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太极电影海外传播“失语”现象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太极拳作为中国独树一帜的武术流派,既是中国功夫的杰出代表,又蕴含着形体和内在修为相统一的美学特质,还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既包含儒家中正体仁、勇而好礼的人文精神,又体现道家无为尚柔、刚柔相济的辩证思想,也符合中医的养生理念。太极拳因其独特的价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也已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太极拳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且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而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工具,由于受众较广,影响力较深,业已成为承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媒介。但电影创作者对太极文化认识的不足、太极拳里的名称和其独特内涵在西方语言和文化中属于空缺、创作者民族自信不足导致其文化意识缺失等一系列影响太极拳在国际社会传播与发展的问题,制约着外国友人对太极文化的 深入理解。若要真正打开国际电影市场,中国太极电影应该以一种独特的民族性的形象引导国际的观众需求和价值取向,这绝不仅仅是票房收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太极的精神、文化、形象和太极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文化传播问题。

《一线》:外界认为O2O行业失败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前服务业的标准化相对比较差,在58到家看来,现在到家服务业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1.太极文化具有对外传播的特质

当代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蓬勃发展不是因为拳脚功夫,而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太极拳为载体的太极文化同时也是当代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一个重要特色窗口。“太极”一词出自《易经》,作为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代表,是我国思想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此外,“太极”的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宋代以后的儒家思想中,太极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枢纽,是决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实体,其观念和内涵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道德经》的创始人老子为后人留下了中华太极文化的经典文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原,又是无形的。这个“一”就是“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最高级形式[1]。“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中所主张的“守柔”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太极拳主张的“柔”“慢”相契合。

在造型方面,粉彩瓷画同样遵循国画作品中花鸟题材作品的表现规律。从画面的布局到各个造型的像话融合,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画面的和谐和统一的感受。但是,在纸上作画与在器物身上作画时截然不同的,画面载体的不同对画面最后的展现效果影响深远的。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之一。太极图通过图形及色彩鲜明且直观地表达和传递了太极文化所蕴含的和谐理念。黑白相交,阳刚与阴柔相互交融,均衡对称地构成一个“和谐”的大圆。太极的阴阳平衡、和谐包容理念是中国人向来推崇的传统价值观。太极的“和合”理念既承认矛盾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也认可事物发展的终极趋向不是事物之间的对立,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共存。太极“和合”理念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对不同的文化怀有包容之心。提倡世界不同民族通过共享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发展的繁荣。太极“和合”文化作为民族的灵魂,不但可以激发人们的归属意识、合作意识,还可以促进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使中华各民族能和睦相处。当今时代,家庭需要和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谐,世界更需要和平。因此,“和合”理念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创建和谐世界具有凝聚价值。太极“和合”理念与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社会和谐发展的契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和和谐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作用无可替代,地位不可撼动,而电影正是当下承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媒介。武侠片是世界电影家族中惟一由中国首创并主要由中国拍摄的电影类型,一直是中国电影走向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片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再创作,使得这类电影获得了走向国际的通行证。而作为武侠片的一种重要分支,太极电影借助于动作神奇的中国武术和绵延深厚的侠义精神,充分展示了古老而悠久的东方文化,为东方主义思潮在西方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华语电影的百余年历史中,从1931年第一部以太极命名的《太极镖》开始至今,先后拍摄了与太极相关的影片50余部。现今,太极电影面临着国际市场遇冷的境地,存在着语言和文化认同上的一些结构性的障碍和问题。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却没有在世界影坛拥有一席之地,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2.太极电影海外传播出现的问题

2018年中秋和国庆双节来临,旅游成为一个热词。中国游客瑞典被逐一事,给出国旅游者敲响了警钟。是瑞典警方暴力执法、旅店服务粗暴,还是走出国门的当事人撒泼碰瓷,蛮不讲理,争论双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

2.1 创作者对太极文化认识不足

如今,相对于国外电影在本土市场高歌猛进、不断创造新高的形势下,中国电影“走出去”却步履维艰。中国电影的海外销售成绩并不乐观。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额为18.7亿元,与2013年相比同比增长了32.25%,海外收入仍然仅占内地票房的6%[3]。全球知名的迪斯尼公司改造了中国民间故事拍摄的《花木兰》,巧妙地将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木兰从军”故事搬上银幕,将花木兰塑造成好莱坞语境中的“女英雄”;《功夫熊猫》讲述的一个又胖又懒的遗弃子,在经过一番误打误撞并努力拼搏后,终于成为了盖世英雄,这个平凡人成长为英雄的路数是典型的“美国梦”的套路,讲究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英雄。这些电影在取得了不菲的票房的同时,也令全球观众耳目一新。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在创造意识上的落后,就意味着文化传播上的缺席。当世界认识“花木兰”“功夫熊猫”时,本属于东方文化资源的传统形象却成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国率先采用语言文化方式,宣传英国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4]。美国政府把好莱坞电影及其蕴含的美国主流价值意识形态推销到全球,即积极寻求与其“大国崛起”相匹配的全球文化霸权[5]。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经济的强大必将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坚实的后盾,中国应当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寻求更多自我表达主张的机会。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至今仍能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坚强后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先尊重本国民族文化,保存其独特品质,才能保证其生存地位。

