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基于温州大学的分析

更新时间:2009-03-28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后,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意味着国家将构建政府统筹规划、企业为重要主体、人才培养改革为主线、社会组织等供需对接 “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工作新格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发展方式与治理结构的变革。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协同发展的基本方式。温州大学结合区域产业和文化特点,对接国家战略,针对产教融合做出了颇具特色的探索。

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内涵

(一)产教融合是时代问题的具体表征和回应

“产教融合”的 “产”指产业,“教”指教育。产教融合概念本身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即目前产业和教育还不够融合,还需要进一步融合,这既代表了中国社会一个时代性问题,同时也包含着明确的解决方向。当前社会教育链和生产链的不吻合、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适应等问题逐步显现,一方面高校 “无效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企业 “有效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1]深层原因就是 “教”与 “产”两个链条各自转,教育和产业 “两张皮”。产教融合的发展目标是让教学同时也是生产、让生产本身也是一种实境教学,让 “产”和 “教”成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产教融合是基于现实问题产生的,所以只有从具体的现实问题中寻找破解之道,才能做好深化产教融合这篇文章。

(二)深化产教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中央提出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也是改革的一个现实导向。发展实体经济,是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撑,也将是未来数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发展实体经济,除了要素驱动,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核心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科技创新引领的新型科技产业将更多表现为跨领域的融合重组,未来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新型科技企业与大学的边界正变得日益模糊,工业化时代所形成的大学在社会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已经动摇,跨界融合创新成为变革趋势。应对这一挑战,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就是答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发展就是答案。”[2]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占据全国普通本科院校90%左右的比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间里,高等教育是为数不多的一直处于计划经济模式而没有明显改革的领域,而且在发展模式上普遍模仿老牌本科高校 “学术性”办学经验,围绕着 “一根指挥棒”形成 “千校一面”的问题,这与市场经济社会风起云涌的变革是严重不符的。所以,这次高等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更多地应该从地方高校入手,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建设,示范引领”,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深层次的结构改革做一次探索和实践。

(三)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变道超车的时代机遇

地方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由于过多依赖外部环境、自身身份和地位认识不清等原因,普遍陷入发展困局,比如办学资源短缺、城市竞争力普遍偏弱、办学整体水平不高、国际化程度偏低、自身特色不明显等问题。面对这种困局,地方高校只有抓住特色,差异化发展,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虽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 “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但是改革进展非常缓慢,产教融合度普遍不足。教育部的改革重拳已经出击,“通过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打开高等学校发展新的窗口,使一部分转型发展高校形成超越式发展的态势,激活高等学校竞争态势”。[3]所以,对于普通地方高校而言,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高校改革浪潮中占领制高点。

二、温州大学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 ‘构型’的转变、‘结构’上的转变,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4]围绕 “温州大学的应用型转型”主题,温州大学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大讨论。通过大讨论,全校上下就学校怎么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人等方面达成统一认识,解决了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思想问题。在顶层制度设计上,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应用技术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积极促成学校与政府、学院与行业、教师与企业 “三对接”,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分类分层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 “工程教育”、“创业教育”、“教师教育”等办学特色。“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7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 “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

(二)协同开放办学,构建产教融合国际国内两个平台

1.“内线”对接城市发展需要,项目制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在国内,打造产教融合集团,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共享组织体,建立 “校中厂”“厂中校”,构建学生、教师与企业生产、研发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培养机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与政府共建智库。国际上,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依托200多万在包括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世界各地经商创业的世界温州人,打好 “侨”牌,把满足世界温州人对人才、教育、身份认同和产业发展需求作为温州大学重要的办学目标,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并提出省政府和国务院侨办共建以 “侨”为特色的重点大学的愿望。迄今为止,学校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温州大学每年招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近400人,通过整合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资源,融入创业教育,打造具有温州大学基因的 “国际创客小镇”,为留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平台。学校联合世界温州人商会,共建产学融城研究院,吸引温商千亿基金,沿着世界温州人的产业发展布局,理论、实践双管齐下,多种形式推进产教融合。

吴重蔚与我们聊到最多的就是诚信,他反复强调,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的金字招牌。这就意味着,一定要将公司的实际状况、生产能力如实告知客户,不能虚报、谎报信息,同时还要为客户提供周全的方案。诚实的态度也为栢科富翔赢得了可贵的信任。“我们基本不用做广告来宣传自己,很多老客户会主动为公司介绍新客户。”据不完全统计,公司现有的客户中,80%以上都是通过这种口碑效应主动找来的。

依托意大利分校,与意大利中意学校共同举办 “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那不勒斯实验幼儿园”和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那不勒斯地区)”,逐步打造一条 “教育集团+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教育链。根据温州人才产业发展需求,温州大学开展学历教育、进修学习、短期培训、学生实习、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办学,对温州人的海外产业进行 “订单式”留学生培养,并依托温州完善的产业链鼓励和指导留学生在温创业、毕业后把温州的优势技术和产能带回国,充分融入温州人的全球产业布局。在科研合作方面,温州大学和发达国家高校或研究所通过共建研究基地、联合培养博士生等形式,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先进技术方面进行合作,并在应用型领域的合作取得可观成绩。比如建设有激光加工机器人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研制出热腐蚀环境下金属零部件的陶瓷防护涂层,制备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冲刷和良好结合强度的涂层系统;在与韩国木浦大学合作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了用于节能降耗的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与摩托车发动机ECU电控系统,并在积极尝试产业化应用;在与Driker Design Inc公司合作的基础上,提出研制CORT精密减速器传动性能的综合测试系统,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资助,目前已进入产业应用。

