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贸易增加值视角下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中日韩国际比较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问题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呈扩大倾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外出口的增加无疑会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化,出口本文的出口仅指货物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愈加难以衡量。

从中日韩三国的统计看,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从1995年至2011年的17年间大致上升了两倍左右(见图1)。然而,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增长了两倍,尤其是随着全球分工的深化,直接利用海关数据分析出口对一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难免有失偏颇,因此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分析不宜再简单地运用出口数据进行判断。如果一国最终产品的组装生产中,原材料和中间组件大部分依赖于国外进口,即使出口额增加,其对国内经济的贡献度也微乎其微,因为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大部分是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中间产品创造的。此外,如果出口的产品再进口到国内消费,应视为内需而不是外需。如日本向中国出口电子产品组件,在中国境内组装成制成品再出口到日本,在日本的海关统计上将此记为出口,而实际上该电子产品只是日本国内的内需。

二是造成财政资金错配,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涉农专项转移支付的特点是专款专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但由于专项分配申报程序复杂,上下信息不对称,往往甲地有拿到某个专项的便利,但当地并不真正需要在这个领域加以改善,而急需改善这个领域的乙地则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这个专项。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专项资金的错配,这种资源错配会导致地区间“苦乐不均”,不利于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首先,要注重材料采购管理的作用,特别是招标管理文件内容,应确保供应商是一般纳税人,且对外合同签订名称要统一,确保专用发票的购买方信息和企业始终是相同的。

中日韩东亚经济体作为全球生产网络重要一环,在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位置及参与贸易的国内增加值率各有不同[1-3]。准确计算、横向比较出口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既可以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修订完善提供参考,也可以为中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谈判中提供依据。为准确衡量出口对一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本文以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为数据基础,运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出口增加值分解模型分析中日韩三国的出口结构,将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分解为国内增加值(d omestic valueadded,DVA/留存在国内的份额)和国外增加值(foreign value added,FV A /被国外吸收的份额)两部分,进而从国内增加值角度考察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图1 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数据来源:IMF,2014《world Economic Outlook》数据计算得出。

二、文献综述

关于出口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的探讨由来已久且内容丰富,从闲置资源、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等不同方面进行过分析(杨全发与舒元,1998)[4]。早期的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类是通过Gr an ger因果检验等从实证角度证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赵陵与宋少华,2001)[5],另一类则是定量地测算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幅度,如林毅夫与李永军(2003)基于凯恩斯理论,从需求角度进行测算,认为出口增长10%会带来经济增长1%[6]

罗温·艾金森是一名英国喜剧演员、作家。他因“憨豆先生”一角而风靡全球。有喜剧演员将他列在了史上最搞笑50人之首。20世纪70年代末,艾金森在英国一举成名。80年代,他主演了英国最成功的情景喜剧《黑爵士》。自此,憨豆先生声名大噪,赞美之声不断。

近期关于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已建立的诸多理论基础上,从更为微观的实证角度、更为丰富细致的数据等方面,在实证研究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拓展了相关解释机制。如基于H ausmann R.,Hwang J. amp;RodrikD.(2007)提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从出口的产品类型、行业等具体角度理解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7]。刘慧、叶宏伟与沈成燕(2015)通过对金属制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测算,认为经济增长与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呈现双向促进作用,而发达国家的双向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双向促进作用[8]。戴翔(2014)通过构建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经过实证分析,发现服务贸易的出口技术复杂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9]。杜运苏(2014)在区分不同类型(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认为真正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是一般贸易出口[10]

全球价值链的讨论。全球价值链是生产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当今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全球价值链即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每个国家处于从生产的原始投入到最终制成的各个特定环节进行的活动而获得的增加值收入。与全球价值链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首先是在加入全球价值链之后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国内经济的影响(吕越、黄艳希与陈勇兵,2017;卫瑞、张文城与张少军,2015)[11-12];其次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和不同指标对中国的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及参与程度进行研究(鞠建东与余心玎,2014;樊茂清与黄薇,2014;王岚与李宏艳,2015;刘维林,2015)[13-16]

1.2.8 血压偏高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八版《内科学》[4]: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者为血压偏高。

最后一部分文献以国别为基础,横向比较国家间贸易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匡增杰(2015)运用G T A P模拟方法研究了中日韩自贸区建立带来的经济效应有助于推动三国经济增长[17];赵亮与陈淑梅(2015)以中日韩自贸区为研究对象,从贸易效应、经济效应和福利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自贸区建成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8];王海燕、滕建州与王元(2017)使用Gr an ger因果分析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与韩国存在GDP到出口的单向Gr an ger因果关系,而日本存在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Gr an ger因果关系[19]

