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置于“根本”的位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以更坚决的态度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23,把文化自信并列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时代文化自信已经成为观察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视角。

新时代文化自信提出的必然性与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提出的必然性

1.从生产力发展的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自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中国更是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如此,我国的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都进入了世界前列,国际地位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使我们有基础、有勇气、有力量提出文化自信,这是文化自信提出的强大物质基础。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逐渐由大国走向强国,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现在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强国之强,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富裕,更是精神的富足、人民的幸福、文化的发展,是全方位各领域的繁荣富强,我们不仅要有经济硬实力上的自信,更要有文化软实力上的自信。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也迅速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然而事实上,生产关系的变化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及时,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更多的情况下,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经济外溢现象严重,文化对经济的支撑力不足。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文化自信的提出更具有紧迫感与使命感,我们必须加速建立文化自信的步伐,应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2.从人民需求的视角分析。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能激发人们对更深厚文化的追求,从根本上来说这符合人的需要层次变化。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人的需求理论指出,从总体发展规律来看,人们往往首先追求物质需求的满足,进而才会进入精神文化领域。“人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158而“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159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文化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范围领域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和树立聚集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不良文化现象频频出现,文化衰弱、道德滑坡的声音不绝于耳,这严重混淆了人们的视听,消解了文化的重要价值。因此,引导人民正确的文化需求、端正文化自信态度、加强文化自信刻不容缓。

3.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视角分析。“文化自信”是相对于“文化不自信”提出来的,文化本身并没有自信与不自信之分,而之所以提出“文化自信”是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比较中,在现在与以往的关系比较中逐渐生发出来的。近代以前,中国从来不存在文化不自信的问题,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繁华等,我们并不自卑。直到鸦片战争,中国被西方世界打开国门,民族存亡危机之时才出现了所谓的文化危机,在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交流中,中华文化救国无门,民族自信心丧失,对传统文化自暴自弃尤为严重。今天,中华民族一步一步的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使我们不仅摆脱了列强压迫、殖民统治,也摆脱了贫穷落后、固步自封,我们勇敢主动地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更加饱满的姿态走向世界,并且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但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华文化的排挤与压迫,其它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曲解与肢解,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自身坚定文化自信,以从容、开放、平等、无所畏惧的姿态应对国际文化挑战,这是新时代提出文化自信的国际大环境。

按照上述加工工艺处理后,常温贮存。每7d测定细菌总数、TVB-N、pH值,以确定泡椒猪皮的保质期,结果见表5。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三重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0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

2.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争取话语权。“欲人无疑,必先自信。”只有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才能获得坚守、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掌握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才能更好保障我国文化安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在文化方面也是积极提倡“引进来”与“走出去”,然而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西方文化引进来的过程中,遇到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西方国家凭借其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的硬实力,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霸权,在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的包装和掩饰下不断进行着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有时候你不想讲意识形态,但西方意识形态的代理人们揪住你的意识形态不放。” [4]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更加重了西方大国的质疑与抨击,“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论调层出不穷,对中华文化的恶意诽谤与错误评判接连不断,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影响了中华文化的顺利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安全。落后就要挨打,贫困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面对当前中华文化“失语”的尴尬境地,我们必须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树立不卑不亢、实事求是的文化品格,树立敢于正视、敢于合作、敢于共享的文化勇气。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无形保障,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坚强力量。

电力通信网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专网。在电力通信网中传送的业务有远动通道、数据采集通道、监视控制通道、继电保护通道等等业务。[1]其中继电保护的信号具有允许传输时间短、通道发送几率低、发送时间不确定等特点,因此对保护通道的传输性能有严格要求。继电保护通道一旦出现异常,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修复,以保障电网运行的稳定。本文将分析电力通信中继电保护通道的两种方式,并为两种方式的继保通道深入探讨故障定位的流程和技巧,为快速处理继保通道故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民族自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是与国家命运、民族自强联系在一起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中华文化救国无门,文化自卑,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这时的文化自信遭遇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逐渐由站起来发展到富起来,恢复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再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更是进入了文化自信的高度重建期,此时的文化自信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由此我们看到与国家、民族发展脉络的起伏相通,中华文化自信也呈现出“U”字型的演进趋势,两者如此一致相近,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与民族自强密切相关。即使在今天,文化自信,说到底依然是国家发展、民族自强。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更大的力量和信心促进国家繁荣发达,促进民族兴旺。

