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生态文化和多元治理双重视阈中的汉水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构建

更新时间:2009-03-28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浓缩的生态环境兴衰史[1]。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后,许多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背后,也隐藏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威胁,资源短缺、耕地破坏、水体污染、PM 2.5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渐暴露并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生态文明理论应运而生。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本研究综合生态文化理论和多元治理理论,明确不同治理主体的责任,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汉水流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1 生态文化视阈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框架

1.1 生态文化的内涵

文化即人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依据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可细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同层次,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文化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生态文化专指人类发展中形成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成果,它有别于其他类型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与自然界相处中形成的物质生产形式、生活习俗、行为方式、制度约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等[2]

生态文化进一步可分为三个层次:①物质文化层,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消耗方式,是单纯依靠自然的采集狩猎文化,或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农耕文化;是刀耕火种破坏耕地的低层次农耕或是更加环保的集约农业。②制度—行为文化层,主要指调节、约束人与自然相处方式的规范体系以及该体系下人类的行为方式,早在秦朝就有的“环保法”——“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3]。③精神文化层,指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观念的集合,主要是人类有关生态环境的价值认知,中国自古以来就秉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者更早时期人类处于原始宗教时期形成的自然崇拜。

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稳定模式以及维护这一模式持续稳定的相关制度、规范,并引起人们普遍的心理反应,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这些认知内化于心,又会外化于行,反过来指导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1.2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

1.3.3 精神生态文明建设 精神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化、常态化的关键因素。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人类价值观的转变,用生态文化新观念、新知识正确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价值,抛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无价的传统价值观,摈弃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树立生态环境是资源、资本的生态价值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弘扬生态文化就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理念。

生态文化泛指一切人与自然相处中产生的一切成果,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不断总结反思自身行为对自然、社会影响的产物,它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5]。生态文化是中性的,它既有优秀的文化,也可能有糟粕;既有先进的文化,也有腐朽的文化。生态文明则不同,它与其他任何文明一样本身就体现进步、进化、发展的价值观,专指生态文化广泛发展后形成的优秀的、先进的生态文化成果。生态文明的实现与以往三种人类文明形式不同,不仅依靠技术革新,更要求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深入挖掘生态文化的内涵。

1.3 生态文化视阈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灾害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研究灾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多大,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目前尚没有达到一致性的结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灾害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即研究灾后1~5 a内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57,59];第二类是研究灾害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即灾害发生5 a以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7,71].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因此,相关的研究中多以GDP或GDP增长率作为灾害影响的因变量来进行分析.

1.3.1 物质生态文明建设 物质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主要从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两个方面入手。在物质生产方面,改变目前不少企业“三高一低”的现状,强调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和生态健康,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鼓励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在保证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实现资源永续,可持续发展。在物质消费方面,应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生态消费,引导人们的消费心理向热爱自然、追求健康、降低消耗、杜绝浪费的方式转变,保证人与自然的充分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2.2.2 企业的权责界定 企业作为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消耗大量资源,在物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负有重大责任。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利益,也应该关注环境效益,承担起生态责任。在产品生产全过程都要深入贯彻环保节能观念,产品设计上加强绿色生态理念,在生产中加强对新能源、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同时,企业也有权利对政府、其他企业、公众的行为进行监督,有权在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治理中获取一定经济收益。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文明是高层次的文化,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任何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4]。回顾人类文明发展史,从最早的原始渔猎文明,到传统的农耕文明,再到近代开始的工业文明,人类一直在不断地改造自然,不断发展技术手段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生态文明理念要求人类重新审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努力寻找另一种既可以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又可以感到幸福,还能永远保持下去的文明形态,这便是生态文明[4]

2 多元治理视阈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权责界定

2.1 生态文明建设中多元治理模式的适用性

多元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等利益攸关者在公共事务处理中,在相互认同基础上遵循恰当的方式相互协调、协同合作,实现最优治理效能和最大公共利益的集体行为[6]。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新的生态价值观为导向,需要长期持续的实践活动,在重新定义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自然—社会—人长效机制,通过落实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来完成的集合活动。涉及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又具有复杂的交互关系,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各自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意,多元治理模式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这也印证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多元治理模式的适用性。

(1)监测并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2)收集患者入院第1天及治疗后24 h尿液送检,定量分析24 h尿蛋白。(3)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清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水平。(4)母婴结局:记录两组患者生产时胎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体质量。

2.2.1 政府的权责界定 政府作为公权力的直接拥有者和行使者,在管理生态问题、制定环境保护制度上,具有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的合法性,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重要的主体,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政府有权制定规章制度调节约束其他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行为,有权对一些违反法规的行为作出处理,还可以调度公共资源,引导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的行为。同时政府作为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的管理者,有责任保护生态环境,引导资源节约,有责任管理、惩治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有责任支持公共性较强的环保科技研发工作和生态文明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对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也负有责任。

2.2 生态文明建设中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界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社会发展的新的文明形式,作为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政府、企业、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利益相关方,是重要的治理主体。除此之外,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革新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本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治理主体界定为政府、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

