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时代的档案时空观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1 引言

在哲学意义上,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在社会意义上,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根本物质向度。档案,作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价值的原始记录性信息,无论从其形成主体和形成过程还是内容反映和价值实现,亦或档案工作的过程和性质,都是一种具有明显时空特征的物质。同时,档案与档案工作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意义深刻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人类不仅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而构成社会,而且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不断延续,从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时空统一体。

近年来,档案学界开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宗培岭首次提到科技档案形成规律的时空观,并从时间与空间范畴探讨把科技文件的形成过程与科技文件工作的内容纳入到科技档案形成规律之内[1];丁海斌对档案工作时空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并创新性地提出数字时代的档案虚拟空间形态[2][3][4];徐辛酉从社会时空角度谈到档案社会控制功能的实现[5]。这些关于档案时空问题的研究,为档案理论的哲学思考和档案工作的社会应用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研究视角,也成为我们认识档案及档案工作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出发点。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产生、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将不完全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时空观念也正发生着重大转变。因此,本文拟在档案界关于档案时空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信息时代基于信息流动的虚拟时空在档案工作的定位和价值。

2 不同维度的时空观

对于时空的概念,既存在一些共识性的解释,也存在一些不同维度的解读。《辞海》中关于时空的解释是: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6]。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空间是事物的包围者而不是该事物的组成部分,时间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与运动相互度量[7]

长期以来,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探讨层出不穷,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建立起了形形色色的时空观。牛顿从古典力学角度,认为绝对的时间的唯一特性是延续性,绝对的空间是物体存在与运动的处所;相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8]。爱因斯坦从相对论角度,认为一维的相对时间与三维的相对空间融为一体构成四维时空;时间和空间各自具有相对性,会随着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9]。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认为时间是物质运动(社会发展)的顺序性、持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社会发展)的伸张性、广延性[10]。福柯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认为空间是呆板的、固定的、非辩证的、不可移动的;时间则相反,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的、辩证的[11]

2.3.2 病死 率 纳入研 究 中有 10 篇[3,11‐13,16‐19,21‐22]报道了病死率的情况。低剂量组纳入673例患者,病死56例,病死率为8.32%;标准剂量组纳入618例患者,病死45例,病死率为7.28%。各研究间无异质性(P=0.9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图4)。结果显示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3,95%CI=0.84~1.80,P=0.28)。

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中,运动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存在,时间与空间不能分离,一维的时间和三维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融合成四维时空的统一整体。四维时空的本质是物质及其运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14]。档案作为事实的原始性信息记录,也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档案在其形成和管理过程中同样表现出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而且,档案工作中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档案存在的基本方式;因此,我们可以从四维时空角度去研究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15]

任何人类活动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档案工作的性质、形式、方式方法、管理过程也要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和规定[21]。无论是档案工作的基础理论,还是档案工作的实践应用,在档案工作时空观的分层体系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地方。在时间体系里,“档案运行时间”微观层次中既存在档案分类理论、文档鉴定理论、档案编纂理论等理论思想,也涉及档案流转过程、档案工作基本环节等实践内容;“实体运动过程”中观层次中既存在档案形成理论、文档连续体理论等理论思想[22],也涉及档案前端控制、档案全过程管理等实践内容;“历史演变”宏观层次中既存在档案起源、档案价值等理论思想[23],也涉及档案服务社会、档案事业发展等实践内容。在空间体系里,“档案管理空间”微观层次中既存在来源原则、全宗原则等理论思想,也涉及档案部门分类、排架、检索等实践内容;“部门整体空间”中观层次中既存在档案物理管理和逻辑管理等理论区分,也涉及档案部门组织方式、档案业务工作等实践内容[24];“社会空间”宏观层次中既存在档案社会价值等理论思想,也涉及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档案工作社会分工等实践内容。时空交互融合难以分离,档案工作中还有一些基础工作和专门理论不仅存在于时间或空间体系的某一层面,而且共存于时间和空间两个范畴中并贯穿于时空体系的各个层面。

3 时空观在档案工作中的认识与定位

20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化概念的提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步入信息主导的社会,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也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关于时空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与更新。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其小说中提出了网络信息空间和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概念,文中指出:这个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正通过信息的即时传递改变着空间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影响着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交流方式[12]。哈维更是提出了“时间压缩”的概念,认为信息通信网络正在消灭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13]。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全球一体化的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和信息的跨区域流动将更加快捷和频繁,时间观念将从阶段性向实时性转变,空间形态将从物理场所空间向虚拟网络空间转变,时空观念必将被重塑。

根据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多了一条时间轴,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16]。而档案所记录和反映的内容正是某个实践主体在三维的空间中加上特定的时间点所形成的某一特定的事实。

永磁电动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等优点,其永磁体安置在定子“U”型铁芯之间,避免了永磁体置于转子时所导致的诸如永磁体固定复杂、散热困难、温升过高等导致的永磁体不可逆退磁等诸多问题。

