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新动能研究——基于三省五市微观主体的调查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它的核心是在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下,使农民通过对自身观念的转变和对生产质量和规模的把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最终实现产、销两地的无缝对接。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不仅强调要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内“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并且进一步提出要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为当前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在于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农业的结构调整和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顺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对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地区,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农村新动能的主要代表,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是重要的支持力量。从发展历程来看,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都是由单个农户或小型农业组织发展起来的,对这类主体来说,其自身的资金积累数量有限,在规模扩大、引进技术提高生产率方面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但由于农业生产自身存在的弱质性特点,金融机构对于在农村地区开展信贷服务普遍存在强烈的畏难情绪,进而使得一些农户转而投向小额贷款公司等一些非银行机构,但是一般这类组织的贷款利率很高、贷款制度不够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贷款者的自身利益常常得不到有效保障。针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在融资活动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近几年我国政府在调控农村金融市场的力度日益增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信贷补贴政策和帮扶惠民政策,并且,随着金融机构网点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分布密度越来越大,农村地区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逐渐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应适时调整经营方向、改变经营策略以求更好地解决供需错配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最大地发挥金融杠杆效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 通过自愿参与,确立QCC成员8名,选取NICU护士长担任圈长,院感染管理科护士长担任辅导员。QCC小组成员年龄(32.3±6.8)岁,平均工作年限9年;医师1名,护士7名;初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及以上4名;文化程度:专科1名,本科6名,硕士及以上1名。

本课题立足于目前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背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作为农业农村新动能主要代表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从而探索金融发展在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以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发展进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主要内涵和相关文献综述

(一)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主要内涵

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在一些重要的政策研究中使用“发展动能”这个概念,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国办发[2017]4号)》,其中指出,“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在这一说法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将农业农村“新动能”理解为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知识、技术、产业模式等先进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融合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下辖9个地级市、3个盟,以资源储量丰富著称,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通辽市位于内蒙古地区的东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畜牧业生产基地,与其他地区相比,其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最大,因此第一产业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最高。而与此相对比,通辽地区的金融相关率数值在五地区之中处于最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辽地区的金融资源总量较少,金融发展水平不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将通辽地区划分为自然资源丰富型农业强依赖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相比,山西省的矿产资源相对丰富,晋城市和长治市均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典型的第二产业比较发达的省份,从第一产业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左右,是典型的农业弱依赖型地区;保定市、衡水市同为河北省的重点城市,耕地资源虽不甚丰富,但第一产业占经济的比重较大,金融资源相对丰富,可以将两地划分为资源贫乏型农业强依赖地区。本次调研课题以五市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考虑到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性和多样化,从而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最终结论更加全面。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于农村产业改革的进程之中,不仅有效地加快了农村的土地流转,并且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领军作用:一方面,它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的进步,夯实农村融合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利益联结作为纽带,构建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得农业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从我国政府提出“新动能”概念的背景来看,一方面,依赖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学投入物的增长来实现农产品高产增产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农业长期以来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也在逐步转变。家庭农作模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着风险高、收益低的弊端,与此相比,以适度规模、专业化为特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日益壮大。早在2012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概念,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会上曾指出,未来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其后这一界定方式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截至2016年末,我国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已达到280万家第一农经内参。,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在流转土地、引进先进技术、汇集资本投入等方面的发展,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的领军力量。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农村金融如何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议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也越来越多,王曙光、杨敏(2016)结合供给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当重视的五方面内容,认为县域金融机构应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文化等层面开展有效创新;张立娟(2016)从山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传统金融在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所存在的风险保障不足、金融产品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赵凌(2017)认为我国农村地区进行供给侧改革应将着力点主要放在三个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制度改革。

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情况愈加明显,农村经营组织和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需求也日益迫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区别于传统农户的一类规模化专业组织,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其中,各类家庭农场已达87.7万家,农业合作社达179.4万家,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38万个;同时,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数超过1270万人,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引领力量。

