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要做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基本建成。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法治建设的进程。作为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将更为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由此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社会状况也推动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1]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交往越加频发,同时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包容。那么,在新时代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法治文化,发展好我们的法治文化,将法治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相配套,从而形成一个有体系、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一、法治文化是什么

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法治的成果能否真正有益于社会的进步,核心要素之一就在于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2]法治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使其主要体现在制度建设、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上,具体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治文化包含制度载体

作为制度载体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躯体,其带动着法治精神和法治行为向前发展。制度是最能够体现一个国家法治文化的一个表象,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并以这些因素来作为区分不同社会模式、意识形态的最简单标志。法治文化作为国家治理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保证国家法治治理的同时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标志自身特色,找寻适合自身的法治方式、法治制度、法治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法治文化中的制度载体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现实施行的各项法律制度,例如人民大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例如国徽、条文中的法律用词用语,甚至包括警服、法官袍等能够落实在客观事物上的物质载体。

2.4 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比较 病例组痰菌转阴率64.29%(27/42),对照组痰菌转阴率52.38%(2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4,P>0.05)。

(二)法治文化包含思想意识

作为思想意识的法治文化,在国家法治发展的道路中起着指引作用,决定了国家整体法治构建中的特性,对国家法治构建的质量和法治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深远影响。思想意识是法治文化最重要的核心,思想意识的形成往往与历史的发展有关,对于国家而言,民众的思想意识与国家意志的一致性,是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国家的文化和思想方向也会对民众造成引导。在我们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了我们现今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特点。强调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通过多重手段来重塑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党与时俱进地将传统的法治文化赋予了更多现代人文价值的内涵,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本质上的体现,也是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更加是在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凝聚着我们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3]

(三)法治文化包含行为模式

作为行为模式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设中实施与实践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法治文化的意识作用,使得法治文化中必然包含着由法治文化环境所产生出的相应的行为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上层建筑中,类似于法治文化中关于制度构建的内容,但是行为模式更加强调的是实践中的具体行为,例如执政党是否可以做到依法执政、立法机关是否能够依照法律立法和实施法律监督、行政机关是否切实依照法律行使职权,等等。另一种是民众在法治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行为模式,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根本在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民众对于本国法律的接受程度,归结为一点就是能否形成一个统一的法治文化共识和认可。

二、为什么进行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遵循文化建设的特有规律,还要牢牢把握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这就必须要找准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以中国的法治文化为支撑,立足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法治文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9]社会主义法治主张什么,法治文化就宣扬什么,社会主义法治反对什么,法治文化就批判什么。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基调,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明确提出了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和坚持原则。那么,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就必须要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展开,围绕五项原则努力创造更多紧贴法治建设实践、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化作品,不断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以此通过发挥文化的滋养和感召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要求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一)法治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

2018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中,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表示,“首批送审游戏”已经完成审核,正在抓紧核发版号,游戏股随即出现大涨。2015年至今,行业的增速开始放缓,而游戏股股价可谓腰斩再腰斩,如今游戏版号有望松绑,行业能否再次迎来爆发,个股是否存在投资机会?

(二)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由于建筑工程的性质,涉及范围较广,施工周期较长,技术和材料的选择多样,这就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习新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不断完善管控机制,提高管控意识,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文明和谐社会要谋求安定有序,而任何安定有序都是建立在有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法治则提供了这样一种固定的规则,在维护社会秩序上有着不同于道德、传统和习惯的独特作用。文化影响着社会的建设与稳定,同样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也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无论是从价值上还是从规范上,法治文化都能够满足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主法治,其目标是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正义,而法治的目标就是确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两者在目的和落脚点上是具有统一性的。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是使社会充满活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文明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要想做到这点,必须做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都能受到保护。[8]而这种保护则需要法治发挥作用,所以加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引导民众普遍树立知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形成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文明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法治文化建设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的重要路径

法治国家的真正标准是法治精神普及全面,广大民众拥有根深蒂固的法治观念。一个国家的文化状况特别是传统文化状况直接制约着该国民众法治意识的生成,影响法治的发展。缺乏与法治意识相应的观念、意识、精神的支撑,民众的法律意识将是没有精神内核的。从本质上来说,法治意识来自文化,是文化内涵的外化和体现。一个社会的文化影响着法治意识是否具有坚实的信仰基础,而这种信仰基础又会反作用在法治建设的成效上。只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真正占据了民众的思维与观念,同时成为国家文化内容的一部分时,法治才会真正坚实的拥有社会人文心理基础,才能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怎么样进行法治文化建设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有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精神作为保障。法治精神的弘扬、法治意识的确立,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滋养和塑造。这就要求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建设和宣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一主题:凡是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思想行动,都是我们所要大力宣扬的;凡是违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思想行动,都是我们所要坚决反对的。法治精神的树立既有赖于权力机关的示范和表率,同时也有赖于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和遵守。所以,既要加强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的法治文化建设,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树立法治思维,养成运用法治方式办事、依法行使职权的习惯,切实把法治精神融入到具体法治活动中,在全社会为弘扬法治精神作出表率。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民众的法治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法治素养,培养民众对法治的依赖感和信赖感,引导民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营造崇尚法治和信仰法治的浓厚社会氛围。[1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中,法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精神都起着基础和培育作用。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全民普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思维不断加深,社会的法治治理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法治社会还未完全形成,还存着与法治社会不和谐乃至严重冲突的现象,不信仰法律、缺乏法治精神还较为普遍,背离法治的社会力量依然存在。导致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法治文化的缺失或者滞后。法治文化奠定了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无论是社会的稳定还是国家的建设都与整个社会是否尊崇法治息息相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除了需要内容量化、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还必须具备可以良好运作的法治文化软环境,让民众能够对现有的法律制度所蕴含和追求的价值理念有认同、有坚守。民众对于法治有信任感、敬畏感和责任感,这是法治文化得以培育、法治建设得以推进的关键和核心。[6]所以,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是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支撑。[7]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将法治精神与法律思维深入人心,让法治意识和法律发挥真正的作用。

