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研究——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设计为例

更新时间:2009-03-28

1 地域文化校园景观及相关概念解读

1.1 地域文化

张锦秋院士曾经对地域性的理解为:“‘地域’是一个广义的名词,并没有大小范围的具体界定。一个地域可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多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国家多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民族包含着多个地区”。地域性脱离不了时代发展的背景,地域文化往往会被印上地域时代的痕迹,地域文化具有可融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创作具有生命力的高校校园景观,就是遵循地域文化来获取新的创作力,依据自然环境、民间艺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传统建筑、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以及学校的人文校史、学术氛围等元素,创作新的地域文化景观。

生病时,每个人都想在能力范围内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尽早摆脱疾病的困扰。但因看病耗时费力等现状,让很多患者习惯在就诊前托熟人、选医院、寻良药……其实,有很多顾虑都是我们的心理作用,有时,我们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按常规诊治,照样可以找回健康。

1.2 校园景观

校园景观不同于城市其他公共空间景观,属于特殊的景观资源和开放空间,是随着学校的发展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求校园景观要营造隐喻教育功能,使师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师生交流、教育渗透、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还要承担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功能。只有具备地域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才能展示其独特的形象魅力,吸引更多的学子与市民来校参观学习,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1.3 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与环境融合后往往会打上该地域的烙印,独具个性。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发祥地,也是南北方文化交融之地。建筑文化有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戏马台、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户部山等;艺术文化有民间剪纸、陶塑、木雕、风筝、彩灯、柳琴戏等,各具有代表性,表达了徐州地域文化特色,为地域文化特色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地域文化特征与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关系研究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需要依附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呈现在校园景观中,可以起到对地域文化传承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富有地域文化特征、充满生机的校园能够使师生感到舒适与愉悦,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热情,形成自豪感和凝聚力。

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在自身劳动实践中所创造并沉淀下来的文化,并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下融合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有效地利用地域文脉因子,使校园景观设计涵融艺术、孕育人文文化意境,塑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高校校园景观,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引发人们的思索,激励人们勇于创新,提醒人们牢记历史。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正好有客人来寄存行李,刘莉只得冷着脸起身接待。其实,她最初来上班时,是很热情周到的,但是时间一长,也没了好脸色,看到客人都是冷眉冷眼的。这个客人递上一个包不悦地说:“你们这儿怎么这么臭?”

3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路径探索

景观场所设计注重人的需求以及景观的技术性、生态性、艺术性、象征性、参与性等,运用合理的设计手法进行总体布局设计、功能分区、绿化配置,并对其他环境配套服务设施进行艺术处理,以满足校园师生沟通、学习、休闲等景观需求。

3.1 “低影响”环境设计

在场地开发过程中,尊重水、尊重植被、尊重表土、尊重地形,使土地尽量保持改造设计前的水文下垫面特征,以维持当地开发前后的降雨流水文特征不变。首先,把校园中高低起伏地形保留,形成天然的垂直绿化。局部绿地中设计微地形,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视线,增加空间的层次性、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增加校园的绿地面积。利用地形打造雨水花园,加强雨水收集能力,利用透水铺装,提高当地渗透、排水能力,利用生态手段控制水体质量,改善场地的自我净化能力。

紧急切断阀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关闭功能,手动关闭功能包括控制室遥控关闭和现场手动关闭[9]。当液位高高或低低报警时通过SIS完成联锁紧急切断功能,及时切断储罐进出口管道上的进出口阀门,避免溢油冒罐或抽瘪储罐的情况发生;同时,在操作站设置紧急切断阀的远程控制开关,或在SIS辅操台上设置紧急关阀按钮,便于操作人员在发生火灾或安全联锁失效等突发状况时能够远程手动切断阀门;另外,安装于火灾危险区域外的现场操作开关可以使现场人员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后及时切断阀门,防止事故升级。