3.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独立,凝心聚力。“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5]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生存、精神独立的文化标志,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自强不息的灵魂。中华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文明形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史使其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生生不息的强大支撑。中华文化内在的伦理价值、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生命力与战斗力,它是维护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保障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主权安全的强大精神保障。因此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15,我们需要坚守独立自强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需要展现中华民族的骨气与硬气。历史和实践证明,如果抛弃或者否定民族文化,结果只能是上演一幕幕的历史悲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文化自信的主体品格引领党和人民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主客观方面的挑战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主观方面的挑战

今天我们确实具有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客观基础,但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人”,在主观上仍受传统思想的羁绊,缺乏自信,对客观问题的认知存在偏差,这是一个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问题。辩证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视角。

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4],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华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3.西方文化霸权削弱了文化的独立性与特殊性。长期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因而决定了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亦出现不平等状态。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硬实力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文化霸权,以西方文化普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中国作为后发展起来的国家,自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来,同样无时无处不在经受着西方文化霸权的侵害。西方文化霸权削弱其他国家的文化独立性,而彰显自身文化的独立性;贬低其他国家文化的特殊性,而宣扬西方文化的独一无二性。西方文化霸权显然地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世界各民族国家文化本无所谓好坏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各民族国家文化的独立性、特殊性需要我们平等对待,相互学习借鉴,而不是以一元独霸取代多元繁荣。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国际地位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提升,但这并未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优势,肆意向非西方国家推行殖民统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指责与愤怒。西方国家的这一行径给予我们很多启示,在世界各国交往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为代价,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正如习近平也多次提到的,共担共促、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走出去的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的客观方面的挑战

文化自信面临的主观方面的挑战说到底是一个人们对客观实际的主观认知问题,当我们正视这些主观认知偏差,达到正确认知时,就能够摆脱错误迂腐思想的羁绊,形成对文化自信的正确认知。但人们在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并不代表在实际中文化自信的实现,也无法阻挡客观现实对文化自信提出的种种挑战。具体来说,文化自信面临的客观方面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西方文化霸权的冲击。

1.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忽视了文化的滞后性与重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国初期“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8],到现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我们仅仅用了40年时间“走完了别的国家要走上百年乃至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之路”[9]。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基础的积累,要求作为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的文化也要迅速做出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事实上,相较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变化要慢得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并不像经济、政治等硬实力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定量定标,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调适度要滞后得多,这也是文化内在相对稳定性的一种反应,只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相对独立性、稳定性表现出了滞后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急于摆脱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状态,因而忽视了对文化的发展,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体制机制的建立等建设远远不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造成文化自信缺乏的重要原因。并且文化的积累与发展是缓慢的,即便我们很迫切的需要加大对文化的发展,也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2.信息技术革命消解了文化的整体性与恒久性。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杠杆。信息技术革命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元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土壤,同时这场革命对文化的破坏也是不容忽视的,尤为显著的是它消解了文化的整体性与恒久性。文化的整体性是把文化看作一个整体,不可物理分割,即便为了理解、传播、发展而划分,各部分之间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最后融会贯通。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却恰恰将这种整体性打破,一是表现在信息技术在物理世界之外又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从而使文化在两个世界间游离、碰撞、肢解,甚至相互否定,始终没有达成统一;二是新媒体技术专注于短、频、快的快餐式文化传播,抓住一点后无限放大,很多以碎片化的文化形态出现,最终也并未实现统一,从而消解了文化的整体性意蕴。文化的恒久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持久性关注,以及文化本身内在价值的持久传承、稳定有效,正是因为文化的恒久性才使得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受到五千年文明的智慧与力量。信息技术的发展却带来了文化恒久性的消失。一方面新媒体短、频、快的快餐式文化传播引领人们频繁地更换关注点,对每一文化现象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大大削弱了人们持久关注度和认知深度,这样的文化现象很难积淀、凝练出文化精神,更无法有效传承;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领域应用,往往使人应接不暇,人们在追求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异化,变成了文化技术的奴隶,我们越来越把握不住文化的发展态势、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而是被市场牵引着、推动着、紧随其后。人们对文化产生了一种又爱又恨、无可奈何的心理,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文化的可持久性传承更是无从谈起。

