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农作制度理念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

更新时间:2009-03-28

1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2016年底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2 028亿美元,经济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人均达到8 126美元,位列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尽管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众多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换挡,增长速度下行;经济结构失衡,亟须调整;杠杆率较高,存在系统性风险;产能过剩,需要消化等等。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需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围绕市场需求,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其核心是调整经济结构,使各种要素达到最优配置,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质”和“量”[1]

电脑绘画是一门新兴的绘画艺术,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用电脑的手段进行创作,极富有表现力。电脑绘画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绘画的情感态度,老师要交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在电脑绘画中发挥想象,实现创新,体验绘画乐趣。电脑绘图可以拓展文本资源量,可以搜索出极其丰富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加上图片资源和教学视频,使授课更为直观,体现了艺术课程的感知效果。这是传统美育教育无法超越的,真正实现了教育均衡化。

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则要从农产品供给入手,通过自身的调整,重组和优化生产要素,让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符合国家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的无缝对接。2015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改革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2]。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抓住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天花板”、“紧箍咒”、“三量齐增”、“三本齐升”等关键问题。因此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将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工业和其他领域,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受资源环境、生产周期、劳动者素质等诸多要素制约。新时期,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阶段,农业内部产业快速融合要求供给侧与需求侧紧密配合,因此,如何统筹谋划农业发展全局,按照全产业设计种植业及与之相关联的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经营流通体系等,不断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关系,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十分重要,即从农作制度角度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之道,更有利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传统种植制度目标单一,种植模式固化,导致农产品供给结构错位

以间套复种为代表的种植模式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3]。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功能已由传统的以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向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于“以粮为主”的单一目标,必须进行调整。但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纵观我国各地区的种植制度,基本还停留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以追求粮食高产为主的模式,例如东北地区玉米水稻连作模式、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长江中下游的麦—稻复种模式等[4]。上述模式沿用的结果,导致我国非需求粮食产量激增,库存压力不断加大,并带来了区域难以解决的农业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不断加剧以河北省为代表的地下水超采危机[5],如果不从种植制度设计角度进行革命性调整,该问题很难根治。

阅读作为获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其形式是不拘一格的,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只要用心阅读,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阅读都是对学习有利而无害的。笔者结合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状况,致力于尝试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它是指阅读者对所读的内容、内容主旨、内容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的总称,将之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1978年至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30 476.5万t,增加到61 623.9万t,粮食总产量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从我国大宗粮油供需情况看,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大豆缺、玉米多,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 8 391万 t,国产大豆产量下降至1 100万t,大豆自给率不足12%以下;玉米却出现库存积压、价格走低,许多地方库存爆满,存不下、销不动,2015年末,玉米库存达到消费量的1.76倍。增产的(作物)未必是需要的,减产的(作物)恰恰是需求必须满足的,这是当前粮食供求当中的突出矛盾,也是我国农作制度研究急需破解的难题[6]

远处,一伙醉醺醺的年轻人拿着板砖和铁管从巷子里绕了出来,浑身散发着危险的气息。宁静的街道顿时像是被浇了热水的蚂蚁窝,平日不见动弹的大叔大娘们凭借着敏锐的第六感迅速警戒起来,王祥也绷紧了神经静观其变。整个街面定格成了一幕无声的默片。

2.2 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低,物质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三本齐升”,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劳动力短缺、土地和环境保护、质量安全压力不断显现,农业生产进入了成本快速上涨时期。2010年至2013年,粮食种植的人工成本上涨最快,平均年涨幅23%;2014年和2015年,粮食种植的土地成本上涨最快,平均年涨幅9.61%。与2010年相比,2015年我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平均成本提高了47%,花生和油菜籽两种油料的平均成本提高了60%,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高,必然产生供需矛盾。主要农产品产量、进口、库存的“三量齐增”和物质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三本齐升“,反映了我国农业供给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7]。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科研分散、研究工作碎片化,多数科学研究仅局限于某一个生产环节,没有站在农作制度的高度,围绕全产业设计开展集成研究,导致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度差,生产科技水平低,更无法破解“三本齐升”的问题。

农作制度(Farming System),也称农作系统,是指一个区域或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林种养加等多种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的集合体(刘巽浩),与耕作制度相比,农作制度的涵义与功能进一步拓宽,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经营体系融合为一个整体,从农业宏观战略、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经营管理等全产业链角度设计区域或一个生产单元的农业系统,这一理念对于提高农业系统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等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农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内容[9]

2.3 农业内部产业间不协调,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劳动力、土地等非农化趋势显著,农业发展存在系统性缺失

