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贵州绥阳双河洞白云岩溶洞群成因研究

更新时间:2016-07-05

贵州省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岩溶地貌、水文系统、洞穴沉积物、野生生态系统资源,是开展地学研究、科普、旅游和探险的难得场所(李坡等,2008;吴克华等,2014;戴素娟等,2015;曹明达等,2016)。作为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观,双河洞岩溶洞穴系统探明长度200.427 km(截至2017年5月),是亚洲第二长洞,也是当前全球最长的白云岩洞穴和最大的天青石洞穴。为推进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双河洞探洞科考仍在继续,仅2017年4月为期15天的洞穴科考,就把溶洞长度推进了14.094 km。随探洞进一步深入,双河洞溶洞群有望超过马来西亚杰尼赫洞(截止2016年2月探明长度215.337 km)成为亚洲第一长洞。

1) 四季竹和少穗竹2种竹笋的含水量均超过90%,表明2种竹笋的口感均较好;四季竹笋的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少穗竹,但蛋白质含量低于少穗竹。

岩石赋水条件、侵蚀速率、岩溶分异作用等实验研究(刘再华等,2006;唐伟等,2014;王中美等,2016;Kristina et al.,2016)和大量野外观测(张远海等,2012;韩行瑞,2015;袁道先等,2016)都显示白云岩岩溶洞穴发育程度一般远低于石灰岩洞穴。但双河洞溶洞群却主要发育于黔北中—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地层中,其形成和演化对探讨黔北地貌演化及岩溶水循环具有指示意义。

关于双河洞溶洞群的成因研究仅有几篇报道。陈建庚等(1994)根据溶洞形态和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深部含膏岩层“去膏化”作用产生的H2S与地下水作用生成H2SO4,使地下水溶蚀能力显著提高是溶洞形成的主因。这一观点显然忽略了溶洞发育地层中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的硬石膏层的同生沉积成因。同样,贺卫等(2001)和刘平(2008)也结合区域地层资料探讨了溶洞的成因,认为溶洞是地下水对中—上寒武统地层中同生沉积硬膏岩和含膏白云岩的溶解和冲蚀所致,其中贺卫等(2001)还根据溶洞群分布特征推测了溶洞发育的5个阶段。但他们的研究也是基于区域地质资料和溶洞形态特征进行的成因探索,都未开展与溶洞发育机理相关的系统地质调查和测试分析。因此,为了配合双河洞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本研究通过系统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剖面实测、岩溶水化学分析,从控制溶洞发育的岩石组合、地质构造及其演化、水化学等方面,对双河洞白云岩溶洞群的成因及演化进行综合探讨。

1 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

双河洞洞区大地构造位于上扬子地块黔北隆起区的凤冈南北向隔槽式褶皱变形区。区域地层从下寒武统金顶山组(1j)到下三叠统茅草铺组(T1m),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溶洞群发育于由东部NNE向、西北部NE向和西南部NW向的三组断裂构造围成的一个三角形断块中,断块内部无明显断层构造(图1a)。根据黔北构造演化(贵州省地质调查院,2013),此三角形断块为一相对独立的上升断块,内部地层平缓,是燕山运动中近东西向构造应力挤压变形的结果。区域主要褶皱有东部的温泉紧闭向斜,西南部的宽阔水向斜和让水背斜,以及西北部的铜鼓坪背斜。在喜马拉雅运动导致的多次间歇性构造抬升中,断块内侵蚀基准面多次阶段性变化,构成多层溶洞发育的地质背景。

图1 区域地质图(a)和溶洞区地质图(b)[据双河洞地质公园地质图(李坡等,2008)绘制] 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a)and geological map of Shuanghe cave (b)[modified from the geological map of Shuanghe cave geopark(Li Po et al.2008#)]

