地理实践素质较之我们所认识的地理实践勘测形式所不同,还包括了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联系操作的部分,也算在地理实践素养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学生现今的主要任务是以学习为主,现实当中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课上进行模拟实践,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意志品质。

农地改革对金融机构的机遇主要体现在通过激活农地价值带动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发展。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强调指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农地改革主要包括承包地的改革和宅基地的改革,以土地流转催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进而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承包地“三权分置”是在农村土地所有权之外分化出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在现有承包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将经营权流转出去,交给有能力的人从事专业化经营,采取土地入股,以股权合作的方式,转换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民以承包地的经营权入股,从农民转变为股民,也可以进入该企业从事相关劳作,从农民转变为工人。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指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2018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允许利用宅基地建设生产用房创办小型加工项目,鼓励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同时,企业可以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从而取得企业运营的起步资金,实现金融机构、第三方企业、农民的多方合作共赢。以上这些改革措施意见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五)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助力“生活富裕”的支柱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也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一脉相承。但贫困农民由于受自身条件、地域限制、主观能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短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运用“融资+融商+融智”等扶贫模式,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精准筛选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对接金融需求、精准确定帮扶措施,不仅“输血”、而且“造血”,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迎来新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金融机构传统业务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城市业务已趋于饱和,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新型金融机构层出不穷,第三方支付强力冲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三农”重点改革将进一步提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将进一步加快,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趋势将进一步明显,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三农”发展将全面迈入新时代,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

(一)“产业兴旺”引领金融发展新方向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排在战略总要求的首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产业兴旺,农民生活才能真正富裕起来,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才能迎来新的曙光。按照十九大要求,农村市场要尽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下,引导农村出产的农作物、农产品将以产业的形式积极面世,走向城市市场。同时,城市的优质工业品也将全面进入农村,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融发展,构建相互连通、彼此依靠的农村和城市市场。在这当中城市的基础条件较为完善,重点是打造、提升乡村的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农村各项产业将呈现井喷式、集群式发展,而产业发展每一阶段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产业的融资、运作、流转等资金往来都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将开启新的征程,为金融机构突破瓶颈、转型创新、开拓市场带来重大机遇。

在使用过程中,因硫磺颗粒含有少许水分,形成酸性物质,对其腐蚀较为严重,造成刮刀刀面磨损不平,无法对残留在皮带上的细小颗粒和湿黏物料起到彻底清理的效果,现场落地硫磺较多。

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金融机构的介入支持,而且金融机构可以深度参与到美丽乡村的运营中,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城市居民向往绿色、向往农村新需求的体现。然而,生态宜居的乡村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需要分两个阶段逐步实现。第一阶段,金融助力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乡村水电路气网等设施建设将明显提速,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需要政府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打造,其中金融是十分重要的方面,要通过发挥金融的引导、约束和杠杆功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村社延伸,为打造乡村生态宜居环境贡献金融力量。第二阶段,金融助力特色乡村建设。特色乡村建设需要大量启动资金,而乡村旅游所带来的收益也未来可期。金融机构可结合各地特色资源分布和开发状况,通过战略合作的方式,扶持特色乡村建设,由此渗透到乡村旅游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而通过支持乡村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以点带面促进乡村繁荣。

(三)“生活富裕”催生金融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阶段,金融机构主要通过改善农村支付条件、提供小额扶贫贷款等方式加大普惠金融服务,体现金融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将通过消费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综合化、创新化金融服务,带来消费信贷、移动支付、理财投资等诸多重大发展机遇,分享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红利,加快形成新时代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四)“农地改革”孕育金融发展新模式

在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中,肌理就像是绘画作品中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如同笔墨,线条、色彩的运用一样,都是艺术家们用来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语言表现方法,是时代变革和人们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特殊的形式语言。

新时代乡村振兴既为金融机构带来新机遇,又带来了新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利用各方资源充分激发农村市场活力,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必然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金融需求有着明显差异,伴随市场和发展结构的转变,农村需求特点、风险表现、农地流转都呈现出新特征,这给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面临新挑战

一位校长问询:引进一位骨干教师原本很优秀,引进后因至亲亲人长期生病,护理和治疗受拖累,工作无法进入状态,直到失去亲人却难以启齿,只表示今后会好好为学校工作,很担心她最终会顶不住,又不知如何帮她走出来。