综上所述,南通范氏家族的家风在宏观方面体现出“万家忧乐尽关心”的民胞物与之情,在微观方面的表现也涵盖了温、良、恭、俭、让、孝、悌、忠、信等各个方面。这些南通范氏家族世代传承的美好品德,也是维护范氏家族声誉不坠的行为准则,更是范氏家族延续四百五十年之久的传家之宝。南通范氏并非簪缨望族,但由于对文正家风的恪守,对诗礼书香传家的践行,使范氏家族成为南通乃至江苏的文化世家,其鲁殿灵光的“家风”与“家学”对今天的教育体制具有诸多启示意义,对南通范氏“家风”的梳理与解读也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为树立优良家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模板。

变压器技术参数是表征变压器在供电过程中自身损耗的性能,主要包括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变压器常用的技术参数有额定容量、空载电流、空载损耗、短路电压、短路损耗。

三、中日韩三国的贸易结构特征

W T O成立以来,世界贸易呈现出一种稳定增长的态势。从图2中可看出在1995年到2002年期间,各地区的货物贸易保持低速成长,其中2000年达到高峰;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入世极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贸易造成严重打击,但是2010年后又迅速恢复。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豆蚜各龄期及世代发育历期和成蚜寿命相比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表3),但是存在显著的生殖劣势,结果如图1所示。整个世代中,经 LC10、LC20、LC30处理后的豆蚜世代产蚜量分别为 14.29、16.24 和 15.44 头,而对照的世代产蚜量达到了23.00头,差异显著。

从货物贸易的结构来看,根据产品的分类可以将货物贸易分初级产品、中间品、资本品和最终产品四类。图2显示1995年到2013年的18年间,E U和NAF T A的初级产品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NAF T A区域,而A S E AN区域(东亚地区)的初级产品贸易则呈现上升趋势;E U和NAF T A的资本品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东亚地区则有小幅的上升趋势;E U和NAF T A的最终产品则是波浪式的水平态势,而东亚地区则是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与中间产品相对应的中间产品贸易变化最大:E U的中间产品贸易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态势,NAF T A区域则是显著的下降趋势,东亚地区则是显著上升,东亚地区的中间产品的贸易占总体的平均在50%以上。

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贸易结构特征鲜明:最终品贸易显著下降,从2001年到2010年,9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左右,而中间产品的贸易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其他的地区,超过60%。中日韩三国中间产品贸易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图2 区域货物贸易构成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算出。

四、模型和数据

全球价值链分解(GV C)的主要目的在于分解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贸易增加值。一国的出口品可分为本国的中间品和他国进口的中间产品。通过使用国际投入产出表计算出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可以把出口产品创造的增加值追踪到各国直接或间接的生产过程,进而计算在每一个生产过程获得的增加值[20-21]

(一)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一国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中,中间投入使用和最终使用可以明确区分为国产品和进口品两个部分。表1中行向量表示产品的销售方向,列向量表示产品的投入方向。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存在以下的两个均衡解:

 

向量x与m分别是国内总产出向量、进口向量;矩阵Ad是生产过程中的国产中间产品投入系数又称为直接消耗系数或技术系数,矩阵Am是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投入系数。f d与fm分别是国产和进口的最终产品向量。根据公式(1),我们可以得到总产出的均衡解为:

 

表1 一国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注:Xd和Xm分别表示生产过程过中投入的国产品和进口品,Fd和Fm表示国产品和进口品的最终使用,X表示国内总产出,M表示进口,V表示增加值。

 

产出投入中间使用(1,2,…,n)最终使用(C+I+G+E) 国内总产出或进口国内中间投入(1,2,…,n) X d Fd X进口中间投入(1,2,…,n) X m F m M增加值 V总投入 X

 

右边的第1项目是完全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表示从生产角度反映了最终需求增加1单位所带来的总产出的增加量。这里假设第(3)式各产业最终需求均为1,同时考虑全产业的最终需求,则f d的列向量为单位矩阵。在此基础上,把增加值率向量v从右边乘之,即可得出生产1单位最终需求所带来多少的增加值。