1.2 溶洞区地质

从水质分析可知,双河洞地质公园地表水和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Mg2+为主,离子物质的量百分比超过90%,阴离子主要为HC,其次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其次为HCO3—Ca型和SO4•HCO3— Ca•Mg型,反映了区域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风化对水化学组成的控制作用。水样22采自宽阔水水库,库区地层主要为志留系泥岩、页岩、砂岩和少量灰岩,由于化学溶蚀作用较弱,离子溶度较低,代表了区域外源水特征。由于水力转换频繁,地下河水和地表水(水样5、9、10、13、14、15、16、18)整体化学成分变化不大,Ca2+浓度28.7~38.0 mg/L,Mg2+浓度5.1~12.9 mg/L,HC浓度119.3~159.4 mg/L,S浓度4.8~18.2 mg/L。区域泉水由于产出部位不同,水质差异较大,如水样4采自实测剖面底部下降泉,SIcSId均大于0,处于过饱和状态,表明地下水与赋水岩层完成了充分的水岩反应。而同样是下降泉,1和2水样取样点位于剖面上娄山关群上覆地层中,地形为半山平台,外源水下渗后遇隔水层迅速溢出,所以离子溶度也相对较低,且SIcSId显著低于其他水样,表明其水岩反应极不充分。洞内积水由于流经区域不同,离子浓度差异极大,如石膏晶洞里的21水样,S浓度高达374.5 mg/L,而水洞和石膏洞内的6、7水样却只有约15 mg/L,表明其与局部岩性密切相关。与地下河相比,洞内局部汇集的流水(如12水样)由于流速较缓,离子浓度稍高于河水。而流速更缓的岩溶滴水(水样11和19),则具有更高的离子浓度。

1.3 溶洞区地貌概况

区域水系发育。铜鼓坪背斜南东翼和让水背斜北东翼的山脉构成了西侧的分水岭,使洞区水体通过地表水与地下水交互系统总体由北西向南东向汇聚,至温泉镇南侧汇入由南向北的芙蓉江。区内最高峰金钟山(海拔1714.3 m)与主要排水道池武溪(标高约670 m)相对高差超过千米,导致洞区地表切割较深,形成密集的峡谷地貌。

溶洞群主体发育于娄山关群白云岩层中,平面上呈树枝状分布,洞口沿地层倾向朝北、东向出露于东西向的池武溪侵蚀河谷。垂向上溶洞群大致有4层,底层溶洞常年充水,为池武溪主要补给水源。多层溶洞间相对高差达501 m(李坡等,2008),通过支洞、天坑、竖井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洞穴系统和地表水、地下水交互系统。各层干洞的洞壁和洞底堆积物中,产出厚度不等的次生淋积石膏矿体,形成小型次生石膏矿床。

图2 花花子—轿子山地层剖面图 Fig.2 Stratigraphic profile from Huahuazi to Jiaozishan

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1 地层剖面实测

洞区为单斜地层,沉积特征稳定且构造简单,因此在开展区域整体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实测了地层出露较完整的花花子—轿子山剖面(位置见图1b),剖面地层特征见图2、表1。

根据探洞资料(李坡等,2008),将剖面区域发育溶洞的洞底高程投影于实测剖面如图2。可见剖面区域溶洞主要分布于高程700 m到1050 m之间,沿地层倾向具有明显的两层溶洞,尤以高程1000 m±的溶洞最为发育,对应于溶洞群第3层溶洞。剖面上娄山关群(2-3ls)白云岩层是溶洞(皮硝洞西南支洞)发育的主要地层。地表由于溶蚀垮塌,地形坡度大(约24°)。桐梓组(O1t)和红花园组(O1h岩溶发育以地表溶蚀冲刷形成的溶槽、溶沟、石牙为主,溶洞不发育,地形坡度约13°。湄潭组(O1m)页岩形成平缓的山顶,地表低洼处积水,山顶上风化残余扬子贝层形成孤峰。

