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0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可以生产世界上绝大部分产品,但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名牌却寥寥无几,针对世界工业格局重大调整的历史机遇,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致力于完成中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中国要成为工业强国,必须要有过硬的工业技术,“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如果不唤起‘工匠精神’,中国就谈不上成为世界制造强国。”[1]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如今商业化的社会,国人更受利益驱使,难以对产品制造达到精益求精的要求。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对国人的“工匠精神”培育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1 “中国制造2025”解读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很显然,该计划致力于完成中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为了实现该战略目标,政府提出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等战略任务以及人才为本、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等指导思想。由此可见,“中国制造2025”是对中国目前“大而不强”的局面提出的应对措施,也对国家的制造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从人才培养、工业技术、思想方针等方面提出了完成该目标的路径。“中国制造2025”可以说是国家对未来工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雄心抱负及美好展望。

2 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2.1 工匠精神的定义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2]简言之就是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

2.2 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解读

在机器生产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并非用来提升手工技艺。相反,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优化产品设计,改良技术操作设备,甚至创新产品生产方式,在技术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追求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科技实力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今有国家工业技术人员的“以个人技艺谋自身,以先进技术强国家”的集个人与国家为一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工匠精神可体现为以下四个层面。

(4)冲击能量较大时,正交各向异形板的四角区域向上翘起(图3c),最大向上位移达-1.0×10-3 m。

(1)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工匠师追求技艺精湛纯熟,产品精致细密,这也是工匠精神最直接的表现。《诗经·卫风·淇奥》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了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象牙、骨器是仔细认真、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3]工匠按照极其严格的要求、超高的标准,亲手操作,追求至善至美,不计劳作成本地创作出近乎完美的产品。与现代流水线追求高产量、低成本、简工序的特点不同,手工制产品对工匠的技艺有着超高的要求。工匠师在长期的技术经验积累和对技术方法的改进思索中,不断提升对产品的精致要求,以致无论对技术还是产品,都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近代同仁堂倡导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亲力亲为、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与时俱进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工匠的技艺主要来自于“子继父业”和“师徒相授”等前人传承,但是时代在不断地变迁,工匠也需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传统,紧随时代的步伐,在前人所授的技艺上不断揣摩、比较、更新、创新,以突破前人的技术弱点,提升自己的技艺才能。工业技术不进则退,工匠发明创造,技术更新必须跟随时代而走,求实创新,勇于实践,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符合时代的期望。

“工匠精神”在鼓励手工业者不断改进技艺,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需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以“工匠精神”闻名的日本和德国,都具备一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相应的惩罚制度。很显然,中国缺乏相应的工匠制度——明晰的产权以使其服务或产品有所依托;独立的人格以保证主体的尊严和自主性;为自己负责的权利义务一致的认识,对自己的产品或成果负责等。基于此,国家需要优化工匠精神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国家工匠制度。在法律上,国家应明确创造者产品的产权所有,保证创造者的服务及产品有所依托,保证创造者对产品设计操作具有话语权,对产品所有具有法律保障,杜绝产品创造者沦落为流水线上一个“可轻可重的环节”,使其失去尊严以及生产自主性。明确工匠自己对于产品的权力及义务,可使创造者明了自身的权利义务。在经济上,国家应明确工匠的薪资标准,对于工匠的报酬不应仅仅是体力劳动的补偿,更有其设计理念、产品用途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国家要确保工匠的收入待遇能否获得有体面、有保证的生活。在就业上,国家可打通技能人员的就业途径,为有技之人提供“匠人优先”的就业政策,让“能工巧匠”们有机会进入国家重点行业,为国奉献,减少国家的人才流失。

(4)敬业爱国是工匠精神的升华。敬业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层面,不能仅仅是一句空话,而要落实在行动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则是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将就”着完成一份工作,而要爱岗敬业,时时关注国际动态,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追求技艺的不断进步,追求以科技进步而促进国家实力增强,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

3 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就《中国制造2025》纲要在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发表讲话时表示,下一步将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多个方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是攻关键。以高端装备、短板装备和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抓示范。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三是强基础。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重点领域一揽子突破和一条龙应用计划。四是提质量。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开展优质制造行动,建立优质制造标准体系。

企业利润为本的理念已扎根于企业文化,因而在国家工业转型期间,渲染“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要弘扬企事业单位“工匠精神”文化,就需要在就业取向上加强对技艺人员“工匠精神”的考核,要求入职者具备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工匠精神”成为引领企事业单位风向的标杆。同时,还要制定社会“大匠”宣传制度,在企事业单位通过对工匠的推荐、评审、认定、激励等各个环节宣传工匠精神,使尊重劳动、崇尚技术技能、鼓励创新创造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

首先要将课堂理论学习放置于实训基地。传统上,教育者将理论学习置于课堂,将实践置于实训基地,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将其分割而行,这不利于学生的知行合一。相反,将课堂搬至实训基地,边学边做,工学交替,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艺。其次,要打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以及企业生产的通道。职业教育的技艺才能需要不断提升,而技能的提升则需要理论的提升,需要对产品的用途优劣有着清晰的了解。因此,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高等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互知彼此,才能不断进步,以致突破。

4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4.1 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精神支撑

由于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脂氨基酸(lipoamino acids)已经引起研究人员的重视。某些酰基氨基酸衍生物也被报道可以抑制流感神经氨酸酶(influenza neuraminidase)[159]。一些Nα-棕榈酰化的氨基酸/肽当并入模型膜内,会影响转变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从双层向六角聚集的转变)。

4.2 工匠精神是主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是指在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

