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比较优势、面临的挑战及拓展路径

更新时间:2009-03-28

执政资源是政党政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早期的政党理论主要研究政党的性质宗旨、组织结构、内部规则、活动方式、组织成员的管理。20世纪60年代以后,资源依赖学派将资源交换看作联系组织和环境的核心纽带,认为组织生存的关键是获取和维持资源的能力,政党也不例外。执政资源是政党提高执政效能、履行执政使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执政资源。但资源具有不稳定性和易流失的特点,如今党的执政资源面临多方面挑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必须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存量执政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和要求,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寻求有利于执政的新动力、新元素,不断拓展和开发新的执政资源。

一、中国共产党拥有执政资源比较优势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练,不仅曾经辉煌,今天依然生机勃勃,成为领导13亿多人口大国的长期执政的大党,走出了一条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拥有世界其他政党无可比拟的执政资源优势。

(一)革命时期的红色资源遗产

革命历史资源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创造和积累的,在今天仍然可资利用的各种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制度资源、组织资源的总和。这部分资源又被称为“红色资源”。这些红色资源包括:中国共产党指导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长期革命和红色根据地建设所积累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资源,如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群众路线、统一战线等宝贵经验;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具体历史事件、事物或地点、所承载的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领袖个人魅力和革命家的高尚风范等。

今年,中石油党组部署开展巡视巡查工作,进一步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这既是为了把纪律挺在法前,立足于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四种形态,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华北油田作为集团公司的“护城河”,作为地处雄安新区的“国字号”,理应以此为契机,实现关口前移、形成让党员干部“不敢腐”的氛围,“不能腐”的篱笆,“不想腐”的认同,自觉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贯穿在日常工作中,习惯在制度规则下、组织监督下工作。

这些红色资源遗产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革命的艰苦岁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

(二)先进的意识形态资源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并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就站在了人民的一边,站在了道义的最高处。“社会主义堪称五百年来人类最大的普世价值。……这对于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中国而言是唯一正途,这正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所孜孜以求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力和正当性所在。”当代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政治系统的意识形态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公众的支持,是一种建立在价值共识基础上的“散布性支持”,要比建立在政策绩效基础上的“特定支持”更广泛和持久。由此可见,崇高的政治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最持久的执政资源。

(三)系统完备的组织资源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们党建立了严密的科层组织体系。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网络遍布于整个中国社会,基层组织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社会的每个角落,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中国共产党可能是全世界政党中组织化程度最高、组织覆盖面最广的政党。与从前国民党的组织体系只到县党部一级、没有基层组织相比,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就把支部建在连上,具有贴近基层的优势,从而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具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其二,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构起来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政党,党组织对其成员实行严格的教育培养和纪律约束。而国外一些政党组织松散,毫无纪律可言(比如美国民主、共和两大政党)。比较而言,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不言而喻。

(四)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资源

生产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话语资源,必须坚持正确价值立场,立足中国伟大实践,做到中西兼收并蓄,打造中国标志性话语体系。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破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待遇。从此那个做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落,终于到了用鸦片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执政资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盘活存量,开发增量。在盘活存量方面,应该保护和激活红色资源遗产,坚守和创新意识形态资源,巩固和提升绩效资源,聚合和再生民心资源;在开发增量方面,着重开发法理型资源,生产政治话语资源,拓展新媒体资源,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借鉴国外政党执政资源。

(3)2010~2011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从0.517 7提高到0.563 0,这一时期的协调类型逐步过渡到基本协调阶段。城市化综合水平在这一阶段呈线性上升,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两系统的指标分别以不同增速较为均匀地发展,两系统的总体发展水平逐渐靠拢,耦合协调度也随之提高。

(五)选贤任能的人才资源

选贤任能是中国人才制度的特点。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套独特而行之有效的人才推荐、选拔、培养、聘任、考核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以低成本优势将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进治理国家的队伍。他们中很多人出身平民,并无特殊背景和资源,靠良好政治素养、卓越才能和实干精神而获得晋升。

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芯片特征尺寸不断减小,芯片上可集成的功能模块增多,设计的复杂度也逐渐上升.工艺参数波动对芯片良率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因此有时不得不进行过度设计,以增加时序阈度提高芯片良率.流片后,工艺参数的波动固定,针对参数的波动和具体的芯片工作需求,对特殊延时器件进行调整,即可提高芯片良率.