(3)水力汇集加速溶洞形成:随层间孔洞进一步连通,地下水通过并流、袭夺逐步汇集在侵蚀基准面上形成地下河,侵蚀能力急剧增大。在地下河强烈的机械冲蚀作用下,洞穴逐步扩大导致顶板岩层失稳坍塌,沿地下河道形成近水平大型溶洞(图7d)。

表1 剖面地层主要特征 Table 1 Lithologic characters from Huahuazi to Jiaozishan

地层岩性特征下奥陶统O1mO1hO1t含泥质粉砂质亮晶生物碎屑灰岩(扬子贝层),厚度>10 m灰褐色、灰绿色页岩,下部夹约2 m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厚131 m深灰色块状亮晶生物屑灰岩,产古杯海绵、角石,厚56 m深灰色厚层粗晶白云岩,夹灰白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厚39 m深灰色块状粗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灰白色厚层含泥质条带灰岩,岩层中见同生角砾、透镜状燧石结核,厚102 m顶部厚约4 m灰绿色页岩、薄层泥质粉砂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灰褐色、灰黄色厚层燧石灰岩,厚54 m。见下降泉中—上寒武统2-3ls深灰色厚层细晶白云岩,偶夹含砂质白云岩,晶洞发育,厚168 m。顶部见下降泉浅灰色厚层微晶—细晶白云岩、含泥质粉砂质白云岩、含燧石团块白云岩,夹多层灰黄色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页岩等,见泥裂构造,厚155 m深灰色、浅灰色中层—厚层微晶—细晶白云岩、含内碎屑白云岩,夹薄层至中层含泥质条带白云岩、砂质白云岩,底部含燧石团块及条带,局部见膏溶角砾岩,层理发育,见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晶洞发育,见石盐假晶孔洞,厚度>135 m。见下降泉

2.2 节理与洞道方向测量统计

沿地层剖面逐层测量了岩层节理,娄山关群(2-3ls)地层中微晶—细晶白云岩层节理最发育,含泥质、砂质白云岩层节理发育程度低。O1t和O1h厚层块状白云岩和灰岩节理发育远低于娄山关群(2-3ls)白云岩。湄潭组(O1m)页岩层中见小型揉皱。地层节理走向主要有NEE和NNW两组,尤以NEE向节理最发育(图3a)。走向60°~89°的节理占全部节理的46.0%,走向330°~359°的节理占全部节理的21.0%。节理倾角多数在70°~90°之间,NEE向节理南倾为主,NNW向节理西倾为主。

尾水渠的布置,考虑采用出口直下偏向主河槽方案。该布置不影响船闸下游口门区的流态,溢流坝泄洪时对厂房尾水的影响也很小[2]。

图3 节理(a)与洞道(b)方向玫瑰花图 Fig.3 Rose diagrams for strike directions of joints(a)and cave tunnels(b)

如图1b,皮硝洞西南支洞(虚线方框区域)基本位于实测剖面区域,同时其展布方向与双河洞群整体溶洞发育方向基本一致,具有区域代表性。因此根据探洞资料(李坡等,2008),以100 m网格为单位统计洞道发育方向并作玫瑰花图(图3b)。图3b显示,溶洞主洞道方向为北东向,方位角50°~69°的洞道占全部洞道方向35.2%,同时,方位角320°~339°的洞道占全部洞道方向15.5%。洞道方向统计和图1b展布表明,双河洞溶洞发育主要沿北东向延伸,并通过北西向的支洞互相连通。

图3显示皮硝洞西南支洞洞道方向与地层节理走向具有明显相关性,表明溶洞是在当时的侵蚀基准面上,由于构造节理的导水作用,逐步沿基准面水流汇集侵蚀而成。因此,其发育方向明显受构造节理控制。同时,图中显示两组发育最广泛的洞道方位角与节理走向均有约10°夹角,表明溶洞发育方向可能还与地层产状、局部地下水流向等有关。