3.2 用现代材料表达传统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域性材料的限制和技术的制约因素逐渐减弱,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灵活、自由。为增强校园景观的地域特色,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进行创新,使现代材料通过色彩和肌理与传统材料相契合,或通过传统建筑某个构件符号的模仿和对传统空间再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再现。

3.3 传承再现地域文化

校园景观是一所学校物质空间环境的外在表现形态,表达学校的气质和性格,体现校园的生活及师生的精神面貌。设计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是通过整合本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景观要素,来展现校园的整体形象,增加景观的独特性,促进人的社会性、自然性的和谐发展。地域文化在发展与演绎过程中,呈现出稳定、延续、再生的特点,当地的历史、地理、传统民俗艺术、历史建筑、遗产古迹以及经济、科技和文化生活等都是地域文化的来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景观,是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地域文化中去接纳、总结、调整、学习与回应,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水、植物、山石、建筑、社会文化、地方材料、人文校史、学习氛围等要素,来构成风格多异、丰富多彩的校园空间和校园景观轮廓线。

3.4 继承校园文化特色

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时期生活情景的再现,能唤起人们的思考,促进人们去了解校园的发展史,引发人们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促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校园的历史文化从侧面反映了校园的发展史,记载着校园历史的人和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偏向个性突出、风格时尚的现代校园,但是现代校园并没有阻隔师生对老校区历史情结的记忆,而是通过现代化实现校园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1]

4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西校区景观设计

4.1 学校概况

4.5.2 景观营造与实践

二是稳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引导各地结合实际逐步加大资产收益扶贫投入力度,大力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强化项目精准带贫减贫机制和风险防控措施,强调贫困户对产业项目的实际参与,禁止以资产收益扶贫为名追求短期分红、忽略产业带动的做法。

4.2 基地现状

西校区的建筑都是现代建筑,不同的是西校区的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化,建筑外观材料更具时代性,建筑布局合理,强化了西校区大门的轴线感,突出了新图书馆的中心地位,教学区与中心公寓区有道路隔开,运动场与公寓相邻,校区南部是大牛山,山体高大、植被茂密,山下有男生公寓区。西校区所在地层次感强,整体坡度趋势是从南至东逐渐降低。校区内部分区块植物群落较少,生态效益较低,且部分植物生长状况不佳,水景观不突出,只有废弃的蓄水池,山地水景特色不明显。

4.3 场所分析

通过上述的比较和分析,大陆和台湾教材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抑或内容组织和编排上都存在一些差异,且这些差异也反映出二者理念的异同,与此同时,这些编排和理念的差异或将对教学实践有所影响.

4.4 景观设计构思

西校区景观设计是以绿地现有的环境为依托,根据地形地质情况,为顺应校园景观格局和周边学生活动空间需要对各板块进行设计。西校区景观设计是以徐州汉文化为设计蓝本,结合学校建筑文化、教育背景,提取汉代建筑、汉画像石图形、斗拱、舞俑、雕刻、建筑学院发展史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形成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基地。在不同元素碰撞中寻找灵感,赋予中心绿地景观全新的意义,让景观建筑、生态广场、游园树木花草以及小品融为一体,营造轻松的人性化空间,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和现代高校景观的现代性、高效性。运用地域文化艺术元素来营造高校景观,丰富高校场地的地域内涵,促进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5 地域文化视角下江苏建院西校区景观设计

4.5.1 整体规划设计

根据西校区现有的建筑与场地现状,将景观结构规划为二轴(一是西校区大门、八一广场、图书馆景观区、教三楼孔子像、而立石景观区;二是共享实践基地景观区、体育馆憩园、中心公寓文化区景观带)、一环(围绕教学用地的翠园路和强身路形成的校园文化景观生态环)、四区(宿舍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游憩区)。 每个景观区的规划设计均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中轴线的景观规划方法,进行空间的分隔设计。同时,根据基地所处位置和学生活动规律,考虑绿地空间的布局与分隔,采用直线交叉或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道路分割法,隐喻工科与文科两种文化的融合,既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也传达儒家文化的含蓄思想,特别是曲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设计手法。