2.从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博弈上看。这里的一元指的是西方文化中心论。1978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打开国门,意味着向西方学习,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一股学习潮流。向西方学习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一种学习观上。韩庆祥教授用“人吃牛肉”的例子向我们准确揭示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人吃牛肉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是吃了牛肉把人变成了牛,第二种结果是吃了牛肉比牛还牛。很显然,要防止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变成了牛,学到的是皮毛形式,却荒废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世界各国文明,无所谓优劣好坏,在各国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视野,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经验,而不是只向西方学习。世界文化发展是个多元交流的过程,中华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明成果,无疑是多元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多元融合中坚守中华文化自信才是正确的姿态。

综上所述,不同程度宫腔粘连接受TCRA术后可改善患者妊娠,改善程度与术前宫腔粘连程度相关,尽管重度宫腔粘连的妊娠率较低,但经TCRA治疗仍有妊娠机会。IUA患者的年龄、既往宫腔内操作次数、IUA的程度、TCRA后防粘连的措施、再粘连与否、残留内膜面积及术后月经恢复情况等多种因素均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妊娠率。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选择

“越己者恒越,自信者更强。”纵使新时代文化自信面临着主客观方面的诸多挑战,但面对未来,我们毫不畏惧。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担负着促进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更担负着抵制西方文化霸权、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大使命。崇高的使命感指引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一)提高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打牢文化自信的基础

一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质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来源于西方的文化,不能发挥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这种观点实际混淆了文化源头与文化内涵两者之间的区别。从文化发展源头上讲,马克思主义确实来自于西方,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也经历了创造性转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发展成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当时社会发展现状、契合广大人民群众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源头虽来自于西方,但文化内涵已不完全是西方的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已历经了“化”的发展逻辑,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都是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把握中国命脉,内涵中华文化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注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真正属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意识形态建设是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精神指引,任何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就要不断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其在文化建设领域中的坚强引领者作用;就要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就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如果我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的文化建设就犹如没有桅杆的航船会迷失方向,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会失去动力支撑,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才能引领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

在精神分析治疗模式中,治疗师与患者并非处于平等地位,患者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服从者,而治疗师作为指导者,可掌控整个治疗过程,患者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行为主义治疗模式中,治疗师和患者则扮演科学家与受实验者的角色,其在关系地位上也具有不平等性。而在人本主义治疗模式中,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有了改变,其具有平等性,两者均作为治疗过程的参与者,无地位上下之分。后现代心理治疗模式将一切都认为是社会的构建,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两者具有互动性。治疗师只作为治疗的参与者,其不具有判断的权利,这种治疗模式将患者原本的被动性变为了主动性,提高了患者的地位。

国内领域,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强大物质基础。这里的经济实力并非仅仅关注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是经济领域高速度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是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强国之强是建立在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各方面实力共同发展的强大,国家强大了,人民强大了,文化才能强大,文化自信才更有力量,更能持久。国际领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无形中对比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的综合性指标,综合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本国在世界各国交往和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接决定了本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更多地得到世界各国及人民的认可与接受,才能更好地掌握国际交流中的主动权、话语权,才能正面回应国际不良舆论和恶意抨击。

3.从社会整体与微观个人的利益调整上看。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将人类历史划分成三大形态,即“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6]目前我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处于第二大发展形态,即以物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因为生产力远不够发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远没有达到,因而依然是以社会整体发展为主导,不断积累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然而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不从整体宏观看社会发展阶段,仅仅从微观个人出发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指出,“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7]而不了解这种社会整体发展观的个人狭隘思想严重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培育和践行。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领文化自信的方向