(一)市场需求变化带来新挑战

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多变而全新的市场需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则是挑战。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对金融产品提出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现代产业发展每一阶段都需要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产业融资、流转等资金往来都与金融机构密不可分。而与“三农”体系产业融合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依据“三农”特色、产业运营的模式而打造的金融产品体系是未来金融机构业务突破的主要方向。二是农村新型主体培育对金融服务提出新挑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跟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然是集管理、科技、人才等多方面于一身的新主体。金融机构原有的传统业务模式,将很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性、专业性、多元化和先进性的金融服务。三是农村区域发展落后对普惠金融提出新难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构建现代化农村,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并且,金融机构要以传统方式将物理网点开设到每一个行政村确有难度,以至于部分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金融需求无法满足,掣肘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十分重视教师及同学的认可,教师及同学认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之后,教师均需积极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及时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另外,教师还需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比如:采用学生评价),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就金融服务农地改革而言,国家提出了农地改革的方向与意见,但是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农地改革制度设计的实践运用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农地的法律属性尚未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困境在于其法律属性缺乏立法的明确规定,价值评估和处置变现都存在法律上的空白。农地流转,尤其是抵押担保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法律问题需要全面的评估,对农民、金融机构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需要全面研判。这些关键问题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和长远性。二是金融服务农地改革有待创新。农地改革对金融机构而言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金融机构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协调功能,充分激发农地的市场活力,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同时,鉴于农地市场的特殊性,针对农地改革的金融产品需要根据农村属性量身定做,针对农地改革的金融服务也应当更加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三是农地改革的具体模式有赖于政府引导。农地改革有顶层设计的政策框架、有金融机构的热切参与,但如何有效利用金融力量发掘农地潜力需要政府部门牵头引导,聚合社会多方力量,给予具体的政策指导,引导农地改革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农村金融风险特质带来新挑战

合理控制金融风险是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保障。投资大、风险大是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基本特征,由于农村合格抵押资产缺少、信用担保机制缺失、农业保险机制缺位,风险难以把控是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的最大障碍。现行政策下,针对“三农”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时推出了小额信贷产品,但农民一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可供处置的财产相对较少,导致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居高不下。地方性农业担保公司规模较小、缺乏可靠风险补偿能力,风险分担作用发挥有限,加之贷款人信用风险征信机制对农民的威慑力不足,难以有效的遏制金融风险的发生。前期“两权”抵押贷款的实践探索也证明,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财产处置仍面临着许多法律和市场障碍,实际风险补偿能力有限。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特殊属性,商业保险机制介入积极性不高,风险难以多向分散。这些,不仅掣肘了农民对贷款的获得性,也影响了农民要求贷款的积极性,还加剧了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模式、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生态宜居”创造金融发展新需求

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路径

(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治理有效”的重要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治理有效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其中,诚信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全面深入推进,从而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够结合“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发挥整合党政、监管、行业各方力量,通过“三农”服务组进村入户宣讲金融法律法规和风险防范案例,强化乡民诚实守信意识和金融安全意识,构筑诚信金融建设的群众基础,进而促进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建设完善。

(一)创新服务模式产品

(二)“农地改革”实践带来新挑战

农村金融不同于工商金融、城市金融,产品不宜简单“移植”,要更多嫁接乡土气。当前,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金融产品基本源于城市居民需求而打造,难以进入和适应农村市场。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深入研究“三农”新主体新要素新业态金融需求,立足“四化”方向不断创新丰富服务模式产品体系,真正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立足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金融“均等享有”。针对三农客户的融资、结算、理财、投行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提升、渠道更加通畅的状况,全方位创新设计模式和产品,实现“地域有差别、服务无差异”的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基本目标。二是立足产品链式化,推动金融产品“链式支持”。构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推动乡村产业以“链式化”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支持城乡资本和资金融合、小农户与大企业融合,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和农民增收同步发展。三是立足功能综合化,推动金融功能“多向延伸”。将“融资、融智、融商、融通”的综合金融服务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全过程,金融机构作为综合金融服务供应商深度融入乡村企业“生意圈”、农民“生活圈”,打造农行乡村振兴综合金融服务“引领者、创新者、先行者”的品牌。四是立足方向集群化,推动金融支持“集群推进”。按照中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要求,坚持“科技支撑引领,绿色生态优先”,支持乡村畜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业先进业态、创新技术、优质项目向乡村聚集,推动乡村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文所指的新生代农民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低碳经济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并且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各个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不甘落后,已经做出了相关的政策调整和出台有关的法律制度。相关企业在积极寻求自身长久发展利益的同时,应该不断探索低碳营销的方法。而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更加需要建立低碳消费的观念,促进整个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在企业、消费者、国家和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低碳营销模式就能取代之前的营销模式,逐渐成为21世纪营销模式的中流砥柱。

(二)强化金融科技引领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服务延伸覆盖面,提升服务精准度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效手段。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将金融和科技充分融合,把金融科技渗透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方方面面、延展到乡村的角角落落。一是拓展线上渠道普及与运用。当前,互联网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金融科技更是大势所趋。因此,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现有掌银、网银等线上渠道,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消除乡村居民对线上渠道的安全疑惑,进一步简化操作流程,增强农村使用线上渠道的便利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想用、能用、会用。二是创新科技服务平台。金融科技能够融合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将城市优质的工业品送下乡,将乡村天然的农产品送进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互联网为桥梁、以普惠金融为导向,借助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科技创新应用,深入研发并推广集“融e付、融e贷、融e智、融e商”为一体的城乡融合金融“四融”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将农村和城市市场联结起来,在金融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衣食住行”便民综合社会服务,使其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全新载体。三是延展普惠金融渠道。为解决偏远农民金融服务需求,结合农民地域特点及新时代金融科技普及的前沿趋势,可以考虑在现有“营业网点+自助银行+金融便利店+惠农服务点”的基础上,通过推广布放金融服务“四融”平台对现有惠农服务点进行升级改造,将每个惠农服务点打造成为“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并持续开发升级移动终端、互联网APP等服务入口,通过科技手段将基础金融服务辐射延伸到每一位农民身边,早日形成“不论远或近、服务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全覆盖格局,让农民朋友“足不出村”就能全天候、全时空享受到普惠金融、民生金融、绿色金融服务。

