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引言

福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泉州古刺桐史迹是泉州古代海洋贸易活动和中外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泉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近几年来,福建省及泉州市相继出台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相关政策,涉及文化旅游合作、海洋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将泉州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出立足亚洲、走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品牌,让泉州海丝先行区的建设意义、定位更加清晰。

莱西市启林农资于萍也表示,亲土种植的理念符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亲土1号土壤改良方案也受到了广大农户的追捧,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前来购买,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亲土1号已经成为农户改良土壤一把利器!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在学界已经得到了广泛讨论,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海丝”区域合作、贸易定位、合作机制、发展潜力、发展战略[1-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与意义[6],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7],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的气候变化探究[8]等方面,研究的重心更多是贸易合作与国家战略,涉及“海丝”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2018年“海丝”申遗项目遗产点最多的城市,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对刺桐史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传承与保护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研究旅游者感知,以市场条件与泉州地理区位条件作为切入点,通过ASEB栅格进行旅游开发的优劣势分析,为泉州古刺桐史迹的保护与开发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ROST CM6文本挖掘软件,通过文本分析了解游客对泉州“海丝”史迹的感知状况和情感倾向。样本筛选时间为2013—2017年,从旅游网站携程网、马蜂窝网、同程旅游网、百度旅游网等相关网站,收集到关于泉州“海丝”史迹旅游的游客点评300条,游记55篇,通过ROST CM6进行文本处理分析得出相关数据结果。

ASEB(Activity,Selling,Experience,Benefit)栅格分析法是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分析方法,它将Manning-Hass-Driver-Brown的需求层次分析与SWOT分析(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reat)要素相对应,结合而成包含16分析单元,从重视旅游者的角度对旅游产品的进行分析,从游客旅游体验进行充分评估。[9]从消费者角度对活动、环境、体验与利益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客户消费行为,有助于管理者对市场进行正确分析,制定正确的开发策略,形成竞争优势。

为揭示诗歌的主题和隐含意义,笔者用前景化的理论对《羊齿山》进行分析,主要从变异和过分规则化两个方面来考察,对诗歌中在不同层面的前景化实现手段进行分析。

二、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况

(一)泉州“海丝”文化遗产赋存状况

泉州市共有16个文化遗产点列入“古泉州(刺桐)史迹”,分别为: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江口码头、九日山祈风石刻、真武庙、天后宫、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泉州府文庙、老君岩造像、开元寺、伊斯兰教圣墓、清净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济门遗址、洛阳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系统,泉州市“海丝”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涉及2个主类、5个亚类、8个基本类型,其主要资源类型及其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泉州市“海丝”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E遗址遗迹亚类EB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基本类型EBD废弃生产地EBF废城与聚落遗迹FAC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FA综合人文旅游地FC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建筑与设施FE归葬地FF交通建筑FCG摩崖字画FCB塔形建筑物FEA陵区陵园FFA桥FFC港口渡口与码头资源名称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德济门遗址真武庙、天后宫、开元寺、清净寺、泉州府文庙九日山祈风石刻、老君岩造像、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万寿塔、六胜塔伊斯兰教圣墓洛阳桥石湖码头、江口码头

(二)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空间分布

  

图1 泉州市“海丝”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图

借助Google Earth对泉州“海丝”文化遗产资源点所在的地理坐标进行提取,再利用ArcGIS10.2将这些旅游资源以点状要素可视化标注在泉州市地图上,得到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图(见图1)。由图1所示,泉州市“海丝”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鲤城区、丰泽区、惠安县、晋江市和石狮市。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点主要分布于晋江流域沿岸以及泉州湾周边,整体上呈集中分布状态。

三、网络文本分析过程与结果

本文对泉州“海丝”遗产点在马蜂窝、携程网、同程网等相关旅游网站上旅游者的游记、评价作为研究样本,共计收集2013—2017年的游记55篇,旅游评价300条,运用ROST CM6文本挖掘软件进行词频分析、词频筛选,将数据进行处理与修正,最终得出旅游者对“海丝”遗产点进行评论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旅游吸引物、景观、环境等方面的感知。列出修正后的内容包含景点、地名等相关高频词表(表2)。

