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文译文为例浅析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翻译腔”

更新时间:2016-07-05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除在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进行新尝试外,教材的编写和设计也是推动教学内容改进的源动力。大学英语教材是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在大学前两学年英语课程中使用的教科书和相关教辅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整个教材体系的核心。大学英语教材主要以课文的形式为主导,以此呈现出相关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点。而课文的参考译文对学生预习与复习,以及教师的备课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目前,对于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参考译文质量评析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中国知网”上检索发现仅有黄国都和周旭两位学者的两篇论文,且黄文发表于十年前[1],时效性、针对性不足,周文从“目的论”的角度讨论了《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的课文翻译[2]。然而研究数量少并非意味着教材译文质量的完美无缺,实际上仍然有一些教材,甚至是经典教材,其参考译文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 “翻译腔”的症状

“翻译腔”又称“翻译症”,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3]26根源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原文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使译文不符合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3]26具体而言,英语转换到汉语,有多种形式的“翻译腔”,如:译文定语冗长,即将英语多种多样的定语修饰手段(词语、从句、介词短语)一并翻译为汉语的形容词修饰导致译文拗口;用词过度抽象,即简单使用汉语抽象名词直译英语抽象名词,缺乏在必要时对抽象名词所指内容进行具体化翻译的意识,造成理解困难;不考虑短语结构所在具体语境的具体意义,而一味套用短语结构的词典意义,造成明显的“模板”式翻译等。

不挣钱,谁在海上漂,船也是要喝油的。李老鬼说着,锤子凿的木船嘭嘭响。给了你两天时间,让你寻摸个好差使,是个啥情况,你小子给我说说嘛?

如今,已有一大批绿色建材家居企业落户荆门,因为荆门拥有发展秸秆板材的资源、产业、平台和政策等多方面优势,具有做大做强绿色建材家居产业的先决条件。

“翻译腔”看似不如误译严重,但实际后果不亚于误译。曹明伦曾指出“信、达、雅是个不容分割的整体,是一个标准之三维坐标,译文要‘信’,辞必‘达’意,辞要‘达’意,必求‘雅’正。”[4]172由此可见,无“达”则难谈“信”,不通顺的译文必然影响读者对原文意义的理解。本文选取的译例来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第二册及第三册课文译文,译文存在一些表现出“翻译腔”的典型译例,下文将这些译例归类分析,并提供参考性改译版本,希望能与相关出版机构和译者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中学阶段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中国学生能脱口而出“so... that”就是“如此……以至于”,“as soon as”就是“一怎么样……就怎么样”。但这种条件反射对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却有极大的副作用,因为模式化的对应大大抹杀了翻译的灵活和多样,词汇的意义并非机械对应词典上给出的意思,正如奈达(Eugene Nida)也曾提到“一个单词的意义是来自于它所在的语境”。[7]38

2 “翻译腔”问题分类

2.1 “的的不休”

余光中先生在《论的的不休》中讲到“一位作家若要使用目前的白话文来写作或翻译,却又不明简洁之道,就很容易陷入‘的的不休’。少用‘的’字是一位作家得救的起点”[5]238汉语不习惯将多个较长定语同时置于修饰名词前,英语亦然,但英语有定语从句作为替换。中文看似没有固定的解决套路,但妙处就在于“无招胜有招”,这“无招”即可用“拆”字来概括。具体而言,定语所表达的意思未必全部要用定语译出,只要首先了解定语所表达的意思,也可将定语拆开,用其他的句子成分进行表达,总体意思不变。

改译:相反,他们动作熟练又轻巧,能准确将他引向正确的方向。

对现有国内外软件的应用分析调研是搭建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架构的关键一步,通过应用分析,找出架构不合理和不足的部分,为重新架构明确方向,确定建筑模型的描述方法,为后续集成做好技术支撑。

原译:然而,我和埃伦获得的有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最难忘的体验并非来自课堂。[6]4a

改译:然而,谈到中美教育观之差异,我和埃伦最深的一次感受并非来自课堂。

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融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注]习近平:《如何看待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016年7月18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18/7942861.shtml,2018年9月1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

译例6:In terms of attitudes to creativity there seems to be a reversal of priorities.[6]7