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特点,本文认为,针对农业农村新动能的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析上,而研究金融对这类主体的支持作用则必须结合其金融需求和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及特点。

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也突显出一些问题,一些游客因为自身素质的问题,常常在旅游景区乱写乱画,随地大小便,乱丢垃圾,破坏旅游景区景物等等,导致旅游景区的环境污染和物件损坏,影响了景区的旅游价值提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这里就不得不强调游客行为管理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相关的景区防护措施,加强劝导等,才能确保旅游景区的环境和生态保护。

三、农业农村新动能主体的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特点分析

(一)我国农业农村新动能主体的发展背景及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大跨越式的发展,2004~2015年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二连增”的优异成绩。“政策扶持”、“科技支撑”、“自然条件良好”是促进农业增产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粮食的增产与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等现代要素投入量的增长密切相关:2015年与2004年相比,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增长了11.6%,但是总化肥施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均增加了20%以上(见图1)。但近几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和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绿色安全问题,农业部门“一控两减三基本”相关措施的实施和农产品市场需求形态的转变共同催生了农业生产的变革:从图1数据来看,农药和农用化肥使用量在近两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化肥产量也在2016年首次实现了减产,比上年下降了4.1%。目前来看,在传统农业要素投入不断减少的背景下,识别并培育新动能主体是关系到农业农村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图1 2000-2016年全国农药和农用化肥使用量

目前来看,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谢丽霜(2007)曾以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分析了金融抑制效应在专业大户融资需求方面的表现;郭红东、陈敏、韩树春(2011)选取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数据,通过实证方法研究发现,农村专业合作社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贷款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备。薛静(2015)则结合了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发展现状及金融生态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主体面临的融资难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王莉(2014)通过对江苏省372个新型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分析其对正规信贷的需求特点,并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其信贷需求的各种影响因素;占世川(2014)的研究则发现,导致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在于政府帮扶的单一性、经营主体的弱质性和金融机构信贷体系缺陷等方面。

用线性变形体模型模拟应力-应变状态。平面线性热弹性问题由应力σy,σx,σyz和位移wz(在zOy平面内)求解,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

由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学者对于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大部分都基于宏观层面,研究内容也多数是关于农村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在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的研究方面,大量学者都结合了某一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特定类型的经营主体进行实证分析,且取得了较为完善的研究成果。由于考虑的对象和因素比较单一,所得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内容。

(二)样本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分析

众所周知,金融市场能发挥对经济良好促进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满足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从而促进其发展,因此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能从根源发现金融市场在支持农业农村新动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调查样本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为进一步了解现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状况和融资情况,本篇调研课题选取了内蒙古自治区、山西、河北三省地区的五个地市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别是通辽市、晋城市、长治市、保定市和衡水市,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五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状况的基本情况也不尽相同(见表1)。

伏牛山区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农业相对较为发达,有着充足的农业生物质资源、林业生物质资源和其他各类生物质资源。农业生物质资源通常是由农作物秸秆和将农产品进行加工产生的废气和废渣组成。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是将农作物秸秆作为日常生活的传统供给能源。通过调查,伏牛山区农业秸秆资源种类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秸秆。2017年,伏牛山区内17个县市粮食总产量476.21万吨。

“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这一概念是与“农村落后动能”相对的,在农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农业发展的动能也是有差别的。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条件下,依靠土地资源和人口劳动力的增加是提高农业产出的主要途径,即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一些现代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施用、机械设备的投入、现代灌溉技术的普及)开始进入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大地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生产率,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动能。在农业发展的现阶段,人们不断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农业生产已进入到后现代发展阶段,未来农业的发展将会主要依赖新信息、新技术、新业态等生产要素的进步,以建立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

收获的薯块,运输前最好间隔一定时间使薯块表面干燥后、再及时装筐(一声),装筐时要轻拿轻放,避免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不能及时运走的筐,应该用薯秧盖严压实,防止在阳光下暴晒而灼伤块茎。

