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保险精准扶贫之“兰考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全球性问题。国内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但是缺少对保险精准扶贫的梳理和研究。保险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保险精准扶贫研究是适应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新形势的现实需要,因而本文关于保险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5年底至今,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农险”)联合兰考县政府开展了“脱贫路上零风险”到“小康路上有保障”的保险扶贫试点项目,从最初的试点先行到完善升级,再到复制推广,创造了一些有益经验,取得了较好成效,亟待总结兰考县保险精准扶贫经验、解剖问题并就如何完善和复制推广形成政策建议。

一、保险精准扶贫之“兰考模式”的实践和核心思想

兰考县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辖内8个乡、5个镇、3个街道,450个行政村(社区),地域面积1116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万人,占74.7%。兰考县是河南省31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也是河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4年6月,兰考县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全县共识别出贫困村115个,占总村落的25.6%;2.3万户贫困人口7.7万人,占总人口的9.3%。

(一)“兰考模式”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疾病、灾害、意外伤害是致使兰考县群众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无产业支撑、无稳定收入又是群众难以致富的症结所在。综合这两方面的情况,中原农险与兰考县政府最终制定了一揽子保险扶贫方案,致力于服务全县贫困户、脱贫不稳定人群及参与扶贫的地方龙头企业等,由兰考县政府扶贫基金投入近1000万元保费,中央、省、县财政补贴260余万元保费,重点推动15种保险,为服务对象提供84亿元保险保障,建立多方统筹,整县推进的扶贫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1.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兰考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15年城镇化率仅3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2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521元《兰考县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户对农业生产收入的依赖性很强,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尤为重要。2016年初启动“脱贫路上零风险”项目后,中原农险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结构开展了因地制宜的扶贫保险模式,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花生六大类140万亩主要农作物为主,积极推进农业保险的应保尽保,贫困户的保费由县扶贫办全额支持。同时开展了小麦、玉米等(高保障)中央政策补贴的农业保险险种,为规模种植户提供投保选择;随后启动农产品价格指数等高保障保险试点,由最初的“保成本”向“保收入”的方向转变,强化对农业增产增收的保障。

2.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优惠费率

2015年兰考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12.73亿元,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高达43.86亿元(包括农林水务、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支出),地方财政的压力很大,大部分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实现扶贫的“精准性”和“特惠性”,中原农险降低兰考县扶贫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使其低于行业基准费率的水平,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保费补贴压力和广大贫困户的缴费压力。相较于其他纯商业性质的保险产品(如意外险),兰考县扶贫保险产品的整体费率降低约30%,为79万贫困人口提供了491亿元保险保障。

“戴威是ofo存在的前提。如果换了别人,这个项目可能根本起不来。早期投资人都是因为看好他才投资的。”Raven说,戴威在ofo还是非常受员工爱戴和尊敬的。

《琵琶记》采取了双线结构,其中一条线以蔡伯喈为中心人物,另一条线以赵五娘为中心人物,两条线索递进互动。在以赵五娘为中心人物的这条线上,赵五娘作为行动主体,其客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与新婚的丈夫蔡伯喈厮守,第二是侍奉年老的公婆。《高堂称寿》中,赵五娘的唱词“惟愿取偕老夫妻,长侍奉暮年姑舅”⑤正是她美好愿望的概括。

3.为产业发展提供增信服务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可以保证24 V直流电机和30 V直流电机稳定工作,工作效率可达94%~95%,运行效果良好。

兰考县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高,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项目带动作用不明显,就业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居民的收入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产扶贫只能解决农民温饱等基本问题,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兰考县的贫困现状,还要依赖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才能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