首先,保护增设红色遗产载体,开展红色旅游观光活动。红色遗产载体承载着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物证。应该对革命遗物、革命遗迹、革命遗址进行保护维修,增设更多介绍影响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念场馆,并搞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红色旅游观光活动,通过讲述历史、唤起记忆和情景体验,有效增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情感,有助于增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合法性。

依靠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共产党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了一支职业治国队伍。

(六)丰富雄厚的经济资源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明确指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都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经济资源是执政党维护其政党权威的物质基础。

在中国特色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家拥有土地、森林、矿山等数量庞大的公有资源,拥有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拥有强大的中央财政。这些公有资产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体系拥有的重要经济资源。强大的国家预算和公共投资使得执政党能够进行庞大的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雄厚的公有经济资源和强大的国家财政为政治权力体系的运作提供了充足空间,也是政治体系对社会调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执政党能从整个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中国社会各群体、各阶层、各区域利益进行整合和平衡。比如,通过转移支付、对口帮扶支持欠发达地区;推进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实施精准扶贫;等等。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完成执政党的执政使命,兑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政治承诺,把经济资源优势转化成政治资源优势。

(七)彪炳史册的绩效资源

中国共产党带领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勋,积累了丰厚的执政绩效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民心资源作为“无形资产”极易耗散。中国自古便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说法。古代王朝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更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从最初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渐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最终被人民群众所唾弃。今天,掌握国家大权的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后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大大减弱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丧失、信念动摇,逐渐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手中的权力开始异化,私利代替公益,权力臣服金钱。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崛起的现阶段,贪污腐败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动辄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民众对党的信任、忠诚等民心资源正在被侵蚀。如果腐败之风得不到有效遏治,党便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约瑟夫·纳伊认为:“腐败浪费了一个新国家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即政府的合法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创造了彪炳史册的执政业绩。今天,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开始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成为名副其实的有影响力的大国。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全国范围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消灭贫困(而贫困人口的数字在1981年还是6.52亿),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如此短的时间让如此多的人摆脱贫困,让世界银行为之感叹!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积淀下一笔笔殷实的政治资产。

(八)最可宝贵的民心资源

民心资源就是指人民群众基于对政党的行为规范、执政绩效和良好形象的认可而赋予的对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等“有形资产”,民心资源属于“无形资产”,却远比“有形资产”更为重要,被称为执政第一资源。

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却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民心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我们党的核心竞争力。回顾90多年的历史,从前共产党的队伍为什么越带越多,国民党的队伍为什么越带越少?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国民党在群众中没有根,共产党根植于中国民众。我们党从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就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法宝,赢得弥足珍贵的民心资源。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面临的风险挑战

执政资源是一个变量。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由于这些考验和风险的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面临失效、流失、耗散的风险。

(一)红色资源遗产处于逐渐折旧状态

中国共产党过去浴血奋战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功勋所积累的革命合法性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磨损折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政治生态和执政环境及党员主体都发生了改变。一方面,党员主体在变。经历过新旧社会对比、打过仗、吃过苦的,发自内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的第一代和对革命感同身受的第二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越来越陌生的新生代。他们更多地注重现实功利,革命历史情感淡漠,理想信念模糊。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在消解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提出“告别革命论”,他们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他们大谈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进而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他们渲染革命的破坏性,进而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企图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来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消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

(二)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多元思潮的冲击

意识形态是使特定政治秩序合理化的理论体系。今天,作为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信仰正经历着由强到弱的衰减。