时空观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档案工作的重要视角和理论参考,几乎所有的档案工作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都可以在其四维时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19]。如果将档案时空进行层次划分,可形成两大体系、三个层面的理论架构,其中两大体系包括时间体系和空间体系,三个层面分别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档案工作作为一项根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类工作,同样拥有着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时空结构,存在由档案工作时间和档案工作空间组成的四维时空。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维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具有演变性;其在空间维度作为一种关系性和境域性范畴,又具有立体性[17]。档案工作亦然。透过时间维度,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档案形式来记录社会历史的发展,既体现了档案形成和记录过程的连续性,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演变过程;透过空间维度,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人类通过不同层次的空间形态来传承社会历史的记忆,既体现了档案保存和管理过程的广延性,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活动境域的立体性。档案这种以往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通过档案库房、档案馆(室)、社会机构来存储、管理和利用档案,让档案把人类历史从过去带到现在和未来,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与整体连续性[18]

图1 档案时空体系分层图[20]

科德宝·宝翎过滤器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在风机箱新风入口或蓄电设备和输变电控制系统设备内部加入防盐雾过滤部件,它解决了多年困扰海上风电设备的问题,避免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设备被海盐盐雾腐蚀,极大地节省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4 信息时代的档案时空观——基于信息流动的虚拟时空

从时间体系角度看,档案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档案工作体现着档案运动的顺序性、过程性和延续性,档案的自身运行过程和实际管理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时间流动性。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信息在网络化空间中自由流动,而这种即时传递的信息流动既改变着档案的运动方式和管理过程,也改变着人们处理档案和利用档案的观念和方法。在微观运行层面,以往档案自身运行从文件形成到归档保存再到提供利用直至鉴定销毁,此过程都存在一定的阶段性、断续性和局限性;而现在档案自身运行从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以及利用和销毁,都是在信息系统和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可以及时传递、交互和流动,具有更强的全程性、连续性和适用性。在中观管理层面,以往的档案收集注重固定时间阶段的归档,现在更倾向于用完即归的及时归档;以往的档案管理注重分类、整理、装订等手工操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现在更倾向于利用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逻辑整理和实时管理;以往的档案保管注重档案装具的上架、排列和封存等手工管理,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延时性,现在更倾向于数据库的直接导入或实时的云存储;以往的档案利用主要通过实地的人工查询来实现,耗费大量时间,现在则通过实时网络查询和异地跨馆出证来实现档案信息的即时利用和处理。在宏观演变层面,档案处理模式由过去的批处理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实时模式,即每年上半年对批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整理、鉴定等处理,其时间单位是月或周或天,而现在是档案形成的时候就在进行鉴定、分类和自动归档,其时间单位是分或秒;档案利用观念也由过去的定时定点利用转变为现在的即时多点利用,即档案利用只有在工作日、需提前预约、要现场查阅,变为可以网上实时查询、实地一站式服务。

ZAKER是最早进入移动资讯领域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覆盖1.6亿用户,日活跃用户近1500万,涵盖资讯、报纸、杂志、图片、微博、微信等众多内容,《江南都市报》是江西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综合性都市生活类报纸,连续8年处于江西第一的位置,形成江西报业市场一报称雄的格局,是江西报业当之无愧的强势品牌,在内容生产、区域用户需求分析、区域资源整合上有着成熟的经验。此种合作模式使得双方节省了人力、物力,并且避免了资源重复配置,使得双方专注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快速扩大优势,占领市场。

从空间结构角度看,档案是一种具有明显空间特性的物质,保存和管理档案所需固定场所也使档案工作具有明显的空间属性。信息时代档案在基于互联网络的数据库系统或虚拟空间中自由交互,这种信息流动使得传统档案馆间的空间距离逐渐消除,从而体现出零距离和无界限的特征。在微观存储层面,信息时代的档案数据可以存储在磁盘、光盘等物理载体上,其所占空间远远小于传统档案存储空间,而微小的载体还可以承载庞大的档案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借助档案管理系统的虚拟空间可以自由的流动,这种与载体的可分离性和流动性使得档案分类和检索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在中观管理层面,计算机机房逐渐取代档案库房的地位,档案信息的分布存储和云存储逐渐取代集中保管,档案利用的网络查阅和远程查询方式逐渐取代现场借阅,数字档案馆(室)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档案馆(室),档案馆(室)间的业务联系以及与公众的存取关系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地理空间,而是依赖于无处不在的虚拟网络空间。在宏观空间层面,基于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的档案信息平台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档案空间概念,传统的三维物理空间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传统的三维空间管理转变为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平台管理[27],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宏观空间无论在内涵还是形式上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基于档案信息流动的虚拟网络空间将重新塑造档案馆(室)与档案馆(室)、档案馆(室)与社会公众、档案馆(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区域档案空间的重构产生深刻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流变理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25]。在其论述中,他用奔流不息的河水来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流动之中,并认为一切事物存在着绝对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通俗来讲就是他所说的“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信息时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转化成信息流在互联网空间中不断流动,如果将赫拉克利特的“流变理论”从哲学层面引申到社会层面,“万物皆流”将是当今信息社会的普遍特征,整个世界都处于信息流变中,不管是经济运行、文化传播、社会活动,还是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交流。

