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26式陈式太极拳教学法探究 崔黎明

更新时间:2009-03-28

26式陈式太极拳是焦作大学主打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是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虽然近两年学校提高了对太极拳教学的重视程度,号召全校师生共练太极拳,共享好身体,并进行督导检查,还把太极拳成绩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挂钩,推出太极拳成绩学分制,提高了太极拳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但开展至今,教学效果并没有比以往有更好的改观。教师尽力、费力,学生消极、无视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6式陈式太极拳在高校的教学现状

1.1 教师因素

1.1.1 教学目标和功能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制定的,要根据学时分配具体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到我们学校的体育特色教学,一学年一个班级32个学时,去掉每学期的考试时间和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缺课,实际的教学课时应该在26次左右。26个太极拳动作,去掉重复动作,只有20个不重复的动作,如果一个学时学习一个动作,时间的分配还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只是定位在要求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太极拳动作,相信,对所有体育教师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太极拳运动背后的文化意蕴如何通过肢体的运动表达出来,这是考验太极拳教师的太极拳素养、演练水平和理论知识储备的关键。另外,太极拳有娱乐表演、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和修身养性的功能,如何在功能目标上有所侧重,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1.1.2 教学手段选择单一

由于受西方体育发展模式和机体动作形成规律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外在的形体是否规范,而忽视了太极拳运动是一种身体文化,是用肢体动作演绎太极拳背后的文化意蕴。

4.产后虚弱。母猪平时营养不良,衰弱,元气不足,分娩时间过长,疲劳过度,损伤元气,产时失血太多,致使气血亏损,造成产后表现疲惫,体温偏低,反射功能减少,食欲减少。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多数教师沿用动作形成的规律,按照“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过程来组织学生练习;组织方法选择集体练习、分组练习;教学方法选择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练习方法则选择重复练习法,教师个别指导等,这些规律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完成教学任务。但太极拳的练习原则,如“立身中正”如何体现,“轻、柔、圆、活”怎么运用,“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怎么实现,不是仅仅通过模仿动作练习就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来完成。

1.1.3 太极拳素养不足

太极拳专业教师配置严重不足。太极拳专业教师除了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普及太极拳的教学任务,而普通院系的太极拳教学任务只能由非专业的太极拳教师来承担。太极拳运动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太极拳理论的专业性以及太极拳动作背后的文化性都是制约非专业教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对太极拳运动规律认识不清,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肢体运动表达不准,甚至不能较好地回答学生的提问是非专业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情况的存在都极大地影响了太极拳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另外,“以太极拳技术评价为主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也忽略了对学生德育和礼仪的培养,忽视了更为深刻的教育价值。”

1.2 学生因素

每一次课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情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由简到繁,层层递进,采用合理的组织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表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国各地的学生汇聚到一个校园,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西的差别,南北的差距,农村和城市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文化上的冲突,都是引起学生思想和情绪变化的主要动因。特别是没有进入重点院校、本科院校的高职高专类学生,在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方面本来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再加上现代科技(电脑游戏、手机微信、网购等)带来的兴趣偏离和生活便利,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更容易发生迁移,懒惰和追求享受的思想蔓延,对体育课和运动健身的兴趣与需求直线下降。经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除了焦作地区的学生外,几乎没有接触或练习过太极拳,对他们来说,太极拳只是影视作品里演绎的虚幻存在和公园里大爷大妈的健身表演。

1.2.1 生源范围广,受教育背景复杂

准备活动环节增加专项素质练习。如陈式太极拳基本的手型、步型、手法、步法,并且反复练习,形成动作定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解释其合理性与实用性。如教授 “云手”动作一节,准备活动环节要让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左臂顺时针,右臂逆时针体前交叉画圆,不求动作标准,只要动作协调。分解教学环节要讲解手型,运动轨迹,前臂的外旋、内旋以及其合理性。完整的教学环节要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与学生互动,制造场景讲解攻防含义:防守时要上护咽喉下护裆,进攻时要拨云见日,突出重围。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征,组织学生分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掌握动作的效率。同时告诉学生,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结束环节要引导学生回忆整个教学过程,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综合分析,目前智能楼宇的感知、传输和记忆能力已经相对完善,但若达到建筑运行的自我推理、判断和决策的智能化目标,需要对当前智能楼宇系统的集成模式进行改进。针对上述行业现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楼宇综合管理系统架构,为楼宇智能化系统的融合管理与互联互通提供解决方案。

