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管窥张謇产教融合教育思想的三个维度

更新时间:2009-03-28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1]。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改革方向,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早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之初,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们就已经开始了教育与产业合作的探索,努力开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遗产,为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张謇是这方面的典范,南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开当时中国风气之先。梳理张謇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思想内涵和实践经验,对于传承历史经验,推进现代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产教融合的战略境界、策略、举措三个维度审视张謇产教融合思想。

实业教育迭相为用的战略境界

教育与产业相融合的意义在于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张謇精辟指出:“实业教育二事,有至亲至密之关系。”[2]具体表现为:“有实业而无教育,则业不昌”,“不广实业,则学又不昌”[3]。张謇揭示了教育与产业之间循环发展的内在联系,即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而教育的发展需要资金和物质条件,而这些物质基础又需要产业发展为支撑,教育与产业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形成了互为支撑的循环发展链。教育与产业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方产生坡脚,一切都难以为继。因此,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是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共同的需求。

调查显示,进入职业院校的男、女生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身体形态指标总体基本稳定,与高永琴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存在城乡差异,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城乡之间不同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在更小的年龄学生中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学生体质健康的差异。

近代中国全面落后挨打的窘境下,许多志士提出发展军事、商务、实业,改良政治、革新教育等救亡图存的主张。但是,这些局部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张謇面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严峻现实,开始对这些前期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进行反思,认识到从整体上布局实业与教育的重要性。他回顾到:“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4]张謇逐一考证以兵立国、以商务立国、以工立国、以农业立国的方针,得出结论:“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3]他认识到发展近代农业、商业、军事以及政治,固然都是立国自强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举措只是从器物层面应对外侮,解决的只是皮毛问题,而“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2],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人才,培养人才的根本在教育。他主张“苟欲兴工,必先兴学”[2]。即将教育放在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

此外,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很多位于道路两边的横缝都是成对出现,如表3所示省道101中的路段6,33条横向裂缝中有10条是两两成对出现,分别是3和4、10和11、12和13、18和19、25和26,几乎是该路段发育的横向裂缝数量的1/3。在测量过程中还发现,许多贯通路幅的横向裂缝靠近路边的部分缝宽较大,而位于路中间的部分缝宽较小,例如贯通路幅的横缝(以下简称横缝)1、16、29、30,均符合该规律。通缝路边部位缝宽更大意味着路边部位受荷载的时间更长,又存在边缝成对出现的现象,因此推测道路两边成对的边缝是通缝的初始阶段,即先成对出现道路两边的横缝,然后逐渐发展搭接形成贯通路幅的横缝。

张謇提出“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2]。他从实业与教育整体布局出发,主张教育应紧贴实业发展而发展,明确要求实业发展到哪里,学校就开办到哪里,根据实业发展对知识、技能的需要,开办相应的学校,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他所开办的纺织、农业、河海、商业等诸多职业学校和专业都是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开办的。张謇注重专业建设的前瞻性,指出:“鄙人从前以为欲实行地方自治,必先测绘各区舆图,乃就师范学校附设测绘专科,以养成测绘人才。彼时人咸以为不急之务,无用之学。孰知今日各处皆事测绘,测绘人才惟患其少矣。”[2]他未雨绸缪,科学预测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布局,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要的无缝对接。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发展策略

张謇热衷于推动教育与产业跨界联络,“冀得沟通商学两界,借立中国真实自强之基础”[3]。他把教育与产业两界之间的沟通与互助作为从根本上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性工作,并为此做了不懈努力。

高校的发展对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而高校的财务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管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建设及发展。因此,必须要做好高校的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

2、推动高铁经济带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高铁能够为所经过的县(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广西制定了《广西高铁经济带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出:要打造“一轴一圈两带多组团”格局,重点打造藤县、平南、三江等一批高铁县域先行区。因此高铁经济带沿线县域要借助此优势,聚集物流、商贸、旅游、信息等资源,改善县域发展环境,带动当地商贸物流、文化创意、餐饮住宿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临站经济。同时依托高铁所形成的“同城效应”,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技术外溢,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借力高铁经济来助推乡村振兴。