译例2:Instead, they guide him with extreme facility and gentleness in precisely the desired direction.[6]7

原译:相反,他们极其熟练地,轻轻地把他引向所要达到的确切方向。[6]7a

译例1:But one of the most telling lessons Ellen and I got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ideas of education came not in the classroom.[6]4

英语副词多以“ly”结尾,一句话使用多个副词,可能造成音律上的重复。为避免重复,要么使用一些非“ly”结尾的副词,要么转为其他词性进行表达,所以原文修饰动词“guide”未用 “skillfully”和 “gently”,而是转为名词结构。同理,汉语副词常用“地”,多个并列也易出现“地地不休”,原译的两个“地”都能转换为形容词做表语,使表达精简紧凑。

后来念蓉想,她之所以来到酒店,也许只为给自己一个虚假的安慰。楚墨回家的时间是凌晨三点,现在的时间是清晨七点,四个小时里,纵是一个凌乱的足球场,也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更何况,似乎没有哪个女人愿意在她的情人离开自己四个小时以后,仍然傻乎乎地守着一张大床。

2.2 模式化翻译

这一标准有一个可能的反对意见。在德语中,本真专名在充当句子之专名时固然不存在屈折变化,但是作为限定摹状词的专名也会有格位的变化。比如在句子“Brutus tötete den römischen Konsul”(布鲁图斯杀了罗马议员)中,按照弗雷格的标准分析,这个句子由两个专名“Brutus”和“der römische Konsul”与一个二元概念词“töten”所构成,其中以限定摹状词形式出现的专名“der römische Konsul”显然经历了屈折变化,以使整个句子可以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无屈折变化并不能被视为确认句子之专名的标准。

译例9:The ad pointed out that, yes, it is the insurance companies that pay for stolen goods, but who is going to pay for what the new atmosphere of distrust and fear is doing to our way of life.[9]65

2.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发达国家实际上很早就开始走绿色经济和持续发展的道路,它们将污染较高且资源消耗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者落后地区。对于我国来说,其作为有责任感的国家,自然不能学习这一方法,但是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我国必须对自身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污染型产业必须予以取缔,并大力支持和鼓励绿色环保企业。对于政府来说,也要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要对那些高科技、绿色产业予以扶持,为绿色社会构建好的平台与空间。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必须要有维护生态的社会责任,不奢侈消费,坚决举报环境污染现象。

原译:他从钥匙声响中得到的乐趣大概跟他偶尔把钥匙成功地塞进槽口而获得的乐趣一样多。[6]5a

改译:偶尔成功地把钥匙放进槽口能让他很快乐,但也许钥匙本身发出的声响也足以给他同样的乐趣。

原译直接将英语同级比较结构套用到汉语中,导致汉语修饰语过长,影响阅读流畅性。“as much as”在词典中的意义为“什么和什么一样多”,但原文两个比较对象并非两个简单名词,而是相对复杂的短句,若只是两个简单名词套用这个模式无可厚非,如“David gets as much experience as Jack does”译为“论经验,大卫和杰克难分伯仲”,也可译为“大卫的经验和杰克的经验一样多”,但硬要把译例3的两个短句植入这个模式,问题就会很明显,原译中两次“乐趣”显得重复不说,而且第二个“乐趣”前定语过长。

译例4:Chinese teachers are fearful that if skills are not acquired early, they may never be acquired; there is, on the other hand, no comparable hurry to promote creativity.[6]8

原译: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另一方面,他们并不同样地急于促进创造力的发展。[6]8a

改译:中国老师担心,如果年轻人不及早掌握技艺,就有可能一辈子掌握不了;不过对于培养创造力,他们就没那么着急了。

词典会给出一个单词的意思,但只有真正用心考虑一个单词在它所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才会使译文生彩,吸引读者。“on the one hand”经常和“on the other hand”一起,译为 “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中文中使用“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般表“并列”“同时”之意,如“他一方面喜欢吃垃圾食品,另一方面又不怎么运动,所以这么胖”。而本句英语原文中,并非并列或递进关系,而是一种转折,即中国教育只重技艺,而轻创造力,所以应将这种转折体现在“on the other hand”的翻译上。