2.3 水化学分析

2017年4月对研究区采集了12个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采样位置及编号见图1b。阳离子水样现场加入1:1 HNO3酸化至pH值<2。水样24 h 内送到实验室低温保存并进行分析测定。阳离子采用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的ICE 3500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阴离子采用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戴安ICS-1100离子色谱测定;阴离子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除HC和C测定在贵州省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完成外,其余分析均在贵州大学化工及环境研究测试中心完成。表2列出了本次水样化学测试结果(水样编号1~14)和李坡等(2008)对双河洞地质公园的水化学分析结果(水样编号15~22),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白云石饱和指数(SId)利用软件WATSPEC计算获得。

移动新媒体的出现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帮助用户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对移动社交媒体来说,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广大客户获取信息以及互动的主要渠道。

洞区位于让水宽缓背斜北东翼,地层简单,主要出露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红花园组(O1h)、湄潭组(O1m),地层倾向由南向西北呈北东、东、南东向展布,产状平缓(倾角1°~12°)(图1b)。洞区可溶岩类主要有娄山关群(2-3ls)、桐梓组(O1t)、红花园组(O1h)等地层中的白云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等,以及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寒武系白云岩地层中的硬膏岩、含膏白云岩等,这些总厚度超过千米的可溶岩是区域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

(2)膏岩溶解促进岩溶过程: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下渗,岩层中的硬石膏和石膏溶解形成溶孔(图7a)。随溶孔增大、连通,地层中出现局部裂隙水汇集,加速白云岩溶蚀作用形成孤立孔洞(图7b)。在部分地层的相对隔水作用下,地下水在侵蚀基准面上沿层面进一步汇集,岩层顺层溶蚀加剧。伴随侧向溶蚀和垂向垮塌,岩溶作用由层内孤立孔洞向层间连通孔洞演化,逐步形成沿侵蚀基准面的小型岩溶洞穴(图7c)。

水化学分析表明,双河洞区岩溶作用以白云岩和石灰岩的溶蚀为主。而区域水体SIcSId多为负值,表明岩溶发育导致地下水径流强,地下水与地表水水力交互作用显著,因此岩溶水多为不饱和状态,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实地调查也显示,现代地下河和地表河流中未见钙华沉积,且水体对原来的洞穴沉积物具有侵蚀作用(如大风洞内可见滴水对其下石笋的侵蚀)。但值得注意的是,上层旱洞中均可见不同规模的洞穴沉积物,尤其是溶解度更大的石膏淋滤富集成矿,都表明在洞穴发育过程中,由于古气候环境影响,区域上存在长时期的过饱和岩溶水。

3 溶洞成因分析

3.1 (硬)石膏溶解是溶洞发育的先导

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中含膏盐类矿物将极大加剧岩溶洞穴的形成(韩行瑞,2015)。由于石膏、硬石膏、石盐等膏盐类矿物遇水极易溶解,因此对实测剖面上岩石样品的显微观测未见膏盐类矿物。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黔北双河地区娄山关群(2-3ls)白云岩层中存在丰富的同生沉积膏盐类矿物(主要为硬石膏),常形成薄层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硬膏岩(CaSO4含量≥50%)和含膏白云岩(CaSO4含量5%~49%之间)(刘平,2008)。野外观测也发现,岩层中多见膏溶角砾岩和膏盐晶洞,部分晶洞被后期方解石充填呈石盐假晶(图4a)。在调查的多个溶洞(水洞、石膏洞、大风洞等)中,均见厚度不等的硬石膏夹层,表层由水合作用成为清晰可见的白色石膏(图4b、图4c)。由于地下水的淋滤作用常在洞壁形成钟乳状或土状次生石膏(图4c)。次生石膏在洞底堆积物中局部富集形成淋积石膏矿体(图4d)。这些(硬)石膏对溶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诱发和促进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呈现旅游信息在线化和移动化、旅游需求精众化、经营管理数字化和平台化、旅游营销智慧化的发展特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产品、经营管理、营销模式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但是,在乡村旅游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障碍因素,还需学界和业界作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对策,以促进互联网时代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

