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参与互动型教学改革初探

更新时间:2016-07-05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理解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互作关系,掌握在城市设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对城市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能够准确归纳城市的基本特征,避免在建筑设计中出现单一化、抽象化的问题。

利用再制造胶粘修复技术对工程机械中含有表面疲劳裂纹的损伤结构进行再制造修复的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得到补片材料对表面裂纹修复效果的影响,建立损伤结构-胶粘剂-复合材料补片三者为一体的再制造修复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引入应力强度因子下降率R的概念,对再制造修复结构进行修复效果评价。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相关研究的论文较多,其中关注课程教学改革的论文也不少。徐丽华[1]、姜云[2]等强调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主张让学生在案例现场体验规划方案的实际运作。崔珩[3]建议将教学和科研相融合,重视跨学科教学内容的引入;高利峰[4]提出教学内容要体现地方特色,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张磊[5]、孟光伟[6]、吕君[7]等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彭博[8]、李飞[9]等提倡采取互动教学,利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提问的环节,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胡聘婷[10]、任雪冰[11]、孙薇薇[12]、宋海静[13]等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剖析,并结合当前城市规划形式,对课程大纲进行了调整。

以上研究均分析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就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但这些改革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改革,师生互动也仅限于课堂的提问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并未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尝试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对教学大纲进行修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修改后教学大纲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大纲进行二次调整,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并对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互动评价。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特点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因其综合性、理论性较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其他专业课有较大的差别。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教学中不仅应传授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基本理论,更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体系的分析能力和城市微环境的把控能力,以及对城市规划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通过该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理性的设计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

此外,由于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动态性、地方性等特点,而课程教材部分案例内容的时效性不强,给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带来困难,因此需要根据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安排形式多样的、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最新案例教学内容。尤其要结合实际工程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不断提升设计的创意高度。

实施脱贫规划促进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情,喀什市色满乡完成了708人的脱贫规划。但贫困户大多以零散务工为主。

目前中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材主要采用的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一书。该课程涉及生态环境、经济产业、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人口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主要内容有城市规划思想、城乡规划体制、城市交通道路系统、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研究方法等,旨在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城市,寻找建筑设计灵感的能力。但目前的问题在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每一章节的信息量大,相互之间的逻辑性、联系性不强,对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学时大多为32~56学时,仅为城市规划专业的1/2,在课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课时的同时,适当删减与建筑学关系较弱的内容,并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设计构思方面

二是增加调研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课外开展城乡调研,发现城市或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解读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进行居住区、商业综合中心等建筑群体空间设计时,学生对于采集的大量信息不知如何分析、利用,往往将周边的环境分析与建筑设计脱离开来,过于强调建筑单体设计,忽略了建筑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群体内部道路网与城市道路等交通环境的衔接等。此外,建筑群体内部的景观配置也多以绿地的形式出现,在交通流线和景观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组织性。

(二) 数据分析及设计表达方面

工程项目劳务管理部门应根据企业的有关制度,在符合工程所在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工程施工中各工作岗位的人数,并将工程项目的实际人工成本、超支情况及目标控制状况等方面的内容与计划内容相对比。并且,从中分析出国际工程劳务本土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掌握管理重点,提高人工成本管理的整体水平[4]。同时,在制定项目人工成本核算考核目标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管理目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落实责任制,制定科学的人工成本核算制度。其次,项目管理单位应针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一施工作业环节,制定管理标准,合理调节劳动力,将多余的劳动力调整到有需要的区域,提高工作效率。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学改革中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入了课程互动、教学参与和教学评价模块,以拓展能够开发学生理性思维、强化学生设计理念的教学内容。其次开展城市调研,提高学生对城市问题的认知及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理性设计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最后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完成一套完整的规划设计方案,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一)参与互动教学模块的构建

1. 参与互动教学模块的导入

二是关注每一个员工的自身特点,用足每个员工的优势。努力提高员工团结同事协调同事关系的能力,合理组合员工,取长补短,发扬合作办公精神。

三是增加课堂实时反馈环节。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学习上的兴趣点及疑问。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目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热点话题、教学理论等,及时对下一个专题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完善教学大纲。

1 喜欢的教学形式

2 希望学到的内容

2. 参与互动教学模块的内容

比如一天中午,我本来兴高采烈的,可妈妈说:“方舟,今天我发了八十八块钱,和你考的一样。”说完,又装作天真无邪的样子捂住嘴,好像说漏了嘴一样。我警惕地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正在做饭,不知他听见没有。

参与互动教学模块(图3)分为互动交流、课程发表两个类型,模块中间穿插学生的反馈意见。互动交流模块主要是学生小组内的讨论,以及与教师的互动;课程发表模块则为学生实践调研分析成果的汇报。