除了使用樟脑丸以外,还有哪些防蛀小妙招呢?如果家里有木工,在做完工后可以把杉木或樟木的刨花收集起来,放在塑料袋里扎紧。等到有需要时,找来旧袜子,把刨花装在里面,扎成小球塞到衣柜里,防蛀效果也不错。此外,樟木条、绿茶、竹炭等都可以用来除味、防霉、防虫。(来源:科普中国)

2.3 直译抽象名词

英语写作中存在大量抽象名词,用于描述抽象概念,和具体名词相对,如achievement、industrialization、communism等,其特点是简洁、概括性强,恰当使用在书面体和正式场合的口头表达当中能使内容更加清晰紧凑。但正因其高度的概括性,在汉译时如不注意分析其在原文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而只简单取其表面抽象含义,常导致译文生硬、晦涩,甚至引起歧义。

译例5:The idea that learning should take place by continual careful shaping and molding applies equally to the arts.[6]7

原译:学习应通过不间断的精心塑造与引导而得以实现,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艺术。[6]7a

改译: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需长期精心引导,同样,要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也应如此。

不要怂!我对自己说。高度的紧张令我的感官敏锐又麻木。我保持着高速而均匀的行驶。到了!我快速伸出手去,紧握住黑暗中另一只手。冰冷而光滑,像乳胶制的假手。但我知道这是一只真手,来自一具男尸。我强迫自己紧握住它,拖着尸体飞快骑行。不知骑了多久,我的直觉告诉我,该是出手的时候了。于是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将这只手甩了出去。我似乎将尸体甩过墙,甩到了巷子的另一边。体育课上扔铅球,我的成绩一向很差。不知道为何,这时迸发出这么大的力气。我好像还握着这只手抡了几个圈才脱手。但由于紧张,我已经忘了我到底有没有握着它抡几圈。

原文中“learning”和“arts”均属抽象名词。本句“learning”和“take place”搭配,若直译,则为“学习发生”,不符合汉语表达,原译为“学习得以实现”,但中文同样也不常用“实现”和“学习”搭配。出现这种状况时译者就应再仔细琢磨“learning”的含义。从接受者(学生)的角度看“learning”固然是学习,但从发出者(老师、家长)的角度看“learning”,就应该是培养。之所以可以从动作的发出者即“培养”的角度来翻译,是因为后面也谈到了培养者所依据的具体方法,即介词“by”后内容。显然,“学习是通过不断精心引导而进行的”不如“培养学习能力需精心指导”自然。同理,“arts”一词若不联系上下文而简单译为“艺术”,也会引起混淆。这里“arts”并非指艺术行业或艺术领域,而指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这是通过上一句讲学习能力的培养得出的结论,如果简单译为“这一观点也适用于艺术”,那是指艺术行业或领域本身的发展吗?原文显然不是这个意思。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在谈论“语言游戏的规则和技巧”(the rules and skills of language-game)时曾有一句名言“当哲学家使用一个词(比如说知识、存在、对象、我、命题、名称),并试图把握事物的本质时,必须经常质问,这个词在它老家的语言游戏中,真是以这种方式来使用吗?”[8]48e同理,翻译时译者也应自问,这个词在在译语中的使用方式真和原语中的情况一致吗?

数学问题解决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克服障碍的活动过程,它所采用的途经和方法是新的,至少其中某些部分是新的,这些方法和途径是已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这种重新组合通常构成一些更高级的规则和解题方法,因此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

本段课本译文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名词“体验”被冠以了三重修饰,而原译在实现这三重修饰时,直接使用三次“的”字结构修饰语,依次罗列于被修饰词前,导致修饰成分冗长,喧宾夺主。同时,短短一句话出现三次“的”,再算上获得的“得”,四个“de”将汉语音韵美消除得一干二净。这里三个定语成分完全可分出一个,用其他句子成分处理,缓解原句压力。因此可将“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转为状语“谈到中美教育观之差异”。第二,“有关”和“关于”二词已呈现滥用趋势,余光中曾专门著文讨论过该词频现之原因,即大多形成了一种定式,看到“about”不假思索便译为“关于”[5]52,有时确需要这样译,但有时却无必要,如“a book for children about China”译为“一本向儿童介绍关于中国的书”,“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photography”译为“这是关于摄像最重要的一点”,以上两处的“关于”既可省略也可用其他词替换。课文中本未使用“about”,而译文反而主动加上一个“关于”,使得修饰成分更加冗长。

