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特色探微*

更新时间:2009-03-28

广州十三行街区的历史沿革

十三行位于今广州文化公园至海珠南路一带。1757年,乾隆皇帝断然在全国实行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管辖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1]

广州十三行始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一六八二至一六八五年),受粤海关监督。初有总商六家、副商七家,称十三行,然行数并非固定,多时达二十余家,少时仅几家,“十三行”成了洋行的代名词。著名的商行有怡和行、广利行、同兴行、同文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十三行初为牙行(中介)性质,后也自营买卖,通过竞争、垄断,获取巨利,同时官僚也大量收受赃款。“十三行”设有十三座夷馆,分布在今十三行路一带,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中转站[2]。广州十三行位于主城区西南部,临近珠江。随着外贸业的发展,十三行促进了城市西关、南关、河南南华西街的发展。当今所言“十三行街区”并不仅仅只是十三行路,而是指外洋行以及夷馆分布的整个区域,大致是南滨珠江(18、19世纪的珠江岸线),北至今天的和平东路,东至仁济路,西至今长乐路的范围内。过去夷馆区建筑肌理是“长条建筑+开放空间”的形态,建筑与建筑之间紧凑连接,形成繁华的街道。夷馆区是十三行街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北至十三行街为界,南至珠江,东以西豪为界,西以联兴街为界。当年西方来华经商各国的商馆一字型东西橫存、万国旗飘,呈现一派西洋建筑风光(图1)。

我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当然,也不是那么的糟糕,我尽我所能地希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还是有太多不尽人意。天不遂人愿,遥远的爱情让我触不可及,我与它之间的距离只有“奢望”二字可以注解。不过,这并不妨碍我笃信爱的存在,以及希冀它的到来。最后,我想说,世道无常,悲欢无情,如果爱,请深爱!

目前,关于脱除油浆中催化剂粉末物的方法主要有:自然沉降法、过滤分离法、静电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化学沉降法等。

二、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现状调研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十三行国际商圈内的商业发展步入了瓶颈状态。十三行国际商埠内的商业布局、商业环境等急需进行整合与提升[3]

(一)建筑层高分析

十三行历史街区早期以1—3层低层、后来以4—5层建筑为主。7—10层多数为后期盲目加建建筑,杂陈其间。尤其10层以上建筑均为大体量的新建建筑。从规划范围空间分布上来分析,1—3层主要分布在光复南路两侧和长乐路两侧,4—6层主要分布在骑楼街以及和平东路两侧,7—10层主要分布在十三行路,10层以上主要是单体建筑,分别位于十八甫路与康王南路交界处北侧、十三行路南侧以及文化公园西南角(图2左)。

  

1 十三行历史街区及当年风光

(二)建筑质量分析

参考文献

综上所述,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对其创业能力的提升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了参考价值。

(三)建筑年份分析

建筑建设年代统计得出,70年代以前建设的显存建筑占区域的27%,80-90年代的建筑占54%,90年代以后的建筑占19%。解放初期,城市发展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并且“破四旧”的错误意识,导致了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所以保存下来的建筑,仅仅只有区域建设的27%。改革开放后,广东省新建了很多建筑以供居住和商业用途。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开始意识到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十三行建筑得以迅速的修建,但是没有规划,所以呈现居住区成了现在的“竹筒屋”,原本历史上繁华的通商口岸,演变成了低档货物转运地。由于建筑建设量大增,且绝大多数建筑遗址沿用至今,所以该段时间的建设量占比就达到了54%。进入21世纪元年,为了满足现代商业的需要以及房地产商利益的推动,新建了几栋体型庞大且与十三行区域极不协调的建筑。但此时历史城区保护已经觉醒,决不能大拆大建(图2右)。

三、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细部特色

由文献作者自述的效果影响因素,基本可以获取目前我国翻转课堂实施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但是文献研究及内容分析法获取的数据仅为间接数据,为获取更为直接的数据,笔者同时参与了2016—2017学年第1学期在陕西师范大学2014级教育技术学(创新实验班)的专业英语课程中进行的翻转实践。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数据及对陕西数所高校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师进行的访谈,以案例数据为例,可将我国翻转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 建筑层高建筑质量建筑年份分析图

风貌设计因遵循南粤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区风貌特色。 建筑层高高于三层宜考虑阳台要素,窗框以三连窗为主,单窗双窗为辅,窗框结合纹样布置,柱式以短柱结合阳台,巨柱以壁柱立于角柱,或巨柱联系多层。窗的样式选择应以满洲窗或木纹样窗框为主。窗框,柱式,传统纹样三者结合可构成精美的墙身装饰体系。而顶部则需考虑檐口与女儿墙或山花的结合,并联系街道天际线增设山花(图9)。

  

3 相邻建筑关系协调形成统一立面

(一)山花与女儿墙

山花位于建筑的顶部,在建筑细部中起“点睛”作用,其样式也最为丰富。是建筑整体形象最为生动之处。一般为装饰作用,可做建筑屋顶挡水墙用,不承担结构功能。由于竹筒屋,骑楼建筑顶部仍然是坡屋顶,在无组织排水作用下水会涌入街道界面,山花可对雨水有所阻挡,使街道行人免受雨水冲击[5]

