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特征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玉米既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1-2〕.西辽河平原灌区地处世界玉米黄金种植带,具有光照丰富、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等气候资源优势,玉米的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皆居粮食作物之首〔3-4〕.进人21世纪后,在保证粮食安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等一系列“三农”政策的推动下,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5-7〕.本文从玉米栽培技术演变角度分析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技术特征,提出当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及今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

不同年代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数据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统计年鉴》;不同年份推广玉米品种资料来源于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农业推广服务中心的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和内蒙古自治区审(认)定通过品种目录〔1976-2016〕;其他相关材料来源于相应农业技术推广站、植物保护工作站科研人员的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近70年来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变化特点

2.1.1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过去的70年,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的种植面积、总产及单产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从1947年的13.42×104hm2增加到2017年的209.65×104hm2,增加了196.23×104hm2,达15.62倍;总产量从1947年的10.16×104t增加到2017年的1723.85×104t,增加了1713.69×104t,达169.67倍;单产也从1947年的756.76 kg·hm-2增加到2017年的8222.62 kg·hm-2,增加了7465.86 kg·hm-2,达10.87倍.

Risk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hazard for construction land of hydropower station

  

图1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变化Figure 1 Changes of maize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in the irrigation area of West Liaohe Plain

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中后期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平均种植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80年代是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的低谷期,分别较70年代和90年代减少了30.06%和37.40%;进入21世纪在市场需求以及价格优势的拉动下,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迅速增加,21世纪头10年便较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53.47%,2010年后更是较21世纪头10年增长了102.65%.平均单产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1世纪头10年出现平均单产增加的滞缓期,平均单产较20世纪90年代仅增加了0.64%;2010年后,在高产和超高产等栽培技术的引领下,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平均单产迅速增加,达到了7462.97 kg·hm-2,较20世纪头10年增加了34.28%.

 

表1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变化及对总产的贡献Table 1 Maize planting area,unit yield change and contribution to total yield in the irrigation area of the West Liaohe Plain

  

1947-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1999 2000-2009 2010-2017 24.22 44.78 66.56 46.55 74.36 114.12 231.26--84.89 48.64-30.06 59.74 53.47 102.65 678.64 1543.27 1929.15 3218.30 5522.55 5557.71 7462.97--127.41 25.00 66.82 71.60 0.64 34.28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密度大致经历了“希植-合理密植-精量点播”3个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推广体系的健全,“合理密植”作为一项农业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对于单产的提高具有较大贡献〔19-21〕;进入80年代随着耐密品种的应用,玉米种植密度进一步提高,1989年通辽地区玉米平均种植密度达到5.25×104株/hm2.20世纪初期,随着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郑单958、哲单20等耐密新品种的出现,总体种植密度进一步增加,通辽市2007年郑单958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面积的70%以上,种植密度达到6.75×104株/hm2,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总体种植密度也在6.00×104株/hm2以上〔22〕.种植密度的增加,为单产的提高奠定了基础.2017年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平均单产达到8222.62 kg·hm-2.

  

图2 不同年代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对总产的贡献率Figure 2 The contribution of increasing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per unit to the total yield of maize in different years in the irrigation area of the West Liaohe Plain

2.2 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增产的原因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育种大致经历了筛选优良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双交种、单交种,单交种这5个阶段.不同年代主推品种的生育期及单产都逐渐增加,其中,生育期由20世纪50年代的117 d增加到近年来的127 d,单产也由2250~3000 kg·hm-2增加到11250~19500 kg·hm-2,增加5.0~6.5倍;70年代是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快速发展时期,这10年间玉米单产年均增加量达到80.41 kg·hm-2,单产提高较快的原因主要是玉米杂交种、特别是双交种的推广应用.据统计〔8-11〕,1966年中国杂交种面积仅占玉米总面积的10.0%,1971年增至28.0%,1978年为71.8%,2001年达到89.7%.20世纪70年代后,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单产提高迅速也得益于哲单系列、丹玉系列、农大系列以及黄莫417、吉单180等优良玉米杂交种的大面积推广;80、90年代,掖单13等紧凑型品种的推广使群体受光更加合理,在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田间种植密度,从而使单产得到了大幅提高.当代玉米品种,根系呈现“横向紧缩,纵向延伸”的特点〔12-15〕,尤其是在深翻、深松等耕作措施下,根系重心会进一步下移,而根系性状的改善,在进一步提高耐密性的同时,也提高了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实现了根系生长及空间分布特性与地上部特性的协同,从而使产量得以进一步提高〔16-17〕.近年来,西辽河平原灌区所应用玉米品种,在保证“高产、高效”的同时正在向“高产、高效、宜机收”方向迈进.

