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09-03-28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到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前中央动脉等的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符合的临床表现[1]。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工作环境的改变,颈椎病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全国颈椎病患者约占7%~10%,且发病率一直处于逐年增长趋势[2]。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颈椎病的研究。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国内约定俗成的一个术语,其概念和定义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

1984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由《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在桂林召开,会上将颈椎病定义为“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3-4]

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由《中华外科杂志》和《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会在青岛举办,并将颈椎病的定义修改为“颈椎间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包括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在内的周围组织结构,进而出现的相应临床表现”[5]

2008年,“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 在上海召开,主办方有《中华外科杂志》、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上海东方医院等。参与会议的众多学者考虑到近些年来影像学的迅猛发展有助于判定颈椎病,因此在之前定义的基础上修改为现如今我们所知晓的定义。

The authors are grateful to CINVESTAV del I.P.N. for providing the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is work.

在这三次全国性的颈椎病座谈会基础上,近年来又召开了多次的国际性、全国性、省市级专业学术会议,颈椎病的概念已逐渐被明确,定义也在不断被完善。

2 颈椎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国内外关于这两项因素的研究目前还不多。

2.1 颈型颈椎病

该型主要以青壮年人群为主,多有长期低头工作的经历,与颈部长时间屈曲有关。临床表现包括颈部酸痛、肩部酸痛、颈部僵硬、颈部活动受限等,少数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X线片表现为颈椎的生理曲度发生变直或者反弓征象。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

受城乡地区间经济发展区别的影响,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多、品种丰富,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较低、种类匮乏。一方面集中表现为供给产品地区结构差异,不同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出明显的对比,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则比较单调、匮乏。另一方面则集中表现为供给总量难以满足需求。由于城市财政支持丰厚,能够提供数量充足、种类完备的公共产品,而基层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大多停留在以满足基本生活、农业生产等基础生产生活需求水平阶段,这与当前新农村建设下农民希望实现农村发展繁荣、村民生活富裕的迫切需求是完全矛盾的。

2.3 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是6个类型中病情最重的。早期不易被发现,容易发生误诊,导致较高的致残率。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后纵韧带和黄韧带骨化引起的椎管继发性狭窄,导致脊髓受压或缺血,进而出现脊髓损伤和传导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包括下肢无力、足底有踏棉花感、走路笨拙、束胸感等,四肢腱反射亢进或活跃,出现一些病理反射如霍夫曼征、踝阵挛、髌阵挛及巴彬斯基征等,重者还会出现排便功能障碍。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脊髓受压部位和范围,颈髓内可以看见信号改变。

2.4 椎动脉型颈椎病

吸烟:美国研究者进行的一项吸烟与颈椎间盘疾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调查发现,42例颈椎间盘脱出者中有 27例吸烟者,OR值为 2.90(P<0.01),提示吸烟是颈椎间盘脱出症的危险因素[35]。另有挪威学者就骨骼疼痛与吸烟的关系对 6,681例病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OR值为1.37,证实了吸烟与颈肌痛的关系[36]。国内学者中,王拥军[37]调查发现烟龄、每日烟量都与颈椎病存在显著差异(OR值分别为1.40和1.48)。对于吸烟引起颈椎病的原因,有学者说明是烟中的尼古丁使血管收缩、内皮损伤、血粘稠度增加,从而造成血流缓慢、血中氧分压减低,因此使颈肌有氧血供减少,产生痉挛疼痛[38]

婴儿培养箱为宝宝专门设置了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暖箱的最高温度一般不会超过40℃,所以即使将暖箱温度调到最高也不会引起烫伤等不良反应,更不可能变成“烤箱”。但是暖箱温度过高时,新生儿体温会随之升高,当体温超过38℃,应降低暖箱温度,每次可降低0.5℃~1.0℃,并打开婴儿包被散热。调节暖箱温度应尽量避免暖箱温度突然增高或降低,以免诱发新生儿呼吸暂停。

