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1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的比较

面对当前乡村日趋空心化而大城市拥挤的矛盾,如何实现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形成科学的人才布局成为重大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钱念孙于2016年提出“新乡贤”一词,迅速成为热门词汇,引发学术界热议.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从传统乡贤与新乡贤的定义、主体、功能作用、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理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1.1 定义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随后演变为乡村治理的重要阶层,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乡贤概念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在阐述乡贤的品德、学识和权威等.传统乡贤是指统治阶级对威望高、品德才学优越、为家乡作出贡献的社会贤达在其去世后给予的称号,而后泛指在民间有德行、有才能、有贡献且深为当地村民尊重的贤人[1].钱静等[2]认为新乡贤是回归乡土有经验、有学识、有财富且愿意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的贤达人士.王文峰强调新乡贤是指那些守法纪、有品行、有意为乡土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社会贤达[3].本文提出新乡贤是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有准确认识,运用新知识、新技能实现新农村发展的能人志士.

1.2 主体

传统乡贤的主体是在察举制、科举制背景下产生的,且愿意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并作出重大贡献的返乡官员,他们凭借自身的财富、权力在农村社会形成影响力,进而产生乡贤阶层.新乡贤则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主体相对较广,包括退休返乡的干部、教师、工人、大学生村官、回乡创业青年等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新群体,相比之下传统乡贤主体相对较少.

1.3 功能作用

传统乡贤具有维护乡村伦理、制定村规民约、管理乡土日常事务的功能[1,4-5],侧重于行政管理,是封建社会统治制度的延伸,是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新乡贤致力于乡村资源的整合,重构乡村文化体系[6],推进和谐乡村建设,打造农村自治与国家治理相融合的治理模式,更多关注文化建设.

1.4 文化特点

传统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区历代乡贤传承下来的榜样文化,对该区域的村民有教化作用的一种文化形态[7],具有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特征,也具有区域性、人文性等特点.新乡贤文化是继承传统乡贤文化精髓,以返乡能人为主体,以新乡贤理事会等为载体,以乡村地域为空间,展现人本性、亲善性、现实性的一种新农村文化建设氛围[8].

2 乡村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农民的压力进一步减轻,村级组织不再执行协助收税任务,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的矛盾有所缓解,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级财政收入,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统筹能力.从法理角度分析,乡村治理的主体应当是村民,但现实中乡村治理则需要多元利益主体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基于乡村治理的实际效果分析,正因为基层组织权力和财力的削弱以及乡村精英阶层的外流,使乡村治理面临新困境.

2.1 乡村开发项目制,导致乡村要素外流

国家提供各类农村优惠政策,以项目申请制方式面向社会,这时社会精英阶层与组织机构凭借自身优势,相对轻松地获得政府项目[9],使之成为农村资源开发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而当地村民或乡村组织,因综合素质、体制等方面的制约,较难获得政府项目.农村资源开发绕开当地村民和乡村组织,导致大量农村要素外流,降低村民和乡村组织的建设能力.于是外来人员或机构在农村项目开发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由此形成外来精英俘获,使村民继续缺乏公共资源和政策效能[10],成为部分农村冲突产生的导火索.

2.2 乡村建设主体缺位

当前,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总体趋势并未改变,加上高素质人才向大城市聚集,造成乡村建设主体缺位,以村庄为生活共同体的治理模式受到挑战.“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11]成为多数进城务工者的真实写照.为此,政府加大对返乡人员的财政与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返乡青年和社会人士投身农村开发,但仍未改变乡村建设主体缺位的事实.缺少以村民为主体的农村商业开发,很难增加村民收入,也很难使普通村民得到有效公共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治理现状.新乡贤带有公益性的乡村建设和治理行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乡村建设主体缺位的难题.

2.3 乡村文化断层,认同感降低

乡村治理存在认同感低、组织性不强等难题,也面临因空心化、老龄化等造成乡土文化或精神断裂的困境[12],乡土文化的凋敝减弱了乡村凝聚力和乡风约束力.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远离农耕生活,正逐步从农村青年转变为城市务工青年,导致乡村文化延续失去主体,农村文化面临着持有者老龄化和文化断层的现象[13].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新一代农民工群体,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降低,在客观上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也使许多优秀乡村文化走向消亡.因此,发挥新乡贤在传承乡村文化中的桥梁作用,复兴乡村文化,培育村民的公共理性和认同感,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效果的重要举措.

