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意外范畴与现代汉语意外范畴的实现形式①

更新时间:2009-03-28

1.研究回顾

意外范畴(mirativity)是指有些语言可以利用某些特定语法手段来标记一个新的意外性(mirative)信息,从而显现言谈上的一种“惊异”(surprise)或“不备”(unprepared)的认识和感受。Mirativity这一术语国内翻译并不一致:方梅为Payne(2011)所写的导读中译为“超预知范畴”,王健(2013)、陈振宇、杜克华(2015)译为“意外范畴”,龙海平等(2012:288)译为“惊讶语气”,邵明园(2014:51)译为“新异范畴”,万光荣(2017)译为“惊讶范畴”。本文译为“意外范畴”。对新的意外性信息感到惊异或不备符合人类基本认知特点,但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编码策略上,不同语言所采取的方式往往存在差异,比如选择性还是强制性、单一性还是复合性;所选用的语法手段也牵涉诸如语气、语素、虚词、话语标记、构式等不同语法层面。

DeLancey(1997;2001;2012) 在考察土耳其语(Turkish)、哈勒语(Hare)、松瓦语(Sunwar)、拉萨藏语 (Lhasa Tibetan)、韩语(Korean)等基础上,率先提出并明确论证了意外范畴是语言中的一个独立语法范畴,将其描述为:标示语句所表现的信息对于发话人而言是新的或令其惊异的,而不管该信息源自亲历的还是非亲历的原文是:The fundamental function of the category is to mark sentences which report information which is new or sur⁃prising to the speaker,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information source is first-or second-hand.。Aikhenvald(2004)详细讨论了意外范畴与示证范畴(evidentiality)的区别与联系,将意外范畴描述为:表现发话人不备的大脑知识、非预期的新信息以及随之而来的惊异感受原文是:Mirativity covers speaker's unprepared mind,unexpected new information,and concomitant surprise.。虽有学者在意外范畴能否脱离示证范畴、是否具备独立的语法范畴资格等问题上尚存疑虑(Lazard,1999;Hill,2012),但就研究态势来看,意外范畴作为一种跨语言的重要语法范畴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和认可,萨菲吉语(Tsafiki)、康语(Kham)、保加利亚语(Bulgarian)、马嘉语(Magar)、车臣语(Chechen)、西班牙语(Spanish)等语言的意外范畴研究成果纷纷出现(Dickinson,2000;Watters,2002;So&Aleksova,2003;Grun⁃ow-Hårsta, 2007; Molochieva, 2010; You,2013)。Peterson(2015)集中探讨了说话人表达“意外”时在语言、心理和认知三方面的特性,分析了实现意外范畴的相关语法例证。

第三个项目体现了医院各部门间的良好协同性,促进了节能项目的顺利开展。连续数月的数据显示锅炉运行时间延时之后,能源管理平台及时分析原因,发现是由于供应室任务量大、加班所致,对此拟定了数条解决方案。经过与相关部门的反复沟通,确定由总务处配合供应室进行清洗、蒸汽消毒设备增容改造,使得供应室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工作效率获得提高,锅炉供汽时间缩短2小时/天,蒸汽损失减少约159立方米/月。

国外最早注意到汉语意外范畴的是Mat⁃thews(1998),他研究了粤方言中的意外范畴标记“wo3”。其后,Chang(1998)指出台湾闽南语“讲”可以表示“出乎意料”的信息,表达说话人“吃惊”的语气。Chappell(2008)认为现代汉语目前还不存在由言说动词语法化而来的意外范畴标记,但未就是否存在其他实现形式进行论述。一段时间以来,“意外”在国内一般只是作为一种语义或语用现象来谈及,涉及到的研究大多穿插于其他具体问题的研究之中,既未专门展开,也未上升到语法范畴层面来认识(马真,1983;袁毓林,2008;邵敬敏,2008;胡德明,2011;张谊生,2015;胡承佼,2016a)。这些分布广泛的各类研究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汉语中“意外”是一个有多种形式表征、可以通过多种语法手段来实现的普遍范畴。国内对意外范畴的专门关注从方言语法研究开始,并扩展到普通话的研究。陶寰、李佳樑(2009)讨论了新派上海话里可以用来表达“意外”的句尾“伊讲”。王健(2013)集中研究了一些南方方言中来自言说动词的意外范畴标记,首次指明意外范畴应是汉语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宗守云(2015)考察晋方言情态动词“待”时,也将意外范畴视为独立语法范畴。陈振宇、杜克华(2015)以意外范畴为切入点,提出“意外三角”(mirative triangle),藉以分析感叹、疑问、否定三个范畴与意外范畴之间的语用迁移,从非方言层面有针对性地讨论了现代汉语意外范畴表现。新近,强星娜(2017)、万光荣(2017)也分别对意外范畴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

相比已报告的其他语言,汉语意外范畴的现有研究更偏重某些特殊表现形式的个案探讨,对意外与示证、情态、反预期、语气之间的纠葛极少关涉,缺乏有关语法实现形式的整体考察。借鉴已有成果,本文先简要辨析意外范畴相关概念纠葛,在此基础上梳理现代汉语意外范畴比较典型且常见的实现形式。

2.意外范畴相关概念辨析

2.1 意外范畴与示证范畴

示证范畴用于表现信息的可靠性及其来源(Chafe&Nichols,1986:261-262),即通过一定语法手段来标记信息缘何而来。例如:

(1)Japanese(Aikhenvald,2004:100)

Kare wa daigakusei da-soo da.

(听说,)他是大学生。

例(1)有“传闻”(hearsay)示证范畴标记soo da,表明信息的获取渠道:源于他人告知。

将传统实验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从量的角度了解中和滴定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应用pH传感器等仪器装备进行数字化实验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识。

与示证范畴不同,意外范畴用于表现信息的出乎意料,即通过一定语法手段来标记信息的意外性。例如:

(2)Chechen(Molochieva,2010:218)

Zaara j-e'a-na-q vaiga.