2.5 交感型颈椎病

既往文献报道,有急、慢性咽喉炎的人,容易诱发颈肩综合征或使其症状加重。主要原因是炎性改变可以直接刺激到邻近肌肉和韧带,或是通过丰富的淋巴系统将炎症扩散,导致颈部肌张力下降、韧带松弛,进而破坏椎体间的稳定性[40]。王拥军[37]的研究显示,急、慢性咽喉部感染,慢性咽喉部感染的时间和程度都是颈椎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咽喉部感染的OR值高达24.15。

冉冉轻烟闪闪黄,饭馀岭上弄春光。 豆苗竞茁红侵步,杏叶才开绿满筐。 偶摘最怜人不见,小鲜偏喜我初尝。 非君古道谁堪寄,只许山家作道粮。

2.6 混合型颈椎病

混合型颈椎病,顾名思义就是同时存在有 2型以上的上述颈椎病类型的一种颈椎病。严格意义上说,日常中较少会见到单一类型的颈椎病,大多是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症状,只不过是其中某一型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而已。该型常发生于病程较长的老年人群中。

3 颈椎病的发病危险因素

3.1 年龄

颈椎病多发于中年人群[8],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70岁以后患病率可高达90%[9]。王越敏[10]对白领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年以上(≥45岁)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年以下人群(P<0.01)。田伟[11]的研究发现,45~59岁和60~74岁组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③徐俯《卜算子》(胸中千种愁):双调45字,上阕4句22字2仄韵,下阕4句23字3仄韵。句式:5575。55733。

3.2 性别

性别与颈椎病的关系,目前尚未有统一结论。Milier[18]对600具尸体的椎间盘X线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男性椎间盘退变早于女性。刘岩[19]对773例颈椎病患者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王拥军等[20]对某煤矿职工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女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胡嘉彦等[21]的研究结果也与其相一致。但广东省佛山市3所大学成年教职工的颈椎病调查研究发现,总患病率、不同年龄组患病率都是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在5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2]

斯蒂芬·霍金、李敖、安南、单田芳、李咏、金庸、萧逸、二月河……不同领域影响我们生活的名人,告别了奋战一生的舞台,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财富。

此型是几种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是由于髓核突出、骨赘形成、颈椎不稳等因素使得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最后导致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麻木、过敏、感觉减退等,并出现于受累神经根分布区域。神经根型一般为锥体束征呈现阴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大多显示为阳性,核磁共振和CT扫描结果可提示髓核侧后方突出或脱出以及神经根受压。

3.3 头颈部外伤

头颈部外伤常见于交通意外和体育运动,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可能加速病情的恶化[23]。见国繁[24]调查北京市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时发现,其阳性率与颈部外伤显著相关(OR=1.13)。有学者对兰州市 452份不同年龄段颈椎病的 10种主要危险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后,显示颈部外伤排于第3位,且为青年颈椎病患者的主要诱因[25]。国外研究还表明,参与碰撞运动的运动员有可能出现颈椎的过早退变[26]

3.4 不良的工作姿势

低头工作、伏案时间长是颈椎病的影响因素之一。国外学者早在1962年就对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进行了调查,发现持续低头工作时间越长的人患颈椎病的概率越高[27]。国内研究也证实,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是非低头工作者的 4~6倍[28]。其主要原因是低头伏案可致颈肌痉挛,时间久了,颈肌力减弱使颈椎动静力平衡破坏,从而发生退行性变[29]。王越敏[10]发现每天伏案工作时间≥4 h的白领人群“颈部疼痛或僵直”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工作时间<4 h的人,提示伏案工作≥4 h是其危险因素。王海泉等[30]对公务员群体进行调查,发现电脑的使用频率和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OR=1.60)。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伏案工作时如果头部前倾角度越大,那么颈部竖脊肌的承受力就会越大,越容易造成损伤[31-32]