将处理好的文本最高词频表与收集的文本进行分析得出图2。由图2可知,泉州具有代表性和旅游吸引物主要有“泉州”“闽南”“开元寺”“清净寺”,代表景观特征的“佛教”“建筑”“文化”“历史”“现存”等词频出现的频率较高,是组成网络图的重要节点,构成了泉州古城最为核心的特质,可以呈现出泉州古城在旅游者心中的旅游感知形象。网络文本示意图展示了泉州古城“海丝”遗迹点给旅游者留下的综合感知和整体意向,结合网络文本分析的内容,从旅游景观、旅游线路、旅游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分析旅游者对刺桐史迹的感知和印象。

 

表2 泉州“海丝”遗迹高频词表

  

排名1 2 3 4 5 6 7 8 9 1 0 11 12 13 14 15特征词泉州开元寺建筑历史文化天后宫中国闽南清净寺地方福建钟楼洛阳桥清净寺清源山词频1811 448 409 278 267 235 231 189 177 168 162 161 160 159 147排名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特征词佛教承天寺妈祖现存小吃公交牛肉古城位于特色味道寺庙我国交通宗教词频141 138 134 133 132 130 128 126 123 121 120 118 118 115 114排名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特征词时间伊斯兰教文物关帝庙当地古代门票景点面线糊泓一法师各种博物馆美食市区风格词频113 110 104 100 99 98 96 94 94 92 91 88 86 86 85排名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特征词海上公元宋代刺桐传统始建崇武道教海蛎千年保护大殿中山路大雄宝殿阿拉伯词频85 84 84 80 79 78 77 77 77 77 75 75 75 74 73

(一)旅游景观体验

目前泉州古刺桐史迹中旅游开发较好的区域主要是天后宫和德济门遗址、开元寺、清源山文化史迹、九日山摩崖石刻、洛阳桥、清净寺、伊斯兰圣墓等史迹,旅游者对“海丝”史迹的认知并不完整,仅仅包括了部分的“海丝”遗迹点,而且主要集中于泉州市区,以宗教祭祀场所最为突出,这些史迹是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典型的文化象征。

1.活动优势

(二)旅游线路体验

  

图2 泉州“海丝”遗迹网络文本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

体验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共生价值体验,泉州作为历史古城,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多种宗教多次融合、交汇、共生,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海丝”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与泉州宗教的多元性,正是共生价值的几种体现。第二,艺术审美价值体验。在游览泉州“海丝”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通过建筑物的外形与内部装饰感受闽南文化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书法绘画艺术等艺术表现形式。如开元寺的石塔和洛阳桥就是传统惠安石雕工艺的代表作,关帝庙与妈祖庙的内外部装饰无不体现了闽南传统木雕与建筑工艺的精湛,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三)旅游环境体验

这个考核评价标准,可有效地分析和判断学生个体和整体是否达到教学要求,针对薄弱环节,指导教师更加明确实验教学中的持续改进点。

(四)旅游设施与交通体验

泉州“海丝”遗迹中有大部分是位于泉州市区内,市内公交与出租车成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将散落的景点进行有机的串联。在泉州市的交通中游客提及最多的是“公交车”,主要是由于市区内的景点距离较近,搭乘公交车方便快捷。但是旅游者普遍认为泉州公交车较为破旧,市区交通较为拥挤,影响旅游者的综合感知。

(五)旅游情感倾向分析

本文采用ROST CM软件下的情感分析工具,将文本总体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旅游者在泉州旅游过程中积极情绪共有315条,占据55.56%;中性情绪为194条,占总数的34.22%;消极情绪为58条,占总数的10.23%,消极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与旅游者的实际感知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旅游目的地未能给旅游者提供相应的服务,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度降低。总体而言,游客对泉州“海丝”遗产总体评价较为积极。

四、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的ASEB分析

(一)优势分析

基于旅游者的感知分析,在“海丝”古刺桐史迹中,旅游者对宗教祭祀场所的评价要高于建筑类评价以及遗址类评价,排名靠前的也主要以宗教景观为主,并且提到了“历史”“地方”“文化”“佛教”“宗教”“文物”“泓一法师”等,对刺桐史迹最大的感受是“历史古城”“木门雕花”“红砖古厝”“多宗教合一”“燕尾屋脊”“泉南佛国”,但是对于除宗教场所之外的遗迹点,旅游者体验感知较少。