哇! Zara 已经来了!

例(2)有意外范畴标记q,表明说话人对此信息的惊异感受:没料到Zara的到来。

尽管哥们儿朝洛蒙百般向媳妇解释,灯泡的突然爆裂是电线老化,造成电流短路的原因,但媳妇还是收了笑容,又换上那种愁眉苦脸表情。

意外范畴与示证范畴的纠葛在于:有些语言中表现示证范畴的语法手段在语法化的作用下可以兼表意外范畴,特别是当该示证范畴表示“非亲历”“推知”和“引述”这三种语义时(Aikhenvald,2004:195-216)。“非亲历”“推知”和“引述”均意味着说话人对信息事先未亲知,由于对信息事先未亲知,故很可能使得说话人对该信息感到意外。这实际是一种由因(事先未亲知)及果(感到意外)的转喻效应。比较:

(3)Magar(DeLancey,2012:548)

a.kumari bɦim-o im-aŋ mu-mʌ le-sa.

卢春泉的投资理念一直很明确,“就是顺应国家战略,重点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有些外界炒得很火的概念,像比特币什么的,我们看都不看。”

(13)紫菱,我们已经浪费了两年多的时间,难道还不够吗?(琼瑶《一帘幽梦》)

b.kumari bɦim-o im-aŋ mu-o le-sa.

(显然,)Kumari(竟)住在Bɦim的房子里。

例(3)a中的le属于示证范畴标记,例(3)b中的le则属于意外范畴标记,两者的区分往往依据动词后名词化标记的差异,即动词后用mʌ还是用o。

可见,意外范畴与示证范畴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向度的语法范畴,并非下位范畴与上位范畴的关系。前者聚焦信息来源,后者聚焦信息认识,即一个是表达信息来源的范畴,一个是表达知识状态的范畴(邵明园,2014:54)。即使这两个语法范畴在部分语言中存在共用语法手段的现象,它们仍旧是可以区分的。

2.2 意外范畴与情态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现实性状态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彭利贞,2007:41)与意外范畴有纠葛的主要是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对新信息的惊异或不备显然也是一种主观上的认识态度。有些语言能够藉由情态动词来表达说话人的意外性认识。例如:

(4) He was disappointed that she should re⁃ject him.

例(4)情态动词should表达了说话人对于“她拒绝他”这一事件信息感到很意外。

不同在于,认识情态只涉及说话人自身的主观认识,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与观点的体现(Palmer,1986:16),而意外范畴除了涉及说话人自身的主观认识,在某些语言中还涉及受话人(the addressee)以及言谈中主要角色(the main character)的主观认识(Aikhenvald,2012)。即,语义对象的范围上,意外范畴要广于认识情态。例如:

(5)正当天津老百姓被这异彩纷呈的营销大战弄得眼花缭乱之际,一不留神,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匹“黑马”——天津河西百货商场。

(CCL《1994年报刊精选》)

例(5)意外范畴的语义对象并非发话人,而是言谈中的主要角色“天津老百姓”。

有时,认识情态的语义功能与意外范畴的语义功能,会同时显现在一个语句中,这也表明两者实为各自独立的系统。例如:(6)安多藏语阿柔话(邵明园,2014:63)khɯrgu to nthen-kɯ1-jo-nathaŋ-kɯ2.他可能抽烟。(说话人以前并不知道)

例(6)既表达了推测意义,也表达了信息“他可能抽烟”是发话人最新知道的。

2.3 意外范畴与反预期

意外范畴与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的纠葛在于有些意外意义是源于反预期的触发——因违背发话人的已有预期而导致发话人觉得惊异。例如:

10.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解)。2015、2017年考查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其作用是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7)时老夫人感到惊讶:“你怎么会不答应?是不是嫌我家配不上你?”(戊戟《黑鹰传奇》)

但并非只要反预期就都会触发意外意义,有些反预期表达是否具有意外意义很难判断。陈振宇、杜克华(2015)曾指出,意外只管“与说话者预期相反”,不关涉“与前文预期相反”“与社会预期相反”等其他反预期形式。事实上,有无意外意义更大程度取决于反预期表达中是否存在表现意外范畴的语法形式,而非反预期为何种类型。比较:

(8)a炮声是轰轰的响了四五下,然而敌人的堡垒仍然依旧无损地直立着。(李海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亲历记》)

b炮声是轰轰的响了四五下,然而敌人的堡垒依旧无损地直立着。

(18)!想不到你店小二也敢训起我了!这病我不会看,你还能怎么样?(萧逸《江湖儿女》)

例(8)作为转折句表示与前文预期相反,a句有无意外意义很难说,b句则肯定有意外意义。

Aikhenvald(2012)将意外范畴的语义类型细分为五类:突然发现或突然意识到、惊异、不备的大脑知识、反预期、新信息。 原文是:(i) sudden discovery,sudden revelation or realization;(ii) surprise;(iii) unprepared mind;(iv)counter expectation;(v)information new.这表明,意外范畴的显现与意外意义的表达很多时候不一定与反预期相关。例如:

(9)My God! Islept!

有些语言中,意外范畴与反预期还会分用不同的标记形式,共现于同一语句,表达某一信息的出现既是令人意外的,又是反预期的。例如:

(10)Kham(Watters,2002:296)aw-rə te ʐya:h-rə ci o-le-o.

从研究清代碑帖融合代表角度肯定清代帖学影响力的文章相对较多,主要围绕吴德旋、何绍基、赵之谦、沈曾植等展开。

这些人(竟然)是女巫。(说话人原本预计这些人只是一些普通的老太太)

例(10)ci标记反预期,le后的o表示名词化并标记意外范畴,分别表明“这些人是女巫”这个信息外违背了说话人预期和令说话人感到意外。

进一步完善医疗技术全过程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实施流程,全面疏通各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协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堵点和难点,全面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概言之,意外范畴与反预期虽有语义功能上的交叉,但两者间仍存在诸多差异,并非等同关系或包含关系。意外可以源于反预期,但不排斥非预期的意外。

2.4 意外范畴与语气

(21)“?”“,我躺在这儿看着你吃。”王一吃不下去饭。(皮皮《渴望激情》)

(11)维吾尔语(力提甫·托乎提,2012:366)

Bayiqi gäp-ni aƞli-mi-diƞ-ma?

