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德国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1

更新时间:2016-07-05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视为德国经济崛起和腾飞的“秘密武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曾经为德国企业输送出大量技术人员的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随着大众教育的普及,更多渴望靠就业解决生存问题的普通民众对知识和学术也有了更高的向往,所以上世纪70年代在德国高等学校中诞生了一种新的双元制形式——双元制专业,并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在德国高校中广泛复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基本形成了共识,对职业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促进了我国职教的改革和发展[1]。而双元制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却鲜有尝试,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双元制的认知不足。本文将对双元制模式和双元制专业进行解读和对比,澄清和消除人们对双元制专业的些许误解和疑虑,有效促进双元制专业在中国的认可、接受和应用。

一、传统的双元制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双元制模式指的是培训生或者学徒以合同形式在职业学校和企业进行交替式学习和实践活动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德国最早出现在手工业时代,部分城市的手工业者联合会为规范行业内手工业者的技术培训,保证培训质量而统一制定了不同行业的培训标准、组织和实施职业培训和结业考试。学徒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并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积累职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术能力。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手工业受到机器生产的巨大冲击,双元制模式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是作为在双元制领域有着领先地位的德国通过国家参与形式使工业企业融入到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并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与职业学校共同开设适合经济发展和新型行业需求的双元制职业培训项目,使得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范围从最初的手工行业迅速拓展到几乎覆盖德国所有行业(工业、技术以及后来的服务领域),发展成为多元职业培训。

德国双元制模式沿用早期手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严格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制度,保障行业水平,不仅使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成为全球职业教育领域的成功典范,而且为德国的工业生产、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也使德国凭借较高的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成为全球出口大国。

生产初期,阳极板规格波动大、蒸汽供应不稳定、槽面管理经验不足等因素导致投产初期电流效率只有86%,随着以上影响因素的解决,槽面管理的不断加强,平均电流效率在10月份提高到了96.3%,达到了设计要求。

二、双元制专业

1.1 依从性的概念 依从性又可称为遵医性、顺应性、顺从性和一致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

双元制职业培训计划通常是由职业联合会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并组织结业考试,颁发相关职业的结业证书,培训生学习的是一个职业,此种培训更属于行业范畴而不仅仅属于教育范畴。无论学生在哪所职业学校学习,他们所学的职业标准化程度都非常高。而双元制专业则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由所参与的学校、企业不同而表现为内容和形式各异的培养模式,专业的主体是学校,专业的导向是企业,因此这种针对企业定制的教育模式也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毕业生日后换工作时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普遍适应性。因此要加强专业基础模块的设置,与企业相关的专业方向模块只作为高年级的必选课程。另外要遴选合作企业的资质尤其是行业地位,这样才能提高该专业在行业内的认可度,毕业生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获得更高的保障。以上两点既是毕业生提高就业率和就业水平的一个手段,也是降低未来失业率和增强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人们在主观层面上或多或少对在高校开设的双元制专业存在疑虑。由于传统双元制模式起源较早,影响力大,在国际职业教育和行业领域也大范围推广,中国、美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多国都有所效仿。所以大家对双元制的印象更多停留在职业培训领域。由于双元制专业中依然保留了原有传统双元制模式中的实践教学比例,所以导致人们对双元制专业的学术性依然持保留态度。甚至鉴于德国双元制专业很多开设在Fachhochschule (应用科学大学)和 Berufsakademie(职业教育学院),而非综合性大学,这两类院校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学术教育定位中处于模糊和尴尬地位,这种倍受德国企业和学生肯定的双元制专业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多只存在潜在需求。

首先在生源上德国双元制专业要求申请者必须具有Abitur(高级中学毕业考试),此类学生在德国的第二教育阶段基本上属于文理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生,即在校期间课程设置以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为高等教育阶段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双元制专业是以知识为基础、学术为核心、实践为导向、应用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因此双元制专业中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拓展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不能以知识够用为主。

三、双元制专业与双元制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双元制专业学生理论知识远远高于双元制职业培训生