4.延伸政党触角,整合社会组织资源

两组患者治疗后6h、24h、48h、72h的血乳酸水平,显著下降,且与对照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相比,治疗组患者明显更优(P<0.05)。详见表1。

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人们对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呈下降趋势,部分党员群众甚至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信仰危机。所以,如何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整合多元文化价值观,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三)经济绩效资源遭遇合法性困境

发展政治学认为,通过发展经济来提升统治绩效以建构政治合法性,是后发国家的普遍性政治策略,这一策略选择在经济发展初期成效明显。但单纯的绩效合法性战略极易陷入“绩效合法性困境”,这就是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增加。20世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转型进程中出现了经济越发展社会越不满的“政绩困境”。今天中国部分民众也出现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奇特现象。

亨廷顿指出,这种困境“很大程度上是欲望和前景之间差距的效应,而这一差距是渴望升级造成的,这一点在现代化早期阶段尤其如此”。首先,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体系能够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经济失速和滞胀会带来心理预期的落差,同时会并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其次,经济增长成果各阶层受益程度不均,贫富分化加剧,部分社会阶层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世界上许多执政大党的垮台都发生在经济绩效较好的背景下。比如,印度200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8%,2004年瓦杰帕伊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却出人意料地失去政权,原因是广大农民不满巨大的贫富差距。再比如,墨西哥1999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却因社会分配严重不公,执政长达71年之久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2000年的大选中惨败。再次,单纯的绩效合法性战略无法适应社会公众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与变动性。人们的欲求总是在不断变动中,一个欲望满足了,就会有更多更高的欲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人民群众期待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多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主张。当他们的欲求遇阻后,就会心生不满。

(四)民心资源正被贪污腐败之风所耗散

民心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政党合法性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对党和国家的兴衰成败具有磐石般的作用。

在新时期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的教学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说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但是不少教师个人综合素质与实践发展需要不相符合,对于新理念和新方法的使用不到位,对于新设备的操作不达标,极大的阻碍了教学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五)制度资源受到西方“政治正确”的挤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习惯以“西方中心论”自居,将其现代化道路泛化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路径,将西方宪政民主、多党竞选、三权分立等政治制度说成是唯一正确的普世性政治模式。它们带着傲慢与偏见,无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功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无视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国情下的有效性,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方面妖魔化中国。在它们眼中,凡是没有经过竞争性选举的执政党都不具有合法性,凡是不实行西方式民主的国家,都被定格成专制政体,凡是不同于西方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都被视为异类。它们推行文化霸权和推销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拒绝承认中国政治制度的合法性。

处在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的中国,如何坚守制度自信,建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中国话语权,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更大课题。

(六)组织资源在社会转型中面临部分失效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在全能政党政府模式下,所有社会组织都是政党和政府组织,人们都是“单位人”,政党几乎占据了社会所有的空间。改革开放后,由于许多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解体,“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人们的就业方式灵活多样,党的组织出现“空白点”;另一方面,社会开始自组织化,发育出众多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一些领域替代了政党的功能,挤占了政党的传统空间,影响政党的社会基础。党的传统科层组织架构面临社会自组织化的冲击,党及作为外围组织的人民团体难以延伸到体制外,传统的凝聚政治资源的手段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失灵。中国共产党在新的社会体系架构中缺乏经验,尤其缺乏同社会组织打交道的经验,政党无形中与社会组织产生隔阂,社会组织甚至成为“异己”力量。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组织方式和架构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如何创造出新的组织资源,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三、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拓展路径

中国政党制度较之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是中国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一个强大而稳定的执政党是维持社会秩序和整合社会资源的中坚力量,其强大的政治权威具有排除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荡和危机的特殊优势。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那些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邓小平同志也曾经说过:“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其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使执政党能超脱于党派和利益集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能够高瞻远瞩,长远规划,政策具有可持续性。西方选举型政党往往被利益集团“俘获”,政党轮替,多短期行为,难有长期规划。对此,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感叹道:“当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计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下一次选举。”其三,在中国政党制度中,执政党与参政党是非竞争的合作关系。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集中各党派的智慧,共谋经济社会发展大计,还能有效避免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党派倾轧、互相掣肘和零和博弈,节约政治经济成本。