3.5 不良睡眠姿势

睡眠姿势不良,主要指用枕不当。国外研究者针对中国6个城市的中年颈椎病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枕头的位置及高度不当是颈椎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3]。对青年伏案工作者的颈椎病调查也证实了枕头高度不合适是颈椎病的危险因素。既往文献显示,长期高枕可使颈椎侧弯和前曲度增加,骨端韧带遭受过度牵拉,时间越长,骨刺就会越严重[34]56-57

3.6 吸烟和饮酒

首个《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于2007年由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推出。这一指南对于指导颈椎病的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意义[2]。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症状与体征,主要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合型,根据郑飞雪、徐荣明等的研究[6-7]整理概括如下。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或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横突孔增生狭窄,刺激压迫椎动脉而引起的。常见表现有头痛、头晕、仰头转颈时诱发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等,还会晕倒。个别病例可能出现Homer征。动脉血管造影由于对椎动脉的判定既安全又具有诊断价值,因此可用于早期诊断。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颈椎病患病率已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12]。对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的颈椎病调查发现,颈椎病发病率已高达19.2%[13]。王冰[14]发现,门诊体检中首次发现颈椎病的患者中以20多岁者为多。崔立津等对随机抽样的 4,681名中小学生进行颈椎健康检查,发现29.1%的中小学生存在颈椎异常,15.1%~58.7%的中小学生有颈椎相关症状[15-16]。另外,钟鉴等[17]发现,2004—2007年间在其医院就诊并治疗的50例颈椎病患者均为14岁以下儿童。

饮酒:胡嘉彦[21]认为连续1年以上每天饮白酒100 g者,患颈椎病概率明显高于非饮酒者(P<0.05)。原因可能是过量饮酒会使颈部肌肉松弛,削弱了对颈椎的支撑及稳定作用,颈椎间盘及椎间韧带的负担加重,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及症状的加重[39]

3.7 急慢性咽喉部感染

交感型颈椎病主要发生于中年妇女中,此型常常会与其他类型并存。这是因为颈椎和椎间盘病变影响到韧带、颈神经根、椎动脉等,可以反射性地刺激到颈交感神经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头痛或偏头痛、颈部麻木、张眼无力、眼睑下垂、视力下降等为其常见表现。患有该型的病人常会感觉到胸前不适、胸闷和心前区疼痛,但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另外,上肢还会出现发凉,指端会出现潮红、发热,并有疼痛或痛觉过敏表现。

3.8 环境情况

黄涛[34]65-89研究发现,工作环境差(光线差、寒冷潮湿等)是颈椎病较为显著的危险因素。杨巧玉等[41]对大学生颈椎病的高危因素进行调查时发现,在椎间盘已发生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寒冷和潮湿能使局部肌肉张力明显增高致长期收缩痉挛,破坏椎间的稳定性,进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另外,吴德升[42]的研究还显示通风情况与颈椎病有密切关系(OR=1.50)。

4 颈椎病的预防措施

颈椎的退变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因此对颈椎病来说,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是其最好的预防措施[43]。《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指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避免一些能促进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因素,可有助于防止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

西山煤矿位于江南古隆起带北缘太平复向斜中三峰庵-内招溪背斜的南东翼,下古生界本区普处于太平坳陷的沉积和沉降中心。于早寒武系随全球海平面上升并伴随有海流的大循环,促进了大量藻类及其经生物的繁殖,其遗体沉积在海底经厌氧分解,再经复杂的生化作用进一步转化成腐泥沉积,进而形成了腐泥煤(优质或劣质),与此相伴的还有一些黑色烦质泥岩、粉砂质泥岩。

4.1 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

运动是增强人体各项能力的常用方法。无论是颈椎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可以通过经常性参加身体锻炼,帮助活跃颈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颈部肌力,提高颈椎的稳定性[44],从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减轻颈椎相关症状。可以每日早、晚各数次进行缓慢地屈、伸、左右侧屈及旋转颈部的运动,也可利用工作空闲时间来试着做颈部保健活动。

