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改革开放以来党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更新时间:2009-03-28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体现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生死存亡,历来都是一个国家必须慎重抉择的重大战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依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顾党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历史,对于科学把握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互动规律,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说几点基本规则,”他说,“你们每天必须八点到训练室,训练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中午有间歇吃饭,晚上六点后,你们可以随心所欲,去做想做的事。每关考验结束后,你们也可以有些空闲。”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探索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探索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关系的实践大体上分为四个时期。

(一)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时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结束后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和国防投入长期居高不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严峻形势,着眼于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果断地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从长期以来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变到和平建设轨道上来。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和国防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客观地要求在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时,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为了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忍耐。邓小平指出:“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为了服务和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军队在实施百万大裁军之后,主动减少国防投入。1978年之后,国防经费占国家预算开支由原来的20%降到10%的平均水平,占国内生产总值(GDP)1.5%以下。同时,军队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开放部分机场、港口、仓库、铁路专用线等军用设施,积极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国家财政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这一阶段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国防和军队建设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为后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和生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头兼顾”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东巨变,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日趋复杂;国内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但台独势力活动猖獗,祖国统一形势严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着眼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在继承邓小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富国与强军两头兼顾的方针。两头兼顾就是在国家经济逐步发展的前提下,尽量保障国防建设的需要,国防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步伐。军队战斗力全面提升。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78页。在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国防费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国防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批新式武器迅速装备部队,形成了新的作战能力,打赢高技术和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走上了协调发展的轨道。

(一)推进资源配置优化与使用多元结合。从资源使用的多元性来看,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互通的,国防资源可以服务经济建设,经济资源可以纳入国防建设。实现资源使用上的多元性,其主要方式是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就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资源的需求,促进资源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实现军民两大体系由分立到互通共融,提高军地资源特别是闲置资产综合利用效益,使配置于国防和经济社会领域的各种资源产生合力,形成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效益的最大化。

(三)坚持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关系关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切身利益又区分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建设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国防建设关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经济建设能够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而国防建设需要财政大量地投入,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国防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最基本的手段,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不断地投入,推动武器装备改善和战斗力提高,保持强大的威慑力量,确保人民群众长期过着和平安定生活,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同样事关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使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都得到保障。

(一)必须科学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科学判断与把握国际形势是党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动态,从国际形势变化中准确判断其基本走势,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来,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艰辛探索取得了诸多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中,其应该开发、设计更多有参与性特征的活动项目,增强游客的旅游激情,并为其留下更加深刻的旅游印象。例如: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可以设置特色音乐节,并将活动地点设置在游船上,为游客创设“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场景。在音乐活动中,主要将琵琶、古筝的作为主要的音乐形式,为游客展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古音乐之美,强化“穿越”的意境。除此之外,扬州还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举办特色美食节、民间故事节等,密切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彰显现代旅游特色,还需要将滑水、水上自行车、漂流等现代气息的活动项目,融入扬州运河文化遗产旅游中,实现与游客之间的密切交互。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的探索,是在国内外极其复杂的形势和面临各种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探索实践和积累的经验为今后进行新的探索提供了诸多启示。

为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图书的借阅需求,结合实际状况,我馆目前的采访工作模式分为两大类。中文采访方面,由于年购入数量巨大,图书采访工作多是由采访人员结合学校的学科设置与图书供应商对市场的把握进行选购书目的决策;西文采访方面,由于单本购入价格较高且目前我馆主要支持购入专业西文图书,这种价格特点和书目专业性导致西文采访工作融入了部分二级学院资深教师的意见,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所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图书需求。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时期。21世纪初,国内外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形势虽然基本态势总体保持和平、缓和、稳定,但也并非天下太平。就中国而言,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更加凸显,“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强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发展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思想,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注]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就是要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把国防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探索的有益启示

(二)加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良性互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良性互动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的支撑作用。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有力支撑,因为国防经费支持有赖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军事科技的应用性成果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社会科技人力、教育资源是军事科技庞大的人力资源储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经费的稳步合理增长,有力保障了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升级,改善了官兵生活条件和待遇。另一方面,要在不断增强国防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牵引和拉动作用,刺激经济增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经济布局。

(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深度融合发展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交织、军用与民用融合一体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注]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在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指引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间渗透融合向深度广度进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军民融合顶层设计取得突破。一是军民融合配套政策不断完善。随着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面向社会公布、全面推行装备承制资质与质量体系认证“两证合一”改革试点等工作的推进,简明、务实、公开、透明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实施、从监管到退出等环节的工作指导,审查周期缩减一半,极大地减轻了企业负担和准入壁垒,更多的民营企业从中受益。二是军地协同合作不断深入。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与军队有关部门建立了交通运输领域军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工作机制;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地方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承担先进工业技术、国防基础技术、军品配套协作等研究项目 1000 多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注]参见王树年:《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十二五”回顾和“十三五”展望》,《中国军转民》2015年第6期。

参考文献[17]进行酿酒酵母培养特征和细胞形态观察、碳源同化试验、氮源同化试验、耐糖性、耐酸性以及耐盐性等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20世纪80年代,科学预测冷战结束后时代主题发生的巨大变化,准确判断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及时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和军队建设从过去的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移到和平建设的轨道,确立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使国家经济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党科学分析国际局势新变化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深刻影响,认为世界局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国际形势新变化对国家安全既存在有利的因素,也存在潜在的威胁。依据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党确立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两大战略任务相互协调与促进的同时,突出强调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的国防和强大军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军民融合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趋势等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提出了只有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发展优势。

(二)必须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外部联系,必须把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一方面,只有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才能聚合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力量,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强大的动能和资源,增强经济实力,夯实国家安全基石。习近平深刻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注]《习近平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重要论述摘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年,第90-91页。另一方面,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世界大势所趋。在信息化时代,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用与民用界限日益模糊,呈现出不断融合的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力图通过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实现战斗力的整体跃升并抢占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美、英、法、德等国的军事专用技术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而军民通用技术所占分量不断增加,基本都超过80%。军队保障方面,市场化军事外包成为主要方式,军方角色是“当最挑剔的买主”,美军88%的陆地战略投送、50%的全球空中战略投送、64%的全球海上战略投送,都是依靠民用运力实现的;人才培养方面,80%左右的初级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来自国民教育系统。[注]参见姜鲁鸣:《为何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民日报》2015年5月31日,第6版。实施军民融合国家发展战略,统筹全社会力量,释放出最大的社会资源潜能,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主动适应世界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新趋势的战略远见。

(三)必须建立长效的体制机制。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军地之间缺乏有效的体制联接整合、军地两大系统内部各自为政、各融合领域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张皮”“多龙治水”的现象十分突出、融合体制缺乏有效的纵向贯通等问题,以及短期内“民参军”渠道还不够通畅,“军转民”机制还不够健全,相互融合的领域和范围仍比较有限等现实问题。必须紧紧抓住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历史契机,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创新,努力构建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从全局高度对军民融合发展全领域、全过程实施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和统一领导。同时,加速构建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法规体系,以保障组织管理体制顺畅运行。

 
张亚斌,路绪锋
《军事历史》 2018年第06期
《军事历史》2018年第06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