张謇重视生产性实践教学环节,开办了教学工厂(车间)、养殖场、试验农场等教学场所,组织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科技研发等活动,打通了教学与实践的界限。张謇注重利用行业企业资源服务于教学,指出:“即就局中特立一完全之高等工艺学校;庶几治标则官局有移建之资,治本则工学有振兴之借。”[3]“南通办法本以实业教育互相为助,故纺织学校就纱厂而成,现尚可勉力支持。”[2]他倡导学校傍企业而建,利用企业的资源,创设实习、文化等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他注重吸收世界发展的新成果,建立博物苑、商品陈列馆,举办博览会、产品展览会等,将产业发展的历史、成果集中展陈,方便学生把握产业发展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

构筑“有用性”的基础,学校应当处于主动地位。办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有用人才,人才失去有用的价值,办学也就失去了重要意义。因此,张謇提出“学必期于用”[2]的著名论断,强化学校教育主动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 “用”的特性。“用”的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适用。企业、学校、学生三个主体的价值诉求虽然各有侧重,但是,最核心的共同点都指向人才的“有用性”。张謇强调教育“以适用为主”[2]。所谓适用,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主体的需要。适用的程度决定着学校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程度,适用度高,两者就会呈现融合状态,适用度低,则呈现松散状态。

校企社协同创新的合作举措

(一)瞄准产业发展的动向设置专业

张謇基于对现代人才重要性的认识,以宏大的视角审视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从发展实业的视角谋划发展教育,从发展教育的视角谋划发展实业,最终从发展国家的全局视角确立发展实业与教育的战略,艰难探索一条实业与教育共同发展的救国之路。张謇对当前产教融合的启示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产教融合要跳出业界的桎梏。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教育界,都不要只想着产业或教育的事情,应该突破业界种种狭隘利益的羁绊和桎梏,站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战略层面,把教育与产业统筹起来思考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产业界要把发展教育当作己任乃至优先发展的任务,教育界要把发展产业当作自己的目标,共同履行国家发展的责任,致力于构建教育与产业匹配的体系。二是产教融合要致力于创新发展。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教育界,都不要守着自己的家业埋头发展,而是要面向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世界发展的潮流,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张謇谋划产教融合的思想原点就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用”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最核心的要素。在产教体系中有三个最直接的主体,即企业、学校和学生,他们参与产教活动最核心的价值诉求就是“用”。对于企业而言,它们迫切需要招聘有用人才,因此,用人是它们的核心价值诉求。对于学校而言,它们迫切需要培养人才,因此,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是其核心价值诉求。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迫切需要成才,因此,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诉求。可见, “用”贯穿于三个主体活动过程的始终,是产教融合的基本结合点。

(二)对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张謇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期望学生“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2]。他的“良农”“良工”“良商”的人才培养标准,是以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下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为依据设定的,其中贯穿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超越了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现了新型的人才观。张謇明确指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而我邦之缺憾。”[2]“国家思想”,主要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实业知识”,主要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他强调学生应根据将来工作的开展,培育相应的实业知识、技能、阅历,满足企业对于人才技能方面的需要,提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武备精神”,主要是在身心方面的要求。他强调学生根据将来工作的需要,加强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素质的锻炼,以便克服工作岗位的压力,夯实生活的体质、心智基础。张謇从个人、企业和国家统一的视角提出人才培养的要求,期望每个人应当从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学习、工作,培育爱国主义的情怀、社会责任、道德品质。他把思想品德置于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高度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满足企业需要,融入社会。