二是科学细化评议的内容。制定了规范的旁听庭审意见表,包括旁听案件及审判人员的基本情况、对庭审程序庭审能力庭审形象的评议、对庭审法官和法院的意见和建议三个部分,对庭审程序庭审能力庭审形象的评议进行了细化,既有详细的评价内容,又有不同的评价等级,使评议的内容能够充分体现人大监督的着力点。

2.4 乡村组织力量薄弱,无法有效参与乡村治理

当前,乡村组织普遍存在小、散、弱等特点,本文以新乡贤组织为例进行研究.一方面,农村新乡贤组织发育处于起步阶段,因缺少有效的组织平台,导致新乡贤力量分散、目标不明确,仅依靠新乡贤的热心从事乡村建设工作无法为村民提供长久有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我国乡村组织的能力建设存在身份、财政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困境[14].此外,部分村民认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商业行为,忽视了新乡贤的真实情感表达[15],因此对于新乡贤的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打击了新乡贤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新乡贤组织的培育.

在现有制度框架下,高效良治的乡村治理方式单一[5],而我国古代的“乡贤治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社会稳定,降低了政府治理成本.为此,研究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治理转型的作用,培育新乡贤组织,挖掘新乡贤文化功能,在客观上能提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的积极性,有助于缓解乡村治理难题,为乡村治理转型奠定基础.

一个周末,王树林从学校接回了小龙。辛娜并没有在下班后回来,王树林买菜做饭,直到热腾腾地端上桌,辛娜还是不见影子。饭后,小龙回房学习去了,初三阶段,压力徒增,小龙变得有些沉默寡言。王树林在抽了一支烟,最后他还是决定给辛娜打个电话,理由很充分,周末陪孩子为重,怎么可以毫无生息地玩失踪呢?

当前有关部门在进行土地整改时大多采用混凝土来对道路进行改造,混凝土的使用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开展土地平整工作时大多采用机械设备,其缺乏提高土地肥力的相关理念,导致新增加土地面积的肥力较低[3]。

3 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的可行性

3.1 优秀乡绅自治历史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国家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与乡村自身的内生力量一直存在于传统乡村社会.费孝通也曾提出“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皇权,另一方面是族权和绅权,二者平行运作、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乡村治理形式[16].但受交通、财力等因素影响,历史上对于乡村的管理边缘于中央政权的统治,更多依靠乡绅阶层.而乡村秩序的生成在外力的控制下难以持久,因而乡村自身的内生秩序力量离不开乡贤阶层的形成与推动.乡贤阶层发挥着联系上级与村民的作用,成为古代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明清时,各州县大都建有乡贤祠,以供奉乡贤人物;近现代开展了大量官民合作的乡村自治运动,如清末张謇在南通实践乡村建设,民国时期晏阳初的定县试验,梁漱溟对于乡村治理的探索,卢作孚在重庆北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乡村试验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当下乡村治理转型提供有益参考.

3.2 新乡贤文化政策为促进乡村治理转型提供制度保障

1)国家层面.以中央文件为指引,规范相关组织职能,积极号召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群策群力.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探索不同条件下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2015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强调,在有条件的地方做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为探索乡村治理机制转型创造了条件.2016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鼓励离退休干部返乡推动家乡建设.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乡贤文化,凝聚社会力量,鼓励情系乡土的热心人士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通过明文法规为壮大新乡贤队伍提供制度保障,构筑新乡贤活动平台.

2)地方层面.围绕连续两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的培育乡土文化、弘扬善行义举的政策号召,各地陆续出台发展新乡贤文化文件并开展相关活动,如新疆《关于培养和发展新乡贤文化的实施方案》,四川评选新乡贤、发扬新乡贤文化活动等,探索因地制宜的新乡贤政策,积极推动新乡贤政策落地.新乡贤政策引导人才、资金等要素进入农村,缓解农村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相对稀缺,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重要尝试.

3.3 新乡贤队伍的壮大与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为乡村治理转型奠定人才和精神基础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450万,其中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快速上升[17].贺雪峰[18]从年龄、工作量、幸福指数等角度阐明返乡人员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论述返乡队伍壮大的可能性.实践表明,新乡贤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9].随着新乡贤队伍的日益壮大,一方面为农村发展奠定人才和劳动力基础;另一方面,促使政府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与福利等,为乡村治理转型创造便利条件.

伴随着国民乡土意识的觉醒和乡村思维的逐步形成,促进新乡贤对于乡土文化挖掘的自觉,使新乡贤的“乡愁”和使命感,成为改变乡村建设和治理现状的契机.同时,农村正成为新的要素聚集地,温铁军等[20]指出,“市民下乡,农业进城”与社会化农业的兴起使得农村有更多发展机会,新乡贤在乡村社会的文化、风俗、教化、公务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村民不可替代的作用[6].如北大教授李晓晨回到泉州岵山镇,打造“闽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为子孙保存古老文化基因.正是优秀传统乡贤文化观念的复苏和市场要素的双重作用,为乡村社会增添了更多的发展可能.