本发明属于电镀领域,尤其涉及银/石墨烯复合银镀溶液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沉积工艺。本发明提供了银/石墨烯复合银镀溶液,包括下列组分:水溶性的含银化合物20 ~ 60 g/L,硫代硫酸钠 150 ~ 300 g/L,焦亚硫酸钾 20 ~ 60 g/L,醋酸铵 20 ~ 30 g/L,硫代氨基脲0.2 ~ 1.0 g/L,石墨烯5 ~ 10 g/L,聚乙烯吡咯烷酮5 mL/L。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沉积工艺。本发明公开的银/石墨烯复合银镀溶液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沉积工艺能有效解决当前复合银镀溶液制备的银/石墨烯复合镀层中石墨烯没有很好的结合到复合镀层的技术缺陷。

 

基于近等基因系(Near isogenic line,NIL)构建的群体只在目标QTL区间分离、遗传背景基本一致,才可以有效地消除背景的影响,同时统计分析所用模型也比较简单,应用其构建的群体,目前已有14个水稻产量性状QTL得到验证(表1),其中,控制穗粒数(Grain number,GN)的4个,控制粒形(Grain size,GS)的1个,控制千粒重(TGW)的4个,对TGW和GN具多效性的有5个。

 

那么,全产业1单位的需求所带来的增加值额,即可用第(6)式来表示。(左边是行向量)

 

这个概念即是国内增加值系数(DVS)。为了易于表述,把第(6)式的增加值率v列向量写成对角矩阵与(l元素都为1的向量,用来把矩阵整合成行向量)的乘积表示:

 

由前面的均衡方程式可知,中间投入产品的一部分含进口品,故将增加值率矩阵换为进口投入系数与之相乘,即表示1单位的生产里包含的国外增加值额。这里的Am为进口投入系数,所以国外增加值系数(FV S)可以用下式表示: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增加出口所带来的增加值可以分解为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两部分。通过出口(国外需求)向量分别乘以第(6)式国内增加值系数和第(7)式的国外增加值系数得到国内增加值额和国外增加值额。换言之,根据增加值的最终归宿,某国生产1单位最终产品时所实现的增加值,可以分成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两部分。

(二)增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

如上文所述,一国的贸易增加值比率(国际分工比率)可以分解为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国外增加值系数。在这里国外部分不进行细分,所有国家的贸易加总为海外部分。然而由于国际分工结构的细化,各个国家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生产,实现增加值的创造与积累,然后沿着全球性生产网络向下一个环节传递[22-23]。面对全球价值链(GVC)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如图1显示以传统的贸易总额为基础的官方统计数据无法区分增加值的最终归宿。一国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的流向与分配可以分成国内和海外两部分,而一国的分工率是由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国外增加值系数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投入产出表,求出增加值的国际间移动情况[24]

假设世界投入产出表的部门数为n,内生国数为r。世界投入产出表的内生国地区的投入系数矩阵A则是一个nr行nr列组成的大的投入系数矩阵。分配到各国/地区附加值的矩阵用T(r行nr列)表示。各国/地区增加值系数的对角矩阵用^v表示。则该地区的分工比率具体形式如下:

 

此外,海外的分工率(分配到海外的增加值比率)定义为mτ。这里am表示从海外进口产品的投入系数向量。

 

最后第(8)式的内生部门的区域分工率和第(9)式流向海外的比率之和等于1。由此可以计算出某国/地区生产最终产品所实现的增加值的分配去向。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看到,无论是基于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还是全球价值链,研究数量都十分可观,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但是,出口贸易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研究方法还停留在较早阶段,所以本文使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分析中日韩三国的出口结构,并对出口增加值有所区分,尝试更新研究方法,更为细致地划分数据,从而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产业战略的选择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①增加值基准的国际分工定义以及模型的具体推导,详细参考藤川清史等(2016),叶作义等(2015)。

五、中日韩三国出口增加值诱发效应比较分析

(一)横向比较分析

从国内增加值占出口的比率横向比较来看,以日本90.5%的比率最高,第二位是中国,比率达到82.7%,最低的是韩国,仅有69.8%(见图3)。日本的出口中有九成左右的增加值留在国内,而韩国留在国内的增加值不到七成,剩余的部分流失到海外去。由此看出,对于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占比较高的日本而言,增加出口的同时将带来更多的国内增加值,从而对拉动国内生产、就业的作用也较大。另一方面,对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占比较小的中国和韩国来说,随着出口的增加,流失到海外的增加值也随之增加,其结果是对国内生产、就业的拉动作用要小于日本。

究其原因,造成中日韩三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不同,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资源量。