3 参与互动教学模块

主要课程体系的改革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调整知识点比重。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从建筑学角度出发,选择实用而学生又有兴趣的知识点来讲解,强化建筑学专业学生相对薄弱的知识点。

在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多被安排在三年级或者四年级。一二年级的建筑初步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建筑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增强他们对建筑形式要素的组织以及相关材料构成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指定场所与建筑空间的观察能力。由于教学基地环境尺度相对较小,在高年级进行大型建筑设计时,学生对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理解一些城市层面的内容有难度,不知如何从区域布局、城市肌理、交通、历史文化等方面收集信息,学生的设计大多围绕建筑本身的造型、功能、审美等做文章,或者盲目模仿大师的作品,目的较为随意,没有理论依据,呈现的作品缺乏创新性、地域性、文化性,出现与周边城市环境不协调或千城一面等问题。

授课前,笔者对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和希望学到的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在喜欢的教学形式中(图1),有40.2%(35人)的学生选择小组讨论,有36.8%和23.0%的学生分别选择了实践调研和书面授课。由此可见,学生更倾向于双向交流,希望在与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希望学到的内容中(图2),选择城市研究方法的人数最多,达到60.9%(53人);选择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生态、智慧城市以及实践调研等目前较为热门话题的均达到50%(44人)以上。根据这一调研结果,笔者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增加了城市研究方法、社会调研、热门话题的基础理论及课堂讨论的课时,将理论课压缩至40课时,增加实验课8课时。整体上看,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插入互动教学模块。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全部疑点都集中到这辆花车上。根据在场目击者的回忆,德公公还原出这样的场景:每当有人走过那辆花车,铁扇公主都会笑着朝经过的人扇扇子,好像是在调戏路人。孙悟空呢,每次都调皮地拿金箍棒戳向围观的人,当然不是真戳。

(二)教学参与环节

教学参与环节又分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发现问题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城市,通过实际观察、体验,发现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提炼一个主题。解决问题环节,让学生参与实际规划项目,并根据发现问题环节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最终拿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1. 发现问题环节

发现问题环节采取团队形式,5~6名学生为一组进行教学讨论。将课堂教学内容按整体性划分为若干分支,每个分支的教学时长控制在4~6个课时内,每个阶段穿插安排讨论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团队为单位,根据课堂内容开展城市抓拍,发现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讨论,提炼主题。在讨论课上也可与其他团队成员或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问题。在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各团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本组发现的城市问题进行合理剖析,提出初步的规划方案。

团队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学会借鉴和总结他人的设计理念及想法,从而提升自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团队讨论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以后的团队分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解决问题环节

分析 设D(x0,y0),当x0=0时,已证明.下面证明x0≠0的情况,设切点Q(x3,y3),P(x4,y4),此时y0y3y4≠0.如图2,直线DQ的斜率一定存在,则直线DQ:y3y=p(x+x3),

打破纯粹课堂理论教学模式,选取学校周边实际地块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实地调研。每组学生根据发现问题环节所确定的主题,课后自行对该地块的基础信息、空间状况、居住环境等进行调研,采取问卷及workshop等形式,了解该地块的现状及居民的评价,并与教师进行讨论交流,不断完善设计方案。

实地调研中,学生通过与原住民的交流,并查询有关资料,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也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于调整下一环节的课堂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在实际规划方案的推敲和完善中,既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两年的教学反馈意见,发现让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导入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在实际项目“调研—分析—讨论—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学业上的不足;在分析讨论环节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设计环节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一模式不仅能巩固学生课堂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在参与教学评价环节,学生成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系统性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也能随时掌握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情况,及时灵活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吴亚琪,张燕飞,党改红. 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13(6):111-114.

[2]姜云. 面向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城市规划原理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1(6):50-53.

[3]崔珩,赵炜.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69-72.

[4]高利峰,张孝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山西建筑,2015(32):221-222.

[5]张磊,鲍培培,李雯.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11(2):41-45.

[6]孟光伟. 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6):41-42.

[7]吕君.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65-67.

[8]彭博,袁丽苹,陈坚. 针对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 课程教育研究,2016(1):34.

[9]李飞. 林业类高校中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设问式”教学方法改革[J]. 中国教师,2009(S2):127-128.

[10]胡娉婷. 新时期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山西青年,2013(12):90.

[11]任雪冰,张伟一,梁玮男. 思维 能力 创新——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探讨[J]. 华中建筑,2015(7):185-188.

[12]孙薇薇. 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A]. 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Proceedings of 2015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search(EER 2015)[C].Singapore Management and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Singapore, 2015.

[13]宋海静.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 科技信息,2012(19):170.

张潇,常江,李彦霏
《高等建筑教育》 2018年第02期
《高等建筑教育》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