刚才的话你难道没有听到?(说话人原以为你听到了,但你竟然没有听到)

老熊先生又是何许人也?没敢问。玩儿了半天,我才悄悄问小熊。小熊带我到老太太房间,只见那里挂了一张相片,相片中的老先生慈祥而又威严,一头整齐而花白的头发,下面的名字是:熊庆来。

(12) Hindi(Sigorskiy,2010:76)

此刻的小蚂蚁,就像是参加龙舟大赛的选手,不停地划着“木桨”,奋力冲向终点。看着这只在水中拼命挣扎的小蚂蚁,我心里不由生出同情和内疚,生怕它会被淹死。就在这时,小蚂蚁已经依靠自己的努力靠近了一个没有被水淹到的地方。一旦感到自己脱离了危险,它便快速地准备离开。

(22)说起来真惭愧,我今天会栽在一个小和尚手里。(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

噢,天哪!这是什么?(说话人对于眼前所见很惊异)

一些语言里还有专门用来表现意外范畴的反诘疑问词、惊讶感叹词,前者如俄语的“razve”(陈振宇、杜克华,2015),后者如Ta⁃bo语的“ōhō”(Hein,2007)。但我们不能就此将意外范畴与语气混为一谈,认为意外范畴就是意外语气或惊讶语气。从本质上讲,意外范畴属于语法意义范畴,语气则属于语法形式范畴。意外范畴的实现不必然依赖反诘和感叹这两类语气形式,反诘和感叹这两类语气形式也不必然就表现意外意义。例如:

(显然,)Kumari住在Bɦim的房子里。

(14) What nice music it is!

例(13)、(14)分别为反诘语气和感叹语气,均不体现意外意义。

比如在分段计费问题的提高练习中,可根据这个几何直观模型结构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编一道分段计费问题。在课堂中很多学生还突破模型结构,创造出四段、五段的计费问题和逆向思维的题目(如下图),深刻体现出对几何直观模型方法不是僵化地理解,而是灵活地运用。

电气设备点检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伟大的事情,平凡是点检工作按期进行,伟大是点检工作关系到整个生产线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时点检工人应该熟悉设备,掌握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重点分析现场状况,进行有效控制设备工作状态。

3.现代汉语意外范畴的实现形式

相较于部分综合性语言利用形态屈折变化或形态标记来表现意外范畴不同,现代汉语作为一种分析性语言,则是利用某些非形态手段来表现意外范畴。具体说,比较典型且常见的非形态手段有四种:赋加特定语气、选取评注性副词、采用话语标记、依托具体构式。Peterson(2013)将意外范畴的表现手段概括为寄生性(parasitic)和非寄生性(non-parasitic)两大类,两类之下又细分成若干小类,较系统地考察了人类语言中究竟有哪些意外表达手段。据此,附加特定语气属于非寄生性手段里的言语行为类(illocutionary),选取评注性副词属于非寄生性手段里的词汇成分类(lexi⁃cal miratives),采用话语标记属于非寄生性手段里的语法标记类(grammar marker),依托具体构式则属于寄生性手段里的结构类(struc⁃ture)。诸如“意外”“惊奇”“诧异”“惊讶”“讶异”“吃惊”“愕然”等具有意外概念义的实词也可视为非寄生性手段的词汇成分类,但由于其概念意义十分明确,本文暂不讨论。显然,与其他语义或语法范畴不太相关的非寄生性的意外范畴表现手段在汉语里仍占优势,这也正是尽管汉语在表现意外范畴时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法手段,但我们仍将意外范畴视为汉语中的一个独立语法范畴的原因所在。很多能够表现意外语义的成分或结构实际是多功能性的,为集中话题,本文只讨论其表现意外语义的功能。这些成分或结构的其他功能与表现意外语义的功能之间关系如何有待分别研究,如Hengeveld&Olbertz(2012)提出了“结果体>意外标记”的演变关系。

3.1 附加特定语气

如2.4小节所论,汉语经常利用诘责性反问语气和惊讶性感叹语气这样的语气形式来传达意外意义,表现意外范畴。强星娜(2017)也指出,汉语有丰富的语气词系统,语气词与意外表达大多与强化相关,两者的交叉和耦合比较常见。这实际是一种由果(反诘、感叹)及因(信息出乎意料)的转喻机制。语义逻辑上是因信息出乎意料,故而引发对该信息的反诘或感叹;语法形式上则是通过对信息的反诘或感叹藉以表现该信息出乎意料。

前者落实在具体的反问句上,比如“谁让”反问句(胡德明,2009)、“怎么”反问句(刘焱、黄丹丹,2015)、“至于”反问句(胡承佼,2016b)等。例如:

(15)海菱抚着捡,愕然:“的?”(岑凯伦《美丽女波士》)

(16)黄石不禁哑然失笑:“又不是你成亲,?”(窃明《灰熊猫》)

结合意外范畴的语义类型看,例(15)信息“你来了”是说话人突然发现或突然意识到的,例(16)信息“别人成亲,你这么高兴”是说话人不备的大脑知识。

后者落实在具体的感叹句(包括感叹小句)上,比如“咦”感叹句、“吆喝”感叹句、“哇”感叹句等。例如:

(17)目光移向鲁东岳的女儿,苗芳道:“我们走吧?”话落又接着惊讶的道:“!你在掉眼泪?莲妆?”(魏巍《火凤凰》)

