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思考——以纺织类专业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职责使命的本科院校,有时也称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或应用型大学。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在国内出现普遍的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两难”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国家级战略举措,旨在培养更多企业能够用得上的技术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1-2]。目前全国已经有约200所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力求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与此同时,国家又在全国范围内提出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明确要求,以进一步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怎样处理就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是困扰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现实问题。

1 就业与创业的内涵

1.1 就业与创业的概念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因此,就业往往是单一的,创业要体现创业者整体的宏观理念,需要统筹兼顾和综合考虑。

作为一项金融政策,金融开放自然而然的与金融发展水平相联系,根据前文对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相关研究的梳理,其影响方向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金融开放政策对本国金融部门发展既存在溢出效应,还可能带来替代效应。前一部分实证分析说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下金融开放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依据模型设定,通过验证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确定金融发展是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从而完整地验证金融发展的中介效应。对此,我们依据模型(4)进行回归分析,考察金融开放对一国金融发展的影响。相关结果见表6。

1.2 就业与创业的区别与联系

通俗讲,就业是去当员工,而创业的目标是去当老板。因此,创业比就业承担的风险更大,当然创业成功回报也更大。高校毕业生本科毕业后,除去考研和出国留学外,如果不想宅在家里的话,那么就必须面对就业了。就业是广泛的,可以在本专业范围内就业,也可以在专业以外就业,即人们常说的“转行”,也可以通过创业去带动自己和多人就业等等,因此单从就业的角度来讲,不存在太大的风险性。而创业就不同了,创业者一般有以下几个要实现的目标,即体现自身价值、获得收益、赢得地位和尊重等等,更重要的是创业者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具有承担创业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成功与失败时的承受能力[3-4]。创业者需要深谋远虑,既能看到成功背后隐藏的危机,也要善于在失败中寻找生机。只有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方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2 纺织类专业的就业与创业现状

2.1 纺织行业就业概况及人才培养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业绝对人数为1172万人,以后逐年下降,2014年为975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约为10%[5]

最后,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推行设计与建造工程一体化的承包方式来有效控制造价成本。设计与建造工程一体化承包方式在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良好运用,能够使建筑设计预算真正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来实现对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

从近年来辽东学院院学生的毕业跟踪了解情况看,工程类创业成功的大多是从成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或者高管开始的,毕业生直接去创业能够做大做强的不多,即使创业成功也多数是因为家族有相关企业的创业背景。从就业岗位看,从事工程技术、生产及销售、质检等方面工作未来成功创业的占比较大,这与从事此几方面工作积累的经验有关,一般进行创业需要在相关企业工作5年以上。

人们在进行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时常采用DPSIR模型。DPSIR是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型,将评价系统分成5个部分,即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以及响应(R)。结合近年来学者们对环境和经济问题的评价分析,本文构建东营市的DPSIR模型以形成绿色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如图 1 所示)。[13]63

2.2 就业岗位分析

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纺织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进行了统计,以教育部、人社部提供的职位类别为基础标准,结合纺织业实际情况,大致将纺织行业相关的职业类别分为11大类,每个职业类别下面又包含若干岗位,从涉及的近千个岗位中选取部分岗位作为代表展示毕业生就业情况[5]。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2类人员所占比例最大,是纺织类学生就业选择的主体部分;其次是行业和经济管理人员、艺术设计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模特及演艺人员4类,这部分人员工作具有文理综合性质,基于专业但不局限于专业;再次是科学研究人员、公务员、教师、企业高管及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类,其中科研人员和教师通常需要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公务员需要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企业高管则需要在企业有一定时间段的历练并经过努力才可能实现。

尽管纺织类专业就业前景好,需求岗位多,但仍然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的“两难”矛盾。实际上,存在这种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纺织专业领域,在其它一些工科领域也有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国内部分企业的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当前,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必须打造服务型政府,切实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良好的服务取得企业和社会的信任;其次,政府要具有宏观引领作用,对于注重研发、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积极进行产业升级、积极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走产学研合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企业要树立标杆,大力宣传,并在政策方面给予鼓励,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

2.3 就业岗位与创业的联系

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于1951年开始组建第一所专业院校,后来很多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发展至今,全国设有纺织有关专业的本科院校约有200所,高职院校约290所,中职院校约900所[5]。在数量众多的纺织企业岗位需求支撑下,各层次纺织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好,甚至是供不应求。

3 供需之间的矛盾问题

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在线共享课程普遍采用在线视频与见面课直播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其中,在线视频每讲时长控制在10-20分钟左右,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参照整体学习进度安排,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自学,并随时通过课程网站上的课程论坛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答疑解惑;见面课均借助于网络,通过直播间和全国不同高校学生进行远程同步视频互动,学生可以在直播现场提问或进行校际沟通,学生第一时间提出疑问,教师第一时间给予反馈,从而弥补纯在线视频学习中师生交流的不足,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

3.1 期望值不同

首先,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高校扩招前大学生的招生数量少,决定了当时的“优中选优”,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光环效应。而如今大学生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学习动能普遍下降,学非所用较为常见,学校的设备和教材有的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学生在校不能接触到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和设备。因此,如果大学生还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到了企业接触到具体工作后,会有一种普遍的失落感。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系国家级神经病学专业性学术刊物,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刊登内容以临床神经病学为主,兼及有关边缘学科。读者对象以从事临床神经病学专业的高、中级人员为主,也可供内科、儿科、眼科、五官科医师参阅。本刊的办刊宗旨是: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鼎力于提高我国临床神经科医师的专业理论及诊疗水平。