1.2.2 对太极拳的认识出现偏差

太极拳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要强调身型、身法的重要性。没有身型与身法,太极拳就会沦落为“摆摆手”的运动。如太极拳运动对身型的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身法的要求“以腰为轴”“松胯”等。如何让学生肌肉有感觉、身上有体会不是通过语音表述就能掌握的。如 “立身中正、虚领顶劲”要求把脊柱的三个生理弯曲拉直,语言怎么描述都很难达到效果,这时可以采用“意象思维”法,通过形象的比喻“鸡鸣卷尾”再现动作的情景,老师通过模仿公鸡打鸣时的形态直观、形象地表现“立身中正”和“虚领顶劲”的要求。“松胯”可以用“坐轿子”再现,“以腰为轴”可以用“推磨”来解释。不仅具有调节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的作用,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2 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2.教学对策

2.1 明确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太极拳功能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更是一门关于人体的学问,它是用肢体动作演绎动作背后的健身、技击和文化意蕴,它具有表演娱乐功能、强身健体作用、技击功能和修身养性功能,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必须从学校的现实情况出发。

对于给定赛题的大赛来说,赛题的难度要考虑目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来确定,一些赛题的难度过高,国内的相关技术资料较少,留给学生学习的空间有限,学生需要从国外的网站才能找到一些资料,这类题目应该尽量避免。另外,可以将赛题进行必要的划分,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理论要求不高的题目可以由高职类的学生来完成。一些需要一定理论基础和优化算法较复杂的题目,可以由本科学生完成,这样进一步保障学生学习状况和赛题的匹配性和针对性。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值以均数±标准差(±s)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测统计学显著性。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式陈式太极拳是我校主打的体育教学内容,虽然学校给予了重点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充分考虑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情况具体考虑。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相比,太极拳运动具有运动形式的整体性,指导理论的层次性,运动过程的连贯性、阶段性和运动效果的综合性等特点。教师也有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学生方面则直接表现为现代体育项目与传统运动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综上因素,把太极拳教学目标定位在比较熟练与准确地完成太极拳套路,初步了解太极拳运动的文化意蕴、动作的技击含义以及太极拳运动的健身价值等,对高职高专类学生来说是比较恰当的。

2.2 提高太极拳素养,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由于受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非专业的太极拳教师只是单纯地掌握了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对太极拳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很难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解答学生的疑问,传播太极拳文化。至于“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等技术技巧,更是难以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体现,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遗漏或缺失,直接影响了太极拳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2013年1月—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上报的跌倒坠床事件进行多因素回顾性分析。研究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生活自理能力、跌倒坠床发生时间及发生位置等因素,其中主要对陪护人员在患者跌倒及坠床时的状态进行分析。研究项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自理能力、及跌倒坠床发生的时段,环境特征、事件发生时陪护是否在身旁等。

2.2.1 了解太极拳文化,丰富太极拳理论知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太极拳文化背景的丰富性、技术形成的特殊性和整体性以及练习过程的重复性等特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武术、兵家、中医以及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的技术方法,兵家的战略思想,中医的养生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都巧妙地融入到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之中,并且通过肢体运动完美地表现出来。所以,如果没有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武术技击方法、中医理论知识的储备是很难完整表现太极拳的内涵的。另外,丰富的太极拳理论知识也是太极拳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太极拳在漫长的演化和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理论,“口传身授”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对身体各部位的具体要求则是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

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和整体性集中表现为四肢动作的轨迹都是由圆和弧线构成,躯干则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等,这些都对非专业太极拳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瓢水。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太极拳素养,丰富自己的太极拳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太极拳专业术语的含义以及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怎么办?妈妈还不来,我睡也睡不着,于是,我悄悄地爬起来,蹑手蹑脚地向卧室房门走去。忽然,我看见妈妈从厨房走出来,并且直奔卧室里的卫生间。太棒了,妈妈肯定去洗澡了。于是,我轻轻爬上床,盖好被子,闭上眼睛。不一会儿,果然不出我所料,妈妈进我房间了。