从检测结果显示,本次监测仅在郊区农贸市场查出淡水鱼类华支睾吸虫囊蚴阳性,分析其原因市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淡水鱼类一般来源于人工养殖鱼塘,郊区河塘分布,野生小鱼较多,在郊区农贸市场贩售的淡水鱼类很有可能捕捉于河塘,且居民有煎炸小鱼作为特色菜肴的进食习惯。再有本次检出阳性的淡水鱼类均为麦穗鱼和鳑鲏鱼,与浙江省一些地区研究结果相符[18-19]。此类小鱼体积较小、野生,生活在浅水区,易接触栖息于水域边和水草上的淡水螺逸出的尾蚴而感染,而一般大型鱼种多活动在水域下层,接触尾蚴而感染的机会较小[20],故此类小鱼多在当地河塘捕捉后出售于就近农贸市场,超市并无供应。

就意外范畴的语义类型看,例(17)信息“你在掉眼泪”是说话人突然发现或突然意识到的,例(18)信息“你店小二也敢训起我了”是反说话人预期的。

诘责性反问语气和惊讶性感叹语气还可以配合使用,共同传达意外意义。例如:

(19)“!”伯爵吃惊地说道,“?法军已经围城,你们干吗还身穿便服?我说围城,因为我不能设想佩隆已被攻占。”(司各特《惊婚记》)

例(19)通过惊讶性感叹“什么!”和诘责性反问“难道公爵不打就退?”,一起表达了说话人对“公爵不打就退”这一信息感到非常意外。

此外,由一个陈述句带上疑问语调所构成的语调疑问句虽然只是一般的疑问语气形式,但往往也能够表达惊讶意义(刘月华等,2002:788),显现出信息的意外性,尤其是当其疑问语调是一种极高的升调时。这种情况下,句子并不真实承担疑问功能,而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前文或别人所传递的某一信息感到出乎意料、很诧异。例如:

(20)维立愕然地抬头看着父亲,说:“您还没有吃饭?”“我在等你!”于文光说。“可是,我已经吃过了!”“你吃过了?”维立带着一点歉疚,说:“我和同学在火车上吃的。”“你……”于文光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停了一会儿,才说:“你不知道今天过年?”(罗兰《罗兰文选》)

例(20)父亲“于文光”用“你吃过了?”不是要询问儿子“维立”是否吃了,而是针对儿子“维立”所传递的反预期性信息“我已经吃过了”表达一种意外。

不难看出,利用语调疑问句表达意外意义往往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要立足于具体的言谈互动。没有语境支持,我们难以区分语调疑问句和不带疑问语气词的是非问句。比较例(20)和下面的例(21):

与意外范畴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反诘语气和感叹语气。利用诘责性反问或惊讶性感叹来表现信息的出乎意料在表达中比较常见。例如:

其次,基于内地股市“杠杆效应”的存在,监管当局应该谨慎对待港股市场的风险输入,防止外部冲击带来的破坏性;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内地股市的风险因素。具体而言,监管部门应警惕两地市场的动态变化,缩短认识时滞,制定合理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同时,以各种中介渠道积极引导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增强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虽然从语调的音感上可以感知例(20)中的“你吃过了?”是极高的升调,而例(21)中的“你吃过了?”则是常规的升调,但如何从形式上进行判断?一个办法是,依据语境来验证能否在句末添加疑问语气词“吗”。如果不能,就是真正的语调疑问句,用来表达意外,如例(20);如果能,就是是非问句,用来表达疑问,如例(21)。

3.2 选取评注性副词

评注性副词在句法上主要充当高层谓语,表示说话人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张谊生,2000:18)。事件、命题本身也是信息,由认识和感受到信息的意外性进而评价信息的意外性是很自然的发展。评价信息的意外性实际是以认识和感受到信息的意外性为基础和前提。这意味着,当有人针对某一信息评价其意外性时,他必然是先对该信息有着意外性的认识和感受,即该信息确实出乎他的意料。换言之,选取“竟”“偏”“居然”“竟然”“竟至”“敢情”“偏生”“偏偏”“生生”等能够评价意外性的评注性副词同样可以表现意外范畴,传达出意外意义,只不过这种意外意义蕴涵在主观的意外评价之中。例如:

Baap re baap!Yah kyaa hai?

(23)我方才以为你是哑巴,一张嘴能说善道……(司马翎《帝疆争雄记》)

利用评注性副词表现意外范畴有必要区分言者主语与句子主语,这关系到意外范畴的语义对象,即产生意外性认识和感受的到底是谁。例(22)、(23)的言者主语和句子主语相一致,都是说话人“我”,是说话人“我”对信息产生意外性的认识和感受,并作出意外性评价。但很多时候,这两者并不一致。例如:

(24)他明是能阻止这滢孀无理的情形,他任她这么反唇抵赖。(古龙《风尘侠隐鹰爪王》)

(25)只是想到这里的时候,林路不禁摸摸自己的钱包,有了上回路过打酱油也能被打劫的经验,他兜里再也不装大钱了。

(楚秋《聚散真容易》)

例(24)是言者主语“说话人”产生意外性认识,作出意外性评价的也是言者主语“说话人”,而非句子主语“他”。例(25)是句子主语“林路”产生意外性认识,言者主语“说话人”实际是移情(empathy)于句子主语“林路”的认识和感受而作出意外性评价,亦即“说话人”站在“林路”的态度和立场来谈论意外性,将自己认同为句子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中的一个参与者(沈家煊,2008)。显然,前者的意外性评价是主观化的,后者的意外性评价是交互主观化的。

从认知域的角度看,意外性认识和感受属于知域范畴,认识、感受是知识状态;意外性评价则属于言域范畴,评价是言语行为。就此而言,选取评注性副词来表现意外范畴实质上兼具一种“以言行事”的语用目的,通过在言谈上用评注方式直接宣称(claim)某一信息的意外性,确保受话人能够清晰了解说话人当时对于该信息的意外性认识和感受。正因如此,很多表达尽管已有一定的语法形式来表现意外范畴,但仍旧还会在其中用上意外性评注副词。例如:

(26)!他打她耳光!不由分说,不辨是非的打她!(琼瑶《秋歌》)