4.2 避免长期低头姿势

要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尤其是银行人员、会计、白领人群、IT工作者等伏案型人群更应注意。长时间低头这一体位会使颈部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形成劳损,导致颈椎椎间盘发生退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改善工作环境,如将桌面改为呈 30°角的平面工作台,这样可以减少伏案工作时颈椎的负荷[45]。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休息一下,改变一下体位。既往文献提出,每隔20 min休息1次者效果为佳[45]。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等。

4.3 颈部放置在生理状态下休息

吕品等[46]提出科学的枕头垫置具有恢复颈椎的动静力平衡、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肌肉张力,消除颈部肌肉疲劳等作用。一般建议成年人颈部垫高约10 cm为最佳,不宜睡高枕,因其会使颈部处于屈曲状态,结果与低头姿势一样。另外注意侧卧睡觉时,枕头要加高到头部不出现侧屈的高度。

4.4 避免颈部外伤

运动时,注意保护颈部,以免遭受外力冲击导致挫伤。坐车时,应系好安全带,以免急拐弯、急刹车时伤及颈椎。出现颈肩部酸痛时,在明确诊断并除外颈椎管狭窄后,可自己进行轻柔按摩,但要注意手法,以免加重症状。

韩俊义介绍说,“在过去,一口机井负责300亩地的灌溉,12个小时只能灌溉30亩,300亩地全部灌溉完需要5天5夜。农民需要早晚两次往施肥罐里倒颗粒肥料,完成300亩的施肥就需要起早贪黑倒肥10次。而如今,有了自动施肥机,农民就轻松多啦!现在只要一合电闸,输入几个数据,就彻底把我们从过去施肥、浇水连轴转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既省工又省力!”“他们是改变马卜子农业历史的小分队!”刘玉感叹到。

4.5 避免风寒、潮湿

注意颈部保暖。冬天天冷可以用围巾围住颈部,防止寒气侵袭;夏天注意不要让颈部直接对着电风扇、空调吹风,出汗后也不要使颈部直接吹冷风;如遇到淋雨受湿要及时擦干。

参考文献

[1]李增春, 陈德玉, 吴德升, 等.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3):1796-1799.

[2]杨辉, 郭丽新, 武媛媛. 颈椎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6):1152-1154.

[3]胡汉达, 王秋泰, 彭裕文, 等. 颈椎病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84, 22(12):719-722.

[4]赵定麟, 张长江, 董方春, 等. 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 1985, 23(1):57-60.

[5]孙宇, 陈琪福.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 1993, 31(8):472-476.

[6]郑飞雪. 颈椎病的评定与康复治疗[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2, 8(4):218-219.

[7]徐荣明, 廖旭昱. 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 中国骨伤, 2012, 25(9):705-707.

[8]施杞. 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 1(1):1-3.

[9]赵定麟. 颈椎伤病学[M].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4.

[10]王越敏, 刘申, 朱毅, 等. 白领人群颈椎病患病情况的调查分析[J]. 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 2010, 1(4):114-115.

[11]田伟, 吕艳伟, 刘亚军, 等. 北京市18岁以上居民颈椎病现况调查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8):707-713.

[12]王拥军. 颈椎病发病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J].中医正骨, 1999, 11(3):41-43.

[13]仲卫红, 冯居平, 陈水金, 等. 福州市中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8(2):50-51.

[14]王冰, 段义萍, 张友常, 等. 颈椎病患病特征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29(4):472-474.

[15]崔立津, 胡永峰, 周国运, 等. 武汉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生颈椎健康状况调查[J]. 中医外治杂志, 2011, 20(3):48-50.

[16]胡永峰, 崔立津, 肖海霞, 等. 武汉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10, 31(5):587-588.