图4 白云岩层中的膏盐矿物(层) Fig.4 Gypsum in the dolomite formation

在地下水化学溶蚀和机械冲蚀的共同作用下,岩层溶蚀加剧而失稳垮塌,洞腔逐步扩大。洞腔扩大又加速地下水汇集,岩溶作用逐步从以垂向溶蚀为主转为以侧向冲蚀为主,最终形成宽阔的洞室。由于纯白云岩和含泥质、砂质白云岩层的相对隔水作用,使溶洞的进一步扩大侧向上以冲蚀为主,垂向上则以垮塌为主形成平整的洞顶,由此在侵蚀基准面附近形成扁平的“口”字型洞道(图6a、图6b)。主洞道中多沿岩层面连续分布的石帘(图6c)也证明了相对隔水层的存在。随溶洞由主洞向末端及支洞延伸,地下水流量减少使侧蚀作用减弱,但同时侵蚀势能增大使流水下切作用增强,溶洞形态逐渐由“口”字型向狭窄的“Λ”字型演变(图6d)。洞室内沿地层构造裂隙,常形成线状分布的石钟乳。在两(多)组裂隙交汇部位,常形成巨大洞厅并堆积大量顶板垮塌物。由于岩层隔水作用地下水多通过层面流动汇集,然后在构造裂隙交汇处形成巨大的竖井,完成多层溶洞间的水力联系(图6e)。

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既是岩溶发育的主要驱动力,其化学组成又直接反映岩溶发育的地质过程(Guo Fang et al.,2007)。水化学分析也证实了双河洞区岩溶作用中硫酸盐岩参与了岩溶发育过程。虽然仅从水化学分析结果看,区域水体pH值与SO42-浓度并无显著相关性,而且由于洞区地下水径流较强,水体受外源水稀释普遍处于不饱和状态,但仍存在SO42-浓度从外源水,到O1t+O1h地层岩溶水,再到2-3ls地层岩溶水增大的变化趋势。而且,在溶洞发育的娄山关群(2-3ls)地层中,干洞中地下水SO42-浓度普遍高于下层充水洞,表明地下河水化学组成受到地表径流的影响。同时,对邻近的寒武系中—上统白云岩,肖时珍等(2015)研究了黔东南施秉自然遗产地喀斯特区的水化学特征。研究表明,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区处于过饱和状态的地表水中Ca2+、Mg2+、HCO3-、SO42-平均浓度分别为46.7 mg/L、25.1 mg/L、237.7 mg/L、11.6 mg/L。与其相比,双河洞白云岩区岩溶水中SO42-平均浓度明显偏高,可能也暗示了岩层中的(硬)石膏的溶解。

这一地质过程在野外观测上也得到有力佐证。由于(硬)石膏溶解加速白云石的溶蚀,岩层中晶洞逐渐溶蚀扩大形成顺层的长椭球状溶孔(图5a、图5b)。同时溶解产生的游离SO42-,随水体沿岩层裂隙和层面加速含膏白云岩层的溶蚀作用(图5c、图5d)。含膏白云岩层溶蚀加剧又促使水流汇集,进一步加速白云岩溶蚀并形成溶洞雏形(图5e)。而含泥质、砂质,以及质纯的白云岩,溶蚀作用明显低于含膏岩层,剖面上形成相对隔水层(图5d、图5e、图5f)。

图5 (硬)石膏溶解促进溶洞形成 Fig.5 Dissolutions of anhydrite and gypsum speed up erosion phenomenon