山花在南粤民居建筑立面中是视觉焦点,对称的构图一般是突出中央部位,中央部位即是建筑主题,两侧即为衬托,这种构图主次分明,呈“一主两从”的关系(图4)。山花部分的凸起可形成这种主次关系的构图。山花在天际线的构成中属于主要地位。在处理建筑立面造型时,高的建筑往往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从透视变形的方面考虑,山花是最受透视变形影响的部位之一。建筑层高越高,山花会随着透视变形越大,十三行街区中的山花都不自觉地遵循了透视变形的法则,在层高较高的建筑中的山花往往都较为巨大;建筑高度较低的建筑,山花一般不会单独存在,常与女儿墙,檐口,宝瓶栏杆或柱头等组合在一起。女儿墙功能与山花相似,但女儿墙张力不足,一般与纹样结合,或以宝瓶栏杆呈现,亦或与山花结合形成张力。

十三行中建筑装饰艺术的载体为竹筒屋与骑楼,这里的建筑艺术中非常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平面上依然为著名的岭南传统西关大屋,竹筒屋,骑楼建筑,但立面上的装饰却具有欧式的味道[4]

(二)柱式

建筑构图中的均衡给人以安全可靠的效果,柱式的存在可以加强均衡的效果。柱式的样式虽不如山花那么变化无穷,但柱式的运用却是无处不在。门,窗,山花,墙体,角柱都可以找到柱式的运用(图5)。柱式常是在西方五柱式基础上做大小与比例的变化。南粤地区存在特色柱式,如台山地区喜好方形柱,同时也有将不同柱头样式叠加,或融合龛两旁。以巨柱样式立于角柱,或以窗边柱装饰建筑墙体。在广州,台山中,阳台与柱式的联系密切,巨柱式常置于阳台两端联系多层。台山中喜好运用方柱式分割横三段。柱式常与窗,阳台,山花,或是壁柱形式出现。在十三行街区中,阳台常与巨柱式组合存在。

(三)窗与窗框

竹筒屋,骑楼建筑的立面不大,在立面中除去首层店面,门窗面积后,所剩立面墙面面积已不大。墙面若不做任何修饰会显得过于单薄,无厚重感。传统寓意的浮雕是解决立面留白过多的一个优良方案。从古到今,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思想和文化。这些影响涉及到人们物质、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建筑装饰上,这些影响同样表现得相当明显,如八卦图形、万字纹和宝莲花雕刻(图7)。

广州巴洛克式建筑的窗风格多变、种类繁多具有典型欧式建筑的特点,人民南路与光复南路窗以满洲窗样式占大多数。窗多具有很好的高宽比,观感秀气、挺拔。窗的分割严格配合立面线条分割和门洞形式呼应。窗也是重点的建筑表达之一,很多装饰构件和形式围绕它展开。窗的装饰及其丰富、样式多变,有序的排列形成韵律;带花饰的窗楣;拱圈形式窗;和主入口及阳台严谨配合等等。其种类之多样式多繁令人讶异。由此不难想象这一街区当年的繁华程度。十三行历史街区巴洛克式建筑的窗套也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有些是由砖拼贴而成,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

  

 

4 富有巴洛克韵味的山花

  

 

5 多种西洋巨柱的运用

  

6 窗框装饰样式多样

(四)纹样

在十三行历史街区的各种装饰手法中,以窗框装饰表现最多。在十三行路中,建筑窗框装饰几乎栋栋不同(图6),有拱弧的、矩形的窗框,也有模仿女社神庙窗户的形象,丰富多样,窗框形态以矩形窗户或拱形窗为主。窗框或窗框外轮廓墙壁会以弧形元素活跃立面。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中间部分一般为“虚”,但建筑并不可能中间总是“虚”的,尤其是在竹筒屋这种面宽这么窄的情况下,所以当建筑立面一层只有两个窗的时候,中间往往是实墙,这并不符合中国人中间是虚的传统认识,所以,当立面是两个窗的时候,窗框往往会把两个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窗的味道,也就成了一个“虚”面。故常三连窗为主要横向立面构成,这种“虚”的构成影响着立面横向划分。

在南粤地区,窗下,檐口下部等墙体常以传统寓意纹样雕刻于墙体,也常将纹样刻于山花处。图案一般分为欧式主题与传统主题。一般与窗下部结合,或与山花墙结合。

图案表达是建筑细部的重要部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表达生育观的,如葫芦、葡萄、莲花、盘长、缠枝纹等等;表达五福观的,如:福、禄、寿、喜、财的各种图案变体;表达三多(多丁、多福、多寿)观的,如:如蝙蝠、喜鹊、蝴蝶,松竹、梅花、回纹、方胜等等。体现五福、三多观历来有直接使用文字的传统,文字表达更直接、更简练。十三行历史街区中,仍然保留这一传统,单字体运用较多,题字匾额也很常见。单体字的运用最多的是不同版本的“寿”、“吉”、“茶”。匾额多见于店面招牌。

