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治理探索

更新时间:2009-03-28

民族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社区是一个微观社会层面,也是一个最为基本的社会单元,是社会“末梢神经”和社会效应的真实反映。城市社区是城市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和基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是一项细致化、精细化、综合化的社会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用社会治理思维推进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能够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社区居民自治与城市民族工作的良性互动。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进程中,社会治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治理重心逐步下沉到基层。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这给新时代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提供了一种治理思路。

一、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发展过程

(一)城市社区多民族居住趋势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跃升至2017年的58.52%[2],同时也带来了流动人口的逐年渐次增长。在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仅为657万人[3],到了2017年末达到2.44亿人[2]。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跨地域流动活跃,主要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省会城市。据相关部门测算,近年来其规模约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0%[4]。外来的少数民族人口逐渐改变了当地民族成分结构比例,在一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当地世居少数民族的数量。流入的少数民族多以家庭化迁入、从事行业复制性较强、整体劳动技能偏低,他们聚居或分散居住在城市各个社区中,与当地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公共资源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关系。这样,城市社区成为多民族族际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场域,能够帮助各民族群众进一步彼此了解,消除隔阂、增进友谊,有助于各民族的沟通和往来及创建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环境。

(二)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愈受重视

关于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表述较早见诸于1989年12月26日国家民政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有少数民族委员;教育居民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加强民族团结;年满十八周岁的本居住地区居民,不分民族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1993年8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颁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也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聚居的街道办事处、服务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部门或单位,应配备一定的少数民族干部。此条例将城市民族工作下沉到街道层级,对基层单位的民族干部作出了政治安排,也奠定了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总体框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各民族交错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社区成为普遍现象,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面临着新任务。为此,国家民委、民政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社区民族工作,并对社区民族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这为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基本依据,指明了努力方向,极大地增强了做好社区民族工作的信心。为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016年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强化社区建设,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可见,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意义重大,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

4.2.2 喷气燃料结晶点和冰点检测区分性 对于喷气燃料结晶点和冰点检测结果的区分性考察,本文采用对长岭喷气燃料和九江喷气燃料进行3∶1,1∶1,1∶3的比例调和,每种调和油样进行2次重复性试验,以2次试验的平均值作为该种油样的结晶点和冰点最终检测结果。检测结果见表12。

二、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

城市社区居住人群来源多元化,多民族居住同一社区成为常见现象,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是消除隔阂、打通民族间交往交流最后一公里的前沿阵地。目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较为繁重(见表 1)。

 

表1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主要内容、任务及目标

  

序号 主要工作 任务 目标1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宣传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常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公民意识和民族团结理念。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社区、模范单位。成为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形成维护民族团结光荣的社会氛围。3为各族群众日常需求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平台,密切联系沟通少数民族群众,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引导和鼓励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社区民族工作。提供方便畅通的办事渠道、针对性更强的便捷服务。4加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工作者、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等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各自领域的特殊作用。更好地贴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有效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5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理有关矛盾和纠纷的工作水平;定期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认真制定和不断完善有关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切实维护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和法律尊严。

(一)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是密切联系各族群众的重要渠道

可以看到,现在的城市社区拥有居民服务类、兴趣类或互助类等社会组织,极大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生活需求,但其数量和规模却较为有限,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紧密度不高;辖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积极性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在各自优势领域中的特殊作用。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区民族工作思路密切相关。随着政府职能转型下沉,基层社区承接了大量行政性事务工作,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也延续了“管控”思路。正是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单纯地用“管控”思路进行调节或管治,已经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难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

(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治理工作推手

长期以来,城市世居少数民族群众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对外交流交往多局限于与生活工作有联系的范围内。由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原因,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劳动技能、教育文化、沟通交流和城市适应能力上有所欠缺,对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享有处于劣势位置。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城市社区居民结构多元化产生了社区居民多样性需求,社会治理需要不同的参与方[6]。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还面临几个方面的治理困境。

(三)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好的民生服务是基础

改善民生是民族工作的脉络的体现[5],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着眼点就是做好民生服务。城市社区拥有稳定的人口、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一定的基础服务设施,满足城市社区各族群众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是维系城市社区和谐、民族团结的基本保证。保障和改善城市社区民生,解决各族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顺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加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驱动力

欧阳修后来有所反思,对晏殊也有比较公平的评价,而他《晏元献公挽辞三首》(其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中“明哲保身”一词,至今被不合情理地误解为对晏殊的批评(对此笔者有专文辨析,此不赘),某些宋人笔记也津津乐道于晏殊之“富贵”。由此,长期以来对晏殊等人之评价延伸着自宋以来的偏见。

(五)正确处理和化解城市社区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是关键

城市社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也是城市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从微观视角看,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所做的是细致化、精细化、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建设休戚相关。在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运行过程中,党政部门各类层级职责同构,基层党政在机构设置、工作方式上保持与上级单位“一一对应”,涉及民族工作的职能被分割为条状。各部门“本位主义”意识较强,具体工作执行时各自为政,尚缺乏协作治理机制。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主要组织者,决定着社区各类事务的导向,然而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力量薄弱或缺失,只能更多地由基层单位、政府处理好内外关系、开展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本应分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参与到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中来,但辖区一些单位拥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及社会资源,行政级别或社会影响力高于基层政府,使得双方合作渠道不太畅通,无法充分借助有利资源条件,致使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资源、信息、服务呈现出碎片化状况。