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岩性、节理和地层产状控制溶洞发育方向和形态

图6 溶洞形态 Fig.6 Shapes of the karst caves

碳酸盐岩地层中裂隙(构造裂隙和非构造裂隙)是岩溶作用进行的重要通道(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等,2008)。虽然区域上地层构造裂隙(由构造应力形成)并不发育,一般频度低于3条/米,但由于含膏白云岩层中膏岩矿物(硬石膏、石膏)硬度极低,在内应力(如岩石重力、体积膨胀内应力等)作用下易发生机械破碎,导致其垂直层面的节理(非构造裂隙)比纯白云岩,含泥质、砂质白云岩发育得多(图5c、图5d、图5e、图5f),频度局部可高达20条/米以上。同时,岩层中硬石膏→石膏水合作用产生的体积膨胀也加剧了含膏白云岩破碎,由此显著增加岩层的裂隙含水性,进一步加速含膏白云岩层的化学溶蚀和机械冲蚀,从而形成沿裂隙方向的溶蚀通道。因而,当地表水由岩层裂隙向下渗流,在遇相对隔水层后便沿岩层倾向(北东向)汇集,然后沿主要构造裂隙方向逐渐形成溶洞(图3)。

图7 溶洞群发育模型 Fig.7 Evolution model of Shuanghe cave system

与碳酸盐矿物主要借助溶剂CO2溶解不同,硫酸盐矿物可遇水直接溶解,在岩层中形成晶洞、膏溶角砾岩(图4a)。同时(硬)石膏溶解产生大量的游离SO42-,可能在化学上促进了岩层中白云石的溶解(韩行瑞,2015)。

4 溶洞群发育机制

根据前述地质分析,推测双河洞白云岩溶洞群形成经历了如下地质过程。

(1)地应力形成构造裂隙:双河洞溶洞群主体发育于中—上寒武统同生—准同生白云岩中。长期的蒸发相沉积环境下大量硬石膏与白云石同时沉积,形成了巨厚夹杂膏岩的白云岩地层。寒武纪以来多期构造运动(以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为甚)的挤压、抬升和剥蚀作用,使岩层发育了走向以NEE和NNW为主的构造裂隙并暴露地表。

Biesse,Durst,Homag,LEUCO,Rosenheim,SCM,Siempelkamp,Weinig以及Wemhöner这9家来自欧洲的重要林业木工企业在大会现场展示了他们最新的数字化设备、成型和压机生产线、工厂自动化、数字化应用、表面加工技术设备、人机协作、大数据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驻足停留。

由表2可见,2014-2016年,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的口服中成药中,有9种中成药的年度销售金额均排序前9位,7种中成药的销售金额排序无变化。由表3可见,DDDs排序前10位的口服中成药中,亦有9种中成药的年度DDDs均排序前9位,7种中成药的DDDs排序无变化。说明我院门诊中成药使用较为稳定。

(4)地壳抬升形成多层溶洞群:地壳快速抬升导致地下河下切,上层溶洞成为干溶洞,溶洞发育由顺层转为垂向发展。抬升间歇期岩层重复上述地质过程,在新的侵蚀基准面附近形成下层溶洞。上覆岩层中的岩溶地下水沿相对隔水层汇集,通过竖井与下层溶洞形成垂向水力联系和溶洞连通。岩溶裂隙水对岩层中硬石膏的淋滤作用,在上层干溶洞洞底堆积物中富集形成次生淋积石膏矿体(图7e)。

运河通航现实条件允许的最大理论尺度(总长、总宽)远高于《办法》修订尺度,说明理论尺度仅能作为上限原则,主尺度全面放宽尚不具备现实土壤。

经过多期间歇性构造抬升,溶洞区由上述地质过程形成了多层连通溶洞(图7f)。现代侵蚀基准面发育了双河水洞及区域常年充水的地下河系统,海拔约700 m。其上为底部季节性充水的山王洞和皮硝洞等,洞底海拔约750 m。山王洞和皮硝洞之上,由于地下河下切导致洞顶崩塌,使古地下河道分割为罗教洞、石膏洞、杉林洞等多个独立洞穴,海拔约800~1000 m。