例(26)对于信息“他打她耳光”,以惊讶性感叹语气“天哪!”表达意外性,以评注性副词“竟然”评价意外性。说话人使用“天哪!”重在直接呈现自己的意外性认识和感受,使用“竟然”重在以评注形式向受话人明确宣告该意外性。

3.3 采用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可以大体分成两类:基于语句关联的标记和基于人际功能的标记。(Traugott,1999:177-196)前者主要用于协调句际关系,组织语篇;后者主要用于表现说话人言谈上对于某一事件、命题的情感、态度以及立场。现代汉语里,有些话语标记恰恰具有在言谈中表现说话人意外性认识和感受的人际功能,能够以此来表现意外范畴,传达出意外意义。例如:

(27)上官婉儿原以为李令月这个姑姑会教训些别的,,一上来就和侄女们较起了劲,顿时哭笑不得。(府天《武唐攻略》)

部分民族语言和一些汉语南方方言中,意外话语标记(mirativity discourse marker)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言说动词(Say Verb)的语法化,但现代汉语里却未见源自言说动词的意外话语标记(Chappell,2008;王健,2013)。这可能跟现代汉语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中言说动词的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有关。现代汉语的意外话语标记缘何而来?考察语料我们发现,现代汉语的意外话语标记有四种类型较为常见,分述如下。

A.“知晓”类动词的特指性反问形式。这类形式的意外话语标记主要有:谁知道、谁知、哪知道、哪里知道、哪知、岂知、谁晓得、哪晓得、哪里晓得,如例(27)和下面的例(28)。

(28)高菊娃心里后悔也晚了,只好说:“乡长叫我汇报,,他们抬轿子把我抬高了。虎娘呀,现在是骑虎难下了,木株加工厂无论如何要办。”(奚华《寡居》)

“知晓”本来是知道某一事件、命题,采用特指性反问形式后整个表达由此获得了一种全称否定的意义,即话语中所陈述的事件、命题是大家都不知道的,继而表达中会浮现(emergent)出表示意外的语境意义——该事件、命题出人意料。其推理逻辑是:既然某一事件、命题是大家未知的,那么现在它的出现就极可能是令人意外的,董秀芳(2007)将这种推理称为诱使推理(invited inference)。当该特指性反问形式被高频用来表现意外意义而非真实反问,在语境吸收机制的作用下,原本临时浮现的语境性的意外意义就会被规约化,成为这类特指性反问形式的固定语义功能。一旦如此,这类特指性反问形式也就完成了向意外话语标记的转变,其不再是偶发的、松散的临时性短语。

B.“料想”类动词的特指性反问形式。这类形式的意外话语标记主要有:谁料、谁料到、谁曾料到、哪料、哪料到、哪里料到、哪曾料到、岂料、谁想、谁曾想、谁想到、谁曾想到、哪想、哪曾想、哪想到、哪里想到、哪曾想到。例如:

(29)那一年的春节,我带了一部分没开封的饰品回家,准备当礼物送给亲戚朋友,一个老同学来我家玩,瞅见这批首饰居然爱不释手……(马咏梅《第三张参赛证》)

(30)我们当时驻扎凤凰山机场,日本人飞机来了,领队带我们起来就跑。一共有二十多架,往北。本应该从广元上面走,,领队带错路了,跑到绵阳上面去了。(刘小童《驼峰航线》)

“料想”本来是预料、预想会发生某一事件、命题,通过特指性反问整个表达获得全称否定的意义,即话语中所陈述的事件、命题是大家都没有料想到的,表达中由此浮现出表示意外的语境意义。这依然是一种诱使推理:既然某一事件、命题是大家没有料想到的,那么现在它的出现就极可能是令人意外的。可见,这类意外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跟第一类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C.“料想”类动词的否定形式。这类形式的意外话语标记主要有:不料、未料、没(有)料到、不想、不曾想、没曾想、未曾想、没(有)想到、不意。例如:

(31)代善看到皇太极如此待罗洛浑,也有些欣慰,自己最有能力的儿子当属岳托,他英年早逝,因此代善想着着力培养孙子罗洛浑……(田盛公《逐鹿崇祯末年》)

(32)两下相持了数点钟,河南兵伤了不少,方哗然退走,避入火车,开机驰去。一刹那间,又复驰了转来,,“噗嗒”一声,车竟翻倒。(王皓沅《细说清宫十三朝》)

与“料想”类动词的特指性反问形式不同,这类形式是通过否定副词“不”“没(有)”直接表明某一事件、命题是大家没有料想到的,由此引发意外意义的推导和浮现,并最终语法化为意外话语标记。为什么“料想”类动词的否定形式能够演变为意外话语标记,而“知晓”类动词的否定形式未能演变成意外话语标记?我们检索了CCL和BCC两个语料库,未发现类似“不知道”“不晓得”等“知晓”类动词的否定形式用作意外话语标记的例句。前文已经指出,反预期是产生意外性认识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源头。“不料”“不想”本身就意味着反预期,已经具备触发意外意义的语义基础,比较容易向意外话语标记来演化;而“不知道”“不晓得”显然不具备触发意外意义的语义基础,单靠其自身难以表达出意外意义,因此不容易演变成意外话语标记。

D.“小心”类警醒义动词的否定形式。这类形式的意外话语标记主要有: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一不留意、一不留心、一不当心。(胡承佼,2017)例如:

(33)那时的高考没有扩招,所以穷人的孩子中个举不太容易。时间长了容易出现两个偏差:一,终身参加高考,中了,导致精神分裂,比如范进……(端木赐香《糊涂谈史》)

(34)姜云涛心中暗暗有些感慨,儿子到底是长大了,就连孙子都帮他生了下来。(开荒《八荒诛魔录》)