传统时空观念中,一个实体空间或区域是一个具有固定位置的地区,同时它在时间上是确定的。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主导的社会,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依赖于“有形物质流”的传递和转移,其时间的压缩和空间的拉近主要依靠交通网络来完成;而信息时代的这一活动,则主要包括“无形信息流”的传输和转化,它要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26]。在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流动不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空间距离逐渐消除,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看待和利用时间的观念和方式;在信息时代,传统的空间时间化,而时间则信息化和知识化。同样,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时间体系和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5 档案虚拟时空观的现实价值

信息时代的档案虚拟时空源自于信息技术应用,它是由人参与到负载信息流的档案信息和通信网络中而形成的一种拟人化的时空形态,是档案信息和通信技术及人的大脑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档案虚拟时空观不是简单以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打破时空限制,而是通过包括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虚拟化存储空间、移动化利用平台等要素的融合应用,不断推动和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流动,从而在新的时间观念中建构出新的档案空间。

信息时代的档案时空观念体现出了明显的数字化、移动化和网络化特征,但在现实的档案实践过程中,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管理过程,或者立足于管理者角度指导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如此才能凸显其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档案虚拟时空观以其“信息流动”的特征大大提高了整个档案工作运转的速度和效率,其本质是加强了档案与档案、档案与管理者、档案与利用者、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的联系,既大大缩减了过去维持这些关系需要的时间,也缩短甚至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具体看来,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改变了档案信息与档案载体之间的相互依附关系,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的自由传输和迁移,完全改变了档案资源的分布空间和存储空间,形成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互融合。二是以档案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快速交互,变向缩短了档案物理空间的距离和档案工作时间的长度,完全改变了档案信息的管理模式和利用方式,进而形成多元逻辑管理和实时便捷利用的无缝对接。

在微观管理层面,档案工作环节主要包括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四个方面,信息时代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或电子文件管理的主要环节也是“收、管、存、用”,只是这四个环节更多地通过管理系统和通信网络来实现,而其实质则反映了档案信息从流入、处理到流出的“信息流动”特征,档案虚拟时空观对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和网络档案资源的实时采集、档案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全过程管理、档案资源的虚拟存储和动态存取以及档案利用服务的高效便捷和多元个性,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宏观规划层面,档案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资源体系”“安全体系”“利用体系”三大方面,而信息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电子档案安全存取、开放档案社会化服务等新需求又对“三个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三个体系”建设在时空观念上要由静态转向动态,不仅关注物理层面,更要关注社会层面、网络行为层面,这都需要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新的档案时空观对档案工作的时间观念和空间配置进行解释和指导。

6 结语

“流动”成为信息社会物质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社会发展不仅受社会资源禀赋制约,更取决于各种动态的流动,即流动产生价值。信息时代的档案时间不仅是定时,更是实时,这是因为信息流动的瞬时性实现了档案信息实时交互的可能性;信息时代的档案空间不仅是一个静态的物理场所,更是一种动态的虚拟网络,这是因为信息流动的无形性实现了档案信息分布存储的可能性。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信息流动”的档案时空观将会对档案基础理论和档案实践工作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综上,《巴黎公约》所确立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规则与欧盟及TPP框架内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消费者利益保护维度上的发展,对于各国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制以更好地规制新型竞争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必然会在更广泛的层面影响到该领域的国际协调。

注释与参考文献

[1]宗培岭.对科技档案形成规律与科技档案工作规律的探讨——兼与《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一文商榷[J].档案管理,1997(1):32-33.

[2][15][22][23]丁海斌.档案工作时间论[J].档案学通讯,2012(1):31-34.

[3][21][24][27]丁海斌.档案工作空间论[J].档案学研究,2011(2):15-19.

[4]丁海斌.档案管理虚拟论[J].档案学通讯,2004(3):24-25.

[5]徐辛酉.档案社会控制功能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7(1):72.

[6]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52.

[7]亚里士多德.物理学[M].张明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93.

[8]牛顿.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20.

[9]陈卫平.科学时空观的演进与时空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27-28.

[10]翟媛丽,袁颖.时空的社会视角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85-90.

[11]Foucault,M.OfOtherSpaces[J].Diacritics,1986,16:22.

[12][26]董超.流空间形成与发展的信息导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20-21.

[13]Harvey,D.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9:293.

[14]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89.

[16]第四维空间.百度百科[EB/OL].[2017-07-3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PWXCvomI-zLf6F5Vwbk75PdKsZw2ZHqginf39e3XWz6bsukHr HWywGcH0hYTB2XiTCwF9WD318nRmZ0IgdrH4MTMe2aLurofSfBsFYKolcsdgBKutJ6lMz6HXjws B2JNM.

[17]杨沐.实践时空观[D].长春:吉林大学,2009:66.

[18]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19]杨哲.寻找档案工作的四维空间——丁海斌教授档案工作时空论解析[J].档案,2016(2):19-20.

[20]图1(档案时空体系分层图)是笔者对丁海斌教授《档案学的哲学与历史学原论》一书中“档案时空观”三个层次划分的概括整合。

[2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

杨智勇
《档案学通讯》 2018年第01期
《档案学通讯》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