 

表1 三地五市的基本情况表(2016年数据)

  

样本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省 河北省项目名称 自治区整体情况 通辽市 全省情况 晋城市 长治市 全省情况 保定市 衡水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8632.6 1949.38 12928.3 1049.3 1269.2 31827.9 3110.4 1413.4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609 11585 10082 11635 11863 11919 11612 10069第一产业比重(%) 8.7411 13.4607 6.0689 4.7556 4.7353 10.974 11.8152 13.0395人均耕地面积(亩/人) 4.7302 6.4944 1.5160 1.1653 1.0601 1.2705 1.1656 1.9705金融相关率(存贷款余额/GDP) 2.175 1.0146 3.9624 2.9095 2.6142 2.9177 3.0282 2.8480

  

图2 被调研对象的主要经营范围

  

图3 被调研对象的年营业收入情况

  

图4 被调研对象的所属类型划分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特点分析——以五地市为例。在所调查的5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有49家企业均在近两年中向金融机构申请过贷款资金,占样本主体的90.74%以上,且大部分资金需求量在100万元以上,可见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正规信贷的需求广泛,且需求量较大。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由于一般的农业生产具有春播秋收的明显特征,使得相当一部分以农业种植和加工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也具有季节性的资金需求特点。

从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方面来看,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近两年申请过信贷支持的49家企业均成功获得了贷款资金,虽然表面上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需求均得到了满足,但通过更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经营主体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量较大数据显示,被调查企业的50%以上均存在中长期的贷款需求。,但出于对风险的把控,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融资主体提供短期贷款,信贷资金的供需之间存在错配现象。从贷款利率来看,在申请贷款的经营主体中,有34家企业始终以基准利率上浮的方式取得信贷资金,占比达69.39%(图4);从贷款方式来看,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通过实物抵押、质押担保和寻求专业的担保公司获得贷款,而自然人担保方式贷款和信用贷款的占比较小(图5)。

  

图5 金融机构对被调查贷款主体的利率执行情况

  

图6 被调研对象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

四、金融支持农业农村新动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我国农村的现实环境为基础,并结合上述的调研结果,我们分析总结了金融在支持农业农村新动能发展中存在的以下几方面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原煤入洗能力从7.5亿t/a增加到17.8亿t/a左右,原煤入选量从2005年的7.03亿t增长到2010年的16.5亿t,净增9.47亿t,增长了135%。原煤入选率从长期徘徊在30%左右增长到2010年的50.9%,提高了20百分点。建成投产的选煤厂1 800多座。

(一)信贷供需双方不匹配

一是信贷期限不匹配。在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种植周期在1年左右,养殖业需要1-3年,而一些现代化生产企业的投入产出周期则在3-5年甚至更长。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多金融机构为防控风险,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的贷款以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为主,而这种期限仅适合于传统的粮食蔬菜种植业,而无法满足其他种类的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需求多样化和供给单一性不匹配。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包含多层次经营主体的涉农体系已逐渐建立起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要有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来与之匹配。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所推出的信贷品种仍以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主,这几类方式的贷款金额小、期限短,与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的需求很难契合。第三,面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数量的迅速增加,大多金融机构并没有及时完善和创新信贷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批贷流程长、审贷标准单一、贷后管理制度落后等方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对于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作用。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情况,本文从通辽、晋城、长治、保定和衡水五市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1),其中:有33家主要从事农产品专业种植和畜牧业养殖,约占总数的61.1%;有51家新型经营主体的年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上,总体的经济规模较大;包括3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约占57.41%,另有6家专业大户、8家家庭农场和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方面为使调查情况尽量反映农村地区的普遍性特征,本文主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传统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的融资需求差异,问卷调查对象囊括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四种类型,且以规模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