原译:即使在十年前,大多数私营公司仍采取自由出入的做法。那时管理人员根本没想到过恰当的手段是不信任他人。[9]66a

改译:是否应首先关注创造力?中西两方看法截然相反。

课文原句是一个段落的段首主题句,英文主题句具有较强概括性,因此抽象名词十分常见。本句关键在于对抽象名词“priority”的理解和表达,“priority”在词典里给出的意思是“优先处理的事情、优先权”,原译也直接采用了这个意思,而未表达“优先次序”到底是什么优先顺序,谁“先”?谁“后”?而且“in terms of”也被简单模式化为“从对……来说”,使得本句逻辑关系更为模糊。而结合该段其他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段主要讨论中西方对该先培养实际技能还是创造力有相反看法,因此,所谓“优先次序”是指“技能”和“创造力”孰先孰后,所谓“颠倒了”是指两方对此有相反的看法而已。

译例7:For centuries historians called 1666 Newton’s “miracle year.”Now those words have a different meaning: Einstein and 1905.[9]95

原译: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把1666年称为牛顿“奇迹年”。现在这些词语有了不同的含意:爱因斯坦和1905年。[9]95a

改译:几个世纪以来,历史学家一直把1666年称为牛顿“奇迹年”。但现在“奇迹年”这个词又有了新的指称对象,即爱因斯坦的1905年。

汽车高新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是毋庸置疑的,但从电子科技来说,车载电控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汽车互联、自动驾驶、蓝牙互联、语音控制、4G网络、盲区警示等智能汽车技术首先装备在高端汽车,并渐渐成为新车的标配。新能源汽车占比加大,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通常是300~600V电压,比亚迪唐混动车高达720V,有的厂家还在往1 000V及以上的电池组发展,这也是传统修理工不曾具备而现代修理工必须具有的高压电安全操作知识。

课文背景是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轰动世界,成为了牛顿之后能与之比肩甚至超越他的物理学家。原译的问题出在对“those words”这个指示代词的翻译,原译直译为“这些词语”,让人费解,读者不禁要问是哪些词语,仔细寻找也无法找到“一些”,只能找到“一个”即“奇迹年”,而其英文“miracle years”是两个单词,故使用了复数,汉语须处理为单数,而不能简单直译。

高邮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出产的高邮鸭蛋特别是双黄鸭蛋中外驰名,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高邮鸭集团、三湖蛋品、秦邮蛋品、邮星蛋品、红太阳公司为龙头的高邮鸭业经济产值突破50亿元。这里是扬州鹅的发祥地,建有规模化的扬州鹅良种繁育中心和扩繁区,年加工商品鹅200万只以上,扬州鹅业经济总量突破10亿元。

2.4 语序缺乏调整

英文句式多为树状结构,主干清晰,分支层层递进,可无限延伸。中文句式短句多,相对松散但灵活度高。英文复杂句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不宜用单个汉语句子进行表达,而需要对意思进行分割,再用短语或短句进行分步处理,最后合成原文意思。在分割过程中,涉及一个关键,即各分项之间顺序往往也需要进行一定调整来适应汉语表达习惯。

译例8:Even a decade ago, most private businesses had a policy of free access. It simply didn’t occur to managers that the proper thing to do was to distrust people. [9]66

原译:从对创造力的态度来说,优先次序似乎是颠倒了。[6]7a

改译:即使在十年前,大多数私营公司仍允许人员自由进出。但现在人与人之间的防备已是见怪不惊之事,而这在当时的管理者看来却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原译直接按原文词序进行了翻译,在处理“proper thing to do”时遇到了困难,译文非常拗口,用词搭配也欠妥,“不相信他人”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态度”。实际上“proper thing to do”是当今人们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十年前不存在,所以把这个时间关系理清之后,完全可以用两个分句分别说明这两种时间下的情况,并把当今的情况调整到分句句首以符合表达的习惯。

译例3:He probably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sounds the key made as he did those few times when the key actually found its way into the slot. [6]5

原译:广告指出,没错,确是保险公司理赔失窃物品,但谁来赔偿互不信任、担心害怕这种新氛围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影响呢?[9]65a

改译:广告指出,没错,失窃的物品的确可以找保险公司理赔。但在目前这种互相猜疑、担心的氛围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了影响,而这又该由谁负责?