学校坐落于两汉文化发源地——徐州。学校创建于1979年,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1983年7月划归原煤炭工业部,更名为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1月更名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分为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为老校区,西校区为新扩建的校区,占地面积共1080亩。

对西校区场地状况观察分析之后,可以总结出场地布局的几个板块:第3教学楼与图书馆板块;男生公寓和射艺场景观区、利亚楼板块;运动场和体育馆、网球场板块;共享型生产基地与技术馆板块;新老校区交界中心公寓区板块。每个板块的空间特点都不同,板块之间均是道路连接,布局紧凑合理,便于在景观中表达与融合文化元素。

大学校园景观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而且隐喻审美、教育功能,成为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殊教材,具有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高校校园景观如何表现地域文脉,是当代园林营造师思考的问题。校园建筑、植物、广场、雕塑、水体及其他构筑物等载体共同组成了整体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它们不仅具有自身的完整性,还能赋予校园环境以特殊的场所内涵。

(1)广场。校园广场是塑造人文环境的重要场所,它可以使人们对曾经参与和体验过的活动产生回忆和联想。师生们正是通过这些广场逐步了解校园的历史、人文内涵,获得认同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相融合的契机,在这些文化广场中有易于辨别的校园景观和不同层次与内容的室外活动,展现着校园文化和场所精神。如西校区大门入口处的八一广场,摆放着军校毕业生捐赠的“屏风石”,寓意风雨兼程,意如磐石;植物采用整齐的方块型绿篱,绿色龙柏和五角星造型红花继木,体现20世纪70年代军装搭配的特点,两边种植整齐的圆柱形红叶石楠,寓意军队庄严的方队排列,以此来唤起师生的回忆与共鸣。在广场两侧,装置汉画像石图形处理的剪纸艺术小品,赋予现代材料的传统表达。

高校景观设计应源于地域文化并与之相结合,总结如下:(1)传神。充分吸收地域文化精华,用现代的景观表现手法及精神来表达传统,将地域文化特征通过简化、吸收,与现代物质及人文环境相融合,并表达出将来的设计方向。完全模仿地域文化到校园中,或完全照搬历史文化等模式,都是忽略景观的时代性和环境特征的表现。将本土材料灵活运用于校园景观中,随着时代的变化,流露出具有年代美感和岁月痕迹并彰显时代特色、传递历史文化的景观。(2)达意。要对传统建筑、民间艺术、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进行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符号和意境表达,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教育功能,能够在观赏景观中影响师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始终追求在精神上打动人心,为更好地营造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提供参考依据。(3)融景。注重“融”的表达,景观与环境共生,应顺应自然,融于自然,“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利用有利的地形地貌,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才能创造有生机的、多元化的、体现人性美的生态景观体系。

(2)建筑。建筑可以说是一切艺术的载体,是民族文化、审美文化、科学技术的结晶。高校的建筑从功能上分为教学楼、图书馆、体育活动中心、实训技术中心、行政楼等,其中图书馆是校园建筑中最具特色、最能体现高校精神的建筑,它所蕴含的灵性和格调能够给人以熏陶和感染。如西校区图书馆建筑整体结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建筑风格典雅、大方、朴实,建筑立面看上去就像书架上摆满了很多书籍一样,建筑外立面采用类似古建筑斗拱支持技术,建筑外立面材质均采用清水混凝土,反映了建筑学院的文化特色。在图书馆西南角的射艺场(图1),是一座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射艺教学场地。射艺场建筑融入了汉文化元素,多借鉴汉画像石纹饰风格;提取汉代建筑坡屋顶形式,采用对称式“U”型布局,通过体块穿插、嵌入等艺术手法处理,塑造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屋顶轮廓线,形成具有整体感和雕塑感的建筑群体形态;建筑群高低错落有致,藏于山林,融入自然,是修身修德、陶冶心性之胜地。