1.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方法论运用上看。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是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看待问题与事物的方法论,综合运用两种尺度的标准衡量,既要善于用历史尺度看到进步之处,同样也要运用价值尺度认识到不足与局限,两者缺一不可。然而实际上人们在运用这两种尺度标准时总是有所偏好,并且更倾向于以价值尺度看局限,看到了我们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而忽视了用历史思维、历史眼光看待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伟大功绩。如果不能辩证使用这两种尺度,只是用道德制高点和价值制高点来评判,势必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这是导致文化不自信的方法论运用危机。

文化自信要依靠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们反对那种“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的说法,但我们相信,没有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强大,中华文化走不出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是硬实力,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硬实力本身就是无声的话语权。新时代中华文化自信之所以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繁荣富强,因此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依然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

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将80例患者采取随机分为一期手术清创糖尿病足引起的溃疡创面+VSD持续负压吸引+二期创面植皮加压+VSD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组及创面换药+创面清创植皮对照组,实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5~88岁,平均年龄66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8~87岁,平均年龄64岁。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感染、溃烂坏死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文化自信的活力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熔铸着中华民族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彰显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它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携手共进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丰厚基础,但文化的自信不仅仅源自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基础资源厚重,更形成于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中华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10]313,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特点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过了一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地说,她活不久了。

一是把握时代性特点。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及内涵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直接将中华文化一成不变地搬到今天,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环境,更无法完成新时代的任务和使命。中华文化要想在今天发挥巨大作用,要想真正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形式、成果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新内涵、新形式、新成果,使之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文化,成为既弘扬民族精神又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二是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创造原则。“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0]314因此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不仅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体,也是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文化成果最终是要作用到每一位社会成员身上的,文化所波及的范围越广,文化成果共享的人群越多,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发挥的就越广泛,越彻底。三是创新中华文化传播方式与途径。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传播载体,协调好线上线下两个世界,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与领域,加快中华文化的传播速度与频率,以符合时代特点、符合人民大众需求、符合新媒体技术的语言风格优化传播方式,选择多渠道多样性的传播路径,使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体现在内涵上,更要有新时代的传播方式与途径。

首先,沥青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应将原材料的性能质量控制作为首要工作内容,以提高粗细集料等原材料的施工使用效果。对于粗集料来说,其可由多种途径方式进行采购,但大多是由采石场负责提供。然而,在实际施工使用过程,因碎石属粗加工原材料产品,所以,无法以统一的规格与质量作用于所处环境,就降低了沥青路面基层施工的整体质量。为此,相关人员应从技术层面出发,通过严格提取粗集料,以提高粗集料规格选择的一致性。而在细集料方面,其所占据的施工使用比例也非常大,施工技术人员需对其质量与比例进行更为严格控制。

(四)正确应对西方文化的传入,争取文化自信的话语权

文化自信不仅源自于本土文化的繁荣兴盛,更形成于各种文化借鉴与碰撞相统一过程中彰显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我们逐渐意识到,中华文化要走出国门,中华文化要积极吸收借鉴他国优秀文化,中华文化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文化本身并没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人民艰苦奋斗、历史积淀的结晶,都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正是因为有了各个国家民族间不同的文化形式,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西方文化并非是我们唯一要学习借鉴的文化形态,它只是多种文化形态中的一种,各国之间的文化都是平等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不攻自破。事实上,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实力,总是妄图将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向非西方国家输入和移植,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积极应对,强烈抵制。但西方文化中不乏积极优质的基因,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不能因为对西方文化霸权深恶痛绝就全盘否定。我们要在抵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彰显自我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我们无惧西方强势文化的传入,越是自信无畏,我们就越胸有成竹,越是珍惜自身,越能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另一方面,在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变被动阐释为主动宣传,改变世界各国及人民对中华文化的错误认识,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国际话语权。我们无意炫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希望以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优越性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贡献,提供一种非西方化的文明形态,从而赢得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更广阔的平台。除此之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还要花大力气研究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技术,用其他国家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使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真正使中华文化在国门之外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01(2).

[4] 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0.

[5]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8]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9] 张博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1.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赵聪聪
《理论导刊》 2018年第05期
《理论导刊》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