家长群的本质是一种教学和家校沟通工具的延伸,但因为群是半开放的空间,而且具有天然的社交属性,所以常常会变味儿,很多家长群事实上已成为信息过载的“负担群”。怎样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小社会”里构建合理的秩序呢?这又是另外一个复杂的话题。而我希望,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在群里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至少不要一言不合就把人家给踢了出去。

课文“pay for”后接了一个介词宾语从句,从句主语为“new atmosphere”,而为进一步修饰主语,又加入了介词“of +名词”的结构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英语句式的“树状”结构。但译文若按原文顺序直接处理,势必是将这种结构强行植入汉语,导致译文句子主干成分间距离过远,增大理解难度。原译主干成分应为“谁赔偿影响”,但谓语“赔偿”和宾语“影响”之间被相当长的修辞成分分割,所以可以考虑将中间的修饰成分转化为状语置于分句句首,使主干成分“影响”和“负责”之间的距离缩短,更符合汉语习惯。

2.5 滥用连接词

中英文的一大区别在于,中文讲意境,不拘于形式,而英文重形式,意义基于形式之上,英文是形合(hypotaxis)语言,而中文是意合(parataxis)语言。英文句段间的连接一般需使用具体的连接词而得以实现,而中文虽然也有各种对应英文的连接词,使用频率却明显偏低,两句话间的逻辑往往直接通过语境体现。英译汉时,应注意适当省译连接词。

译例10:He was having a good time and was exploring, two activities that did matter to us. But the critical point was that one could solve a problem effectively by oneself.[6]6

原译:他玩得开心,而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但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试图让本杰明懂得,一个人是能够很好地自行解决问题的。[6]6a

改译:他玩得开心,并且在探索,这两点才是我们真正看重的。(其实)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我们想让本杰明明白,一个人靠自己也能有效解决问题。

原文两句话间使用了“but”,但“but”前为句号而非逗号,两句话之间的连接紧密度自然不如使用逗号的情况。再细读两句话我们会发现两者间并非明显的转折,而更偏向于补充总结的关系,“but”在这里的转折意味不强,更倾向于一种强调,类似于“in fact”“as a matter of fact”。《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but”条目的第一个例句便是“I got it wrong. It wasn’t blue but read”[10]219,这句话补充说明的意味也强于转折的意味,译为“我搞错了。(其实)是红色不是蓝色”而非“不是蓝色但是是红色”。课文译文直接将“but”译为“但”,对两个句子的逻辑衔接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其实这里“but”不必译出,对词序稍作微调,两者间的关系自然就会明了,若实在要添加,也可用“其实”代替。

3 改进建议

作为一本全国范围使用的大学英语教育权威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应力争在各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教材的编写总体来说应该达到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专业知识方面,二是版面设计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总所周知,没有内容作为基础,形式再怎么耀眼,也终究浮于表面。英语教材语言质量是根本,语言质量出现问题将是教材的硬伤。因此,可以说参考译文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左右教材的权威性,劣质的译文将严重影响教材乃至相关出版单位的信誉和口碑。鉴于此,提高课文参考译文水平迫在眉睫,建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增强翻译能力与敬业精神