现阶段,城市发展日益加快,风景园林工程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就企业而言,成本的控制管理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措施。所以把风景园林景观工程低成本控制做好,有利于企业信誉度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民创业和产业发展存在缺少资金、融资难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户及扶贫产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限制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农村的“五权二指标”要素不能充分流转和变现,这些要素很难充分利用,也无法顺利获取金融资源[1]。为了缓解该问题,积极服务产业扶贫,兰考县建立了由政府补贴、银行贷款、保险保证的“政、银、保”三方合作机制,后来拓展为“政、银、保、担”四位一体模式(见图1),再到“政、银、保、担、投”五位一体联动机制。凡是农户、农业合作社及脱贫龙头企业发展生产需要贷款而资信不足的,由政府进行保费补贴,贷款人向中原农险投保农业贷款保证保险,即可比较便利地获得银行贷款,从而可以继续或扩大生产规模,进而促进产业发展。农业贷款保证保险不仅有效解决了贷款主体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与担保不足的问题,而且构建了“分段分担”的新型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即把不良贷款划分为“2%以下、2%—5%、5%—10%、10%以上”四段,不同区间银行、保险、担保、政府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坚持“共同参与、利责对等”的分散风险原则,以此加强融资支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图1 兰考县“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

4.为群众健康提供保险扶贫

中原农险实施的“兰考模式”一揽子保险扶贫项目,综合赔付率高达94.97%,加上项目的投入费用,该项目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在为农民创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农业贷款保证保险的推进中,对农业贷款保证保险赔付率100%—150%(含)的,河南省省财政给予50%的补贴;超过150%的部分,省财政给予80%的补贴,直到省财政当年安排的保费补贴资金用完为止河南省财政厅对中原农险《关于报备创新性农业保险产品的请示》的批复(豫财金〔2015〕18号)。。兰考县经济发展落后,财力单薄,因扶贫资金有限,信用贷风险补偿基金难以对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跟进投入形成有效支撑,导致对保险扶贫亏损和超额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因此当前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乏全面有效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保险公司面临着到期贷款违约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保险公司扶贫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同时也使得信贷资金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还有AP爱彼、宝珀、欧米茄等品牌还推出过以钽金属为表壳的表款。钽(Tantalum)化学元素符号为Ta,价格大约每克3-4元人民币,比银略便宜一些,也属于稀有过渡金属,钽高密度坚硬金属,具高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钽能抵抗酸的腐蚀,它在150°C以下甚至能够抵抗王水的侵蚀。这种金属作表壳完全就是副业,主要使用在武器和工业领域,例如钽制作穿甲弹内层可以大大提升锥形装药的装甲穿透能力。钽可以抵御生物体液的侵蚀,又不会刺激组织,所以被广泛用来制造手术工具和植入体。例如,钽可以直接与硬组织成键,因此不少骨骼植入物都有多孔钽涂层。

5.提供保险救灾扶贫

兰考县近年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蔬菜种植和养鸭属于重点扶持的脱贫产业。特色农业的投入较大、经营成本较高,面临的风险损失也相应较大。2017年5月,中原农险为调动农户创业致富的积极性,将农业生产设施纳入了保险保障范围,承保温室蔬菜大棚5400余亩、畜牧养殖大棚1700余座,提供风险保障高达40亿元,为当地1700余户农民提供生产保障。此外,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的方式,为当地2.3万户农村贫困户投保了住房保险,每户保额高达5万元。这些保险的推行,充分保障了贫困户的生产和财产安全,解除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创业。

基层队伍的建设能合理地配置参与扶贫的专职人员,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为保险扶贫提供组织保障。2014年,兰考县成立了驻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分包乡镇(街道)、科级干部当队长、科级后备干部当队员的驻村帮扶机制。2016年,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台账销号,建立“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责任压力传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3]。而且,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扶贫办、财政局、银行和保险公司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金融扶贫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协调推进金融扶贫政策的落实。中原农险成立了保险扶贫事业委员会,建立县域三级保险服务网络体系(见图2),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扶贫工作领导组织,并建立上下联动、考评考核工作机制。基层扶贫队伍的建设保障了政策的落实和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兰考模式”的特点

保险精准扶贫之“兰考模式”构筑了以农业保险为核心,民生保险、产业保险、融资(贷款担保)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保险扶贫保障网,初步形成了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保险精准扶贫样本,也成了河南省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典范。

1.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在对礼仪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课堂讲授时,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礼仪内涵”的教学过程中,先利用一些礼仪知识自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讨论,然后老师对错误观点进行纠正,并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讲出其中缘由,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