第一,活动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旅游业逐渐上升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旅游成为国民的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全民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海丝”文化遗产主题旅游也将迎来新发展契机。第二,环境机遇。《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凸显泉州多元文化优势,通过海丝主题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海丝旅游先行示范区。泉州市2016年《泉州“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到要打响“东亚文都、海丝泉州”品牌,打造海峡西岸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等对推进泉州“海丝”遗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泉州市“十三五”旅游业规划》指出,通过全力推进“一城两带六集群”建设,打造“海丝”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初步建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世界“海丝”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第三,体验机遇。2016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4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增长8.7%;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增长25.3%。福建省城乡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增多,对旅游的消费需求也会不断提高。第四,收益机遇。“一带一路”政策要贯彻落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知名度不断提升,潜在客源市场逐渐扩大。同时,教育事业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旅游者的审美、鉴赏等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体验产品的兴趣不断增加,提高了潜在客源市场的受益程度。

唐朝时期泉州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0处。2013年8月泉州市被国家文化部评为首届“中国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为泉州。泉州古城区至今依然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16个“海丝”文化遗产点有11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表3),六胜塔、万寿塔、真武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丝”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

旅游者对泉州刺桐史迹的地方“文化”“宗教文化”“红砖古厝”以及“闽南风貌”等等印象极为深刻,寺、塔、桥、庙、墓、码头、石刻、文化遗迹等众多文化景观建构了旅游者对泉州“海丝”遗产的感知意向。此外,泉州城市环境较为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绿树掩映着红色的古厝,色彩鲜明,再加上泉州古城厚重的历史感,使旅游者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流连忘返。

3)在接地极线上加装线路避雷器、将接地极线铁塔横担更换为复合横担、提高接地极线绝缘配置等措施均能有效降低共塔线路双极闭锁概率。

 

表3“海丝”文化遗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批次数量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次第一批1961年第二批1982年第三批1988年第四批1996年第五批2001年第六批2006年泉州市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数量/个“海丝”文化遗产数量/个2 2 7 126 1 1 5 112“海丝”文化遗产名称清净寺(北宋)开元寺(唐朝)洛阳桥(北宋)、天后宫(南宋)、老君岩造像(宋)、九日山摩崖石刻(宋)、伊斯兰教圣墓(唐)草庵摩尼教石刻(元)泉州府文庙(宋至清)磁灶窑址(宋至元)、德济门遗址(宋至明)

2.环境优势

第一,集聚优势。“海丝”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易于观赏,大都集中于泉州市的丰泽区与鲤城区;洛阳桥位于洛江区;草庵摩尼教石刻和磁灶窑址位于晋江市;万寿塔、六胜塔、石湖码头位于石狮市;九日山摩崖石刻位于南安市。尽管在行政区位上较为分散,但是根据图1所示“海丝”遗产在地理空间区位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第二,文化多元。根据表1所示的遗产分类表,主类可以分为遗址遗迹和建筑设施类,基本类型可分为废弃生产地废城与聚落遗迹、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摩崖字画、塔形建筑物、陵园、桥、港口渡口与码头8类,类型多样;宗教类型有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兼具;以及各种建筑物遗址和石刻。遗产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多种文化兼容并蓄,可以满足旅游者多种旅游需求。第三,艺术价值高。开元寺、九日山、清源山·老君岩、清净寺、天后宫、洛阳桥等在同类文化遗产中均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3.体验优势

“海丝”遗迹旅游线路至今没有被完整地串联起来,主要原因是少数几个遗产点较分散、保存状态较差,难以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大中尺度的旅游者前往泉州主要的旅游线路为“厦门+泉州”“土楼+泉州”“武夷山+泉州”“福州+泉州”,泉州尽管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但是周边其他旅游城市对其遮蔽效应影响明显。以泉州市为主要目的地的旅游者,在旅游线路的选取上仅选取少数几个“海丝”遗产点串联在整个旅游行程当中。