6 结论

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地层剖面实测、岩层节理和洞道方向统计、水化学分析,对贵州绥阳双河洞溶洞群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非线性化误差模型没有对旋转矩阵定位器各移动副方向向量对应的微分算子进行简化,将微分算子中的二阶、三阶项纳入约束方程。求解非线性化误差时,定位器坐标系设定与托架运动学反解时的坐标系设定相同。

(1)区域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地层中广泛存在的膏盐矿物溶解对溶洞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诱发和促进作用。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一项十分关键的基本国策,即建筑工程节能建设,关系到设计、建设、改造建筑工程时所用的节能材料、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在给排水施工中,需要使用节水技术,同时提高工程本身的性能,这样不仅会提升我国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善水资源现状。在对市政给排水进行施工时,以不会对总体施工质量产生阻碍为前提条件,强化管理,多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而对施工中的水能消耗进行合理的管控。在施工时,应在给排水工程中纳入节水的理念以及相关技术,在避免水资源浪费的同时,提升对水资源的使用效率[1]。

(2)岩层节理是溶蚀初期的主要侵蚀通道,溶洞的发育方向和形态受区域地层岩性、构造和古水文条件综合控制。

(3)洞区地下水径流强,岩溶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水体多处于不饱和状态,加剧了现代岩溶作用的发育。上层旱洞中的洞穴沉积物显示,在溶洞发育期间区域上存在极大的阶段性水文条件变化。

(4)区域白云岩地层经历了构造裂隙发育阶段,膏岩溶解到小型岩溶洞穴形成阶段,水力汇集形成大型溶洞阶段,地壳抬升形成多层溶洞阶段的溶洞演化过程。

致谢:感谢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在野外调查和取样中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再华研究员在水化学数据分析上的帮助;感谢审稿专家和编辑的有益建议。

注 释 /Note

❶数据来源:国际洞穴联合会(NSS)http://www.caverbob.com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The literature whose publishing year followed by a “&” is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The literature whose publishing year followed by a “#” is in Chinese without English abstract)

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钟建华,李阳,钟富平,高玉飞.2008.碳酸盐岩裂缝与岩溶作用研究.地质论评,54(4):485~494.

曹明达,周忠发,张结,殷超,潘艳喜,闫利会,陈全.2016.贵州绥阳阴河洞洞穴壶穴的演化过程.地理学报,71(11):2010~2019.

陈建庚,张英骏.1994.贵州绥阳双河洞系的发育与成因探讨.中国岩溶,13(3):247~255.

戴素娟,郭琳,刘少伟,李静,庹利,周文龙,吴克华,贺卫,李坡,孙承航.2015.双河洞放线菌多样性和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以阴河洞和杉林洞为例.中国岩溶,34(6):624~630.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2013.贵州省区域地质志(下册).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出版物:1028~1062.

韩行瑞.2015.岩溶水文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3~44.

贺卫,李坡,车家骧.2001.刍议双河洞穴系统主要形成特征及演化.贵州科学,19(1):71~76.

李坡,贺卫,钱治.2008.双河洞地质公园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1~134.

刘平.2008.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穴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贵州地质,25(4):302~305.

刘再华,Dreybrodt W,李华举.2006.灰岩和白云岩溶解速率控制机理的比较.地球科学,31(3):411~416.

唐伟,曹建华,杨会,王华,涂林玲,应启和.2014.外源水对碳酸盐侵蚀速率研究——以桂林毛村地下河为例.地球与环境,42(2):207~212.

王中美,杨根兰,胡良博.2016.贵州碳酸盐岩相与岩溶地下水赋水条件关系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43(1):6~11.

吴克华,李坡,贺卫,吕文强,杨泊,高渐飞.2014.贵州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穴冲积物的粒度组成及环境意义——以山王洞为例.地球与环境,42(2):138~144.

肖时珍,蓝家程,袁道先,王云,杨龙,敖向红.2015.贵州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区水化学和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环境科学,36(6):2085~2093.