4.3 工匠精神是当代中国制造业的强烈呼唤

无论是从中国的国情分析还是国家的政策解读,工匠精神都是中国当代制造业的强烈呼唤。中国商家游客等热衷于韩国代购、日本代购、欧美代购,以及在国内首选进口产品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反映了消费者对国产货物的不信任。各种假冒伪劣的国产产品正是出自于商家对于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对产品质量的忽视,对国人身心健康的忽略。简而言之,创造者本身缺乏工匠精神,缺乏潜心技艺研究的忘我敬业,缺乏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缺乏一丝不苟的人生态度。此外,国家正面临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型,国家的科技实力需要不断增强,国家的制造业技能需要不断提升,要完全实现这些转变,就必须在国人身上重塑“工匠精神”,使得一代又一代国民秉承工匠精神的信念,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国的工业,成为其灵魂。

对于一个依靠产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匠来说,从事制作工作并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前一日的劳动,而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完善产品的质量,与时俱进地推出更优化的设计,使得产品更加社会化、人性化、易于大众接受。只有不断生产出更优质的产品,才能实现工匠的自身价值。此外,工匠在从事工作时,将自己定义为一名“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他们以被称为“工匠”为荣耀,就如乔布斯以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工匠”一样感到无限光荣。历史的经验表明,虽然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传统小作坊生产已成为社会必然,但是传统手动生产中的工匠精神和文化传统却依然代代传承,成为工匠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

5 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5.1 加强“工匠精神”的传承力度,增强国民“工匠精神”的荣誉感

国家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优秀的职业技术人员,提升学生技艺才能,是当代中国工匠精神传承的基本路径。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也需重视其手工技术才能培养,注重知行合一。教育者应同时关注学生的“才能”与“匠心”。学生的技艺学习是必要的,但在未来要有惊人的突破,还需求实创新的独到“匠心”。在对“工匠”的认识上,教育者应大力宣传“工匠”在国家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弘扬“工匠”的社会贡献,引导社会尊重“工匠”的职业身份,提升学生心中“工匠”的荣誉感。

5.2 创新“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切实机制

由此可见,即使在大规模机器作业下,高速度,高产量,国家也绝不满足于此,仍在不停歇地提高技术。首先,国家提出“高端”装备、“智能”装备,将工业技术推至高端化和智能化。然而,技术的进步要求技术人员对于专业知识不断巩固并进行创新。科技创新来源于技术人员的无止境追求,与时俱进。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工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第二,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很显然,国家开展试点工程,以先进的技术打造优质的城市群,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走进国际市场,迈向世界前列。第三,强基础,提质量。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基础便没有高耸的大楼,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品”工程更是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只有不断打磨的技术,时时跟随时代步伐的精神,才能保证中国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本质要求、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更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国家科技的灵魂。此外,辛国斌还提出“中国制造2025”还要求国家实施“育人才”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很显然,工匠们的技术学习在于课堂,技术进步却需要师父的“口授心传”。产教结合是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融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知识的学习。专业人员的技术经验,钻研过程,成功或失败经历都有利于学徒的学习过程。因而,工匠们需要懂得尊重技艺,也尊重技工,因为先进的技术是前人一步步打磨出来的,是前人的经验累积。技工是一群追求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正是他们的不懈追求才有高超的技术,才有科技的创新。一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工匠,首先是一个懂得尊师重教的学生,其次才是国家科学技术的人才。

5.3 渲染“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营造发展趋势

从前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出门前要在家门外悬挂一只鞋,作为认家的标记。有一天,这个人照旧把鞋子挂到门外后就出门了。中午,天忽然下起暴雨,他的妻子就将门口的鞋收了起来。到了傍晚的时候,这个人回来了,却没有看见挂在门口的鞋,他很纳闷,想着:“难道我家搬走了吗?”

5.4 优化“工匠精神”的顶层设计,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3)尊师重教是工匠精神的要求。过去工匠学习技艺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手工作坊的“子继父业”和手工业行会里的“师徒相授”,因为所传授的内容尚未形成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传承的方式也主要靠“口传心授”来完成。学徒能否学到本领、掌握技术,除了自身的悟性和刻苦程度之外,必须恭敬师傅,尊重技艺,尊重同门,才有可能学到技艺。“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俗语便可以让人感受到师道尊严。

据统计,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制造业都来自于传统形式的作坊生产,而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们依然能够屹立不倒,源自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传承。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共5 586家,其中日本3 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4]德系的保时捷、阿迪达斯、苹果手机等世界知名品牌产品,都是工匠在整个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不断将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运用独到的匠心,力求产品尽善尽美。

6 结束语

《中国制造2025》纲要指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世界名牌产品百年不衰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在工作中始终贯穿工匠精神,以追求完美与极致为目的,不断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才可能赢得大众最终的信赖。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工匠文化,让工匠有名,实至名归;让工匠得利,利予工匠,利在国家。

参考文献:

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一些貌似“微不足道”的细小问题。以这些细小问题为焦点,“小题大做”提升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1]徐桂庭.以工匠精神引领时代 以工匠制度创造未来[J].中国职业教育,2016,(16):107-115.

泰煤家园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其中遗留了大量上个世纪所特有的老工业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面貌,小户型的宿舍房、废弃的工厂设施等。利用这些特殊因素,可以将泰煤家园打造成一个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慢节奏旅游社区。保留原生态的工业符号,建设充盈着火红年代里浓浓工业气味的工人生活馆,在社区中设置精神浮雕、故事墙、文化展览馆等[3]。工业文化的展示还需要情感的介入,老工人的自述就是情感最好的表达。可以让社区的老人和游客坐在一起,说出自己的故事,讲解工业的兴衰史,让游客切身体验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人生活,居民可重拾计划经济时代的自豪感和对社区的归属感。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7):27-30.

[3]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4]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胡亮华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