4 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

4.1 案例介绍:上虞市乡贤研究会

乡贤研究会是新乡贤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联系新乡贤的有效载体.上虞市乡贤文化历史悠久、乡贤辈出,于2001年1月,成立国内最早以“乡贤”名义创设的区域性民间文化学术社团[21].其宗旨是“挖掘故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上虞发展”.一方面,乡贤研究会为乡贤提供真诚服务,搭建乡贤与乡村交流的平台,助推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5年,上虞全区由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会约有180个,涉及教育、养老等多个领域,资金总额约达18亿元.另一方面,乡贤研究会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建设崧厦镇祝温村陈列馆,开展“十佳”评选活动等,构建了乡贤多级联合体系,完成了学校层面、乡镇层面、村层面的三级部署[22].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以挖掘、整理乡贤事迹、乡贤史料为突破口,撰写各类乡贤研究文章600余篇[23],为保护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维护乡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4.2 案例分析

[14] 马长山.民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与法治秩序[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1):3-15.

可是今天,他安顿好熟睡的倩倩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老时间段上演的老情节紧紧拽住了他的大脑。他感觉到了自己。

2)凝聚新乡贤力量推进乡村建设.乡贤研究会成立后,广泛收集乡贤信息,为乡贤搭建沟通平台,成为庞大信息的交流中心,加强乡贤群体与乡村的日常联系,激发乡贤建设热情.乡土情怀是乡贤投资建设家乡的重要因素,上虞市启动“虞商回归”计划以来,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产业升级等,主动融入上虞经济和社会建设,截至2016年共吸引140多个项目,累计到位资金达120多亿元.新乡贤作为一种外部资源投入到乡村建设,能有效缓解农村要素的相对稀缺,实现新乡贤自身发展与乡村建设的良性互动.

3)参与乡村治理,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当前乡村发展良性治理路径单一,导致政府管理成本日益上升.新乡贤作为乡村发展的精英阶层,与乡村治理相衔接,将提高农民群体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部分乡村干群关系较为紧张,乡村矛盾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上虞乡贤研究会在各地建立分会,积极融入乡村治理,在已有的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台,及时通报村民矛盾、冲突等,乡贤参与调解,使矛盾得到缓和;对于较大的冲突也开始由相关部门的乡贤代为咨询和了解,这种乡贤代理模式有效降低了政府管理成本.

在现场对断路器垂直连杆进行了清洗、润滑,并更换整套垂直连杆轴密封件。随后,对断路器机械特性参数进行了重新测量,测试数据如表3所示,机械特性曲线如图6所示。从测试数据看出,检修以后,该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参数皆满足厂家技术标准要求。

4.3 案例小结

乡村经济建设是实现村民物质富裕的重要方式,文化建设是村民精神富裕的主要途径.经济发展、精神富足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前提,也是实现农民群体“再组织化”的必要条件.上虞市积极联合乡贤,挖掘乡村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新乡贤文化,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有效保护了乡土文化,推进乡村建设,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对于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具有借鉴意义,为探索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机制及可能性提供实践依据,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

5 进一步发挥新乡贤文化的作用,促进乡村治理转型

5.1 增强新乡贤文化的经济建设功能,促进乡村经济建设

精英治村已成为当下中国乡村治理的一大常态[27].新乡贤是乡村精英的典型代表,是实现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力量.在当前乡村认同感降低、乡村舆论约束力减弱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作为团结乡村群体的纽带作用.基于国家治理层面,乡村治理转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也需要乡村自发形成的内生力量,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动乡村治理转型.这种转型依赖于新乡贤文化对村民的价值引导,也要求建立共同认可的乡村价值规范体系.

【文化说明】buzzard(红头美洲鹫)产于美国东部,橙红色和紫蓝色颈项与雄火鸡相似,但小得多。字面意思是“对一个谈火鸡,对另一个谈红头美洲鹫”,对待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即“厚此薄彼”。

1)鼓励新乡贤回乡创业.新乡贤凭借自身的资源和优势返乡投资,运用“互联网+新乡贤”模式,从农村特色资源入手,发展乡村旅游或文创产业等.鼓励新乡贤充分挖掘农村闲置资源,支持成立新乡贤农村工作站、帮扶点、合作社等,以此为平台打造乡村旅游卖“生活”、卖“生态”等新模式,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2)运用“新乡贤”招牌吸引市场要素.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效益,争取政策支持,吸引市场资源注入乡村建设.通过研究上虞市乡贤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可知,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将吸引各地游客、学者与政府官员参观访问,对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能带动潜在的新乡贤回乡建设.发挥新乡贤文化的经济功能,将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上改变农村传统发展思维.