三、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面临的治理困境

自2010年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颁布《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以来,国家民委先后命名了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大量的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城市社区涌现出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的成效,也成为衡量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社区都把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作为主要工作之一,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城市社区居住着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民族的群众,这给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城市社区人才队伍素质提出了时代要求。目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两类人才的培养较为紧迫:一类是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工作者,包括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干部、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另一类是少数民族群众代表人士,包括少数民族群众骨干队伍、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等。前者重在充实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队伍,提升工作专业化水平;后者在于倾听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特殊作用。

(一)行政化思维仍旧占主导,治理主体单一化

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了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证明,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民族宗教无小事,夯实党对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力,确保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一是理顺基层政府涉及民族工作的“权责”关系,提高统筹治理能力。二是培育和扶持城市社区民间组织,注重各族居民意愿表达、集结,促进社区服务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壮大。积极引导市场参与城市社区民生领域建设,以服务人民为导向,将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保障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将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融入到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体系中,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努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权责碎片化

城市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缩影,也是一些涉及民族因素矛盾滋生、扩大和蔓延的重要渠道,及早预防、积极控制和遏制矛盾性质的转化,需要完善城市社区矛盾预防疏导机制。设立预防预警机制屏障,是维护城市社区和谐稳定、各族居民安居乐业的安全阀,也是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关键点。

(三)“管控”思路仍占主导

利用好各种宣传教育媒介,广泛介绍民族政策、涉及民族的法律法规,让社区群众了解、熟悉和掌握我国民族政策理论的新发展,善用法治方法解决民生诉求。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广泛普及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基本常识,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渊源,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因为本文模型具有典型的多约束非线性混合规划特性,所以基于现有相关算法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改良模拟退火遗传混合算法(Improved Simulated Annealing Genetic Algorithm, ISAGA),首先利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全局搜索确定最优解区域,再改进模拟退火算法区域搜索寻优解,以提升模型求解的效率与精度。

四、提升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治理能力

(一)完善以党政为中心、全社会参与的“共治”治理网络

受传统行政化思维影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由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承担。居民委员会虽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工作中成为基层政府部门的延伸,同时也沿袭了行政化管理模式。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也受此影响,治理过程陷入了行政思维困境。就工作内容而言,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纷繁复杂,尤其涉及民族因素事务时要保持高度警觉性、敏感性,因此长期以来由党委政府全程管控。从治理主体上讲,单靠基层居民自治组织或基层政府,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民生服务需求。

(二)增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整体性是指把涉及基层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工作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不能简单等同于各类具体工作的机械叠加,而是要各个工作要素相互配合衔接,达到相互耦合、相互融洽的状态。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协同性则强调,各个工作要素之间协调、合作形成聚合力,共同推动整体工作向前发展。协同性的结果使各个工作要素获益,整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就是整合事权事项,减少重叠性和低效率工作,提升高效治理的可行性,以灵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一要树立全局观念。民族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它融入到社会治理各个层面。做好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要从基层社会治理着手,将民族工作与民生工作相结合。二要目标上加强协同性。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目标是以国家民族方针政策为导向,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所有的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特别是在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时,更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消除和化解。

《技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学好各科知识,形成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和继续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段话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并强调语文是技校教育的“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三)创新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治理思路

首先,以法治化规范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开展。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作用在于规范治理主体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保持社会秩序和谐有序发展。随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要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准绳作为活动指南和行动准则。依法界定各类主体角色定位、权责关系,构筑政府统筹调适与全社会参与、民生领域建设与市场资源引入、多方力量密切互动的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格局。其次,以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对接城市社区民生。城市社区的各族群众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民生诉求多层次、多方面,过去制式化服务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变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势在必行。应在做好前期社区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配置民生服务资源,集中人力、智力、财力精准有效解决各族群众的民生需求。着力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着重突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增强基层管理服务的效能,满足社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再次,以专业化、职业化锻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壮大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者队伍,加快服务管理专业化步伐,及时处理反馈城市社区各族群众诉求,用专业化的服务增进居民福祉。建立社区基础服务标准、管理通用准则和配套设施设计规范等体系,与之相对应培养一批职业素养高、恪守职业规范、具有匹配职业技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人才队伍。

随机选择该院手术治疗的8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均为2型糖尿病,均符合相应手术指征,无麻醉药物过敏者,术前均应用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进行降糖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四)运用大数据助力高效社会治理

运用大数据信息,可以敏锐准确地掌握城市社区周边情况的变化,更为深入地洞察群众的民生需求、社区工作动态和预警点,精准地调节工作,有利于加强与其他治理主体开展精细化协作。引入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实现治理方式数字化,通过基础数据统计分析、工作考核评介、三维数字地图、社区公共安全监控等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公共服务和简化政务办理流程,从“单一事项治理”转向“综合治理”。促进各层级、各部门的信息数据相互联通,建立健全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分析研判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大数据,得出相应策略建议,以增强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集成社区社会组织、辖区企业、社区工作者等城市社区服务信息资源,调配、引导各种非政府、市场力量,更好地为城市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2).

[2]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8-03-01(10).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72.

[4]朱维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重在交融[J].民族论坛,2016(12).

[5]康家玮.民生思想对民族工作实践的启示[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5).

[6]李雪萍,伟东.社区管理:多元互动网络——以宁波市海曙区郡庙社区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02(3).

 
康家玮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