“兰考模式”的保费补贴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扶贫基金(包括兰考县级信用贷风险补偿基金)、中央、省、县各级财政补贴,通过政府保费补贴、优惠费率、贴息和担保等多种方式,引导和鼓励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向贫困群体或脱贫企业提供保险、小额信贷服务,实现扶贫资金的集中使用、财政资金的金融性使用。

2.覆盖群体相对全面

“兰考模式”起初仅围绕贫困人口展开,随着项目的深入推动和创新,覆盖范围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扩展到一般农户,再到农业合作社和脱贫企业,最后覆盖全县农户和企业,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致富,体现保险扶贫与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3.风险保障相对广泛

“兰考模式”通过提供一揽子保险产品:农业保险(原来的政策性保险+特色农业的日光温室、鸭棚等现代设施农业财产险+贫困户居住房屋及附属设施投保住房保险+农户、农业合作社及脱贫企业信贷保证保险)+疾病、意外伤害险,为贫困户构筑了全面的风险保障。2017年兰考、光山、封丘等实现种植保险和扶贫险项目(主要涵盖农业设施、农村住房、公众责任险、贫困人群意外伤害和短期健康保险)全部落地。

4.基层队伍的高效协力

“兰考模式”是属于政府主导的保险扶贫模式。为构建金融支农模式,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参与主体包括扶贫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基层扶贫队伍、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贫困户和贷款主体,积极调动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发挥各自的职责和作用。通过人财物技术整合,最终实现财政和金融的互联互动、行政和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

(三)“兰考模式”的核心思想

保险扶贫是金融扶贫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扶危济困解民生所愿,也是政府转变职能之举,还是体现其行业职责所在。从“兰考模式”的做法和特点归纳总结,“兰考模式”属于政府主导的保险扶贫模式,采取“多方统筹、整县推进”的“政府+保险”合作方式,为所有贫困及脱贫不稳定人群提供一揽子保险服务;并逐步向保险扶贫、产业扶贫模式结合过渡,把贫困地区的保险保障、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扶贫脱贫落实到金融保险支持产业发展上,实现从向贫困地区“输血”到帮助贫困地区“输血”+“造血”的转变。

“兰考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摆脱传统的、粗放的、单一的、“漫灌式”“输血式”的政府财政拨款扶贫手段,探索利用新型的、精准的、多元的“点对点”“输血+造血式”的“财政补贴+担保+……”和市场化的保险机制相融合的方式扶贫,以“政府+保险”的扶贫方式,借助保险机制整合扶贫资金,以财政杠杆撬动市场主体参与,有效地防范和减轻致贫和返贫风险,在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基础上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保险精准扶贫之“兰考模式”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兰考模式”作为保险业参与扶贫项目的典范,其经验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复制推广。

(一)“兰考模式”的经验

1.政策的强力支持

保险扶贫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便是政策的支持。贫困人口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要提升保险扶贫项目的保障范围和程度,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推动,才能最终引导各方资源参与扶贫。基于兰考县的独特优势和政治责任,中央和河南省委高度重视兰考县的脱贫工作。2009—2014年间,习近平总书记曾3次视察兰考县并做出重要指示。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6年3—5月,央行、保监会等联合其他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作为我国保险扶贫最重要的文件,对保险扶贫的政策做出了导向性安排。2014年起,兰考县委、县政府制定并出台扶贫攻坚规划和一系列实施意见文件。2016年12月底,《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兰考县正式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保险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参与扶贫开发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社会责任担当,同时也是开拓新业务领域的机遇。“兰考模式”正是落实一系列扶贫政策、践行“普惠金融”的政策产物。