(一)牢牢把握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切问题都由文化问题产生,由文化问题解决。[4]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历史传承,指导着社会主体的思维与行为,而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体现出了鲜明的法治色彩。[5]法治文化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性质,使其成为了国家法治建设中的重要软实力之一。良好的法治文化,能够为国家法治建设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当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法治文化要始终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略布局提供精神支撑。

(二)夯实思想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文化建设是对人精神价值的塑造,是一项潜移默化且具有长远意义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工作,这一战略决策对于推动法治和文化的互动融合,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的引领和推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只有把法治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法治文化建设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才能实现法治建设的新发展和新境界。

(三)增强道德底蕴,继承传统法律文化精髓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没有道德的支撑,法治文化就丧失了灵魂,法律实施就缺乏重要的精神基础,法治建设就缺失内在动力。法律需要依赖道德而被认可和遵守,一个人的道德觉悟提高了,就会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坚实的基础。法治文化建设,必须发挥道德在法律和社会中的作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推进社会文明进一步发展,为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的规范作用,相较于法律而言,道德对于社会的规范与约束作用更大,同时道德也是实现道德教化和纠正道德行为的一种工具。不同身份和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相同的道德准则。在这样的社会共识基础之上,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在中国传统道德基础之上的是非观念、平等观念,以此为基点进一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德治”,发展至今就奠定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之一就在于强调以和为贵,以和为贵也是传统治理理念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现今的中国社会而言更加应该重视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将传统文化中“和”“仁”等德治的道德精神融入到法治文化建设中去,这才是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应当继承和弘扬的。

也就是到了学校,表姐才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给人讲故事。还是故事好,虽然都是别人的,里面却少不了自己的影子,都能反射现实。

(四)创造社会氛围,改善执法维护司法权威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法治文化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我们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人情和关系在民众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遇事找关系讲人情,这其中既有中华传统文化中重情尚义讲求和谐的一面,同时也有对现代法治社会破坏规则秩序和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面。[11]在执法领域,人情关系、请托送礼对执法办案的干扰极大。在这种执法环境面前,民众的心理和行为往往是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民众对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当具体个人遇到执法时,又千方百计请托送礼纵容受贿腐败。与此同时,司法的权威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漠视。相当大数量的民众选择信访而不诉诸司法,同时判决执行难也是摆在现实中的巨大难题。所以,法治文化建设,要紧紧盯住这些影响执法环境、损害司法权威的问题,着力扭转不适应法治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不符合法治社会运转的行为方式,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法治建设提供健康牢固的社会基础。

(五)拓宽参与途径,丰富法治文化建设载体

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其固有的内在规律。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文化同其他文化建设一样,永远都是大众的、社会的和开放的,如果离开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必须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群众性这一特点,不断丰富法治文化建设的载体,完善法治文化建设的阵地,努力拓宽民众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的途径,从而培养法治文化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增强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力量。[12]首先,着力健全覆盖城乡和方便民众参与的法治文化公共设施,把法治文化融入到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中,不断增强法治文化对民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充分尊重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加和便于参加的法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法治文化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努力增强法治文化的时代性、鲜活性和生动性。最后,进一步推进法治文化理论创新和艺术创作,在理论研究上努力形成高层次和高质量的成果,为提升法治文化建设水平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艺术创作上努力多出作品和出好作品,让蕴藏在群众中的法治文化创意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刘田原.中国共产党依宪治国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05):93-98.

[2]刘田原.依法治国的历史演进、理论依据及新时代面向——基于党的十九大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学习领会[J].实事求是,2018(01):91-95.

[3]万尚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中国法治文化建设[J].学习与探索,2016(06):78-83.

[4]钱穆.文化学大义[M].台北:台湾中正书局,1981:3.

[5]周恒,庞正.法治社会的四维表征[J].河北法学,2018(01):2-15.

[6]姜涛.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J].理论探索,2018(01):104-113.

[7]李其瑞,王金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意义及前景[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43-54.

[8]吴爱萍.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及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域[J].江西社会科学,2017(03):252-256.

[9]刘田原.近代中国“宪制”与“法治”的萌芽及发展——基于清末社会变革的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53-59.

[10]陈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趋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6(06):243-248.

[11]郑英伟,孙成武.新时代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2):132-137.

[12]杨昌宇.对抗、继承与生成:对中国法治文化根基的现代性反省[J].学习与探索,2012(07):33-37.

 
张麒麦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