今年端午节和中秋节,周兴祥和村里的几位贫困户尝到了这一电商扶贫新模式的甜头。他们通过电商销售了5000个手工粽子和9000个草灰鸭蛋,销售额达3.2万元。

作为BIM技术的最早实施者和长期的全球建筑产业排头兵, 美国建筑业BIM的发展和推广政策和其他国家带有行政痕迹明显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不同,而是以市场为依托, 采用政府部门示范引导结合工业界自主发展的创新扩散模式 [5]。

去年9月17日,杭州滨江一小区,一名15岁的初三女孩从19楼坠下,落在三楼阳台上,当场死亡。警方认定为自杀。事发前,家人发现女孩又在玩手机,提出反对意见,双方因此发生争执,随后女孩跳楼身亡。今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绩不理想,被父亲没收了手机。索要无果后,孩子跳楼自杀。

温州大学主动策应地方发展需求,推动创新驱动,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能转换。比如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市检察院签订协议通过合作研究、教育培训、平台交流、展览展示、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开展战略合作;与市司法局合作提供社区矫正心理矫治领域的专业服务。比如强化与县市联动,与温州市苍南县共建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与浙南科技城展开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与生态园管委会合作,共同开发浙江最大的湿地——三垟湿地,策划院士工作站、千亿基金小镇等,打造集文化、旅游、生态、科研、金融为一体的生态开发示范基地。比如与地方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与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瑞立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龙头企业签订协议,在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企业培训、科技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学校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优势,通过自主举办、直属管理,联合举办、紧密型合作、冠名授权、松散型管理等方式开展合作办学,积极筹建基础教育集团,服务温州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温州区域72.2%的名校长、53.1%的特级教师和55.2%的教学名师。

2.“外线”以国际化办学为抓手,多形式推进 “国际化+产教融合”战略

(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建设一支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立由地方、行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 (类)教学指导委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专业群建设与课程教学活动。学校依托在建建筑面积约35700平方米的科技 (实训)大楼,建设智能制造、生物制药、先进材料、智慧建造等四大实训中心,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进行专业调整,形成智能制造专业群、生物制药专业群、先进材料专业群与智慧建造专业群等4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专业集群。在每个集群中,一方面,通过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省级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校级扶持专业等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形成2-3个示范专业来引领集群内所有专业建设,整体提升工程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推动学校与政府对接、学院与行业对接、教师与企业对接,形成多维联动、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实现社会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区域行业转型升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高校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资源的互动。重点建设若干高水平团队,培养和引进支持学科建设目标要求的领军人才;在稳定和提高高层次科研课题立项基础上致力形成更多更高水平的高显示度科研成果,为博士点培育工作提供强力支撑。

三、地方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思考

(一)聚焦战略格局,突破产教融合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产教融合一定要在体制机制上开辟“特区”、“试验田”,灵活的体制机制和相对宽容的探索空间,才能实现产教融合健康、深入、可持续地发展。在 “办”上,要充分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直接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办学,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入学、师资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极为重要。在 “评”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第三方在高等教育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和高校要加快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步伐,为建立高等教育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创造条件。[5]为更大程度地激活和整合高校与企业的潜在力量和参与热情,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列硕士、博士学位点时在政策上向产教融合优势高校倾斜。二是鼓励高校建设产教融合集团,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允许集团设立相对独立的财政收支体系,产教融合项目的人员经费支出不纳入高校绩效工资总量考核。三是加强 “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企业高端人才兼任高校教师,并在高校中单设 “双师型”教师种类,制定相关聘用、晋升、考核、奖励等办法;另一方面建立多方密切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在高校职称评审指标设置上,鼓励科研人员和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教融合。四是对于和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的企业,依据基地的社会效应 (比如实习生数量)或第三方测评结果,给予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政策照顾。

(二)创新组织变革,构建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机制,是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必然选择。但是,传统产教合作模式在战略、组织、资源等层面上没有形成高效协同,导致在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多有不足。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促进产业、专业、创业的深度融合,成为突破传统产教合作模式瓶颈、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难题的有效途径,将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新生态。“三业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观念的转变、师资结构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式的革新等。地方高校一是应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产业需求和创业融入的引导机制,及时反映区域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种要求,按照 “职业需求—专业—学科支撑”的逻辑开展专业设置;二是要继续增加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应用型人才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打破学科桎梏,协同开放,利用好先进技术手段,打造多元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要引领内外共生的创业文化发展,为 “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营造 “软环境”。[6]

(三)强化需求导向,推动学科专业集群建设

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直接落脚点是专业体系建设。学科发展相对稳定,而经济社会需求则变动不居。因此,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设置逻辑是 “职业需求—专业—学科支撑”。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应根据战略定位,形成产业链-专业集群。而学科专业集群的建设总体上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机制,对地方高校而言,在建设经费方面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地方高校一定要走出围墙,进入经济社会的“蓝海”,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吸收、共享、撬动一切可以使用的社会资源,并注入大的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形成人才、创新和社会服务优势,以此再投入到价值创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也拉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和协同作战能力。因此,应构建新旧结合的学科专业 “新结构”,通过构建优势学科专业群,以及学科、专业群、专业和课程的协调发展,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17.

[2]陈锋.深化产教融合的文件释放了什么信号 [N].中国青年报,2018-01-29(10).

[3][5]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16-20.

[4]郭建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探析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19(01): 1-11.

[6]林娟娟,施永川,李鹏.构建 “产业、专业、创业”集成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J].中国高等教育, 2017, (22): 43-45.

 
李校堃,李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