2.2 创作者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足

电影是当代最流行的大众媒介,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以往只能依靠亲自示范或纸面书写的功夫招式,被活动影像取代,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现在3D效果的动作呈现,为传承和弘扬太极功夫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现代高科技支撑的动作类电影可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观看快感,理应能够扩大太极功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但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太极电影呈现给国内外观众的是一味追求视觉冲击的简单粗暴的影像狂欢,是中西文化的杂陈与混搭,并不是具有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的展现与叙说。《太极侠》中虽然影片叫做“太极侠”,可除了男主角陈林虎摆出的太极架势之外,打斗的招式很少让人能联想到太极,几乎没有 “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这些经典的太极拳理念在招式上的体现;太极拳的终极境界——凭空运气、隔空打人、瞬间内伤等情节更是脱离了功夫片的基调,进入到武侠片的夸张路数上。电影《太极》借游戏解构经典,将一白痴变成为武侠大师的故事设置在闯关游戏的框架下,太极功夫遂成为电影消费的资本。“太极电影”在展示中国太极功夫的同时,关键是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思维观念与精神境界[2]。只有创作者对太极文化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表达“中国特色”的元素。

2.3 中西语言差异、文化隔膜的客观存在

任何一种文化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被人所熟知,就必须走出国门,这样,翻译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就是不可忽视的。太极拳武术中蕴藏着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语言里大多缺乏自然对应物,属于文化的缺省部分[6]。有时晦涩的名称让缺乏太极知识背景的人匪夷所思。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太极电影翻译的译介作用。太极词语中有很多属于汉民族的行为方式、心理过程等,例如,阴阳虚实、气沉丹田等涉及太极理论的特色词汇,也包括太极拳动作,如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这些词语都找不到对应式。翻译得到位可以使作品在另一语境下变得更为著名,当然,拙劣的翻译也会使一部出色的作品黯然失色[7]。现在迫切需要才能出众的翻译以便产出确当的译文,不仅在字面上准确地表达太极拳法的要旨,而且也将其中深刻微妙的文化意蕴阐发并表达出来。长期以来,由于对东方语义的局限和偏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始终是一种虚幻的和不真实的。因此,以太极拳为载体,以打造具有国际地位的太极拳文化品牌为途径,以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为战略目标,向世界充分展示具有标识性的中国文化元素符号,成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8]

2.4 创作的太极电影拘囿于传统模式

随着习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电影产业国际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作为华语电影向国际传播现代“中国形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巨大的文化壁垒和“文化逆差”仍存在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中。因此,厘清太极电影在海外传播的发展思路,确定太极电影海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心,打破语言与文化障碍,创作出更多海外观众易于接受的太极电影,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课题。作为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杰出代表——太极电影,如何坚守传统,不忘初心,始终不渝地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共同探索。

3.结语

新世纪以来,动作类型片一直是对外电影的主打类型。然而相对来说,近几年的动作功夫影片票房号召力较之前有所减弱,无法形成类型集群效应,不能完全肩负起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任。早期太极电影沿袭了我国传统武侠片的经典叙事模式;上世纪末伴随华语武侠片的创作高潮,太极电影凭借“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诙谐幽默,给社会转型期的观众带来了多样化的审美感受及饶有兴味的观赏体验;新世纪以来,某些影片中的太极功夫与太极文化只是为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而非对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展示。当前,太极电影呈现中西文化的任意与无序的混搭。这些多以合作制片为主的古装武侠大片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题材雷同、内容相似、结构单一,加之动作、情节等缺乏创造力,不免令欧美观众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审美疲劳,进一步增加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难度。中国电影应该有按自己的价值体系建立起来的文化模式,而不是成为好莱坞模式下的文化附属和附庸,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要有自己的品牌形式和特色。

参考文献:

[1]申国卿.陈式太极拳文化双语赏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6.

[2]张霁月.“太极电影”的文化熵变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5-120.

[3]邱晨.海外票房仅占内地票房6%——中国影片赚“外快”仍需“补钙”[N].武汉晨报,2015-05-24.

[4]贾洪伟.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推进路径研究[J].外语学刊,2017(4):110-114.

[5]饶曙光.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战略:理念与实践[J].当代电影,2016(1):4-9.

[6]周庆杰.太极剑动作名称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06-109.

[7]王宁.比较文化、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7.

[8]王柏利.太极拳:一种标识性文化符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1):70-74.

 
秦琴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第01期
《焦作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