2.3 水肥投入变化

此模块的设计内容主要有:①集中办班信息逻辑设计,所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创建集中办班函数、增添和删减班级函数、相关修改班级函数;②针对培训成效的信息逻辑设计,主要使用的手段为创建培训效果管理函数、增添和删除培训成效函数等;③培训过程中的效果信息监管逻辑设计,主要使用的方式是培训、搜索、传输等培训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函数;④培训过程中的监管报告逻辑设计,主要使用的方式为创建分析、核查和传输培训过程中的信息监管函数。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主要是依靠农民经验,整体栽培技术水平不高,主要种植农家品种,不施肥或仅施少量的农家肥,基本靠雨养,灌溉技术落后,耕作栽培管理粗放,自然灾害频繁,导致玉米单产低而不稳,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平均单产仅为776.25 kg·hm-2〔18〕.由图2 1962—1992年西辽河平原灌区灌溉及化肥施用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机电井眼数、有效灌溉面积及化肥的施用量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机电井从1962年的75.6眼增加到1992年的68011.8眼,达到899.63倍,有效灌溉面积由7.92×104hm2增加到68.26×104hm2,达8.62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辽河平原灌区开始推广和使用化肥,但当时受经济条件制约,肥料投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用量较少;进入70年代化肥投入量明显增加;90年代开始出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辽河平原灌区化肥的投入量由1962年的116.10 t增加到1992年的26.37×104t,增加了2000多倍.当然,化肥施用量的增加除了和公顷施用量增加有关外,耕地面积的增加也是化肥用量增加的直接原因.进入21世纪,在高产、超高产等栽培技术的引领下,“氮肥后移”“磷肥下移”等施肥技术以及控释、缓释肥料得到推广应用,玉米生长与肥料供给实现了“用量上供需匹配,分布上时空耦合”,不但提高了肥料的吸收利用效率,也使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大幅提高.

 

表2 西辽河平原灌区过去60年玉米主推品种及主要性状Table 2 Main varieties and main traits of maize in the past 60 years in the West Liaohe Plain

  

1947~1959农家品种1172250~3000 1960~1969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1233750~5250 1970~1979双交种三交种1245250~7500 1980~1989双交种单交种1249750~11250 1990~1999单交种12510500~12750 2000~2009单交种12711250~15000 2010~2017黄马牙,白马牙,细瓤细,大白八趟,火苞米,大金黄,银顶子农大4号,吉双4号,哲双2号、4号、6号,大马牙,小马牙,白玉顶,综选1号,综选2号,双交83,哲单 3哲单系列 1、2、3、4、5、6、7号,桦单32,吉单系列101、102、103,丹育6号,农大7号,金皇后,吉双4号,44×903,四单 8 号,嫩单 1号,维尔 42,黄莫417,吉单180,铁单 4,吉双 83正反交黄莫417,丹育13,四单8,四单19,四单12,四单 16,四单 6,烟单 14,烟单 12,西玉 3,掖单 4,掖单 12,掖单 13,掖单 2,哲单 7,白单 9,通单 14,吉单 109,中单2,铁单8,铁单9哲单12、14,吉单180、165,四密21,四密25,四单19,四单 16,掖单 2、4、12、13、19、20,西玉3,西农11,张玉 4,铁单 9,正反交黄莫 417,四早 6,丹玉 13、15,中单2,哲单7郑单958,哲单20,哲单36,哲单37,哲单39,通科1,通科 4,通科 5,金山 7,金山 9,金山 12,金山 27,登海1,登海 9,硕秋 8,农大 108,内单 314,沈玉 21,高新 3号,晋单 52,郑单 518,郝玉 21,郝玉 98郑单 958,先玉 335,内单 314,伟科 702,金山 27,北育288,泽育 709,益丰 39,京科 968,登海 605,哲单 35,哲单 39,德美亚 1 号,大民 338,大民 3307,兴垦 3,兴垦10,兴单 13,丰垦 008,九玉1034,丰田 7 号,丰田13号,利和1号单交种12711250~19500