(一)盘活执政资源存量

中国共产党有90多年奋斗的光辉业绩,积攒了丰厚的存量资源,这是珍贵的财富、无尽的宝藏,应该很好地挖掘利用。

汽轮机回热系统优化方案由1台70%容量的0号高压加热器,配套给水、抽汽、疏水管道、管件和支吊架,管道高温高压调节阀和隔离阀,以及土建、安装费用等组成,表4为1台1000 MW汽轮机回热系统优化所需的投资费用。

1.红色资源遗产的保护与激活

红色资源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遗留下来的,今天仍然可资利用的一切历史资源的总和。红色资源遗产可分为物化资源和精神资源。红色物化资源,指曾经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进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呈现为革命遗物、革命遗迹、革命遗址等历史遗存以及后来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堂等纪念设施;红色精神资源,主要包括革命经验、革命艺术、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作风等精神文化遗产。

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原则,是党的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一项有力保障。人才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并且将全国性选拔制度扩展到党的最高领导层;对选拔的人才进行长期培养和有效监督管理;异地任职,交流布局,年龄限制;党的高层领导干部需要经过组织的长期培养考察,必须具有丰富的基层治理经验。中国共产党在1980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集体领导制度、领导人任期制度、权力退出制度。

其次,开展红色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推进红色文化建设。改革开放前,我们创造了众多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增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起到重要作用。今天许多翻拍之作,比如一些抗日神剧,缺乏严肃性,无益于传播正能量。应该推出一些有质量的革命历史主题的小说、电影、电视和歌曲等。

再次,清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清朝学者龚自珍通过研究历史得出结论:“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渲染革命的破坏作用,否定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进而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合法性资源。

2.意识形态资源的坚守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理论自信。同时,为了保持理论的持续解释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又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遇冷和信仰滑坡,究其个中原因,既有意识形态受体的原因,也有意识形态本身的原因。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受体在各种诱惑和社会思潮面前,乱花渐欲迷人眼,缺乏理论自信和思想定力;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在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中适应性缺乏,解释力下降,包容性不够。

首先,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今天,面对历史的新阶段,我们只有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才能保持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引领力。

其次,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政党的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革命党追求的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执政党追求的是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执政党需要发挥对社会的整合功能,必须扩大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在其《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说:“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

总之,对主流意识形态要做到“坚守”和“创新”的统一。强调包容性,绝不是淡化意识形态,更不是放弃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我们应该区分理论的“内核”和“辅助带”。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核”,也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辅助带”,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的新的社会改造方案。

3.绩效资源的巩固与提升

中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执政业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物质基础,是最重要的执政合法性资源。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在眼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该科学利用自己积累的绩效资源,在经济发展、政治改革、教育文化、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环境治理等方面作出更大成就,回应人民对更高更好的美好生活的期待。

首先,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靠继续发展积累丰富的物质资源,执政党才有更充足财源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有更多手段来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

其次,注重公平分配,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执政党不仅应该发展经济增加宏观经济总量,还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让经济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执政党应该利用政治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调节和再分配,弥合阶层裂缝和平抑区域落差。

再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升民众的政治效能感。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当人们满足了物质欲求后,各种权利意识开始觉醒。执政党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政治沟通,扩大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从政党协商、政府协商到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用制度程序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有规范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4.民心资源的聚合和再造

(2)采用间接烘干+尾气强制洗涤的浮选钛铁矿烘干工艺流程,能完全解决烘干尾气中除尘、除臭的问题,能满足环保及人们生活的要求。

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民心资源是执政资源中的基础资源,作为执政的第一资源制约着其他执政资源的效能发挥。因此,今天,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就应精心培育民心资源。

第一,坚持重拳反腐败,重塑政党形象。良好的政党形象方能聚合民心。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当今中国民众最痛恨腐败,“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因此,重拳反腐,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形成反腐败的压倒性态势,通过重塑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方能重新赢得民心。