2.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为保险扶贫提供了强力支持,同时也是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兰考模式”启动之初,兰考县政府扶贫基金和中央、省、县财政共投入1260余万元保费,为全县贫困户、脱贫不稳定人群及参与扶贫的地方龙头企业购买一揽子生产生活保险保障,开创了全国首个整县扶贫上保险的先河。2015年以来,兰考县先后形成“政、银、保”三位一体、“政、银、保、担”四位一体、“政、银、保、担、投”五位一体联动支农机制。县政府拿出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金,银行在风险补偿金10倍额度内,按基准利率发放贷款给贷款主体(扶贫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和创业贫困户),县财政提供贷款贴息;保险公司提供信贷保证保险;省财政对贷款主体提供保费补贴《兰考县“四位一体”金融扶贫实施办法》(兰政文〔2016〕24号)。。省、县财政部门将本级保费补贴资金足额纳入年初财政预算,并及时予以审核拨付,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户和脱贫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和扶贫资金,多方位为扶贫工作的顺利运行提供财力支持。目前兰考县已逐渐探索形成了“一平台四体系”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即通过创新开发普惠金融一网通平台、建设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体系、风险防控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以点带面,推动推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2]

3.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

保险公司的参与是“兰考模式”的一大法宝。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给付),派生职能包括防灾减损和资金融通,这些职能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天然契合。中原农险积极精准对接贫困户的保险需求,创新保险扶贫体制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保险支撑,也为保险公司参与扶贫项目做出了表率。

首先,中原农险作为区域性法人机构,具有财产保险全牌照和自主研发新产品的优势,经营自主权和市场策略灵活,能够因地制宜提供差异化的保险方案。

其次,中原农险作为地方国有企业,以服务全省经济发展为己任,对全省脱贫攻坚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扶贫业务上不以商业利益为目标,主动为政府分忧担责,敢于承担风险。在河南省率先形成扶贫模式,全面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保监会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肯定。

4.参与主体相对多元

  

图2 中原农险县域三级保险服务网络体系

“兰考模式”实施的一年内,共计出险次数573起,理赔金额高达814万元。此外,通过保险扶贫为贫困户、扶贫企业等提供了共计4300万元的低成本融资,带动了当地857户贫困户共计2571人走上了脱贫的道路郭戈.“兰考模式”为奔小康提供风险保障[EB/OL].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06/20/content_157023.htm,2017-06-20.。保险保障成本和融资成本的降低主要来源于两部分:一是财政贴息;二是金融机构降低利率,涉农贷款融资成本从10%左右降低为4.65%。2017年7月,中原农险在“兰考模式”的“保险+扶贫”基础上又推出了“保险+就业”的新扶贫模式,为贫困人口提供保险协办等岗位,带动就业脱贫。总体来说,“兰考模式”在改善保险(金融)服务覆盖面、服务可得性、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和成长性。

(二)“兰考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兰考模式”在先前的工作中已经初见成效,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但是在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从“兰考模式”现存问题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1.“兰考模式”的现存问题

(1)保险扶贫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够健全。

甘犁(2013)调查显示,如果用金融知识指数来衡量,我国农村家庭金融知识水平异常缺乏,指数仅为30,低于城市家庭的51,而很多发达国家接近80[4]。贫困户习惯享受以往的财政救济式补贴,仍存在“等、靠、要”的想法,认为扶贫贷款与扶贫款相同,均是无偿使用且无须归还,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素养不高。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调查可知,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中有42%是因病致贫,居于“五大致贫因素”的首位。2016年,兰考县和中原农险合作实施了健康扶贫项目。由财政提供45元/人的保费补贴,对“下至一岁,上至百岁”的贫困户、残疾人群及脱贫不稳定人群投保了4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和意外伤害医疗保险。2017年,中原农险在“脱贫路上有风险”项目基础上,探索出“小康路上有保障”的升级模式,将健康扶贫项目扩展为兰考全县70万人口提供普惠意外险及短期健康险。在推广“兰考模式”的过程中,中原农险因地制宜,设计“补充保”“普惠保”和“兜底保”三层级方案,有效缓解了普通人群的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减轻了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兜底了特困人群的大病医疗费用。健康保险扶贫项目扩大了扶贫救助资金的保障效应,提升了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贫困户的医疗保障水平,化解了致贫返贫的主要风险,逐渐形成充分利用保险保障机制来进行健康扶贫的新方式。

(2)保险扶贫政策配套支撑措施不够明确。

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财政厅出台了一系列保险扶贫的政策,但由于在微观业务层面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精准识别、精准授信、精准信贷、贴息政策限制等相关品种设计、流程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有效支撑,导致这些扶贫政策难以实施。