“小心”类警醒义动词本来是用于警示或提醒,藉以避免产生某种消极后果,因此“一不小心”等“小心”类警醒义动词的否定形式通常都后接一个消极性的事件、命题,表明由于“不警醒”从而出现不利的消极事态。当这种搭配模式被改变,其后接一个积极性的事件、命题时,此种有利的积极事态就会与否定警醒义的常规语义背景形成矛盾,违背人们的认知常态。由此,意外作为主观上的认识意义便得以自然浮现出来。其触发过程可以推导如下:基于常理——“不小心”,则会引发消极事态;观察事实——虽然“不小心”,却出现反向的积极事态;形成认识——该积极事态的出现是突变性的意外。受类推机制影响,随着“一不小心”等否定形式后接积极性的事件、命题逐渐成为惯常性用法,“一不小心”等否定形式开始丧失否定意义,吸收语境中浮现的意外性认识意义,由表达真实否定的概念性成分发展为表达说话人强烈主观认识的功能性成分。此时“一不小心”等否定形式业已“从表达命题转变为表达情感”(Traugott,1995:48),说话人只要觉得某个事件、命题的出现令其感到意外,往往便可以在其前面加上“一不小心”等否定形式来表现,并不考虑该事件、命题是否与“一不小心”等否定形式原本的概念意义有关。例如:

(35)因为工作忙,她没时间“倒腾”房产,几个月前本想出手杭州的房子,结果发现G20之后,杭州的房价又涨了;她在上海的房产也是,,涨了好几百万。(中国经济网《中产阶级的焦虑:除了买房还能买点啥》2016年10月10日)

例(35)中,“在上海的房产涨了好几百万”这一事件、命题的出现实际上同说话人“留神”或“不留神”并无多大关系。说话人使用“一不留神”,只是因为房价上涨得如此之快令其感到意外。这种状况下的“一不小心”等否定形式,已经可以视为意外话语标记。其在句法上具有非强制性,也不充当任何句法成分,有无不影响语句的语法合法性;在语义上具有非真值条件性,有无只影响意外意义的传达、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条件;在语音上具有可识别性,往往伴有较明显的语音停顿。

3.4 依托具体构式

现代汉语里一些构式具有意外构式义,借助这些具体构式同样可以表现意外范畴。按Goldberg(2006),构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语素、词、习语(包括成句习语)、格式。这里所谈的具体构式指最后一种类型,即表达格式。每个构式都是独立的形式与意义的配对,限于篇幅,我们选取两个以往不太关注的构式来加以简单分析。

A.构式“这一V不要紧,S”。这一构式中,某一事态“S”受行为“V”触发,紧随行为“V”之后相继出现。例如:

(36)口中惊“啊”一声,慌忙抱住马颈,两腿紧紧一夹。,那马一声!(东方玉《北山惊龙》)

(37)没等我装盘找到位置,儿子就挑了个最大的鸡腿开啃了。。(《都市快讯》2003年3月5日)

这一构式的意外构式义是如何产生的?根源在于:说话人对行为“V”的心理评估与事态“S”给予说话人的心理冲击在程度上存在极大偏差,故此使得说话人产生意外性认识和感受。具体来说就是,说话人对行为“V”的心理评估是低程度的——认为“不要紧”“不会触发什么严重状况”,但紧随“V”之后的事态“S”却让说话人产生了“很要紧”、“很严重”这类高程度的心理冲击,即在说话人看来不要紧的行为“V”却触发了让说话人认为很要紧的事态“S”,这令说话人不备,感到很意外。结合例(36)和例(37)来看,说话人在心理上原本以为“夹下马”“啃个鸡腿”没什么大不了,但由之触发的后续事态却让说话人觉得很严重——“马突然飞速向前冲”“一口气吃了十来个鸡腿”,所以说话人很意外。行为“V”在心理评估上的低程度性主要由构件“不要紧”提供,其实质上是情态性成分,用来说明说话人对于“V”的评判。事态“S”在心理冲击上的高程度性则大多是根据说话人的社会知识或上下文知识来获得理解。例如:

 

(39)王书记肚子很大,搂着一个也很年轻的女人,正在舞池里跳舞,两个人都搂抱得很紧,跳一跳两只脑袋就聚到了一起,很快变成了一个脑袋。(刘君《反贪局在行动》)

例(38)中,事态“S”的高程度性可由说话人的社会知识获取。例(39)中,事态“S”的高程度性则通过下文的具体描述得以呈现。

与“这一V不要紧,S”相近的还有“这一V没关系,S”,两者可以一并看待。“没关系”同“不要紧”一样,也是情态性成分,用以表明说话人对行为“V”的心理评估是低程性的。例如: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构式里的“不要紧”“没关系”往往还可以同“不得了”互换,且不影响意外语义的表达。比较:

(41)a在李仙熙不敌中国台北选手许芷菱后,韩国全体队员竟静坐在场中抗议。”。(《厦门商报》1998年12月12日)

b在李仙熙不敌中国台北选手许芷菱后,韩国全体队员竟静坐在场中抗议。这一坐不要紧,反倒拽出更大的“黑手”。

“不得了”表现高程度性评判,与“不要紧”“没关系”刚好相反,何以能够互换?原因是这两类成分的评述对象并不相同:“不要紧”“没关系”着眼于行为“V”,言其低程度性;“不得了”则着眼于事态“S”,言其高程度性。这实质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利用“不要紧”“没关系”言及“V”低程度性,可以形成其同事态“S”的矛盾冲突,产生意外性认识;利用“不得了”言及“S”高程度性,也可以形成其同行为“V”的矛盾冲突,产生意外性认识。言谈中,用“不要紧”“没关系”还是用“不得了”不影响说话人在心理认识上对于行为“V”与事态“S”存在程度方面的矛盾冲突的既有判定。这只是说话人言语表达策略上的选择,对于由行为“V”而导致事态“S”这样一种使得说话人感到意外的状况并无根本影响。换言之,此时的意外语义是基于整个构式得以表达并获得理解,而非由构式中的某个单一构件成分提供。即,“不要紧”“没关系”“不得了”能够强化意外表达,但意外语义并非由这些成分提供,而是源于说话人对于行为“V”导致事态“S”这一事件关系的意外性认识。

