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路径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为建立创新型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以来,协同创新逐渐成为高校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及今后发展的中心主题和必然趋势。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同协同创新相结合,成了诸多业界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

1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现状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为培养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曾借鉴苏联高等教育的经验,对综合性大学进行一番调整和重组之后,创办了一批旨在服务重点行业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行业特色型高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方向和办学优势,在服务社会经济尤其是服务重点行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进入21世纪以来,政府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继续深化。为了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行业特色型高校受教育部的统辖,也在这场改革大潮中被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给予重新调整。高校管理体制原来具有专业窄、重复建设等弊端,调整后的行业特色型高校除了消除这些办学弊端外,还对办学资源进行了优化,管理体制兼顾统筹和协调,有效促进了行业特色型高校与市场的密切结合,实现了与社会的融合与共进,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落实国家政策、完成节能指标的要求。国家节能减排多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节能减排力度逐步加大。如何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结合企业实际,及时制定应对策略,完成节能指标要求,是节能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1.1 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与趋势

科技创新能力一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核心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本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很多国家相继出台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措施,如美国的《创新战略》、英国的《10年框架:下一步工作》、日本的《科技基本法》等。这些新出台的战略措施有一个共同点:都把加强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地位,尤其是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不仅如此,各国还通过立法的手段,强制性地把科技创新纳入社会发展中,并通过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规范创新。

1.2.1 市场经济需要科技和教育。21世纪的主角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向商品、生产力的转化周期也越来越短,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1.2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1.2.3 国家需要高校进行改革。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对基础研究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方面的努力也是可圈可点的。为服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我国高校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根据《创新战略》的精神,美国将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拟计划动员全国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参与科技创新,并将创新能力当作未来几十年国家综合实力能否持续增强的重要指标。美国政府行政机构会根据这个发展战略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对行政管理服务效能的提高,激发全美国人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聚焦经济增长,应对新世纪挑战。这不仅是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措施,也是世界各国提升科技核心地位不可缺少的战略思想,我国也应基于这个国际大环境,致力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1.2.2 科学研究需要培养人才。社会在转型,高校也要进行改革,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目标,推动科研教育一体化,完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拥有相对成熟的资源共享渠道。很多行业特色型高校根据自己有优势基础的领域或有特色的学科领域,建立了全国性的科学数据中心,使全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彼此共享资源。国家也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资源共享与合作提供了方便,如创建了向全社会开放的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食品科研资源特色数据库等平台,这些平台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提供了资源保障。除此之外,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也可通过联盟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如北京高科大学联盟通过举办6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获得了11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合作的优势。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也呼唤着科技创新。具体来说,以下几方面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尤其迫切。

各观察指标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且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发展困境

1.3.2 科研发展持续力不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科研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雷同性,很多学校都在做类似的项目,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高校不宜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发展优势。合并后的同类型高校虽然具有规模上的优势,但却抢占了其他规模较小但可能有能力形成自己行业特色的高校的发展空间。另外,行业特色型大学本身就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创新上的优势,不需要通过创新就能满足教育需求,这间接遏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3.1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面临着重大科研成果数量偏少的问题。尽管一些高校在改革之后实行了特色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但新建学科和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难以积聚优势。即使有少数特色优势学科存在,也面临着学科覆盖面窄、未形成基础支撑学科群、培育不成熟、发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文化寻根与文化冲撞紧密结合,一个人在异域文化中试图寻找着与自身文化的相似点,包括历史、起源和文化特征,这也是自我寻找和自我反思的过程。

现阶段,我国高校自身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科研反哺教学能力不足,教学促进科研能力不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效率太低,人才培养不能与市场接轨等方面。就行业特色型高校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来说,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因素。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发展所遇到的困境,也对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3.3 高水平人才发展失衡。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几个优势学科聚拢了相对较多的高水平领军型人才,而新增学科因为专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导致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失衡,严重制约着新型学科的发展和整个科研体系的创新。

1.3.4 科研策划能力弱。众所周知,有些综合性大学和综合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在科研创新和科研策划方面均具备优势。行业特色型高校却由于资金和人才储备的不足,造成组织管理职能相对较弱,项目发现机制、激励机制、成果的转化机制也跟不上科研策划的需要,严重影响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视野拓展,致使行业特色型高校在重大标志性成果培育的推进力度上不足,难以形成发展优势,在解决国家、区域及行业的重大战略性科技问题方面策划力显得不够。