2.1 各组心脏彩超检测指标对比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LVEF、LVFS、LVPWDd、LVPWDs降低,LVAWd、LVAWs、LVIDd、LVID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组、黄芩茎叶黄酮组 LVEF、LVFS、LVPWDd、LVPWDs升高,LVAWd、LVAWs、LVIDd、LVIDs降低,具有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3.2 制度生态文明建设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制度完善与否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成效。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系列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明确权责体系,不但包括对资源消耗主体、环境污染主体的约束和管制,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也应建立完备的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借助经济手段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改革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增加考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追究官员环境责任;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环境价格体系,维护生态公正与公平。

2.2.3 公众的权责界定 公众是物质消耗者又是公共资源的拥有者;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对象,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广泛的参与者。公众有责任为了人类的永续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践行并推广生态文明价值观;同时也有权利监督政府、企业的行为,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中。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不仅仅限于环境治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是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模式、行为习惯、制度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大变革。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在生态文化引领下的生态文明,以生态文化理念重塑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文化的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基于对生态文化内涵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体系的梳理,综合多元治理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治理主体的权责界定,针对汉水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实际,本研究构建起覆盖物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领域,涵盖物质生产、绿色消费、环境质量、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制度保障、公众生态意识、企业环保意识、政府价值取向、科研机构环保意识11个要素,兼顾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与结果的共计43个具体指标的汉水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 1)[7-9]

3 基于生态文化和多元治理双重视阈汉水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构建

2.2.4 科研机构的权责界定 科研机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革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研机构应积极作为,承担起科技创新、新能源革命等物质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同时扮演好政府智囊的角色,在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环保指标体系、环境监测统计等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作为;以第三方机构的地位监督政府、企业等其他主体的行为;此外,还应当承担起宣传生态文明价值观、培养生态文明人才的责任。

4 结论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本研究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物质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包括人如何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行为;不仅包括社会对自然、对发展的价值取舍,也包括一系列约束企业率生产、民众低碳生活的规范;不仅包括发现发明的各类环保科技,也包括支撑促进环保科技发展的引导政策。

5.饲料中若维生素A和维生素K缺乏,会造成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和血液凝固机制受损,球虫易于侵袭,因此,日粮中要给予富含维生素的全价饲料或充足的青绿饲料,提高机体抵抗力。

利用体视显微镜或金相显微镜观察分析剪切破坏后的焊接连接面的表面状态,以评估焊接质量,分析强度值形成原因。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综合治理,政府、企业、公众和科研机构都是重要的治理主体。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尤其需要多方主体协作共治。政府要积极作为,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引导、约束企业、公众的行为,严格执法坚决打击、治理环境违法行为;要加大对重大和基础性环保科技研发和环保教育的投入,要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正负激励设置引导辖区内企业转型发展,完善产业结构。企业要重新审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纳入发展战略,切实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监督政府、企业行为,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同时也影响周围的人。科研机构应秉承专业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在环保科技研发上有所作为,在环境监测、生态文明建设评估中发挥作用。

 

表1 汉水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

  

目标领域物质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要素准则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环境质量制度建设制度执行制度保障公众生态意识企业环保意识政府价值取向科研机构环保意识关键指标单位产能能耗/水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产能SO2CO2COD排放量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费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人均生活用电/水量家庭新能源使用情况绿色出行(公交、自行车、步行)比例家庭年生活垃圾产生量政府绿色(办公用品等)采购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全年API空气优良天数集中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特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次数生态环境问题立法(规章、政策)数生态环境问题人大提案、议案、建议数生态环境问题政协提案、议案、建议数制定环境管理制度企业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环境监督执法检查覆盖率公众环境问题来访办结率民间环保组织数主要环保机构从业人数环保投入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环境问题投诉、信访数环境决策公众参与度年人均参加生态环境教育培训的次数年人均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次数节约(节能、节水等)意识保护自然环境意识企业环保投资比例员工接受环保教育与培训情况企业环保类宣传情况规模以上企业IS014001认证比例环境指标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公务人员接受环保教育与培训情况机构内环保类宣传情况组织环境宣传活动次数环境课题研究经费占R&D比重生态环境类科技成果数指标方向负向正向正向负向正向正向负向正向正向负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负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正向治理主体企业企业企业企业企业、政府企业、政府公众公众公众公众政府政府政府政府企业、政府政府政府、企业政府全部主体全部主体企业政府政府政府公众、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公众公众公众公众公众公众企业企业企业企业政府政府政府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

参考文献:

[1]邓海龙,王慧燕.社会互构论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探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5):96-100.

[2]白光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人文地理,2003,18(2):75-78,6.

[3]陈开琦.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兼议中国环境文化的二元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5(1):146-153.

[4]谷树忠,胡咏君,周 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5]黄理稳,王 仙.生态文化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15-18.

[6]秦天宝,段帷帷.多元共治视角下湾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究[J].环境保护,2016,44(10):33-36.

[7]倪 珊,何 佳,牛冬杰,等.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同行为主体的目标指标体系构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3,35(1):100-105.

[8]李平星,陈 雯,高金龙.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5,34(1):295-302.

[9]侯 鹰,李 波,郝利霞,等.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1):436-440.

 
李泓波,贾长安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09期
《湖北农业科学》2018年第09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