4.收益优势

从活动、环境、体验、收益四方面对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劣势进行分析。第一,活动劣势。泉州宗教活动氛围浓厚,以建筑景观与宗教景观最为突出,目标游客具有局限性,对无宗教信仰的旅游者,吸引力较弱。旅游活动多以静态的观赏景观为主,体验参与性活动较少,旅游者的体验性较差;“海丝”文化遗产景观同质化较强,难以对旅游者形成强烈的感官冲击。第二,环境劣势。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长期以来泉州周边地区地市旅游发展较为良好,如厦门、南靖与龙岩、武夷山、宁德、三明等地区均具有独特的旅游发展优势且旅游发展知名度较高,“海丝”文化遗产的资源独特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并不显著。第三,体验劣势。“海丝”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动设计的参与性、体验性不足,旅游产品主要以静态的资源为主,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海丝”文化遗产的参观游览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还是宗教知识的领悟,均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第四,收益劣势。旅游收入来源单一,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旅游者进香拜佛,以及在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费用、旅游纪念品费用、食宿费用等。

(二)劣势分析

一方面,旅游者领略到了“海丝”历史的悠久,增长了知识,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成果,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经历。同时,泉州“海丝”史迹形成的多元宗教使旅游者体验到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游客的旅游消费能够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为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机遇分析

调查中,127名(35.18%)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多媒体教学,142名(39.34%)学生认为不需增加多媒体教学;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有233名(64.54%)和240名(66.48%)学生认为合适,有79名(21.88%)和85名(23.55%)学生认为需要增加课时;对于课堂讲解的案例数量,有204名(56.51%)学生认为合适,但有265名(73.41%)学生认为需要增强案例的专业针对性;有206名(57.06%)学生认为需要增加统计软件教学,186名(51.52%)学生认为需要增加上机操作。

虽然我国大多数自然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采取了定期公开的制度,但是由于其公开的内容缺乏实质性,很多在内容上都属于空洞,因此不够具体。广大群众无法了解资金实际使用的用途,不能够有效资金进行民主的监督。同时整个资金管理意识较为缺乏,资金管理较为淡薄,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分散式的居住环境也导致了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一些村民对于村集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够关心,缺乏相应的责任心,给了一些干部腐败以可乘之机,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漏洞百出,很容易导致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腐败现象。

(四)威胁分析

第一,活动威胁。福建各地市都在发展旅游业,专项文化主题旅游发展迅猛,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在多方面得到满足,海上丝绸之路其他沿线省市也在不断重视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发展,对泉州海丝文化主题旅游具有一定的冲击力。第二,环境威胁。部分“海丝”遗迹年久失修,且地点过于分散,不利于进行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有效整合,对保护工作与旅游开发产生不利影响,其他地区的旅游遮蔽效应明显。第三,体验威胁。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均是以建筑或是遗址遗迹方式存在的,为国家保护性遗址,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对于旅游者可以参与性的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发与设计。若过度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历史文物产生一定的损坏,不利于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收益威胁。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体验性缺乏降低了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难以给旅游者强烈的感官感受,留下深刻印象和达到增强旅游者满意度的效果;旅游基础设施供给不完善,“海丝”旅游主题路线还未正式形成;古刺桐“海丝”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体系还未完善。

五、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一)强化“海丝”旅游品牌,实现区域联合开发

根据上文的分析,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首先,在“海丝”旅游产品品牌打造上具备良好的优势。利用“海丝”文化遗产深厚的历史价值,结合泉州多样性的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传统的包容性,为遗产旅游品牌的打造构建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其次,泉州“海丝”文化遗产尽管在行政区上具有分散性,但是在整体空间上具有集聚性,因此在旅游品牌打造时要突破行政界线之间的障碍,实现区域之间联合发展,实现品牌共创、共建、共享的发展福利。同时,泉州“海丝”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品牌打造也要与其他地市合作,共同推进“海丝”品牌建设,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外交融的文化内涵。

(1)偏移值的测量和计算: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要注意直尺和塞尺的放置位置,把直尺紧贴在相邻两个法兰其中一个法兰的外圆上,要确保法兰外圆平整,直尺贴合要紧密,然后用塞尺测量直尺与另外一个法兰外圆之间的间隙。测量时防止振动和抖动,减小测量误差。每次需要测量四个值,即在法兰外圆的上、下、左、右四个区域进行测量,可得δ上、δ下、δ左、δ右四个值。测量记录参见表1所示。根据所测四个值可以计算偏移值。