[17]钟鉴, 张德洲, 易雪冰, 等. 儿童颈椎病[J]. 华西医学, 2008, 23(2):249-250.

[18]Miller J A, Schmatz C, Schultz A B. Lumbar disc degeneration: correlation with age, sex, and spine level in 600 autopsy specimens[J]. Spine, 1988, 13(2):173-178.

[19]刘岩, 蔡钦林. 颈椎病773例临床分析[J]. 中华骨科杂志, 1989, 3(4):282-284.

[20]王拥军, 施杞. 某煤矿职工颈椎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3, 11(2):65-66.

[21]胡嘉彦, 金耀清, 王继铭, 等. 颈椎病患病率调查报告[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82, 11(2)64-66.

[22]梁秋发, 原林, 黄立清, 等. 广东省佛山市 3所大学成年教职工及其家属颈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 3年随访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6, 10(16):3-5.

[23]马明, 张世民. 青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骨伤, 2014, 27(9):792-795.

[24]见国繁. 北京市平谷区城区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现状调查[J]. 北京中医药, 2012, 31(1):52-55.

[25]张雅萍, 尚亚婷, 刘英, 等. 兰州市 452份不同年龄段颈椎病患者调查问卷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8, 12(15):2947-2950.

[26]Triantafillou K M, Lauerman W, Kalantar S B.Degenerative disease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athletes[J]. Clin Sports Med, 2012, 31(3):509-520.

[27]Sandström J. Cervical Syndrome with Vestibular Symptoms[J]. Acta Otolaryngol, 1962, 54(1-6):207-226.

[28]娄思权. 颈椎病专家答疑[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29]王以进. 骨科生物力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

[30]王海泉, 孟迎春, 孙广恭. 公务员使用电脑及颈腰椎健康情况调查分析[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0, 13(6):596-599.

[31]Zejda J E, Stasiow B. Cervical spine degenerative changes (narrowed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s and osteophytes) in coal miners[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3, 16(1):49-53.

[32]Kumaresan S, Yoganandan N, Pintar F A, et al.Contribution of disc degeneration to osteophyte format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a biomechanical investigation[J]. J Orthop Res, 2001, 19(5):977.

[33]Li N H, Xue Q Y, Wang K Z, et al.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cervical osteoarthritis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from 6 cities of China[J]. Chin J Clin Rehabilita, 2006, 10(32):160-162.

[34]黄涛, 张方. 青年伏案工作者颈椎病[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56-57, 65-89.

[35]An H S, Silveri C P, Simpson J M, et al. Comparison of smoking habits between patients with surgically confirmed herniated lumbar and cervical disc disease and controls[J]. J Spinal Disord, 1994, 7(5):369-373.

[36]Brage S, Bjerkedal T. Musculoskeletal pain and smoking in Norway[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96, 50(2):166-169.

[37]王拥军, 施杞, 彭宝淦. 颈椎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7, 5(6):12-16.

[38]范桂高. 吸烟的全身影响[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1993, 10(2):63-66.

[39]霍志丽. 颈椎病预防和护理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2011, 15(24):771-772.

[40]施杞. 颈椎病与腰椎病[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

[41]杨巧玉, 应亚云, 陈斌, 等. 大学生颈椎病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J]. 光明中医, 2010, 25(1):33-34.

[42]吴德升, 芮永, 林研, 等. 陆家嘴地区金融从业人员颈椎病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对策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 2006, 4(3):150-154.

[43]李雷. 《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解读[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 14(12):45-47.

[44]周维金, 黄永禧, 王茂斌. 康复专业人员培训教材[M].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80-186.

[45]Mclean L, Tingley M, Scott R N, et al. Computer terminal work and the benefit of microbreaks[J]. Appl Ergon, 2001, 32(3):225.

[46]吕品, 陈香仙. 颈椎病与枕头垫置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9, 25(7):11-13.

 
吴佳倩,陆一涵,张成钢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