第二,补齐民生短板,增强民众获得感。民生决定民心,只有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随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改革收益的边际效益递减。中国共产党应该把握新时代民生工作规律,把握民生问题的动态性、阶段性和递进性特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主攻方向,破解民生难题,补齐民生短板。“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二)增量执政资源的开发

执政资源一方面源自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再生;另一方面,执政党必须与时俱进,在新的执政生态下,根据新的实践和要求,不断开发和创造新的增量资源。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政治效能,完成执政使命,就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新阶段,在带领中国人民“强起来”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党必须寻找新动力,开发新资源。

1.推进治理现代化,开发法理型资源

法理型资源即制度资源。制度资源是执政党重要的执政资源。政党的强大固然与其党员规模和权力大小有关,但制度化程度才是保证其强大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已经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排除干扰,坚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又要在新的执政实践中不断开发新的制度资源,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现代转型,构建适合市场化现代化需要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是新阶段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课题。

制度建设的滞后,制度供给不足,制度执行不力是执政党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拓展党的执政资源,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制度资源开发的力度。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共产党还需要构建实行党内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加强民主监督,实施政治沟通和政治协商的制度机制和平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党、制度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根本要求。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阶段,我们党的重大任务是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党、依法治国,增强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完成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2.坚持“四个自信”,生产政治话语资源

政治话语是特定政治价值观念的物理表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述,是政治信息的符号载体。话语资源是政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前沿部分。政治话语资源的短缺和空白会严重影响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合法性论证。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政党没有独立的政治话语资源,等于撤出政治道德高地,等于放弃政治话语主权,只能跟在其他政治话语体系后亦步亦趋,削足适履,甚至自我否定。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制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缺乏独立的政治话语体系,未能充分地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政治话语优势。树立中国政治自信,消解西方话语霸权,生产中国政治话语资源,探索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中国近现代独特的政治逻辑演绎出独特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多党制,又有别于典型的一党制。这一政党制度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又吸纳其他党派广泛政治参与

(一)互动教学的深度不够。课堂互动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互动,即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流动。精心的设计和严格的安排,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应,及其对知识水平的吸收。但通常课堂教学是教师不断地提问,学生机械地回答,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无法实现教师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经常可以看到,在学生回答某些问题时,有很多相同的和重复的,很少见到不同意见和观点的碰撞,所有这些现象表明,课堂教学互动只是一个肤浅的水平,这不能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坚持正确价值立场。话语体系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任何话语都是特定阶级或政治力量的话语。中国共产党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中国政治话语的灵魂。

(一)落实党政主体责任。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完善环境保护督察体系,制定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

第二,立足中国伟大实践。中国话语本质上是中国道路的话语呈现,中国经验的理论总结。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造必须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政治话语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第三,做到中西兼收并蓄。中华文明构成中国政治话语资源的历史语境,中国政治话语资源的开发,应该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打造,也不可关起门来自弹自唱,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充分借鉴吸收包括西方政治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

第四,打造中国标识话语。要善于提炼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和理论,如“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政党协商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启用中国话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才能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提供辩护和论证。政治话语资源的打造,构成中国共产党“最硬”的软实力。

3.适应时代发展,开拓驾驭新媒体资源

本文选取火电、钢铁、水泥、煤炭、冶金、化工、建材、采矿八大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设计的涵盖战略规划、治理架构、风险或机遇识别、碳排放核算四大类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框架下,运用Python实现对样本公司所披露文件的内容爬取、文本分析,从而完成对碳信息披露指数的构建。

中国共产党过去习惯于利用官僚组织体系和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作为政治动员、意识形态传播和政治认同构建的载体。今天人类已进入互联网和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政治控制和影响手段逐渐失效,特别是年轻人更多依赖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执政党必须适应和了解新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善于驾驭和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引导公众舆论,寻求政治认同和政治共识。