第一产业1单位的最终需求所带来的增加值额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首先,从地理因素看,不同于欧洲大陆各国的国境相互连接在一起,随着供应链的深化、相互间的贸易量增加,较可能造成降低国内增加值比率。日本岛国的地理因素制约着其与他国的贸易,因而更重视中间品在国内市场采购,使得其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率高于中国和韩国。

其次,从产业结构上看,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中,如果有较多的产业聚集在国内,那么自然会促进国内增加值的提高;反之,如果国内产业链不完善,必然需要从海外大量地进口中间产品。由于岛国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区位因素,日本国内集聚着各种各样的产业,国内市场可以提供大部分生产需要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因此日本的国内增加值比率较高。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日韩三国每个行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均呈下降趋势。然而相较于中韩两国,日本国内各行业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下降速度要缓慢一些。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下降说明中日韩三国各行业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均在不断加深,同时各行业的供应链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深化。

在当代绘画中,肌理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同时也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大大的丰富了画面内容。它推翻了笔作为唯一的绘画工具的局面,为绘画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艺术家借鉴传统的肌理绘画方式并不断推陈出新,大胆探索,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

  

图3 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来源(构成比,201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欧盟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计算得出。

(二)纵向比较分析

从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看,如表2所示,中日韩三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均呈下降倾向。1995年到2011年的17年间,中国下降4.7个百分点,日本下降5.4个百分点,韩国下降13个百分点。这表明从国外进口的中间产品比重在增加,使得国内增加值流失到国外。其原因有二:

5.1.4 竞赛教学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当前在校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往往缺乏独立意识和竞争精神。竞赛教学法带有竞赛的元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比赛中的主动性,增强竞争意识,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实验班的教学比赛中,每位学生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

从数量和价格两种要因的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出口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比率逐步增长,说明流失到海外的增加值在逐渐增大。从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下降速度看,中日韩三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995年到2011年的17年间,中日两国大概下降5%左右,而韩国大约下降13%,说明韩国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GDP是各行业增加值的合计,所以在第(3)式的生产额向量的左边乘以增加值率的向量得到第(4)式。

第二,资源价格的上升。近年来以新兴工业国为中心的需求急剧上升,进入2000年以后,原油价格呈快速上升趋势。例如,2000年的原油价格大概每桶20美元,到2011年接近115美元/桶,上升了近六倍。其结果直接导致制造成本的上升,以增加值基准计算,出口中有一部分直接被资源国获取。

第一,世界分工的深化。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供应链的深化,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向老工业国的赶超,中间产品采购来源地逐步多样化,特别是中国从2000年开始成为“世界工厂”,由此向各国提供中间产品或对外采购原材料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降低成本,企业逐渐扩大国外的采购,各国间相互采购,供应呈扩大倾向。

根据表2的数据显示1995年到2011年期间中日韩之间出口产品增加值分配的变化。从中国流向日本的增加值率呈减少趋势,由2.4%下降到1.6%,减少了0.8%,而分配到欧美的份额小幅度增加,以及流向世界其地国家(R oW)的附加值率呈大幅度的增加,由5.0%上升至8.8%。韩国出口的增加值中分配到日本的比率呈小幅度下降,减少了0.4%(3.3%-2.9%=0.4%),而分配到中国的比率呈增加趋势,由0.9%上升到4.7%,增加值流向含东盟在内的R oW也呈大幅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出口中的增加值分配到中国和韩国的比率则呈上升趋势。到中国的由0.2%增加到1.3%,到韩国的则由0.2%增加到0.5%。由此看出,与中韩两国相比,近年来日本对中韩两国的中间产品依赖程度在加深,而韩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日本。

此外,以上数据也进一步说明中间产品采购来源地的多样化趋势。

 

表2 中日韩增加值的相互依赖关系(%)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WIOD数据计算得出。

 

来源国 去向国 中国 日本 韩国 北美自由 欧盟 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日本1995年 87.4 0.2 0.9 0.2 0.2 0.4 2011年 82.7 1.3 4.7 1.2 1.3 1.8 1995年 2.4 95.8 3.3 0.7 0.5 2.5 2011年 1.6 90.5 2.9 0.4 0.4 1.3 1995年 1.2 0.2 82.7 0.2 0.1 0.5 2011年 1.1 0.5 69.8 0.2 0.3 0.5北美自由贸易区韩国1995年 1.7 1.0 3.6 95.1 1.7 4.0 2011年 2.2 1.1 3.5 92.7 2.2 2.4 1995年 2.4 0.8 3.4 1.8 93.8 5.6 2011年 3.7 1.6 4.9 2.0 89.4 5.8世界其他国家欧盟1995年 5.0 1.6 5.0 2.1 3.7 87.1 2011年 8.8 4.6 12.6 3.5 6.4 88.3