可选用减轻鼻黏膜充血成分的感冒药,这类成分主要指伪麻黄碱。由于这个成分可以被用来提炼冰毒,目前国家对含此成分的感冒药实施限制购买政策。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终身体育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总体把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如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受教育的环境和背景等。

衬砌板分缝宽度要均匀,伸缩缝切割要顺直,缝宽度和深度均应满足要求;填料填充前要对伸缩缝进行清理,清除缝内的灰末及松动混凝土余渣等杂物;新配置的胶料不得与剩余胶料混合使用。

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主动防御来保护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困难产生天然的排斥;影视作品里的太极拳与现实状况的反差又让学生对太极拳的功能和作用产生疑虑;知识素养的缺失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太极拳运动的特殊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障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男同学更喜欢体力消耗大、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篮球、足球等);女生则喜欢运动量适中、少出汗的运动项目(排球、技巧等)。“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运动,动作过于简单,只是手臂慢慢的摆来摆去,不具备实用性,不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战中。基于这些情况,很多学生都不重视太极拳的学习,致使太极拳的教学难以获得实际效果。”

任何教学手段的选择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26式陈式太极拳套路的构成动作大致分为三类,姿态描述型、人体仿生型和意象表现型。其中姿态描述型的动作最多,有懒扎衣、搂膝拗步、掩手肱拳、双推手、肘底捶等;人体仿生型的动作有白鹤亮翅、雀地龙等;意象表现型有金刚捣碓、六封四闭、单鞭、云手、下步跨虎、当头炮等。姿态描述型动作要强调形态的相似性、动作路线的准确性以及动作的实用性等。这类动作的名称已经高度浓缩了动作的全部信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动作名称的重要性,讲解动作名称所携带的丰富信息,学生不仅要记住动作名称,还要再现动作的真实意涵;人体仿生型动作要强调动作结构的合理性和突出动作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例如白鹤亮翅,与真实的白鹤在嬉戏和搏斗时的动作有什么关联?如此富有诗意的动作名称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运动方式和搏斗形态的模仿和再现,更深层次表现的是精神的愉悦和形体的超越;意象表现型动作要明确动作的真实含义,例如金刚捣碓,为什么要用这种形象的比喻来命名动作,这个动作怎么做才能符合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维方式,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文化积累,是不能完整再现动作的真实意蕴的。

另外,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太极拳骨干学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让学生录制教学内容,课下复习,防止遗忘。

2.3 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一切的体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掌握教学内容,为终身体育打基础。但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相比,太极拳并不具有更大的优势。男生更喜欢篮球和足球运动,女生则相对喜欢排球和游戏项目。经过调查发现,突出太极拳动作的科学性和技击性更容易被男生接受,女生则更喜欢太极拳的表演性和艺术性。因此,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取向,引导学生学好太极拳。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思想认识,明确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意义,以及在健身体育中的地位。其次,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太极拳对身体结构的改变和优化作用,利用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教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原理,发掘太极拳运动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并使学生亲身体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学习。结合太极拳原理编排实用养生动作,缓解和治疗学生因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上网和看手机)引起的颈椎病和腰椎病,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学生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教师形象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优美的动作、实用的技击方法也能改变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认识,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国传统武术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内涵丰富又特点突出,它的运动形式、功能和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在中国甚至世界健身运动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太极拳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如何继承好、传承好、发扬好太极拳运动,让这门学问为大众服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高校教育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它不仅是教育的、道德的,更是心灵的净化工具。

参考文献:

[1]钟菊花,郑健.高等院校太极拳教学的困惑与反思—基于文化本源的反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5:118-121.

[2]何雅丽.太极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搏击·武术科学,2012,(9)12:75-76.

[3]王益权.对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12).

[4]闫英.对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9)12.

[5]颜鸿填.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作用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30-31.

 
崔黎明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第01期
《焦作大学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