袁道先,蒋勇军,沈立成,蒲俊兵,肖琼.2016.现代岩溶学.北京:科学出版社:73~96.

张远海,朱德浩.2012.中国大型岩溶洞穴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桂林理工大学学报,32(1):20~28.

Ahmatjan Abdurahman,Zhong Jianhua,Li Yang,Zhong Fuping,Gao Yufei.2008&.Study on effect between karstification and fracture in carbonate rocks.Geological Review,54(4):485~494.

Cao Mingda,Zhou Zhongfa,Zhang Jie,Yin Chao,Pan Yanxi,Yan Lihui,Chen Quan.2016&.The evolution of the cavernous potholes in Yinhe Cave,Suiya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Acta Geographica Sinica,71(11):2010~2019.

Chen Jiangeng,Zhang Yingjun.1994&.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huanghe cave system,Suiyang,Guizhou.Carsologica Sinica,13(3):247~255.

Dai Sujuan,Guo Lin,Liu Shaowei,Li Jing,Tuo Li,Zhou Wenlong,Wu Kehua,He Wei,Li Po,Sun Chenghang.2015&.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iversity and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actinomycetes from Shuanghe cave:a case study of Yinhedong and Shanlindong.Carsologica Sinica,34(6):624~630.

Guizhou Geological Survey.2013#.Regional Geology of Guizhou Province(Book 2).Beijing:China Geological Survey:1028~1062.

Guo Fang,Jiang Guanghui,Yuan Daoxian.2007.Major ions in typical subterranean rivers and their anthropogenic impacts in southwest karst areas,China.Environmental Geology,53(3):533~541.

Han Xingrui.2015#.Karst Hydrogeology.Beijing:Science Press:13~44.

He Wei,Li Po,Che Jiaxiang.2001&.Formation feature and evolution of Shuanghe cave system.Guizhou Science,19(1):71~76.

Kristina Krklec,David Domínguez-Villar,Rosa M.Carrasco,Javier Pedraza.2016.Current denudation rates in dolostone karst from central Spain:Implic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unroofed caves.Geomorphology,264(1):1~11.

Li Po,He Wei,Qian Zhi.2008#.Study on Shuanghe Cave Geopark.Guiyang:Guizhou People Press,21~134.

Liu Ping.2008&.Basic characters and causation of Shuanghedo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in Suiyang,Guizhou.Guizhou Geology,25(4):302~305.

Liu Zaihua,W.Dreybrodt,Li Huaju.2006&.Comparison of dissolution rate——determining mechanisms between limestone and dolomite.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31(3):411~416.

Tang Wei,Cao Jianhua,Yang Hui,Wang Hua,TU Linling,Ying Qihe.2014&.Research on carbonate rock corrosion rate by allogenic water as exemplified by the Macun subterranean river in Guilin.Earth and Environment,42(2):207~212.

Wang Zhongmei,Yang Genlan,Hu Liangbo.2016&.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ate facies and the karst groundwater water-bearing conditions in Guizhou.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43(1):6~11.

Wu Kehua,Li Po,He Wei,Lv Wenqiang,Yang Bo,Gao Jianfei.2014&.Grain size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ve alluvium in the Shuanghe cave national geopark of Guizhou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the Shanwang cave.Earth and Environment,42(2):138~144.

Xiao Shizhen,Lan Jiacheng,Yuan Daoxian,Wang Yun,Yang Long,Ao Xianghong.2015&.Hydrochemistry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of Shibing dolomite karst area in Guizhou province.Environmental Science,36(6):2085~2093.

Yuan Daoxian,Jiang Yongjun,Shen Licheng,Pu Junbing,Xiao Qiong.2016#.Modern Karstology.Beijing:Science Press:73~96.

Zhang Yuanhai,Zhu Dehao.2012&.Large karst caves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Journal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2(1):20~28.

蒋玺,龙克树,刘纯军,吕方,李华
《地质论评》 2018年第03期
《地质论评》2018年第03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