(五)门与阳台

因此,第一步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贫困。让贫困 学生认识到一时的贫困并不会影响一生的发展,眼前的贫困生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以摆脱,资助工作者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贫困学生以积极 的心态面对现实的困难与挫折,通过大量的事实 例子来鼓励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理解资助不是理所应该的给与,更不是施舍,资助工作者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感恩报恩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回报社会。

阳台是十三行历史街区立面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3层以上的竹筒屋几乎都采用了阳台装饰这一元素,阳台形式以两边半圆弧式窗为多见,部分以中部小阳台呈现,两边向内凹陷的弧线是本地区最大的特征,这样具有动态美的阳台是由于实际的安全需要而产生的(图8)。广州竹筒屋栋栋相邻,相邻的建筑之间几乎毫无缝隙,两端做内圆处理,可以有效增加安全系数,并且在美感上也具有了动态美。

  

 

7 丰富建筑立面的纹样装饰

  

8 比例和谐的阳台要素

(六)色彩

十三行历史街区以欧式建筑、70—90年代砖混结构建筑为主,其中沿街立面经过“穿衣戴帽”处理,立面色彩以灰色、白色为主。十三行文化公园区多为新建建筑,建筑色彩繁杂,建筑立面处理使用瓷砖贴面和玻璃幕墙。建筑色彩以白色、灰色、酱红色为主,玻璃幕墙为蓝绿色。骑楼街区,建筑立面经过涂料处理,局部地方加建建筑用了瓷砖贴面。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

四、十三行历史街区风貌的保护设计

竹筒屋.因其门面窄小,大部分是单开间建筑。在狭小街道两旁,并列一排排竹筒屋,其平面开间尺寸不大。竹筒屋的发展,一般是下店上宅的骑楼形式,下店为满足商业服务功能,做成外廊内屋,竹筒两端开口,中间设有天井,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也适应南方的气候。内街巷的竹筒屋则大多为标准住宅建筑。竹筒屋的总体布局特点是低层、高密度。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艺术特征具有相邻模仿性,有一起出国的伙伴,回乡择相邻的地块建房,这造成了相邻立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一般不会完全相同(图3)。

广州是我国的千年商都,有多种形态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其街道、街区也成了中西交融的前沿地区,这里的建筑艺术及其风貌统一的商业街存在着历史的规律性[6]。研究建筑细部,对于保护、维修、复兴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建筑艺术及其商业街区,打造广州世界名城文化景观、中兴 “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意义卓绝。

这是1966年夏季。该刊停刊十年。十年后,物是人非。那篇“拟留用”的稿件连同给予我第一次收到手写的编辑回信荣幸的编辑已不知所终。

夫妻打擂台!“今年我和爱人一起参加中原油田青工油水井大赛,与兄弟单位的技术精英相比,感觉自己能力还有差距。这坚定了我们在工作中用攻坚的方式和变革的思维来应对难题的信念。”来自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的何维是第九届大赛的选手。他和爱人张娟一起报名参赛,两人既是夫妻也是对手,互相支持、同场竞技。越来越广泛的参与使油水井分析大赛日益成为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职业成长的摇篮。

门洞多有建筑立面相配合强化,为此常会有倚柱、线条、阳台、山花、匾额等组合于门洞周围,形成多层次组合。在传统文化中,门又称门面,是地位的一种象征。南粤巴洛克建筑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门面文化必然强力渗入,所以门洞的样式及强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9 十三行街巷必须整体保护不再建高楼

建筑质量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建筑良好,建筑结构和里面保存完好,B类建筑结构保存完好,里面比较残旧,C类建筑结构保存不完全,建筑立面损坏严重。在空间分布上,A类建筑主要分布在文化公园和十八甫路,多为新建建筑,B类建筑主要分布在光复南路两侧以及骑楼街区,C类建筑主要分布在长乐路两侧和装帽街(图2中)。

[1] 杨秉德. 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影响的三条渠道[J].华中建筑,2005(1):159-163.

[2] 杨宏烈. 南粤文化景观透视[M].广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95-103.

[3] 罗柳甜,吴林. 博弈论下的十三行历史街区旅游资源开发[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77-82.

[4] 易振宗,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巴洛克艺术保护探微[J].城市建筑, 2017(26):33-36.

[5] 朱永春. 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J].建筑学报, 1999:47-50.

[6] 杨宏烈. 广州骑楼商业街特色的保护与创新[J].中外建筑,1998(5):28-30.

在所有患者中,共有轻型颅脑损伤的患者138例,其中预后情况良好的患者75例,一般的患者36例,较差的患者27例,死亡的患者0例;中型颅脑颅脑损伤的患者35例,其中预后情况良好的患者10例,一般的患者8例,较差的患者15例,死亡的患者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25例,其中预后情况良好的患者4例,一般的患者10例,较差的患者4例,死亡的患者7例。组间数值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易振宗,张博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