2.4 种植密度变化

2.1.2 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增加对总产的贡献 由图2可见,20世纪50年代,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单产持续走低,总产的提高均来自于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60年代单产略有提高,总产的提高仍以种植面积的扩大为主,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扩大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12.90%和87.10%;70、80年代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缩小,总产的提高均为单产提高的贡献;90年代、21世纪的头10年,种植面积明显扩大,种植面积的扩大对总产增加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8.94%和76.88%.2010年以来,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接近于零增长,玉米总产的提高得益于单产的不断提高,其中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对总产的贡献率分别为98.49%和1.51%.从近70年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对总产的贡献率的平均值来看,种植面积的扩大对总产的贡献率为45.99%,单产的提高对总产的贡献率为54.01%,这也说明单产的提高对总产起到了主要作用.

  

图2 西辽河平原灌区1962-1992年有效灌溉面积及化肥施用量变化趋势Figure 2 The change trend of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f the West Liaohe Plain between 1962 and 1992

3 西辽河平原灌区当前玉米生产的技术需求

(3)进一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研究节水减肥技术,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水肥一体技术体系.

(2)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的秸秆还田、少免耕、机械化和标准化栽培等关键技术,建立适于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简化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现玉米生产的轻简高效栽培.

(1)针对生产中应用的品种过多、过杂、过乱,后备品种不全的问题,加强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高产、抗逆、宜机收的新品种.

(4)研究新型种植制度下的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选取了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12月4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已经确诊。男性31例,女性15例;年龄在65岁以上有38例,65岁以下有8例。本研究当中使用的阿帕替尼非适应症用药恶性肿瘤类型满足前期临床研究支持,患者自愿采用阿帕替尼,向患者家属讲述了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几率较高,而患者的营养情况则会对患者的治疗结果以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而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肿瘤患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只是单纯的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存在营养成分供给不足或比例不平衡的情况[1]。本文为改善这种情况,对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在肿瘤应用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现将成果进行如下报道。

(5)研究机械与当前种植、管理、收获模式之间的协调问题,研发与当地玉米生产技术配套的生产机械,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继续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

参考文献

〔1〕张世煌,李少昆.国内外玉米产业技术发展报告(2009年)〔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董树亭,张吉旺.建立玉米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快玉米生产发展〔J〕.玉米科学,2008,16(4):18-20,25.

〔3〕苏二虎,冯勇,赵瑞霞,等.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分区发展方向及技术策略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3(4):9-11,30.

〔4〕杨恒山,刘江,梁怀宇.西辽河平原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9(1):84-90.

〔5〕崔振东.基于环境因素的玉米生产效率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7,39(3):79-83.

〔6〕李少昆,王崇桃.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何冬冬,杨恒山,张玉芹,等.宽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叶面积、干物质及产量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2(3):248-252.

〔8〕崔丽娜,张新,高荣岐,等.不同生态区玉米种子品质的比较研究〔J〕.玉米科学,2012,20(4):26-31.

〔9〕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5.

〔10〕姜昱,王玉民,王中伟,等.我国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08,16(6):48-51,57.

〔11〕王丹.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5):519-521.

〔12〕张瑞富,杨恒山,高聚林,等.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5,31(5):78-84.

〔13〕丁昆仑,M J Hann.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28-31.

〔14〕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演变〔J〕.作物学报,2000,26(2):200-204.

〔15〕侯海鹏,丁在松,马玮,等.高产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及密度深松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13,39(6):1069-1077.

〔16〕张秀芝,蔡红光,闫孝贡,等.不同培肥方式下春玉米氮磷钾养分累积与分配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4,28(5):309-313.

〔17〕王智慧,唐春双,范博文,等.不同配比炭基肥对玉米生长、土壤养分及呼吸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3):1-4,28.

〔18〕梁怀宇,杨恒山,刘晶,等.1951-2008年西辽河平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16-20.

〔19〕杨国虎,李新,王承莲,等.种植密度影响玉米产量及部分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57-60,64.

〔20〕高玉山,窦金刚,刘慧涛,等.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超高产品种、密度与产量关系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1):120-122.

〔21〕王崇桃,李少昆.玉米生产限制因素评估与技术优先序〔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6):1136-1146.

〔22〕王志刚,高聚林,张宝林,等.内蒙古平原灌区高产春玉米(15 t/hm2以上)产量性能及增产途径〔J〕.作物学报,2012,38(7):1318-1327.

 
柳宝林,杨恒山,张瑞富,罗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