目前我国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依然不协调,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脱节,各自为战、独立生产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生产者生产的粮食、油料等农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加上价格高等诸多因素,导致很多企业加工原料更愿意进口[8]。如大豆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生产者角度,往往只追求高产目标,而油脂加工企业则希望同一批次的大豆含油量保持一致,便于加工工艺统一操作,国产大豆尽管不是转基因大豆,但由于价格高,含油量不一致,许多企业无法解决加工工艺难题,只能选择进口大豆。按照农作制度的理念,统筹考虑和设计农业生产、服务和加工的需求,建立完善协调的产业体系,才能彻底解决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

(1) PMSM采用逆变器供电时,电流和径向气隙磁密波形都出现许多毛刺,在开关频率附近存在幅值较大的电流谐波,增加了高频段结构共振的可能性。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国家政策性的原因,也有生产者科学意识和经营意识的原因,还有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需要各方努力才能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农业管理者和科学工作者角度而言,如何提高站位,着眼于顶层设计,并逐步推进和实施应该是到了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阶段了。即从农作制度的层面系统考虑农业发展,这不单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也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 农作制度的概念与内涵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化肥使用量约 557 kg/hm2,美国仅为 140 kg/hm2。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但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更为消费者健康带来了巨大风险。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2016年农业部提出打好面源污染攻坚战,并出台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的目标,科技部设立了以化肥农药减施为主的重点研发专项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降低农业生产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势在必行。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围绕国家和消费者需求,从农作制度角度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进行谋划,才能全面解决上述问题,这也为农业管理者、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生产经营主体提出了新要求。

3.1 种植制度

[1] 沈坤荣,曹扬.以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J].江苏社会科学,2017(2):50~55.

3.2 养地制度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主要包括土壤耕作和土壤培肥。土壤耕作包括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有翻耕、旋耕、深松耕、灭茬、耙地、镇压、起垄、开沟、筑畦、中耕等,也包括不同土壤耕法(如翻耕+免耕,旋耕+深松等)的组合(土壤轮耕体系),其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表面状态和健康耕层,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根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并减少水土流失。土壤培肥的核心是保育地力和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运筹、化肥科学施用等。在土壤耕作和施肥方面,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对提高作物单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生产者素质等原因造成的对耕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和化肥过量施用及由此产生的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已十分严峻,这也是目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

3.3 经营管理制度

在农业新常态下,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数量不足,而是结构性矛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种植业生产要求,不断调整完善全国和区域种植制度,优化区域种植模式。(1)建立与国家和市场需求相匹配的粮经饲三元结构。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的原则,从国家层面确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优势产区,强化功能区建设,在确保小麦、水稻等口粮产能稳定提高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他粮食、经济、油料和饲料等作物的种植面积。(2)建立与区域需求相适应的特色种植模式。针对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优化作物田间布局,建立资源高效型种植模式,如东北地区应针对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围绕地力提升和保育,大力推广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轮作和间作种植模式;黄淮海地区应针对地下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大力推广冬小麦与低耗水作物轮作,或实施夏季休闲蓄水,建立节水型种植模式等。(3)建立与环境友好相协调的区域种植模式。针对各地普遍存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充分利用作物自身特性,立足于环境友好目标,建立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如华南地区针对蔬菜季土壤养分剩余多、污染风险大的问题,利用下茬水稻养分吸收能力强的特点,大力推广菜—稻—菜种植模式;北方旱作区针对水资源短缺和耕地土壤瘠薄等问题,充分利用豆科作物低耗水和固氮能力强的特点,大力推广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间作及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种植模式等。

近年来,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者对利益的追求,大量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家家包地、户户种田的局面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2014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40.6%,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只有38.7%,且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已成事实;尽管土地流转规模和速度正逐步加快,但流转土地非农化趋势也令人担忧,截止2016年6月,全国2.3亿农户中,流转土地农户超过了7 000万,比例超过30%,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比例更高,超过50%,事实上许多流转后的土地正在成为流转者赢利的手段,流转的土地也更多改变了生产功能,转而成为观光休闲为主的农业综合体或苗木、花卉等经营场所,这在发达地区更为突出。农业生产缺乏政策性、系统性、制度性保障进一步限制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以关联产业升级转型为契机,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功能,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农业效益。(1)建立种植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区域农作制度。各地区在设计主导种植制度时,要充分考虑生产产品的去向,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要与下游产业需求相匹配,促进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如优质口粮生产区应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小麦等基本口粮,并按照加工企业的需求保质保量按时生产,确保加工与生产配套;优质油料生产区应优先发展“双低”油菜、高油大豆、高由花生等主要油料,为油脂加工企业提供质量一致的原料等。(2)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建立基于全产业链的农业服务体系。新时期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应按照全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从种植业到农产品加工业的全程技术服务体系,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要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亟需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按照国家鼓励成果转化的新要求,划分公益性和商品性服务,转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如优质小麦产业,科研人员要围绕面粉加工企业需要,开展全产业设计,并解决从小麦种植到加工全产业链技术问题,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3)适度拓展农业功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围绕国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在保证各地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功能,如建设以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综合体,举办农产品采摘、亲子游、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活动模式,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4 基于农作制度视角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4.1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