(三)仿制产业发展的环境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产教融合的第二个结合点是“地”。这与教育、产业活动主体的地域性存在直接联系。对于产业来说,不同国家之间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产业对人才需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空间内,需要有特定的教育给予支持。如果产业、学校、学生的需要在特定区域的活动空间形成高度契合,就更有利于促进产教融合和相互发展。张謇提出了“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2]的办学思想,他在创办南通教育时特别强调:“教育尤其宜有变动,不过必当顾及本地的需要。例如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市的。”[2]他认为在什么地方办学,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的实际需要,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四)依托产业发展的力量建立跨界合作机制

教育与产业属于不同的界别,两者虽然存在内在的联系,但是,如果联系不畅,就难以融合。张謇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倡导“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发展策略,紧紧抓住“用”“地”这两个结合点,为推进产教融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向。

1.积极推动建立教育会。张謇认为:“以总会为嚆矢,则总会即有联络之机关,维护之责任。将谋所以通上下之邮,俾共以集事为的,则非合吾邦人之明于兹谊者,各出其热心毅力,为其分内所应为,不能有济。”[2]他把教育会作为促进产教融合的联络机构,借此做好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集中多方力量,发挥各方的作用,增强产教发展的合力。他自己利用被推荐为江苏和全国教育会会长之机,横跨学界和业界,组织协调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宜。

2.组织成立各类社会协会。他积极创办“实业协会”,计划“逐次筹办调查局、杂志、学堂、工厂等”[3]。推动设立“农学会”,开展“专译东西洋农报农书”,“设立学堂”,“兴办树艺畜牧制造诸事,以为乡民倡导”[5]等兴农服务活动。建立校友会,指明“会为诸友互相研究教育而设”[2],倡议校友结合自身的研究和实践,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教育管理、思想道德教育等工作提出评价和建议。无论是实业协会、农学会,还是校友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就是推进教育与产业的连接、互助、融合。

3.建立教育发展基金。张謇认为:“教育必资于经费,经费惟取诸实业,所谓实业为教育之母是也。”[3]他把实业支助教育作为产教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大生纱厂提起股份作为办学资金。在他看来,“庶劝学惠商不相妨而相成。”[6]认为企业资助教育对于双方是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事情。后来,张謇意识到,无论是个人捐资,还是企业拨款,都是外在的动力。个人终归有力量衰竭的时候,企业发展终归有盈亏的时候,完全依靠这些外部的动力并不是稳定长久的办法。于是,他力推筹建文化教育基金,“得补助基金或轻息存款,以图自立。”[2]“虽得用在十年以后,而植根可百年不摇。”[2]他希望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发展基金,构筑教育发展的长久基础。他通过劝捐和争取政府补助,筹措资金、股票和地产等扩充基金,在1924年向政府陈情中粗略统计:“现在各校已有之基产,计地十二万亩,及通海垦牧公司股本值银二十万元。”[2]正因为有了雄厚的教育基金作为后盾,张謇所创办的南通职业教育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

产教融合植根于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生态系统之中。作为产教融合的推动者,我们应当从国家发展的整个体系中把握产教融合的大势,弄清适合自身的产教融合的定位,深化产教要素的合作和资源整合,在产教紧密合作中彰显特色和生命。

马铃薯收获可采用机械与人工配合的形式,既可保证收获效率及质量,又可减少对马铃薯块茎的损伤。收获前植株较高或未彻底枯死的,在收获前2~3天全部人工或机械割除薯秧,可用粉碎机粉碎后还田或运出田外。马铃薯收获后要按照不同的质量等级进行分级,晾晒至表皮干燥后无光贮藏,避免发芽,并能减少龙葵素的产生与积累。

参考文献

[1] 陈友年,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

[2]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4,22,53,99,75,99,207,214,110,201,17,251,94-95,183,354,408,205-206.

[3]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1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92,35-36,88,99,214,599.

[4]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80.

[5]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

[6] 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3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53.

 
周建,王飞
《机械职业教育》 2018年第05期
《机械职业教育》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