一是高度重视保险机制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地方政府应将其纳入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与其他政策工具相互协调,引导干部群众自发运用保险这一市场化的工具助推脱贫致富。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五个专项工作方案,均明确提出发挥中原农险的作用。但在落实过程中,仍存在政策不稳定、配套政策不能及时出台等情况。

比如,贷款保证保险支持政策发生变化,对贷款对象限制过死,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育肥猪保费补贴政策大幅度调整,肉牛、肉羊、设施农业、果蔬等补贴政策不明确,导致相关试点难于开展。

近年来,兰考县泡桐特色加工业、养鸭、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对农业经济、农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中原农险针对兰考县特色产业也开发设计了相应的险种,但因无法得到保费补贴等财税优惠政策其良性发展受阻。

基于此,本文选取东三省及西南地区部分省市A股上市公司2014~2015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影响企业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相关因素。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创新性地提出了系统风险这一因素对研发支出的影响,同时为了检验不同行业不同因素对资本化的影响程度,将企业行业类别分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对比分析不同企业环境下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不同结果,为客观观察企业会计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3)保险扶贫的协调沟通机制不够稳定。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金融办负责统筹规划保险工作,财政局掌握保险扶贫活动的资金,扶贫办负责具体的扶贫分配工作。这些部门有着不同的责任和目标,均是相对独立的开展扶贫工作,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可能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样往往会产生服务空白,最终使得保险扶贫的效果大打折扣[5]

此外,如果各方目标和利益不一致,可能会产生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分离,阻碍了贫困户获得便利、可持续的保险服务。

当前,政府、银行、保险公司和贫困户等参与主体的沟通机制不协调是保险扶贫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1.3.1 疗效标准 治疗后,肿瘤病灶消失,维持时间在4周以上即为完全缓解。肿瘤病灶长径总和缩小≥30%,维持时间在4周以上即为部分缓解。肿瘤病灶长径总和缩小但未达部分缓解或有增加但未达恶化,维持时间在4周以上即为稳定。肿瘤病灶长径总和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维持时间在4周以上即为恶化。

首先,政府和商业银行“缺位”与“错位”、“权力寻租”与“资金空转”现象较为突出,使得扶贫资金的边际效益递减,规模效益下降[6]

其次,政府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尚未形成完善的分工执行机制,可能会影响金融资源的分配及流通。

再次,政府同贫困户之间沟通不顺畅,保险公司和农户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总体规划和健全的协调沟通机制,才能保障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行。

“兰考模式”推进过程中,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加强机制和产品创新,将保险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结合起来,实现了脱贫、巩固到致富的不断升级。贫困地区产业的自发选择和必要的引导和培育是产业扶贫模式推广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谨防出现产业扶贫运动式发展。

兰考县保险扶贫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足,瞄准精度不够,影响了保险扶贫绩效的进一步提升。种植业仅开展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保险,养殖业保险仅有能繁母猪、育肥猪等险种,尚未开展林业保险,保险险种单一。而且扶贫保险保障额度不高。虽然在试点中提供了河南省玉米、小麦种植保险(A款),保险额度分别大幅上涨至700元/亩、800元/亩。但投保人仅限于从事玉米、小麦种植且种植面积达到100亩(含)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再者,保险服务能力不强。承保难以到村到户到人;赔案总周期较长,不利于受灾农户及时恢复生产等问题依然存在。

解析:BaCl2溶液与K2CO3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BaCl2溶液与KHCO3不反应,A项错误;氢氧化钙与K2CO3和KHCO3都能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不能够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鉴别,B项正确;KHCO3与盐酸反应速率快,同浓度的稀盐酸能用氢氧化钙来鉴别K2CO3和KHCO3,C项错误;KHCO3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能鉴别K2CO3和KHCO3,D项错误。

此外,由于贫困县农业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等详细数据缺乏,保险行业基础数据质量也有待提高,难以充分发挥通过挖掘大数据助力保险精准扶贫的效果。

2.“兰考模式”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投入的资金是否充足。

季经理的办公室布置得很豪华。栗壳色的高级木地板,实木家具的文件柜,一张大班台足有半张双人床大,皮转椅的椅背高过头顶。他请我们在长沙发上落座,笑嘻嘻地问白丽筠,什么风把你吹来啦?