3.2 政府重视程度和激励政策不够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为企业的做大做强、争取做成“百年老店”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加强产业升级、争创民族品牌,这些不能仅停留在文件里,需要持续不断地为之努力奋斗。当前,国内的部分省份已经出现“抢人”的势头,纷纷出台大学生落户本地的各项补助措施,以吸引大学生在本地就业。通过政策激励,加强待遇留住人才是切实可行的做法。近年来,江浙一带对大学生实行阶段性住房政策补助的办法,留住了不少的纺织人才。这些人才的长期扎根,会使纺织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专业人才扎根纺织企业往往有一个“滞后效应”,这需要政府和企业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谁最先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谁就会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近年来,辽东学院的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三个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在90%左右,其中工程类两个专业就业需求较高,但由于学生在开始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内往往需要充实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强度较大,一些学生因为不能适应或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选择离开。实践表明,在专业岗位稳定就业3年以上的人员薪酬待遇提升幅度较大,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纺织类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十分抢手,尤其是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外企或者合资企业工作的薪酬十分可观。

其次,企业方对学生也感到不满意。很多企业还是有急于求成的心理,觉得大学生会很快就能够适应岗位,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往往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虚心学习探索的意识不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一些年长的技术工人并不愿意把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样长期下去不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不能体现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后的优势,一些学生坚持不下去时就会另寻出路。此外,一些纺织企业的老板由于不是本专业出身,往往听信于下面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也缺少足够的重视,没有长期的人才储备计划,或者是对新产品开发缺少足够的兴趣,存在安于现状的心态,使纺织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导致企业缺乏外部竞争力。

4 开展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4.1 改革招生制度,部分招生计划走定向招生联合培养之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一纸文凭”会越来越被淡化,企业家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看重大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目前多数学校仍是采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尽管国家一再提倡加强产教融合,但实际上企业缺少足够的参与积极性,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甜头”或者太过于急功近利。因此,未来走定向招生联合培养之路也许是一种选择。

4.2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当前,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开展就业方面的指导课,但往往是选修课,学生和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观念问题。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进入大学就开始放松的心态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没有找到自己专业上的兴趣点,直接导致了毕业后的迷茫。因此,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在入学初帮助大学生做好四年学习规划,不断增强对本专业的信心,在本专业框架内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为学生做这方面的专题报告。同时更要利用好专业课上课前的“认识实习”环节,最能带学生到国内比较好的纺织企业中去,以提升对专业学习动能。现在各纺织类高校基本都实行“大纺织”专业教育模式,课程涵盖纺纱,织造,非织造,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等,在原料上既包含传统的棉麻丝毛,也包含各种新型纤维,但课时都不多,很难对每个方面进行精讲,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花大量时间在某方面进行深耕,在成绩上只满足于考试合格是根本不够的。

4.3 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6]中明确指出,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业服务工作室对学生进行授课指导,针对个别学生所需进行面对面答疑解惑,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进行在线指导等。总之,开展好学生的创业指导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工作实践证明,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及时的指导 [7]

4.4 依托大创项目,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

目前,高校普遍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些项目,尤其是创业类项目,一定要求跨专业组建创业团队,这会有助于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和项目的顺利完成。例如,纺织专业的创业项目,学生对成本核算、物流、电子商务方面等不一定熟悉,可以联合会计专业、物流专业及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组建团队,取长补短,同时又提高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这对于未来从事大项目创业是十分重要的锻炼。学校在这方面要集中各学科优势力量,组织开放互动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学校多个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有机融合[8]。“互联网+”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是纺织业发展最强劲的引擎之一。2015年,中国纺织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0.56%[5]

4.5 加强对创业成功者的宣传

在这方面,学校创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对毕业生、在校生成功的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宣传成功者的经验供大家分享。在校生可以采取“成熟一个、宣传一个”的动态方式,可以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周、固定展示墙等形式,及时宣传同学身边的创业成功者典型案例,在学生当中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

4.6 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进企业“驻校工作室”

实践证明,企业“驻校工作室”是创业者一个很好的平台,是连接学生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大学生寻找到企业所需的创业项目,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实现“双赢合作”。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好企业导师,从企业中聘请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创业教育导师,真正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9]

4.7 强化创业导师的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或兼职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或兼职,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要有具体的项目作为依托,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措施,才能使教师挂职或兼职落到实处,进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师带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开展横向合作项目等都是很好的载体。

田光居“上馆”三月,在了解太子丹意图及其门客的才能之后,以“欲为太子良谋,则太子不能;欲奋筋力,则臣不能”的两难,向太子推荐了“神勇之人”荆轲。事后,却因太子送别之时的一句叮嘱“此国事,愿勿泄之”而在荆轲面前“吞舌而死”,既以保全“不为人所疑”之节操,亦借此激励荆轲。

5 结语

就业与创业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创业教育,无疑将有利于未来创业的成功,为社会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当然,在高校中还有很多方法都可以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教育,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应去完全照搬重点高校的做法,还应当结合学校各专业特点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积极主动探索,寻找适合的便是最好的,彰显特色十分重要,避免“同质化”和“同构化”竞争。教育本身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工作者以满腔的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当然,更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通过出台更多的激励政策,让更多有创业激情的学生在校期间(或休学创业期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为未来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要珍惜就业机会,懂得创业的艰辛,避免未来盲目创业而导致创业的失败。

参考文献

[1]刘晓明.论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体系模式 [J].继续教育研究,2016(7):24-26.

[2]李涛.转型期我国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 [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李臣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J].科技创新导报,2012(13):255-256.

[4]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创业教育,2015,6(1):74-76.

[5]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纺织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报告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6]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A/OL]. (2015-05-13).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nt_2861327.htm.

[7]李研,高婷婷.就业视域下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J].现代教育管理,2015(3):119-123.

[8]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9]方伟.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 [J].现代教育管理,2013(7):36-39.

 
曹继鹏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