3.路径的融合。随着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路径的开拓化,传统说教形式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因此,管理者应更加专注于学生易于接受与吸收的新媒体领域,开拓的路径与敏锐的思维碰撞产生了新的思路,学生视野得以开阔。这相应地为管理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用喜闻乐见的工作模式更好地让学生融入新环境,才能不断更新观念,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当今世界,谁善于应用新媒体提升领导力,谁就会赢得新的时代,赢得民众支持。国外很多政党都十分重视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例如,德国社民党开展网上组织生活,打破了政党学习和讨论的时空限制。社民党主要内阁成员还聘用了“新闻形象顾问”,塑造执政党的形象。奥地利社民党专门开设了如何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课程,指导党员如何借助媒体打造政党形象。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通过网络直接与俄罗斯民众对话。

只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传播速度、政治透明、沟通互动、党内民主、政治监督及大众反腐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和优势。中国共产党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短信、博客、微信等新媒体来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塑造党的形象;整合执政资源,提升执政能力;进行有效政治沟通,凝聚政治共识,增强政党认同;开辟协商渠道,推进政治民主和政治监督;培养自己的网络大V,引导自媒体并矫正政治偏离倾向。

研究对象主要以本地某初中、高中为例,且以班级为主要单位,共选取59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不同层次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价值观、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界定关系进行有效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长期奉行一元化价值观,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的纯真信仰,意识形态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凝聚作用。今天,中国社会存在的多元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围攻冲击之势。一方面,互联网和自媒体的飞速发展,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信息技术上的强势地位,为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传播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分化、阶层分化、价值观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思潮等,粉墨登场,争夺话语权。

中国共产党拥有强大的组织资源储备,但由于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庞大的社会民间组织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此所形成的新社会空间也成为执政党组织建设需要覆盖的重要领域。由于组织属性的复杂性、利益分布的多元性和党员构成的分散性,当前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仍然存在组织覆盖难、党员管理难、作用发挥难的普遍现象。传统的官僚科层组织体系对社会的控制力日渐式微,政党权威流失。执政党应该引导规范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成为党组织的延伸资源,整合到党的执政体系之中。

首先,引导规范社会组织。面对社会自发产生的众多社会组织,党需要为其创设规制、提供政策、建立平台。

其次,利用社会组织补充政党功能。林尚立认为,社会组织可以在两方面补充执政党功能:其一,政党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其二,政党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构建治理体系

再次,设立联系党与社会组织的中介组织。在各个领域设立一些服务型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传播党的声音,同时收集民情民意,反馈社会信息,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

5.树立世界眼光,借鉴国外政党执政资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世界上有不少政党在长期执政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和执政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中国共产党必须展示一个大党的胸襟和气度,吸取它们的经验教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真正地发展壮大自己。如果我们党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学习其他政党的执政经验,拒不借鉴其他政党的执政资源,那么就难以超越其他政党。目前,我党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建立了联系,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党际交往局面初步形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倡议“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机制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政治对话平台”

总之,任何执政党若想维系执政地位,彰显执政能力,获得政治效能,就必须有强大的执政资源体系予以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执政实践中,积累了让其他执政党难以望其项背的执政资源,这是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的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我们党的传统执政资源面临流失和衰减的风险。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需要完成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断开辟新的执政资源,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注释:

①⑥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大道之行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13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06页。

③周淑真:《从比较的视角看中西政党制度》,《新视野》2014年第1期。

④⑩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4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34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⑨⑰⑱⑲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11、8、66—67页。

⑪唐君、辛易:《国外政党执政镜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⑫蒯正明、杨新宇:《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页。

⑬约瑟夫·纳伊:《腐败与政治发展:成本—效益分析》,《腐败与反腐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页。

⑭⑮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闻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7/27/content_5213859.htm。

⑯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58页。

⑳陈家喜:《强化组织渗透性:社会组织党建的发展方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年第10期。

㉑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㉒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7年12月2日《人民日报》,第2版。

 
陈文泽
《河南社会科学》 2018年第04期
《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