(三)助力“三变”改革深化

农村“三变”改革不仅整合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各方力量,通过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生态经营,解决了资源、资金、农民分散等阻碍农村发展的难题,而且以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纽带,通过农民带地带资带人“三带”入企,既推动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又实现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工资性收入、带资入企收入、股本分红收入、资本性收入”等多项收入,激活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然而,释放农地改革效用,仅靠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金融力量助推。一是助力“资源变资产”。在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进行确权、量化,并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使用权入股、融资相关制度办法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围绕农村承包土地、宅基地“资本化”创新相应金融产品,支持农民“带地”入股企业,让集中分散的土地实现生态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统一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农民“捧着金饭碗持续享受资产增值的红利”。二是助力“资金变股金”。在设立相应风险补偿金的基础上,金融机构聚焦缺乏创业资金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按一定放大倍数发放贷款,并采取不同形式“带资”作为股金投入企业,促进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让农民享有股份收益。并择优支持参与“三变”改革的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其扩大生产和销售,进而形成从个人到企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同时,为农村集体和农民提供股金理财、股权融资和其他涉农增值配套服务,助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助力“农民变股东”。金融机构利用经营优势,引导社会资本成立现代化管理、法人治理结构先进的农业公司,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带地、带资入股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技术、带劳力参与劳动经营,转变为股份农民、职业农民身份,既可增加农民的稳定收入,又能保持持续增收。

(四)提供综合多元服务

金融机构要高举服务“三农”旗帜,聚焦聚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中心任务,为乡村振兴精准提供全方位、广覆盖、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增强乡村“吸力”,唤醒乡村“活力”,激发乡村“潜力”,为把乡村建设成为美丽家园和人人向往的美好乐园积极贡献金融智慧和金融力量。一是提供“基础设施到乡”综合金融服务。按照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大力支持农村电力、电信、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支持城镇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土地开发及古镇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指数。二是提供“产业集群进乡”综合金融服务。按照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要求,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以一带十、接二连三”促进乡村产业形成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体系,实现农村产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支持农村发展一批绿色生态、技术先进的支柱产业,打造一批辐射广、带动强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业产业集群、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提供“农村电商遍乡”综合金融服务。按照中央关于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搭建到村的电商平台,打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通道,促进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农户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商主体,推动农村电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四是提供“农村居民返乡”综合金融服务。按照中央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推进金融服务城乡一体化、均等化,支持农村改革创新,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就业,支持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支持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是提供“城市居民下乡”综合金融服务。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生态功能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农业、农耕体验、科普教育、保健养生、休闲度假、乡村手工艺等绿色经济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打造不同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五)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新公司运行后,在战略方面会有一些调整。首先,我们希望作为水应用领域的专家,在工艺设计、整体方案的提供上总结很多经验,力争从设备供应商转变为解决方案供应商。为此,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准备工作,在中国建立了水处理解决方案技术队伍,现在完全可以按照客户不同需求及给水、排水达标需求,为客户定制其所需要的解决方案,实际上这也是我们整个技术的延续。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应综合施策,以妥善化解风险为目标,以担保机制完善为主要手段,实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建立增信机制。政府部门将各类专项资金和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由政府主导、金融参与,共同组建诸如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等,为金融机构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增收等方面融资服务提供增信支持。同时,通过税费补贴等措施,落实“三农”贷款相关税收扶持政策,解决金融投入成本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二是企业参与担保机制。完善覆盖农村的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鼓励担保机构积极开展符合乡村振兴服务对象特点的担保业务,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对信用风险的补偿分散作用。同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体系,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分散农民贷款的风险损失。三是银行健全风控机制。在金融机构现有风控体系基础上,加强与农村各部门的信息互联共享,加快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把握“三农”领域风险特征,总结风险演变规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析模型和监控评价标准,打造风险控制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平台,在有效满足“三农”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同时,实现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

参考文献

[1]李国祥,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N]·上海证券报,2017-11-28.

[2]杨井鑫,周慕冰:农行布局“三农”谋发展 六大转型立标杆[N]·中国经营报,2017-10-23.

[3]陆远航,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银行业应精准发力[N]·金融时报,2017-10-20.

[4]马玉荣,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访国务院发展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叶兴庆[J],中国新时代,2017(11):15-19.

[5]张红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J],农村经营管理,2017(1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中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韩长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人民日报,2017-12-11.

韩国强
《当代金融研究》 2018年第02期
《当代金融研究》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