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落实化学学业评价,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学业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法,系统收集学生的学业信息,科学进行分析处理,对学生学业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仔猪饲养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起步阶段,特别是新生仔猪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出现较多的死亡,给养猪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认为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文以九年级化学“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为例,探讨在落实化学学业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一类物质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从学业评价标准看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学业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学科素养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更直接地指向于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虽未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但是对学业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宗旨。初中教师可以从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进而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润物细无声”地对三维目标进行发展和深化。

古龙说:“爱笑的女孩,运气都不会太差。”想想的确如此。好脾气像十月,秋高气爽,让人心旷神怡;坏脾气则像六月,说变就变,让人防不胜防,避之不及。

1.化学学业评价标准与评价建议

有关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的学业评价,由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递进的三个领域所构成,即知识与技能[K]、过程与方法[P]、情感·态度·价值观[A]。本主题学业评价标准分为“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多样性”三个部分。以“物质的多样性”为例,具体的评价标准与建议的内容如下。

[A-5]初步形成物质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K-1]认识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中央和云南省委高度重视,专门出台文件做出安排部署。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最突出的短板在乡村;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大头在乡村;到2050年建成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强省,最重要的基础在乡村。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云南来说意义重大。

(2)评价建议

式中分别代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等8个土壤养分监测指标的标准化值。

[A-4]从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世界。

(1)评价指标

[K-2]认识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了解碳的几种单质。

患者平卧固定架,体膜固定患者上身,开激光定位灯,患者体膜两侧和前面激光灯定位肿瘤中心,热塑体膜上贴“十”字胶布与激光灯重合,“十”字中心处标记。CT扫描,患者呼吸保持平稳,扫描范围下颌下缘至肺下缘[4]。放疗后需修改计划时,再次 CT 定位,扫描条件与初次扫描条件一致。

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评价,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K-1]、[K-2]两项指标可以采用纸笔测验评价和活动表现性评价(如课堂口头表达)相结合的形式评价,但在设计习题时要注意评价题的层次性。②[P-3]、[A-4]、[A-5]三项指标,必须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三种物质性质的比较”等活动及相关评价,才能较为全面得到落实,这一点是仅仅通过习题形式的纸笔测验评价所无法实现的。且对学生的表现(方法、态度、反思)等,要进行语言激励性评价和展示。

(1)要注意把形成性评价和对学生的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把从学生的课堂行为中获取的经常反馈与形成性评价获得的反馈信息结合起来。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要正确把握形成性评价的内涵,从多层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里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感受力、品格和性格的完善。

由上述可见,就本主题内容而言,倡导的是增进学生对物质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而不只是对概念定义、名称术语的记忆背诵。有关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的学业评价,既要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即使是在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时,也更加关注学生对物质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的发展,而不再纠缠对概念术语的记忆背诵,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和评价。而评价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静态吸附是指将定量的吸附剂(H-103树脂)和定量的溶液(含Cl-废水溶液)经过长时间的充分接触而达到平衡。在不同温度和Cl-初始浓度的条件下,取平衡时一定量废水溶液,以K2Cr2O7溶液为指示剂,用AgNO3标准溶液滴定废水中的Cl-,计算H-103树脂吸附Cl-的平衡浓度、平衡吸附量等静态吸附数据见表2。

2.形成性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

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作为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教学,就必须从促进“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物质的分类”、“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三个部分学习内容的元认知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与评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从核心素养的维度,可以充分利用活动,进行探究,认识组成与性质的关系,初步建立模型、感知变化守恒、体验宏微结合,初步认识分类的思想、初步进行三重表征的思维训练。

(2)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不断激励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3)要做好总结评价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同时,教师要始终站在“引导者”的地位,决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参与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的评价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才会被拉得更近。才能在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与学业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的相关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物质的分类;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中,这些内容穿插在第二、四、六、八、十、十一单元和第十二单元的课题3中。尽管涉及面广,但属于启蒙性的知识,对初中生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初中化学课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当前,在组织和实施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的教学及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严格掌握沥青和集料的加热温度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温度。集料的加热温度通常需要比沥青高出10~30℃。两者混合之后的混合料成品储存时,其温度降低最多不超过10℃。

