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浅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居家养老成为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城市社区作为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承担着老年人运动、交往和休闲等诸多活动。然而目前的社区园林绿地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将会日益严峻。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此,希望通过本研究,丰富社区中老年人群体的户外公共活动空间,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然、舒适、便利的社区园林绿地环境。

1 中国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存在的问题

老年人群体在社区园林绿地中的活动较为频繁,受其行为能力的影响,他们的活动特征非常明显。然而目前的中国城市社区园林绿地建设没有很好地结合这些特征,还不能发挥园林绿地的功能性和系统性,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这款表运用大明火珐琅表盘工艺,黑色表盘配金线金三针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为传统的腕表工艺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现代感。总得来说,非对称与对称结合的表盘展示是其一大特色(注意表盘罗马数字位)。表壳直径为38mm,现有玫瑰金或铂金表款可选,宽大表耳通过手工焊接更显复古情怀。

1.1 园林绿地用地环境紧张

在社区公园、小型游园、街边绿地等老年人群体使用率较高的园林绿地中,适合老年人群体活动的场地面积较小、类型较少、分布过于集中。老年人群体在使用园林绿地进行游憩活动时,频率较高、时间较为统一,使得园林绿地用地环境紧张。

1.2 园林绿地内各类型活动相互干扰较大

在社区公共园林绿地空间中,老年人群体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导致了其中的动态活动(如舞蹈、歌唱等)与静态活动(读书看报、休闲漫步等)互相干扰。

1)规划设计游憩绿地空间节点。游憩绿地空间节点是社区老年人群体集中进行户外活动的场所,以社区公园、小型游园及组团绿地等为主要类型,组织并提供适当的活动空间,促进老年人群体积极锻炼身体和社会交往。游憩绿地空间节点的规模不应过大,布局也不必过于集中,应该适当均匀地分布在社区的每个区域之中。结合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特征,希望能够达到步行约400 m就有较小规模的游憩绿地;在4 km范围之内建设有较大规模的游憩绿地,老年人群体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前往[4]。在建设过程中须将社区内零散的绿地进行优化组合,将绿地资源有效地集中,在游憩绿地空间节点中配置功能合理、美观实用的活动及休息设施,加强植物元素的造景作用,丰富场地空间的内容和形式,以便满足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需求(图5、图6)。

1.3 园林绿地植物种类单一

很多社区公共园林绿地中的植物配置缺乏统一规划设计,种类较为单一,植物的多样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整体环境生态效益不够突出。

1.4 园林绿地公共设施配置不足

社区游憩绿地系统规划应该结合社区总体规划特征,分别从游憩绿地空间节点(点)、游憩绿地交通环境(线)、以及游憩绿地服务区域(面)三个层次系统地进行规划布局。力求游憩绿地覆盖整个社区范围,从而达到构建社区网络化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给老年人群体营造出自然、舒适、便利的绿色生态环境。

(22)经农业部批准,“中国绿色食品’97广州宣传展销会”将于1997年12月13日—16日在广州市中国出口产品交易会馆举行。(1997·《人民日报》)

2 城市社区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特征

2)规划游憩绿地交通环境。游憩绿地交通环境主要指社区内主干道、次干道形成的线性绿地空间,须将其进行统一规划,使得各个游憩绿地空间节点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考虑到社区老年人群体的主要出行方式为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在他们步行前往距离不太远的游憩绿地空间过程中,应当在社区交通环境中规划布局游憩绿地缓冲区,以便老年人群体能够得到适当的休息;在他们乘坐公共交通前往距离较远的游憩绿地空间过程中,应当加强社区道路绿地环境的完整性、连续性,让老年人群体充分感受到自己生活在自然、舒适的绿色生态环境中,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参与社区户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发展。

2.1 老年人群体出行方式主要依赖步行和公共交通,活动半径较小

翻译工作坊实施之后,每组同学要求撰写翻译心得与反思。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较为认同翻译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纷纷表示能从翻译实践中不断体会到翻译所涉及的因素以及翻译的策略与标准,从而真正地参与到翻译实践中。由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指导性。

 

表1 老年人群体的出行方式

  

交通方式首先选择其次选择公交车//%5 3.1 9 2 1.9 9步行//%1 5.9 6 2 7.6 6地铁//%1 3.1 2 2 0.9 2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交车、步行和地铁是老年人最常选择的3种出行方式。当被问及“您首先选择的出行工具是什么?”时,有53.19%的老年人选择了公交车,可见公交车在老年人中的受欢迎程度最高。选择步行和地铁的老年人分别占15.96%、13.12%。当被问及“您其次选择的出行工具是什么?”时,选择步行的老年人最多,占27.66%。

例如,对以选择步行为出行方式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女性所占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图1);从年龄层来看,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步行的出行方式(图2);从健康状况来看,自认为身体健康状况“一般”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图3);从收入情况来看,月收入1 000~3 000元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图4)。

  

图1 首选步行老年人群体的性别差异

  

图2 首选步行老年人群体的年龄差异

  

图3 首选步行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差异

  

图4 首选步行老年人群体的收入差异

2.2 老年人群体须注意错峰外出活动

交通高峰时段老年人群体外出活动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群的不满、厌烦等,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人在外出活动前已经充分考虑了交通高峰拥堵的因素,并且尽最大可能错峰出行。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在城市中为了避开城市交通拥挤时段,老年人群体集中外出活动的上午时间段为8:00-10:00,较其他人群出行时间推迟了近2 h。而老年人群体集中外出活动的下午时间为 16:00,较其他人群提前了 1 h[2]