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扶贫资金是否能覆盖贫困户尤为重要。绝大多数的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产业潜力不足,农民特别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绝大多数财政资金依赖于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因此会出现巨额财政补贴需求同薄弱的财政收入间的矛盾,地方政府面临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此外,贫困地区由于资信不足、发展落后等问题,可能会出现较高的不良贷款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需要政府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的参与。因此,政府投入资金的充足与否成为“兰考模式”推广的一大问题。

(2)产业扶贫模式是否稳定。

(4)保险扶贫的风险保障作用不够充分。

比如,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是否基于本身独特的禀赋优势内生的产业,或围绕所在地区支柱产业集群配套的产业,能够吸引资本、技术和企业、人口等聚集起来并逐步发展壮大,企业能否达到覆盖当地有生产能力的所有贫困户的规模及数目;贫困户的能力能否完成企业的工作;在龙头企业可持续运行的前提下,能否保证其所联系的贫困户都有较满意的收入。

式中,l=2NΔfR0/c+kN,k∈Z时,|X(l)|取得最大值,则目标距离R0=c(l-kN)/2NΔf,不模糊距离为c/2Δf,距离分辨率为c/2NΔf。随着k取值不同,IDFT结果以N个距离单元为周期进行延拓,使距离像距离测量值模糊,这遵循了IDFT变换的周期性质。距离像模糊问题可通过文献[5]提出的解模糊算法解决。式(2)中回波序列相位可分解为

(3)保险公司财务是否可持续性。

“兰考模式”中一揽子保险综合赔付率达94.97%,特色种植养殖业保险赔付率普遍100%以上。特别是贷款保证保险,目前预计赔付率170%以上,风险敞口金额较大,对保险公司保本运行形成较大挑战。此外,政府对扶贫业务超额赔付尚未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虽然保险公司参与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但仍然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保证充足的偿付能力,防止出现严重亏损影响可持续性发展。规模过小或财务困难的保险公司则无力承担保险扶贫工作的推广和运行。

三、“兰考模式”可持续、可复制的政策建议

2017年3月,兰考县退出了贫困县的序列,实现了“三年脱贫”的目标。当前兰考县作为“稳定脱贫奔小康”的试点,正加快探索稳定脱贫的保险机制,为后续脱贫县区奔小康继续提供范本。然而,脱贫并非一劳永逸,贫困户作为特殊群体,收入很不稳定,在遭受自然灾害及重大疾病时极容易返贫。在新的脱贫形势下,保险扶贫的重点应由针对贫困人口的“特惠金融”过渡到针对弱势和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各扶贫参与主体应科学解读扶贫的内涵及意义,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及困境,进而在此基础上创新探索和试点适合当地发展的保险扶贫政策,实现保险公司财务的可持续性,增强贫困地区保险(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一)明确政府在保险扶贫中的角色定位

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保险扶贫模式往往会出现低效率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其更多满足政府的主观愿望和考核要求,而不是满足市场规律。未来的保险扶贫将由“特惠”转变为“普惠”,但其本质仍然是金融服务,而非社会福利,因此保险扶贫模式的改进要按政府引导、保险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进,由追求公平转向兼顾公平和效率。

从技术原理上讲,串联补偿技术对于长距离、大负荷、低功率因素和大电压闪变的配电线路的低电压治理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对线路无功具有正补偿、无时延、高效率(与并联补偿比较可以用较小的电容量发挥更高的补偿效果),与传统的补偿技术和调压技术相比,更加高效而经济[6-9]。从国内外实际应用情况看,串补技术是一项有效解决长距离大负荷线路低电压问题、提高线路功率因素、减小线路损耗的新的无功补偿技术,是对传统补偿技术的完善和补充。

例如,河南省财政厅在2015年先后出台政策支持中原农险开展贷款保证保险,并提供80%或60%的保费补贴;支持开展高保障农业保险;开展“肉牛保险、肉羊保险和高保障育肥猪保险试点”“设施农业、果蔬和制种保险试点”以及“小麦区域产量保险和小麦收入保险试点”。