[P-3]通过对问题和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方法。

1.偏重对概念的记忆,轻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本节内容涉及较多的化学概念,如:氧化物、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等。化学概念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抽象性。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从元素观、微粒观引导学生建立初步概念、从本质上理解概念,而采取的是记概念、读概念的手段。这种手段看上去快捷有效,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固化,感受不到从物质的多样性,认识物质世界,进而从化学视角看大千世界的斑斓缤纷。更是忽视了概念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观念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的差异,才能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化学概念,并通过宏观、微观和化学用语表达,逐步培养学生的表征能力。

2.教学目标与学业评价目标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一是学校通过考试所要评价的内容与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在某些课程中是两个独立的部分;二是学业评价只测试了教学目标的某些层次,一些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在考试中体现出来。例如:就本节内容而言,所测查的知识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主,缺乏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组合。评价试题中涉及到的概念的、事实的东西较多,那些记忆力较好的学生就会占优势。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及单一的评价类型都不足以评价全部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如果能够深入地挖掘评价中反映的信息,那么仅仅通过一种评价也能让老师敏锐地发现学生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另外,评价的功能应该是多样的,如果仅将其局限于排队功能,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的盛行,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

三、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本主题涉及到的化学概念较多,对抽象的化学概念的教学,教师要以课标为基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概念的内涵,列举学生熟悉的内容说明其外延,揭示化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概念启迪学生进一步思维,拓宽知识视野,增进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建议如下:

1.建立思维模型,力求体现宏微结合

在概念的教学中尤其是在一些容易混淆、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然后引导学生具体比较分析。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同时要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结合物质构成的图示等,从微观上认识物质分类的概念,渗透微粒观和元素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体现宏微结合,从宏观、微观、化学用语体现化学表征的三大要素。例如:对“混合物”和“化合物”,“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建立概念,能在结合实例的说明中正确使用这些概念,领会它们的区别,在后面单元的学习中能进行运用感悟,并用化学用语正确表述。

2.把握教学要求,初步体验分类表征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的建立,是感受和理解化学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最好途径。教科书的编排,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业评价标准,根据学业评价标准,制定各课时、各单元的阶段教学目标。限于初中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水平,教学中应重在启蒙,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有用的化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解释、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使分类表征和宏微结合相互促进,增强理解。教师要研究学情,切忌急功近利,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活动,编制单元检测题和阶段检测题,特别要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分类表征。

3.创设学习情境,进行科学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概念的教学亦可基于实验探究。本节内容中,虽然教科书上的实验很少,但可以寻找素材,通过实验探究、化学问题、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使教学具有时代性、人文性、教育性和可探究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提高思维层次,较好地实施学业评价。

4.设计学生活动,注重多元评价

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几千万种,且物质还有不同的状态。我们的课堂却因为概念的建立有时候显得沉闷、枯燥无味,所以,化学课堂要像物质的多样性一样,多途径、多组合地设计学生的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互评,小组汇报、小组间互评,物质的角色扮演、学生游戏,师生对话、师生互评,调查活动、资料查询,问题树的形成与评价,思维导图的建立等等,使学生活动和多元评价成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达到通过“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多样性。通过对问题和实验的探究,了解科学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物质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同类(或不同类)物质的异同点,从一类物质的角度去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内容中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标、研究学业评价标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而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学业评价来研究,以能清楚地体验阶段教学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诗和远方”。

参考文献

[1] 王晶等.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0-66,72-7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9-50

[3] 杨剑春.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 杨剑春等.初中化学学业评价与教学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3-134,143-144

 
周晓春,徐春芸,杨剑春
《化学教与学》 2018年第05期
《化学教与学》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