(二)创新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

基于对泉州“海丝”文化遗产发展劣势的分析,未来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关键是应当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者旅游体验。通过对客源市场与旅游者需求的探究,确定古刺桐“海丝”史迹旅游开发的内容和时序,合理整合旅游线路,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当考虑产品的多样性与旅游者的体验价值,基于区域旅游产品进行产品组合开发,形成“海丝”文化遗产观光、休闲度假、宗教朝拜、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等专项主题旅游产品。发挥泉州当地优势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演绎。在旅游者游览过程中提供更加完善的旅游服务,如旅游交通,将“海丝”旅游产品进行点、线、面的串联与沟通;旅游餐饮,绘制泉州“海丝”旅游美食地图,将遗产点与地方特色进行有效整合,丰富旅游活动内涵等。在吸引力打造方面,由于周边地区旅游竞争力较强,应当打破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在发展主流文化的同时,挖掘亚文化的发展价值,打造小众旅游地,形成独特的旅游吸引。

刮刀的压力改变将对印刷造成重大影响。压力太小将使得焊膏不能有效抵达模板的开孔底部并且很好地沉积在焊盘上;压力太大将使得焊膏印刷太薄,更有损坏模板的风险。

(三)丰富旅游活动,深化主题营销

由于泉州“海丝”文化遗产均是以静态方式向旅游者呈现,在旅游活动设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活动设计上可以将静态的遗产与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如南音、木偶戏等可以引入到“海丝”文化遗产点内部进行表演与展示,借助舞台化的表演,进一步阐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将演绎与文化展示相结合,既有利于丰富旅游活动,又进一步丰富旅游者旅游体验。在主题营销方面,首先,“海丝”文化遗产主题也应当进行整体形象的包装、策划和宣传,推进与旅游运营商的合作与交流,构建旅游产品分销渠道。其次,进行增长极式区域“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由于各类遗产之间区域软硬件的差异,为节约人、财、物,将资源条件、区域条件较好的区域进行重点扶植开发,形成“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增长极”,通过“增长极”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向周边同类主题产品进行辐射,带动其他资源点的发展。最后,运用现代自媒体营销手段,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海丝”遗产主题推送,扩大“海丝”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四)保护遗产原真性,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保护文化遗产原真性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外来旅游者不断涌入,旅游移民规模扩大以及大量外来资本的进驻,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景观商业化、传统习俗庸俗化等现象不断凸显,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旅游地文化的真实性与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被淡化,不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泉州“海丝”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注重遗产保护,也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塑造与渲染,凸显中外文化互融互通的文化氛围,推动“海丝”品牌打造,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结语

本文基于研究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网络文本分析,对旅游者的心理感知进行分析,运用ASEB栅格分析探究“海丝”文化遗产在各个维度的优势与劣势,为今后“海丝”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思路,并且根据泉州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对未来“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出建议与对策,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但是,本文对于“海丝”文化遗产产品的进一步开发与营销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展开,而且对于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进行深入探讨是本文研究的局限,也是未来泉州“海丝”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谭秀杰,周茂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2):3-12.

[2]李向阳.论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元化合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11):4-17.

[3]陈万灵,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2014(3):74-83.

[4]张林,刘霄龙.异质性、外部性视角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3):44-53.

[5]陈伟光.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联动[J].国际经贸探索,2015,31(3):72-82.

[6]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18.

[7]王爱虎.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和文献研究看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价值和意义[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3.

[8]王爱虎.中国-东盟共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4.

[9]袁新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4(8):3-8.

[10]金平斌,沈红心.京杭运河(杭州段)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功能开发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29(1):115-120.

[11]黄昊,贾铁飞.古运河旅游开发及其空间模式研究:以京杭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区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2):129-133.

[12]程好,隋丽娜,程默.基于网络文本的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感知研究[J].西部论坛2014,24(5):101-108.

[13]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1):28-31.

[14]张京祥,刘雨平.沿京杭大运河地区的空间发展: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1):1-6.

 
王红豆,陈金华,刘丹丹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0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