  

图1 江苏建院射艺场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压疮发生率2例(2.63%),低于常规组 7 例(9.21%)(χ2=3.887,P<0.05)。

(3)绿化。在中国的园林发展史上,植物一直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人性化的品格。在所有的景观设计元素中,植物是最有生命力的。作为高校发展历史的见证,古树名木具有更高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将校园中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形地貌加以保护,形成天然的植物景观区。场地原有的植物在不影响功能性设计时,尽可能保留原地植物,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乡土气息,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利于降低成本,也有利于后期维护管理。 如中心公寓文化区(图2),有一片侧柏树林,是军校时种植,重新设计时保留了侧柏林,不仅见证了校史,更展现出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在植物的选择布置上,着重塑造不同的植被景观烘托其独特的育人环境。低矮绿篱种植采用人工修剪出来的汉代玉文化龙和画像石的图形,凸显建筑学院的工科属性的理性与秩序,既可以起到观赏的作用,又能方便教学研究,呈现学校的独特性质,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图2 中心公寓文化区侧柏林

(4)水体。在人们的内心对水有着丰富的情感,水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老子的“上善若水”的“道”的哲学与和现代水体景观的“低影响”理念结合,将校园中天然的水体保留并加以维护,形成师法自然的水景观。因地制宜地对水体进行改造,分析地形的高差关系,设计跌水或叠水。如西校区的图书馆北侧蓄水池(图3)和共享型生产基地南侧、东侧蓄水池,考虑地形特点,都采用跌水景观,利用生态种植槽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处理;在广场和建筑周边绿地采用雨水花园手法设计;用现代的景观手法来表现传统的、深厚的历史文化。

  

图3 图书馆北侧蓄水池

  

图4 鲁班锁雕塑

(5)雕塑和小品。雕塑和景观小品能够对整体景观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校园里的雕塑,既要展现学校对办学的理念追求,也要承载这所学校的文化精神。雕塑的立意和主题只有融入特定的校园文化,才能凸显整个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核心。中心公寓文化区鲁班锁雕塑(图4),以传统鲁班锁、印章篆刻艺术为设计蓝本,用中国传统建筑榫卯结构为特征,表面勾以汉代纹饰,标明学校三易其制、五更其名的发展历程,既融入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元素,也彰显了建院人承继历史、凝心聚力再创新辉煌的心志与梦想。在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学生群雕”,再现师生日常现场学习测量、施工、安装等场景雕塑,使整个校园散发着文化学习的气息,唤起人们独特的思考,成为校园历史记忆的载体,反映学生的奋斗历程。除此之外,还借助于景石以题刻或碑记的形式将校风校训、地域图案符号、优美的诗词等文字篆刻在造型奇特景石之上,显示出自身的艺术价值,传递历史文化,弘扬学校精神,如“厚生尚能、笃行、而立、沁园等”;特别是西校区的裸露山体,雕刻一些反映汉画像石图形、著名建筑等文化浮雕,将劣势变优势,形成特色景观廊道。

5 结语

高校是传播文化的基地,高校校园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其所处的校园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校园景观这个文化载体,实现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景观有机结合,也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和新材料新技术,达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使校园景观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将校园景观建设成体现文化精神和传承地域文脉的场所,充分发挥高校校园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通过创新设计校园历史文化印迹,希望能给更多师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塑造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校园显性景观,提升校园隐性景观的文化内涵,对弘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传承大学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张福昌,王严力.现代校园中的历史情结——沈阳建筑大新方脉传承的实践[J].建筑学报,2005(5):59-60.

[2] 邓剑虹.文化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校园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3] 赵祥奎,刘兵,沈向.园林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作用[J].工会论坛,2008(4):125-126.

[4] 郭希彦.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The stability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about massive karst cavern of Zhushabao tunnel on

 
邢洪涛,刘海波,葛志亮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