B.构式“不V不V又/还S”。这一构式中,“不V”是引述性成分,表示某个言谈对象之前所说的或所想的内容;“不V不V”是对“不V”的拷贝,目的在于对所引述的内容进行强调;“S”是继言谈对象声称或心想“不V”之后出现的新事态。从语料看,言谈对象可以是说话人自己,可以是受话人,还可以是第三方。例如:

(42)我家老太对展销兴趣也大,去年的山货没吃完,今年又进了不少。(新浪博客《去了趟国展中心》2011年3月19日)

(43)十月份开始就没啥兴趣写诗词了,当时弄了个集子,以为今年不会写了。哪知不写自己都吓了一跳。

(百度贴吧2013年12月28日)

例(42)“不买不买”引述的是第三方“我家老太”之前所说的内容,例(43)“不写不写”引述的是说话人自己之前所想的内容。

有时候,“不V不V”的前面会有“说”“说是”“想着”等引导语,用以突出“不V”的引述性。例如:

 

该构式的意外构式义源于言谈对象在言行表现上前后不一致,其前时之所言、所想与其后时之行为、举动存在很明显的矛盾。即,根据引述性成分,言谈对象肯定是“不V”,根据实际出现的新事态“S”,言谈对象却仍在“V”,从而引发意外性认识和感受。看例(42)和例(43),“我家老太”之前声称“不买”,之后实际出现的事态却是“买了一堆”;“我”之前心想“不写”,之后实际出现的事态则是“写了那么多”,上述矛盾就极易导致意外意义的产生。最后需要指出,上面三个例子中言谈对象的言行矛盾是基于“不V”与“V”的直接对立:不买——买、不写——写、不吃——吃,而实际上与“不V”对立的“V”也可能隐含在事态“S”中,这并不影响意外构式义的表达。例如:

(45)室友最近迷上了一款手游,

(百度贴吧2007年8月6日)

例(45)中,与“不玩”对立的“玩”隐含在事态“昨晚居然还是熬了个通宵”中,“熬了个通宵”指玩了很长时间。言谈对象“室友”之前声称“不玩”,现在的事实却是通宵玩,这让说话人觉得意外,所以才会用“居然”来对此加以评价。

4.结语

意外范畴虽然在概念上同示证范畴、情态范畴、反预期范畴以及语气范畴存在一定纠葛,但这些纠葛通过细致辨析能够加以厘清,意外范畴应看成是语言中的一个独立的语法范畴。意外范畴具有跨语言性,但其实现形式在不同语言中又各具特点。具体到现代汉语,意外范畴比较典型且常见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四种:附加特定语气、选取评注性副词、采用话语标记以及依托具体构式。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在辨析相关概念纠葛的基础上,试图对现代汉语意外范畴的实现形式加以整体爬梳,藉以初步明确现代汉语究竟是如何实现该范畴的。不难看出,汉语意外语义的表达手段非常丰富,且涉及多个层次,比较复杂。正因如此,有很多问题受篇幅所限我们只做了简要说明,未予充分探讨,比如语调疑问句为何能表达意外、不同意外义评注副词在运用上有怎样的细微差异、各类意外话语标记的形成历程到底如何、意外义构式还是反预期义构式要怎样来判断、某些表现意外语义的多功能性成分或结构应怎么认识和定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今后对现代汉语意外范畴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和更精微的个案剖析。

[参考文献]

陈振宇,杜克华 2015 意外范畴:关于感叹、疑问、否定之间的语用迁移的研究[J].当代修辞学(5).//Chen Zhenyu&Du Kehua 2015 Mirativity category:A study on pragmatic transformations among exclamation,interrogation,and negation[J].Contemporary Rhetoric(5).

董秀芳 2007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1).//Dong Xiufang 2007 Lexica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discourse markers[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1).

胡承佼 2016a“倒好”的话语标记倾向及其具体表现[J].语言教学与研究(1).//Hu Chengjiao 2016a Daohao used as a discourse marker:Its tendency and concrete manifestation[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1).

—— 2016b“至于”反问句考察[J].语言科学(4).//Hu Chengjiao 2016b A study on therhetorical ques⁃tion marked by“zhiyu”[J].Linguistic Sciences(4).

—— 2017 含警醒义成分的“一不X”的功能表现及发展动因[J].语文研究(4).//Hu Chengjiao 2017 The function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yi bu X”structure containing warning compo⁃nent[J].Linguistic Research(4).

胡德明 2009“谁让”问句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Hu Deming 2009 A study of shéi ràng questions in Chinese[J].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2).

—— 2011 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3).//Hu Deming 2011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investigations of the discourse marker sheizhi(谁知)[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1).

力提甫·托乎提 2012 现代维吾尔语参考语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Li Tipu·Tuo Huti 2012 A Reference Grammar of Modern Uyghur[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366.

刘 焱,黄丹丹 2015 反预期话语标记“怎么”[J].语言科学(2).//Liu Yan&Huang Dandan 2015 The counter-expectation discourse marker zenme[J].Lin⁃guistic Sciences(2).

刘月华,潘文娱,故2002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Liu Yuehua,Pan Wenyu&Gu Wei 2002 A Practical Grammar of Modern Chinese[M].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787-788.

马 真 1983 说“反而”[J].中国语文(3).//Ma Zhen 1983 On Faner[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3).

彭利贞 2007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eng Lizhen 2007 Modality in Mod⁃ern Chinese[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41.

强星娜 2017 意外范畴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6).//Qiang Xingna 2017 A review on the category of mirativity[J].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 Studies(6).

邵敬敏 2008“连A也/都B”框式结构及其框式化特点[J].语言科学(4).//Shao Jingmin 2008 The“lian(连)A ye/dou(也/都)B”discontinous construction and itsgrammaticalization[J].Linguistic Sciences(4).

邵明园 2014 安多藏语阿柔话的示证范畴[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Shao Mingyuan 2014 Evidenti⁃ality in A-rig Dialect of A-mdo Tibetan[D].Ph.D.Dissertation of Nankai University.