2 时代发展机遇和比较优势

高校协同创新是一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开发取得重大发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活动的主体是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高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在这场创新活动中,主体要根据现实存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在自己优势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之上,协同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合作完成创新活动。这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加强创新工作,行业型特色高校就必须联合高校协同创新的各个主体,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与合作主体的协作下,重构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向互动关系,推进彼此从“依附性”“输血型”关系向“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转变[1]。一旦这种新型关系稳定下来,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的合作将会更顺畅,科技创新也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种优势有助于克服协同创新过程中主体之间不容易吻合与协作的弊端,科技创新也更容易实现。具体来说,这些优势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学科已经有了较高的起点。多数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行业背景显著、学科分布相对集中、长期服务并熟悉行业发展需求等特点。这是行业特色高校的先天优势,与一般高校相比,更具备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

二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拥有“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坚实基础。对大多数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出现免去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在基础方面的建设。因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原本就具备学科精度高、行业底蕴深厚等特点。这个先天基础对于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学科交叉、推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推进资源共享及解决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之间的联合[2]

中国十多年来的研发投入增速(20%)、投入总量(世界第2)和投入强度(翻了一番)都十分引人注目,且目前中国研发投入的两大特点决定了研发投入总量仍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一是中国的研发强度只有2.12%(2017年),与很多创新型国家(地区)2.5%以上的水平差距较大,在GDP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研发投入总量仍有很大增长空间;二是中国约75%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这一比例超过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地区)。鉴于企业天然的逐利性,在企业研发投入占主体、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还较低(不到2.8%)的情况下,中国研发投入增长的动能十分强劲。[2]

四是行业特色型高校拥有行业文化融合性的特征。行业特色型高校致力于培养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多数成为该领域的管理精英或技术骨干,起着联系高校与行业发展各种资源的媒介作用。与此同时,在行业特色型高校和行业企业长期的密切合作中,还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行业文化和行业精神。这种文化和精神始于行业,又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传承,具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为协同创新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文化的“桥梁”,成为协同创新活动不断开展的软动力。

在严复翻译《天演论》的时代,普通国民的教育水平很低,为了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他将“多读古书之人”和士大夫作为目标传播受众。严复认为这些人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首先要影响他们,他们接受新思想后会进而影响其他人。很多重要人物后来回忆都把读《天演论》作为自己的重大人生经历(李漫,江卫东2006:78),对他们的思想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如吴汝纶、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毛泽东等,而这些舆论领袖的观点对其他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严复一切从传播效果出发,研究了当时的传播环境,对读者进行了仔细分析,他选定的特定读者群和所希望的发展模式使译介活动契合了“两级传播”思想,提升了传播效果。

3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

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型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一种模式,很多高校都举办了相关活动,试图抓住这次发展机遇。但对所有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列入国家或者省级层面“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的高校毕竟只是少数。对大多数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还是要靠自己发展,因此,构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3.1 创新发现机制

一方面,高校要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与服务主体做好沟通交流,创建稳定的沟通机制。同时,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及时把握行业的科技需求和攻关难点,从中发现科研选题。另一方面,培养一批行业战略专家和协同创新的领军人物,借助他们的力量了解整个行业企业技术现状、技术体系、技术需求,并依靠他们探索下一步技术发展路径。另外,还要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的优势,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3]

没想到这人还挺贫的,曾真可不想陪他贫,干脆说:“是这样,我们接到一个电话,说这里有重大新闻,还要我们开转播车过来,据我们分析,十有八九是个无聊的疯子。”

3.2 创新组织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平台和基地的建设,二是创建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三是健全高校的科研管理机制,四是促进学科的交叉。这四方面工作的强化,有助于帮助行业特色型高校形成具有创新组织模式以及形成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学校的项目管理机制。

主办方刚刚经历了一次换帅。在集团任职26年,并且连续15年组织巴塞尔展会的董事总经理Sylvie Ritter离职。

3.3 创新评价激励和利益共享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需要创新评价激励。评价激励有助于提高科研质量,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最终确保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向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利益共享则从公开、公平的角度确保了个人利益与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一致,有助于二者合力打造利益共享基础,为协同创新的发展奠定了合作基础。

4 结语

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热潮基于目前国内外发展形势的需要,通过对创新发现机制、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创新评价激励和利益共享、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等路径的构建,促进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管理创新、科研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各科研团队和科研工作者在此过程中都担负着培养行业所需人才、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任,所有协同创新的主体都在资源的整合、关键要素的把握方面贡献力量,为行业特色型高校进行科技创新面临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案。

参考文献:

[1]刘艳.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6(9):39-41.

[2]贾伟.基于产业集群的特色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6.

[3]顾晓禹.行业特色型大学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设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19-20.

朱志伟
《创新科技》 2018年第2期
《创新科技》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