二是改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夯实普惠金融的运行支撑。整合政府部门力量,构建县域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扩充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征信成本。

三是强化财税配套政策支持。集中梳理、统筹整合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涉农资金,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保险品种,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体系,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信贷周转金,吸引银行、证券、保险、产业基金、担保机构等多方参与,构建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保险和其他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金融政策与地方财税政策协调联动[7]

(二)保险扶贫要匹配地区产业发展规划

由比较优势理论可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其他优势条件,积极引导并培育能吸收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支撑推动并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关键,金融(保险)扶贫又是产业扶贫的必然条件。在农业发展的产业链条上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会自动产生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是保险公司要加强同扶贫、发改委、财政、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快捷地掌握贫困或不发达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各种相关数据和信息。

郭店楚简全浊与次浊声母字通假的例证仅有7例。由我们的统计可知,除去同音字组之外,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同发音部位清:清跟浊:浊字例共有27组,占近22%;而同发音部位清浊通用之例有97组,占78%,清浊通用与清浊分明的比例为4∶1。

二是主动对接地方扶贫规划和产业政策,建立支农融资项目库,做到持续开发、滚动开发、精准开发。根据产业扶贫项目的金融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保险保障和资金融通等服务,以此提高保险扶贫的精度。

与之同时,要加强项目的风险评估,降低险资支农融资的信贷风险。

(三)推动保险与创新扶贫协同共进

保险精准扶贫要求保险产品精准对接。而精准对接的精髓就是创新,只通过简单改造现有保险产品的方式是不合时宜的,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瞄准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以需求带动保险供给创新,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一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要服务于贫困地区种养结构调整,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服务于农业产业链风险的全面管理,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扶贫的目标。积极参与健康扶贫。加强不同保障制度间的互补联动,设计更高效、覆盖面更广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保障的健康保障体系。

二是服务创新。鼓励保险公司加强贫困地区网点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同时,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保险科技手段应用,使承保变得简易、理赔变得便捷。

三是融资创新。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优势,采用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民生工程(养老、医院)建设。扩大保险产业扶贫投资基金规模,探索通过“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保险资金投融资”的模式,建立健全从风险保障、信用增信到保险资金直接投资的保险扶贫全链条。

(四)健全保险扶贫绩效评价体系

保险扶贫绩效评价目的不仅在于测算评估保险扶贫最终的效率效果,而且侧重发掘扶贫过程中低效率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客观评价和动态调整各参与方的角色定位、利益目标,实现既定资源的高效整合进而扶贫目标的实现。

实施保险扶贫绩效评价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保险扶贫绩效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内容。宏观绩效指的是保险扶贫的投入产出过程是否有效,也就是既定保险资源投入下实现最大程度的贫困减缓的能力。即政府主导(或引导)、保险公司供给的保险扶贫保障体系能否覆盖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风险,减少致贫因素的负面影响,从而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活稳定,引导贫困地区脱贫;微观绩效指的是保险扶贫受众主观感受的评价,包括保险扶贫的可获得感和满意度、贫困人口福利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

二是对不同贫困地区的保险扶贫绩效实施差异化考核。由于不同贫困地区实施保险扶贫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保险扶贫产出的综合绩效差异甚远。对不同地区的保险扶贫工作开展绩效评价和比较,可以引导落后地区重视和支持保险扶贫,促进保险扶贫绩效的提高。对贫困地区保险分支机构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的经营亏损,不应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参考文献:

[1] 宋海.关于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认识[J].全球化,2016(10):5-29+131.

[2] 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专题调研组.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调研报告[N].河南日报,2017-12-26(016).

[3] 童浩麟.决战贫困:来自兰考扶贫攻坚的报告[N].河南日报,2015-07-26(001).

[4] 甘犁.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资料译丛,2013(4):41-57.

[5] 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

[6] 洪晓成.普惠金融理论与我国农村金融扶贫问题调适[J].山东社会科学,2016(12):83-87.

[7] 姚庆海.助推脱贫攻坚保险业在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李琴英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05期
《金融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