2.3 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频率随年龄增大而递减

老年人群体又可以细分为低龄老年人、中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其中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70~79 岁为中龄老年人、80 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3]。随着年龄的增大,中龄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频率和时耗明显低于低龄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频率和时耗则明显低于中龄老年人。

3 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一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如果自身的实践能力弱则无法胜任实践课程。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实践操作能力普遍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大多数青年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受“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影响,认为理论知识更加重要,工程实践意识淡薄,导致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受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政策导向和考核机制的影响,很多院校在教师绩效考核时,比较注重科研成果对教师职称的评定,更注重论文的发表数量,从而导致教师不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社区园林绿地主要指居住区范围内、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以绿色植物为主要承载内容、具有明确生态功能的户外空间,是居住区中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承担改善居住区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等功能,是物质与精神功能的统一体。结合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特征,可以将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系统划分为游憩绿地系统和慢行绿地系统。

3.1 城市社区游憩绿地系统规划

许多社区公共园林绿地中配置的各种活动器材、休息设施、公共卫生间等相对不足或者破损缺少维护,给在其间活动的老年人群体带来了诸多不便。

本文所搜集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2007—2016年《山东省统计年鉴》《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同时,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部分数据通过查询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出。

  

图5 游憩绿地空间节点示意图

  

图6 游憩绿地空间节点示意图

老年人有着非常鲜明的群体特征,首先从生理方面来看,主要体现为身体器官组织老化、功能衰退、活动能力下降等;其次从心理方面来看,主要体现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产生孤独感、希望获得认可等[1]。因此这些特征决定了老年人群体的出行方式必然特殊,应该重点关注和研究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特征。

园林绿地是社区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老年人群体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养老户外活动空间,它不仅能为老年人群体营造良好的户外休息环境,还能为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场地。

3)规划游憩绿地服务区域。游憩绿地空间主要是服务周边居民进行户外活动。而老年人群体由于受到自身行动能力的限制,步行前往游憩绿地空间的距离和时间过长,会给他们的户外活动产生很多不便。因此游憩绿地的规划布局应当充分考虑社区居民较为集中的区域,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设计游憩绿地的服务半径(约700 m),尽可能地方便老年人群体进行户外活动。

多项研究表明,城市社区老年人群体的日常活动主要是买菜购物、体育锻炼、看病就医等,这些活动大部分集中在社区内部,活动半径相对较小。本研究通过对2017年武汉市百瑞景、钢都花园123、东亭、粮道街、花堤社区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表 1)。

3.2 城市社区慢行绿地系统规划

这里的社区慢行绿地主要指居民跑步、漫步其中的社区生态绿道空间,在这一类游赏性园林绿地空间里,老年人成为了其间活动的主要人群。结合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特征,可以从线形空间和点状空间层面来构建社区慢行绿地系统。

吉和街不复旧年模样,所有的木阁楼全部消逝了,代之以四十多层的楼宇,站在每一层楼的阳台上,似可望见滚滚长江。

1)规划设计慢行绿地线形空间。生态绿道空间营造是将社区内各类型绿地空间串联起来,并与社区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进行连接的有效途径;是给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慢行环境的具体方法。在生态绿道线形空间中,由游步道构成的慢行系统应当充分依据老年人群体的户外活动特征:老年人在步行过程中,平均步幅 0.4~0.5 m,按照每秒1.5 步推算,其速度在每秒 0.6~0.75 m,即每分钟 36~45 m;再根据老年人的体力状况,每步行10 min为疲劳极限,可以推算出老年人步行疲劳距离为360~450 m[5]。因此,在规划设计慢行绿地线形空间时,应当合理设置休息设施或节点,以保障老年人群体在游赏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休息。同时,通过丰富的绿色植物景观来提高老年人群体的步行意愿,缓解他们在步行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此外,生态绿道线形空间还应该形成网络格局,尽可能地深入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使得老年人群体能够方便地进入绿道,也有利于他们利用绿道进入游憩绿地空间进行活动。

2)规划设计慢行绿地点状空间。根据上文内容,生态绿道线形空间中合理设置绿地点状空间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群体在游赏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休息。经过调查研究得出,老年人群体对绿地点状空间的使用需求大致分为三种模式:首先是私密性活动需求模式,主要表现为老年人需要得到安静、舒适的环境休息;其次是交流性活动需求模式,主要表现为少数老年人在一起闲聊以及进行简单的活动;最后是公共性活动需求模式,主要表现为部分老年人集中在一起进行小规模公共活动(图7至图9)。因此,在规划设计慢行绿地点状空间时,应当设置合适的点状空间尺度、创造多样的点状空间类型,以便满足老年人群体的使用需求,促进老年人群体充分利用慢行绿地点状空间进行户外活动。

  

图7 私密活动空间示意图

  

图8 交流活动空间示意图

  

图9 公共活动空间示意图

4 小结

总之,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必须充分结合老年人群体的出行特征,以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与利益为主导,逐步加强社区游憩绿地系统和慢性绿地系统建设,使之更加科学、实用、人性化,让老年人群体感受到城市社区生活的安全、舒适、便捷。同时也为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 姝.漳州社区养老公共活动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福建厦门:华侨大学,2014.

[2]陈 园.深圳市普通住宅区老年人户外环境设计模块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3]郭薇薇.基于老年人行为轨迹的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6.

[4]宗园园.居家养老模式下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研究[D].山东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5]王 萱.基于老年使用需求的城市社区绿道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11.

 
魏雷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09期
《湖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0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