《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各单位必须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登记”,因此,在会计实务工作中无论是通过“平行记账”平台或手工制单,制单人、复核人等财务工作人员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经济业务或事项要进行“平行记账”,这些经济业务或事项在财务会计中必须严格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在预算会计中必须严格按收付实现制原则来确认,同时要确保“平行记账”中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方金额相同。

双元制专业(也称双元制高等教育)是一种在高等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高等教育模式,属于德国教育体制中的第三教育阶段。除了满足双元制的形式要求外更需要突出内涵的学术性,教学活动在高等学校进行,否则就只能算是双元制职业培训,属于德国教育体制中的第二教育阶段,不能称之为双元制专业。

相对于双元制职业培训,学生除了培养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外更应该培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此类学生就业的目的是处理和解决企业实践中出现的复杂和综合性问题,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甚至影响和引导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走向。

(二)双元制专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制订有别于双元制职业培训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双元制职业培训已经落后于经济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双元制模式适应时代需求诞生出新的产物成为一种必要;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许多家庭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第二代知识分子,在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他们除了就业需求更期待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职业前景,希望以更高的起点和平台踏入职业领域,因此双元制的衍生品在高等学校出现也成为一种必然。

四、在中国人们对双元制专业的误读

(一)对双元制的认知主观假设大于客观理解

目前德国的双元制专业基本开设在应用科学大学的本科阶段,主要是依赖于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以及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与应用型大学普通专业的实践部分相比双元制专业通常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在时间、形式、内容和组织结构上统一的整体,实践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固定部分,与该专业所签订协议的某一个企业共同完成,是一种针对性强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但毕业时学生和企业依然享有双向选择的自由。双元制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因其培养高学历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层次而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然而客观层面上双元制专业却不是某种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双元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与科研创新的能力[2]。其在实践和学术层面的要求无疑意味着更重的学习负担,这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责任感,而这些正是未来企业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素能要求。双元制专业是高等学校依托自身应用型办学地位,与企业教学科研合作基础上建立的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变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被企业、社会机构、学生和家长共同认可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中国教育部贯彻落实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两者培养目标也高度重合,近乎一致,所以在中国应该赋予双元制专业其应有的地位,将这种潜在需求变成真正的市场需求。

(二)对不确定性的消极风险意识

双元制模式虽然在中国的职业技术培训领域生根发芽,但是双元制专业在中国高校还只是孕育和萌芽阶段,双元制专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前景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德国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完善的教育法律和行业规定是民众在教育未知领域尝试中持乐观态度的根源。而双元制专业的优势即使显而易见,但在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实际案例的佐证情况下,学生和家长还是更倾向于保守的专业选择。另外由于中德文化的差异,德国人把未知更多的是看成一种机遇,而中国人则把这种不确定性视为风险。例如德国某教授对自己专业进行分析时优势用到的是“Stärke”(优势、强项),而劣势用的则是“Potenzial”(潜力、潜能)一词,可见中德两国民众对未知风险所持的态度完全不同,这也是中国高等学校一段时间内对双元制专业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如同人们对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解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一样,对双元制专业的理解也需要一个认知、消化、沉淀和接受的过程。

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是农民根据双方协议或者依法具体规定取得的有关土地的基本权利,并充分掌握相关土地的具体信息。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在农民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国的土地使用权的登记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当事人提交双方的基本证明材料;②土地的位置、面积;③土地用途;④土地使用权的存续期间;⑤有无租金及支付方式;⑥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等。

德国建立起第一个双元制专业后的短短几十年间内,双元制专业的数量在德国高校迅速增加,创造了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社会共赢局面,在教育不断创新、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也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应该对双元制专业进行更加深入和专业的解读,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双元制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摒除人们观念上的保守和误解,加速双元制专业在中国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长世.德国“双元制”为何在我国难“生根”[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4):74-77.

[2]徐纯,钱逸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共融下的德国“高等双元制课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0):72-75.

[3]Ebner,Christian (2013):Erfolgreich in den Arbeitsmarkt?Die duale Berufsausbildung im internationalen Vergleich.Frankfurt/New York:Campus.

贾丹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