(三)产业层面比较分析

出口中的增加值的国内外分配比率是由不同产业出口增加值国内外构成变化的总和。从产业层面分析其出口形成增加值分配的变化更能清楚解释中日韩三国不同产业出口中的增加值的国内外分配变化,进而阐释产业的变化。

最后,如果国内缺乏生产所需的自然资源,那么必然更多地依赖于进口,进而降低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率。韩国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未能在国内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生产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依赖于海外,所以国内增加值比率也相对较低。中国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而国内增加值比率比韩国高,其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比韩国更丰富。

从各行业间比较的结果看,总的来说,石油、化学等原材料行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相对较低,而加工行业的比率相对较高。由于石油、化学等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资源国家的进口,所以随着进口的增加,出口中包含的国外增加值比率也在增加。加工行业的原材料占制成品的比率相对较低,所以可以维持较高的国内增加值率。在加工行业中,尤其是机械和设备行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相对较低,而电子和光学产品、运输设备则较高。

从中日韩三国各行业间的比较结果看,中日两国与韩国的贸易增加值结构的对照突出。典型的是石油加工行业。韩国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只有17.3%(2011年),超过8成的增加值随着出口而分配到国外。日本则保持46.7%(2011年)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对日本而言,石油炼焦行业的原材料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还能保持近50%的国内增加值,实属不易。除此之外,日韩两国的化学制造业基本情况也类似。由此,可初步判断韩国主要生产低增加值的产品,而日本则生产高增加值的产品。

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比率因行业不同而迥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日韩三国为提高国内增加值,都相应地进行产业结构转型。从各行业占出口的构成比看,国内增加值比率较高的分别是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并且其增加值比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参考图4a、b、c,图5)。特别是中韩两国的运输设备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上升速度比较显著,而轻工业产品制造业的比率则在逐渐下降。以上的结果映射出中韩两国正处于从低增加值产业向高增加值产业转化的产业升级过程中。

  

图4 a 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中国)

  

图4 b 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率(韩国)

  

图4 c 出口中的国内增加值比率(日本)

  

图5 机械和设备制造业、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和运输设备占出口的构成比(增加值)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WIOD数据库计算得出。

六、出口对服务业的波及效应

通常,出口对国内经济的拉动作用,其分析的路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由于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故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特征,针对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可以扩展到服务业部门,可以解释为出口一单位产品对非制造业带来的波及效应。下面针对中日韩三国的服务业部门,出口将带来多少的波及效应进行考察。

从国内服务业部门占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角度看,日本商业、运输、金融所占的比率高于中韩两国。对2011年服务业5个行业增加值率进行加总,中日韩三国分别为16.2%、23.0%、17.0%。数据直观地显示,出口对日本服务业带来的波及效应最高,其次是韩国和中国(图6)。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制造业努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过程中,财务工作的转型升级或将成为非常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那么,打造中国财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深化管理会计应用。

  

图6 国内服务业部门占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的比率

 

注:商业部门包含零售业和批发。数据来源:笔者根据WIOD数据库计算得出。

从时间序列看,中韩两国商业和运输行业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呈下降趋势,而日本的则显示上升趋势。这主要归结于制造业和服务业间是否存在紧密关联。例如,日本国内供应链相对比较发达,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国内可以顺利周转,所以商业与运输业的波及效应比中韩两国大。而中韩两国石油、化学等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所以不仅制造业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流失到海外,服务业增加值也随之流失到国外。根据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海外依存度判断,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这里由于篇幅制约没有显示图表,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制造业的海外依存度较低的日本,其服务业的海外依存度也相应的低。而制造业的海外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韩两国,其服务业的海外依赖程度也相应地变高。

七、结论

中日韩三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率不同进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同,与其产业发展战略不无关系。

为了赶超发达国家,韩国政府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韩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子产业、汽车等成为出口主导产业,然而韩国国内的产业关联不够密切,并且产业基础相对较弱,快速的经济增长未能给国内产业基础带来足够的培育时间,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海外依赖程度也急速加深,使其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的国内分配率呈现下降趋势。