传统耕作制度的主体是作物生产,现代农作制度则把农业生产与产后营销、种植业与养殖业等结合在一起,针对一个区域或生产单元,从社会经济层面全方位设计区域农业系统,如此便出现了经营管理制度的概念。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既要考虑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成本的合理性,更要考虑产品的出路等。因此,要按照全产业链的思路,把农产品生产与产后的储藏、加工、运销、流通等结合起来,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即围绕生产—贮藏—加工—销售各环节,按照产业化发展的一体化思路设计某一区域或一个生产单元的农作制度,同时还要保证模式具有产出适度高、环境友好、成本降低、资源持续利用、便于机械化操作等多目标的兼具性。如种养加模式要考虑种植业生产的产品与养殖业需求的一致性,同时考虑养殖业加工业产生粪污的消纳地的配套性;产加销模式在设计种植制度模式时要考虑种植业生产产品的时效与加工需求的配套性等。中国农业担负众多的使命,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等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层次考虑和设计农业系统(即农作制度),才能不断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更好地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4.2 协调生产生态,强化养地制度

新时期农业面临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剧,面对东北耕地质量退化、华北地下水超采、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等突出问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难以解决,按照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必须突出用养结和,强化养地制度建设。(1)大力推广生产生态协调的生产方式。针对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围绕已确定的主导种植模式,持续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研究和示范工作,提升生产的科技水平,如在粮食、油料、经济和饲料作物主产区,应积极开展节水、减排和化肥农药合理施用等方面技术研究,提高水资源和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在保证产能适度提高(不提高)的基础上,确保农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如在旱作区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研究和示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2)大力推广用地养地结合的土壤耕作技术。各地区要充分利用农业副产物,积极开展农田地力提升技术研究和示范,如在粮食主产区,要开展玉米、水稻、小麦秸秆还田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养殖业过腹还田、碳化还田、直接还田等相关研究,发挥秸秆还田增碳作用,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在蔬菜主产区,应积极开展利用尾菜生产有机肥还田增碳的技术等;协调生产生态关系,要在确保产能稳定的基础上,保证耕地质量稳定提升和可持续利用。

4.3 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效益

表2示,正常食管黏膜组织有6例细胞膜表达,2例细胞质表达,8例混合表达,其余为无表达,而食管腺癌组织样本中CEACAM1细胞膜表达33例(27.3%),细胞质表达58例(46.8%),其余31例为混合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7,P=0.02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撑,需要农业经营主体思想上的转变,更需要国家政策的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内部各产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回顾历史,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不协调、单一产业发展链条脱节等已是不争的事实,展望未来,按照农作制度的理念,统筹谋划设计我国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是农业管理者、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同责任所在。

(3)为掌握疫情,调查研究流行病学情况,监测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普查很重要,至少定期进行还是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的配置安排。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休耕、单作、间作套种、轮作或连作等。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科学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并有效保护环境,促进区域种植业健康发展。我国在种植制度设计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间复套种为代表的种植制度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中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根本所在。

[2] 何自力,邱海平,丁为民,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2):203.

[3] 李阔,许吟隆.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1):8~17.

[4] 陈阜,任天志.中国农作制发展优先序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 刘敏,聂振龙,王金哲,等.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15(4):13~18.

在美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本土品牌一边要面对消费者的严格要求,一边要面临着进口品牌的冲击,另外一边还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个时候,跨界合作无疑成为了本土品牌的一个保护伞。跨界合作能够为双方品牌都带来曝光度、知名度,同时引入精准的流量,这也是国产品牌在面对外资品牌冲击之下的自救之路,而未来,相信国产品牌会发展的更好,能够在美妆市场占据一片江山!

[6] 陈锡文,韩俊.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7] 彭建涛,杜俊涛.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7):36~37.

[8] 许瑞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6):178~183.

本文以长沙市土地利用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选择望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InVEST模型,评价了其生境质量,探讨了其空间分异特征。

[9] 刘巽浩,陈阜.中国农作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孙占祥,郑家明,冯良山,白伟,杨宁,杜桂娟,蔡倩,侯志研,刘洋,冯晨,张哲,向午燕,董智,李开宇,李颖
《辽宁农业科学》 2018年第02期
《辽宁农业科学》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