首先,译者应该加强自身翻译能力的提升,同时投入更多敬业精神。优秀的翻译能力是译者从业的前提,而能真正译出准确地道译文的译者,尤其是对从事文学类翻译的译者而言,不仅需要在语码转换的层面上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对于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具备相当程度的了解。正如翻译家王佐良指出“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因此“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11]18语码转换层面上的基本功,如词汇量、语法的正确性等属于译者在学习外语时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汲取的知识点,需要牢固掌握,其基础性与重要性无需赘述。而真正成为优秀译者的最大障碍还是语言知识点以外的东西,即对文化差异进行敏锐判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若仅凭译者闭门造车式的苦练几乎难见成效,关键还需要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对于从事汉语译外语的中国译者来说,跨文化交流是避免过度异化乃至形成中式外语的有力保障,而对于外语译汉语的中国译者来说,加强跨文化交流同样是规避“外语式汉语”的有效手段。具体而言,我国的翻译协会和翻译组织可以积极为国内外译者与所译文章的原文作者之间的交流,搭建相应的平台或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当代作者所作,不少作者依然健在,而且一般而言,原文作者都会为自己的文章被选为英语教材的课文而感到骄傲,因此也很乐意同译者对原文中的观点,尤其是一些由于文化差异而容易导致误读的内容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外国读者。因此,只要有官方组织出面搭建起这座交流的桥梁,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将会更加准确,译文的质量自然也会上升。

另外,译者的敬业精神也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不管翻译的委托人有什么样的目的,译者应该坚持一个翻译的根本原则,即“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12]192目前翻译行业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提升译作的质量。相比于译作数量的大幅增加,译作的质量并未出现成正比的提升,且不论其他题材的翻译,至少对大学英语教材课文的翻译,译者应拿出足够的敬业精神,把保证翻译质量放在首要位置,毕竟教材的受众面是整个中国的大学生,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动力。当然,译者的敬业精神除了来源于自我的高尚情操以外,外界给予译者精神上的肯定和物质上的回报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3.2 译者署名

除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外,教材编委会也应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翻译译者署名的重视。《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里的课文译文都未有译者署名,只是在“编者的话”里提到一句“姚燕瑾曾参加本书第一版的课文翻译”,而这句话本身也很模糊,是这位译者只是众多译者中的一员呢?还是她一人翻译了所有文章呢?还是说她只是参与了翻译校对呢?我们很难从这句话中找到确切答案,只是从各篇译文翻译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推测译文并非一人所译。译文不署名缺少了对译者的重视,不重视译者也从侧面反映了对翻译工作不够重视。既然原文的作者都清晰可见,译者也不应该被隐身,否则从形式上译文就已经低原文一等了,不管译者是声名显赫的大家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译者署名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翻译行为的尊重和认可。此外,译者署名也是对译者的一种督促,会让译者有更深的责任感,译者自然会采取更加严谨的态度。

3.3 外界监督

最后,加强外界监督也是一种有效手段。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材出版前教材编委会固然有心把一切做好,但有些问题却只有在实践当中才会显现,所以出现问题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有畅通的渠道了解这些问题,并及时改正。可以说每本书的前言都会有“编者水平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但很多时候这一句话已经流于形式。为了更加直接快捷地接受读者意见,可以直接在前言后附上电话、网址或者其他信息反馈的方式。对于书籍的质量,理性且有见解的读者是最有发言权的群体,若是能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甚至具有奖励效应的反馈机制,教材质量的改善将会更加显著。

4 结语

教材是权威的象征,教材译文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和备课教师更好地理解课文,译文通顺应当是译者考虑的首要问题。“翻译腔”正是因为译者过度异化导致译文有悖目标语表达习惯的翻译现象。权威教材的翻译,译者语言功底自不待言,出现瑕疵更多应考虑是一种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因此译者应以方便师生使用为根本目的进行策略上的调整。除译者的因素外,编委会和读者等各方也应共同协作,努力为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国都. 英语教材辅导书中的课文翻译问题:《新编英语教程》三种辅导书中的课文译文评析[J]. 梧州学院学报, 2007, 17(2):92-96.

[2]周旭. 目的论视角下评析大学英语教材参考译文:以《大学英语新理念综合教程教师用书》为例[J]. 昌吉学院学报, 2017(4):112-116.

[3]方梦之. 译学辞典[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曹明伦. 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7.

[5]余光中. 翻译乃大道[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6]吴晓真,季佩英,范烨.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教师手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7]MUNDA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8]WITTGENSTEIN L.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3.

[9]吴晓真, 季佩英, 陈进.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教师手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10]霍恩比, 霍恩比, 韦迈尔,等.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 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11]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随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2]曹明伦. 英汉翻译:实践与评析[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

郭天骥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