与韩国类似,中国同样采取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特别是进入2000年后,积极引进外资,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其结果是出口依存度的不断上升,加之国内产业链不完善,形成了与韩国相似的经济结构。虽然中国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国内比率下降幅度低于韩国,但是不能说明中国产业链更完善,而是归功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更丰富一些。

矿化对岩性选择不明显,属于全岩性铀矿化,但矿体主要产于断裂下盘次级破碎带或膨大部位,而断裂上盘的伟晶白岗岩仅有少量的铀富集(图9)。

与中韩两国形成鲜明的对比,日本重视国内价值链的延伸,积极培育中间产品行业的发展,除天然能源等原材料外,国内市场基本可以满足加工使用的大部分中间产品。其结果是出口产品中的中间产品国外依存度较低。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采取何种产业发展战略事关一国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率高的行业,应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由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得留存在出口中包含的国内增加值国内比率不高,并且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如能提高国内增加值率,不仅能培育国内基础产业,而且能提高抵抗国外经济波动的负面冲击。

由于意识到以上的问题,近年来中韩政府均把培育中小企业、向高增加值产业转型等强化国内产业基础作为政策重点。例如,韩国推出“经济革新3年计划”,把降低外需依存度、积极提高内需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已经把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换作为中长期的发展目标。

韩国为了保持既有的经济增长率,在维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的同时,应继续开发国内增加值比率高的新产品,同时开拓海外市场。如果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为内需主导型战略,则需要循序渐进。

日本国内市场产业集聚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没必要过度追求以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应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结构。今后的具体政策有以下三点:第一,继续扩大扶持以提供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中小企业;第二,提高非制造业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率;第三,提高能源的自给率,以减少该行业增加值的海外流失。

  

图7 人均GDP与出口比率的相关(1990—2013年)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计算得出。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战略是日本型还是韩国型?根据人均GDP与出口占GDP比率作相关关系(图7),在20世纪后期,中国基本采取与韩国类似的发展战略,近年来的发展路线略有变化,出口依存度明显降低。2013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GDP的12.5%,今后这个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从现有的经济规模看,中国采取韩国型的发展战略不太现实,应借鉴日本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Feenstra,R.C.(1998).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4:240-245.

[2]Hummels,D.,J.Ishii and K.M.Yi.(2001).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4(1),75-96.

[3] Koopman,R.,Z.Wang and S.J.Wei(2008).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f really made in China?Assessing domest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R].NNERWorking Paper,14109.

[4] 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54-58.

[5] 赵陵,宋少华.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8):14-20.

[6] 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2003(3):779-794.

[7]Hausmann R.Hwang J. amp;Rodrik D.(2007)What You ExportMatter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2(1):1-25.

[8]刘慧,叶宏伟,沈成燕.经济增长、出口与出口技术复杂度——基于互动机制解析视角的协整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1):88-97.

[9]戴翔.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1(3):81-91.

[10]杜运苏.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不同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J].国际贸易问题,2014(9):3-12.

[11]吕越,黄艳希,陈勇兵.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影响与机制分析[J].世界经济,2017(7):28-51.

[12]卫瑞,张文城,张少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增加值出口及其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7):3-20.

[13]鞠建东,余心玎.全球价值链上的中国角色——基于中国行业上游度和海关数据的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4(3):39-52.

[14]王岚,李宏艳.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2):76-88.

[15]刘维林.中国式出口的价值创造之谜: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解析[J].世界经济,2015(3):3-28.

[16]樊茂清,黄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中国贸易产业结构演进研究[J].世界经济,2014(2):50-70.

[17]匡增杰.中日韩自贸区经济效应的再分析——基于GTAP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3):170-175.

[18]赵亮,陈淑梅.经济增长的“自贸区驱动”——基于中韩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与RCEP的比较研究[J].经济评论,2015(1):92-102.

[19]王海燕,滕建州,王元.中日韩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结构变化下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2-87.

[20]藤川清史.グローバル経済の産業連関分析[M].創文社,1999.

[21]藤川清史,下田充,渡邉隆俊.アジア太平洋地域の国際分業構造.[J].経営経済,2006(42):73-89.

[22]叶作义,张鸿,下田充,藤川清史.全球价值链下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J].世界经济研究,2015(1):56-64.

[23]王飞,郭孟珂.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14(12):14-24。

[24]Ye Zuoyi,Fujikawa Kiyoshi(2011).An analysis on structural change of inter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日中经济统计评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280-308.

 
车春鹂,叶作义,姚为群,邓梓如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