5.2 发挥新乡贤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是人的精神需要,文化的精神属性也是文化的人文属性[25].市场化倾向于个人利益最大化,颠覆中国农村伦理道德、乡规民约的基础[26],忽略了农村社会的独特性与文化价值,影响乡村社会的发展,而从新乡贤群体中提炼的优秀品格对于村民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新乡贤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于南北学术异同,《隋书·儒林传序》的记载久为史家措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①此处“江左”与“河洛”对举,分别指代南朝、北朝政权。《隋书》基于南北统一的立场描述南学、北学的不同好尚,虽有见地,却也不免失之笼统。

1)组织新乡贤参与乡贤文化整理工作.鼓励离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参与收集、整理、编著村史、乡贤集、村规民约等相关资料,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风气,发挥新乡贤文化的教育功能,重构乡村道德体系.

2)打造新乡贤讲坛.新乡贤带回了可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通过民俗活动、培训班等形式,邀请新乡贤开设乡村创新创业讲堂、道德讲坛等,分享乡贤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新理念,为村民带来新视野、新能量、新发展,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积极发挥新乡贤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村民素质,形成良好的乡村社会风尚,促进乡村治理转型.

5.3 加大新乡贤文化社会导向功能,增强乡村认同感

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使农村生产要素持续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发展和乡村治理形式的转变.当前农村要发展,首先经济上要有适度发展,否则乡村建设和治理转型将很难实现.因此,要发挥乡贤文化的经济功能,引入外部要素建设乡村,并充分增强外溢效应,从而实现乡村经济发展.

1)树立新乡贤典型,发挥模范作用.各级政府应当评选杰出新乡贤代表,给予必要的社会价值肯定,设立各类团结互助奖项、荣誉称号等,积极宣传新乡贤事迹.用在地化、熟人式的事例宣传引导,涵育文明乡风,形成共同的价值遵循,建立公序良俗的社会环境.

因此,应围绕新乡贤成立乡村组织,培育乡村治理协同机构,健全村民利益表达机制,发挥新乡贤在团结邻里方面的作用.如新乡贤理事会、乡贤文化协会、乡贤智囊团等,为新乡贤与村民搭建桥梁,加强乡土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夯实乡村治理和建设基础,从而激活新乡贤文化的团结互助功能.基于新乡贤文化组织,重构农村社会人际网络,激活村规民约、宗族制度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维持乡村秩序,促进乡村社会稳定团结.

5.4 激活新乡贤文化的团结互助功能,维持乡村社会稳定

当前,乡村间或是城乡间的交流日益增加,因拆迁、移居等因素在新区域形成新的社区群体,乡村正面临“去熟人化”阶段.用一种共通的地域文化将其联系起来,是乡村治理的有效形式.从历史上看,以血缘或是某种被认可的文化组织起来的群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在一定层面上,乡村社会关系、乡村冲突的调适与乡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不仅仅靠法制体系,而且还依靠乡村礼俗、村社伦理、村规乡约等非正式制度[9].

本文在借鉴CDP项目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环保部公布的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结合样本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涵盖战略规划、治理架构、风险或机遇识别、碳排放核算四大类的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在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的框架下,运用Python软件实现对样本公司所披露文件的内容爬取与文本分析,最后通过算法汇总企业碳信息披露所获得分。碳信息披露评价体系见表1。

2)发挥新乡贤的劝导、监督作用.在某些领域内,村民对非正式制度的认同要高于正式制度.为此,可通过各类宣传媒介,发挥新乡贤的劝导、帮扶、监督等作用,促使村民为了避免高昂失信成本和巨大心理负担而不断改变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对新乡贤广泛的社会认可,其人本性、乡土性在乡村治理转型过程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6 小结

一方面,村民自治制度下,以选举为核心形成精英治村和“封闭式决策”,导致村级决策的合法性脆弱[28],无法有效适应当前农村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维权意识易被扭曲和误导,给乡村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在农村利益群体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乡村治理的实质是如何改变传统乡村治理的思维和治理方式,使农村治理机制符合农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现有村民自治委员会为基础,新乡贤理事会等乡村组织为辅,构建参与式协商机制,实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制度化、常态化,成为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社会力量的博弈,改变现有乡村治理的思维和方式,凭借新乡贤文化为促进乡村治理转型奠定基础,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活动当事人(包括国有企事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公司、中介服务机构)出于各种目的,利用会计规范给会计活动当事人的灵活性,事先经过周密安排而从主观上故意有偏向性或诱导性的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而造成的信息失真。[1]会计故意性信息失真分为二类:第一类如银广厦、琼民源的财务报告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编造,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第二类是利用内外串通,共同操纵、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财务技能的优势共同作弊。

参考文献:

[1] 吴雄妹.乡贤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基于江西省乐平市乡村治理实践分析[J].地方治理研究,2016(3):65-71.