沈家煊 2008“移位”还是“移情”——析“他是去年生的孩子”[J].中国语文(5).//Shen Jiaxuan 2008 Moving what?On emotional movement in ta shi qunian sheng de haizi[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5).

陶 寰,李佳樑 2009 方言与修辞的研究接面——兼论上海话“伊讲”的修辞动因[J].修辞学习(3).//Tao Huan&Li Jialiang 2009 The interface between dia⁃lect and rhetoric:The rhetoric motivations for using She/He Says in Shanghai dialect[J].Rhetoric Learning(3).

万光荣 2017 惊讶范畴:类型学研究的新领域[J].语言科学(6).//Wan Guangrong 2017 Mirativity:A new category in typological study[J].Linguistic Scienc⁃es(6).

王 健 2013 一些南方方言中来自言说动词的意外范畴标记[J].方言(2).//Wang Jian 2013 From SAY⁃verbstomirativity markers[J].Dialect(2).

袁毓林 2008 反预期、递进关系和语用尺度的类型——“甚至”和“反而”的语义功能比较[J].当代语言学(2).//Yuan Yulin 2008 Counter-expectation,additive relation and the types of pragmatic scale:The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shen⁃zhiand faner[J].Contemporary Linguistics(2).

张谊生 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Zhang Yisheng 2000 Adverbs in Modern Chi⁃nese[M].Shanghai:Xuelin Press:18.

—— 2015 从情状描摹到情态评注:副词“生生”再虚 化 研 究[J].语 言 研 究(3).//Zhang Yisheng 2015 From the describing situation to the expressing modal:On re-grammaticalizational analysis of adverb shengsheng(生生)[J].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3).

宗守云 2015 晋方言情态动词“待”及其否定关联和意外性质[J].中国语文(4).//Zong Shouyun 2015 Negativity and mirativity:A case study of dai(待)as an auxiliary in Jin dialects[J].Stud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4).

Aikhenvald,A.Y. 2004 Evidential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90-115.

—— 2012 The essence of mirativity[J].Linguistic Typology 16(3):435-485.

Chafe,W.L.&J.Nichols(eds.) 1986 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C].Norwood,NJ:Ablex:261-272.

Chang,M.-H. 1998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Taiwan⁃ese kong in relation to its grammaticalization[A].In S.-F.Huang(ed.),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s in Taiwan[C].Taipei:The Crane Publishing Co.,Ltd:111-127.

Chappell,H. 2008 Variation i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omplementizers from verba dicendi in Sinitic lan⁃guages[J].Linguistic Typology 12(1):45-98.

DeLancey,S. 1997 Mirativity:The grammatical mark⁃ing of unexpected information[J].Linguistic Typology 1(1):33-52.

—— 2001 The mirative and evidential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33(3):369-382.

—— 2012 Still mirative after all these years[J].Lin⁃guistic Typology 16(3):529-564.

Dickinson,C. 2000 Mirativity in Tsafiki[J].Studies in Language24(2):379-421.

Goldberg,A.E. 2006 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6-44.

Grunow-Hårsta,K.A. 2007 Evidentiality and mirativity in Magar[J].Linguistics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30(2):151-194.

Hein,V.2007 Themirative and its interplay with eviden⁃tiality in the Tibetan dialect of Tabo(Spiti)[J].Lin⁃guistics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30(2):195-214.

Heine,B.&T.Kuteva 2012 Word Lexicon of Gramm⁃maticalization[M].龙海平,谷 峰,肖小平(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Heine,B.&T.Kuteva 2012 Word Lexicon of Grammmaticalization[M].Long Haiping,Gu Feng&Xiao Xiaoping(tran.),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88.

Hengeveld,K.&H.Olbertz 2012 Didn't you know?Mi⁃rativity does exist![J].Linguistic Typology 16(3):487-503.

Hill,N.W. 2012 “Mirativity”does not exist:hdug in“Lhasa”Tibetan and other suspects[J].Linguistic Ty⁃pology 16(3):389-433.

Lazard,G. 1999 Mirativity,evidentiality,mediativity,or other?[J].Linguistic Typology 3(1):91-109.

Matthews,S. 1998 Evidentiality and mirativity in Can⁃tonese:wo5,wo4,wo3![A].In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C].Taipei:Academia Sini⁃ca Publishers:325-334.

Molochieva,Z.2010 Tense,Aspect,and Mood in Chech⁃en[D].Ph.D.Dissertation of Leipzig University:218.

Palmer,F.R. 1986 Mood and Modalit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

Payne,T.E. 2011 Describing Morphosyntax[M]. 方梅(导读),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Payne,T.E.2011 Describing Morphosyntax[M].Fangmei(in⁃tro.),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1-11.

Peterson,T. 2013 Rethinking mirativity:The expression and implication of surprise[OL].http://semantic-sar⁃chive.net/Archive/2FkYTg4O/Rethinking_Mirativity.pdf.

—— 2015 Mirativity as surprise:evidentiality,infor⁃mation,and deixi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45(6):1327-1357.

Sigorskiy,A. 2010 Evidentiality,inferentiality,and mi⁃rativity in the modern Hindi[J].Lingua Posnaniensis 52(1):71-80.

So,Y.K.&K.Aleksova 2003 Mirativity in Korean and Bulgarian[A].In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e 3th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of KACEES[C].So⁃fia:Sofia University Publishers:1-9.

Traugott,E.C. 1995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A].In Dieter,S.&S.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1-54.

—— 1999 The rhetoric of counter-expectation in se⁃mantic change:A study in subjectification[A].In An⁃dreas,B.&P.Koch(eds.),Historical Semantics and Cognition[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77-196.

Watters,D.E. 2002 A grammar of Kha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84-297.

You,E.J. 2013 Syntactic analysis of Spanish mirativity construction[J].Studies in Modern Grammar 75(12):101-121.

 
胡承佼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8年第01期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