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制造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虽然弥补了纯理论学习的不足,但是依然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为此,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科业务骨干及企业专家多次调研探讨,构建“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经过多年来不断实践和改进,结合省赛和国赛的要求,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该研究中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在该单位接受口腔种植骨结合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各50例,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5年,对接受治疗的两组患者的牙齿成活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对所得的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种植体修复牙齿的3个月、1年以及5年失败率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行统计学计算得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得出的数据结构发现糖尿病的种植体修复牙齿失败率略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所以糖尿病是可以对种植体骨结合有所影响的。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类各专业既有相同的传统基础课程,又有适应时代发展和计算机相结合的各类软件课程,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传统工业增添了新动力。CAD/CAM/CAE在机械行业应用已经普及,使得机械产品在设计优化、制造质量和效率提升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先进的设计、加工制造和检测技术,国家级和省级的学科技能大赛应运而生,如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国赛和省赛是教学重点和能力培养的风向标,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专业技能。在以往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实训的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是由教师根据课程及设备的情况进行安排的,学生只是把实践内容当作理论课的巩固而被动地参与实训,这是被动实践[1]。这种实践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不尽人意。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通过组织参加技能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实践,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就是将各项竞赛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模块,通过各个模块的反复训练,促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其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模块的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加大工程案例教学的份量,把不同专业的主要知识点融入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及时将最新版本的应用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再以技能竞赛的形式来完成实践内容。以“问题”和“项目”为导向,变“被动”为“主动”,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 [2]。具体来说,“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意义

(一)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抓好第二课堂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课程结束后对本课程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兴趣小组,继续学习和探索,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组织的兴趣小组有十几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达到90%以上。兴趣小组的学习和实践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全面提高了学生应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机电工程系学生参加省赛和国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正是学生应用创新能力提高的佐证[3]

其次,要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更要把精力投入到保持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新时期农村风貌体现,更是维持农村长期发展的前提,是十九大精神明确指出的具体要求。

(二)依托专业建设,打造优质精品课程

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及专项实践活动,已积累了必备的专业技能,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可作为熟练技术人员,独立从事设计及管理工作。更有能力较强的学生组建团队自主创业,承担企业设计及售后项目,学以致用。例如,大赛获奖选手实习期间直接进入企业设计团队,独立完成设计工作,得到企业的一致认可。

古都西安因2017年底一条永兴坊摔碗酒视频在抖音的火爆而再次走红,当地政府部门、文物局、旅游发展委等也纷纷加入“抖友”,用新媒介宣传城市形象,积极开展文化营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结合多专业优势,取长补短,打造“多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机械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完善该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生源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学生参加省赛和国赛的成绩逐年提高,为学院争得荣誉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创新能力强的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该模式的广泛开展,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如下:

公共管廊即公共管道的走廊通道,是大型化工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多数管道为架空敷设,本文叙述的管廊还包括管廊管道上的各种设备、设施及附件等,这些对管廊的安全状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3]。管廊具有一定的复杂多样性,管廊中的某些管道发生泄漏和爆炸等安全事故,会威胁到周边的管道,甚至影响到整个化工园区的安全,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因此,识别公共管廊风险,根据结果实施控制措施,将公共管廊的安全控制在合理并可接受的范围内,对于保证管廊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6]。

(四)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课程体系与实践训练体系

近几年,本研究对实习和就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质量跟踪,相关结果反馈表明,“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水平提升产生了明显作用,通过技能竞赛训练的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缩短了实习期,能够很快适应各个岗位需要[5]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用情况

充分优化机电工程系多专业资源,将机械类专业、电气专业与计算机应用软件相结合,发挥各个专业特色,取长补短,在大工科背景下为机械类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渠道。通过一体化大课堂教学,把各个专业的核心知识点科普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打造多专业一体化培养模式,拓宽机械类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不同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4]

(一)提升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拥有省级示范实训中心及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多门校级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其中“AutoCAD”“数控编程与操作”是省级精品课程,正积极打造“UG”和“Pro/E”两门三维设计软件课程为优质精品课程。根据高职学生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大三维设计的训练力度,把最新版本的应用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充分利用3D打印、加工中心和三坐标测量仪等高精新设备虚实结合,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检验和测量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课堂教学知识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主动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大工科背景下,技能竞赛是学生实践学习效果的高层次检验手段,通过竞赛可对目前的课程体系及实践训练体系进行整改,更能促进学科建设,有利于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三)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比赛能力

从2016年起,机电工程系学生在“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安徽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2项、省级二等及三等奖近40项。

(四)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

近年来,机电工程系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仅2016—2017年就通过省教育厅双师素质培训完成20人次的业务培训任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其中陈静老师赴台湾参加了电机工程类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孙新梅老师赴德国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目前双师型教师已达到80%。系部年轻教师在学院举办的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也多次获得较好名次。

(五)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学生实践中需要有良好的环境,特别是硬件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学生实践训练的保障,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近年来学院机电工程系建立了“3D扫描及打印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室”“机电设备装调实训室”等。实训室鼓励学生自由组合,优化训练,结合感兴趣的技能竞赛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7]

(六)引导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企业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的家庭结构一般以独生子女为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很淡薄。而现阶段的参赛项目中,大部分是团体项目,2~5名学生组队,以团体成绩计分统计名次。参加竞赛训练的学生,在团队中不断磨合,学会了与人相处并共同分担任务,将复杂的任务通过分工协作快速完成,既增强了个人责任感,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关于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基于学科竞赛的高职机械类专业主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为手段,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比赛,反过来又促进学生主动完成各项实践训练任务。在此过程中,提升了教师业务水平,改善了实训条件,促进了机械类综合学科建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环节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要求,而能参加竞赛的学生只是其中优秀的一部分,只能做到以点带面,不能做到效果全覆盖;实训条件有限,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主动实践要求;指导老师只是对自己学科项目的部分较为精通,无法准确解答其他项目的实际问题。针对此类问题,以后必须在实训室建设、教师培训等环节加大力度,通过机械类各专业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探索出一系列更适合机械类高职生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今后的就业及再深造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陈道志,支芬和,常胜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经管类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187-189.

[2] 王瑞芳,王怡,徐庆,等.高校工科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7(5):74-78.

[3] 许燕,周建平,姜宏,等.机械专业学生综合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7):239-240.

[4] 刘广君.基于学科竞赛的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15(11):1-3,5.

[5] 杨昌洪,尹长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模式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3):63.

[6] 屈文涛,任涛,康晓清.工科学生制图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128,134.

[7] 周海霞,吴愚.以赛促教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38-39.

 
张磊
《机械职业教育》 2018年第05期
《机械职业教育》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