[4] 杨军.弘扬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新乡贤作用[J].文化学刊,2015(5):6-11.

[3] 王文峰.“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困境及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6(8):87-91.

[2] 钱静,马俊哲.国内新乡贤文化研究综述[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4):51-55.

[5] 杨军.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5(3):98-103.

[6] 胡鹏辉,高继波.新乡贤:内涵、作用与偏误规避[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20-29.

[7] 马良灿.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J].学习与探索,2014(9):45-50.

[8] 卞文志.让“新乡贤文化”利乡土[J].农家顾问,2016(6):26-27.

建议对外观异常的膀胱黏膜进行选择性活检。当尿细胞学检查阳性,或存在高风险外生性(非乳头状)肿瘤时,建议对外观正常的膀胱黏膜进行随机多点活检,活检部位包括膀胱三角区、膀胱顶以及膀胱各壁。若条件允许,建议在荧光膀胱镜或NBI引导下完成多点活检。

[9] 李祖佩.项目进村与乡村治理重构——一项基于村庄本位的考察[J].中国农村观察,2013(4):2-13.

[10] 陈锋.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J].社会,2015,35(3):95-120.

[11] 高建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01-203.

[12] 李祖佩,曹晋.精英俘获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中部某村的实证考察[J].探索,2012(5):187-192.

[13] 王蓉.社会流动中的文化分化与观念断层——乡村青年群体的比较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2(7):86-90.

根据TensorFlow 的设计模式,设计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得到TensorFlow 的数据流图如图6 所示。

1)加强上虞乡村文化保护.自2001年上虞乡贤研究会成立以来,加强乡村文化保护,重塑乡土文化价值体系,并以当地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作为乡村文化复兴的切入点.①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上虞文化历史悠久,乡贤队伍庞大,却少有人深入了解和保护.为使乡土文化焕发活力,研究会发动乡贤成立文化保护基金会,通过捐资、捐物等方式,保护了一大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②吸纳当地乡贤,通过他们对上虞乡贤历史文化的了解进行古籍、典故收集和整理,形成系统的乡贤文化著作.③宣传和推广乡贤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相继组织各类研究小组和研究中心,提升文化保护的专业性,增强当地村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和乡村建设责任感.农村文化生活建设,通常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在于提升村民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有利于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24].

[15] 颜德如.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理论探讨,2016(1):17-21.

课余生活是指学生在摆脱了课堂的约束和限制后,在自由支配的时空里自主选择能表现自我个性、施展自己才能的活动〔1〕。课余生活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来说,课余生活不仅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优势、锻炼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也是展现自身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的舞台,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6] 伊刚.从费孝通的双轨政治理论看我国社会管理的困境[J].学术探索,2014(12):65-69.

[17]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农业部鼓励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创办家庭农场[J].中国农资,2016(22):3.

[18] 贺雪峰.农民工返乡的逻辑——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J].东岳论丛,2009(7):38-41.

[19] 韩丽.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路径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

“4 道程序”:开发设计专题班课程,组织教师专家研发课程或采购针对性的课程,开设在线学习专题班在集团范围招生,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与反馈。

[20] 温铁军,张俊娜,罗士轩.时空变换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6):1,5-12.

[21] 王泉根.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与上虞经验[J].中国文化研究,2011(4):165-172.

[22] 陈秋强.乡贤: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J].社会治理,2016(2):115-119.

[23] 刘伟,严红枫,叶辉,等.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N].光明日报,2014-07-02(1).

[24] 杨帅,温铁军.乡村治理劣化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探索,2014(5):144-148.

[25] 蒋桂芳.试论文化的属性与功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6):28-32.

[26] 秦国柱.盛寺忧思:乡镇治理制度渠道的“失修”与乡绅阶层的重建[M]//李平: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5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32-38.

[27] 李博.乡村治理转型与农村精准扶贫[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8):534-538.

[28] 王可园.协商治理: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的路径选择[J].行政论坛,2017(2):32-39.

 
吴奶金,杨雅莉,陈高威,刘飞翔
《农业科学研究》 2018年第01期
《农业科学研究》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