(二)涉农贷款成本高,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一般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均实行基准利率上浮的政策,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能够提供的抵押物和有效担保较少且变现难度大,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风险较高使得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还款来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国外经验说明,专业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农业保险的开展能有效地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经营风险,保护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弱质性,但是我国农村在这方面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次调查发现,建立了专业担保公司的农村地区仅占20%,仅有18.5%的被调研企业反映本地区有专业的农业保险公司,大部分经营主体均反映本地区仅有普通保险公司经营部分农业保险项目,但是由于其保险品种单一、政策性保险的保障范围有限,致使农业保险的整体覆盖率较低,另有大约有2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本地区从未开展过任何的农业保险业务。农村地区专业担保公司的缺失和农业保险业务的落后加剧了金融机构在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惜贷”状况。

钢混凝土叠合梁,即利用剪力件等构件,使钢梁与混凝土板相连接而实现共同应力、变形的建筑结构。钢混凝土叠合梁模板的最大优势体现在极为良好的抗压韧性,这与其本身包含钢材质的特性紧密相关。除此之外,重量轻、抗压能力大、结构简单等也是其基本的特点,由于这些特性,使得钢混凝土叠合梁模板在近些年来广受建筑领域青睐,尤其在桥梁施工方面。

(三)基层金融机构对业务审批和信贷产品开发无自主权

按照目前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对于层级的设置,除一些个人消费和小额质押贷款之外,其他信贷业务的审批工作一般均在市级或省级以上机构进行,而基层金融机构仅负责进行实地调查并收集各方面相关材料,整个贷款流程最短也要两、三个月,长则需要半年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很可能错过运用资金的黄金时间。例如2016年通辽市开鲁县政府提出托管代养扶贫方案,即银行将贷款发放给贫困农户购买肉牛,龙头企业代养,企业每年付给农户利息4000-5000元,从而实现银行、企业和农户三方共赢。虽然经过基层网点的实地调研,此类贷款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由于金融机构均需要逐级向上申请,总行审批,导致大多数经营主体至今仍在审批等待过程中。

从实际经验来看,在很多情况下,基层金融机构是对农村现实情况的直接了解者,可以更加直观的评估金融产品与农村发展情况的适应性,并做出合理的判断。但由于基层金融人员对金融产品改革开发的权限太窄,使得有时候尽管提出了更好的产品方案和改进建议,也大多需要经历漫长的审批过程,最终金融产品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

(四)农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不规范,科技水平低

在我国,农业产业具有明显的弱质性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由单个农户或家庭作坊逐渐发展起来的,与城市工业企业相比,其显著缺陷在于:一方面人员和财务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经调查发现,存在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甚至有些账目不清,财务管理混乱,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主体的健康良性发展,而且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资金投入量大、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和企业不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农业效益的提高仍单纯依靠生产规模的扩大,被调研五市金融机构的农业科技贷款余额非常小,仅占涉农贷款数额的不足1%,科技含量少的农产品竞争力水平普遍比较低,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水平差,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农业产业的弱质性特征,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

科技投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是可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步的外部动力。企业管理者应通过“多走、多看、多学”的方式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转变落后的生产经营观念。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一是可以定期为农户、企业邀请企业先进管理者和农业科技学者进行培训、交流,推广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新型环保地膜、低毒农药等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竞争力。二是可以通过制定针对农业科技贷款的优惠利率、差额补贴、优先办理等政策来鼓励涉农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发挥政策性金融定向性的特点,通过低息灵活的方式引导各类企业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

总之,渐进式的专业认知教育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四年,只有学生、家庭、学校、企业、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

(二)立足各类主体实际需求,加大对金融创新力度

金融机构应立足于本地“三农”发展特点,紧密围绕农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及龙头产业等各类组织的发展现状,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源禀赋和经营特点,开发因地制宜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的品种和担保范围。例如针对一些企业的厂房作为集体用地不能直接用于贷款抵押的问题,金融机构可以创新推广农机具抵押贷款、活体畜禽抵押业务、农业订单融资等方式,丰富抵押担保品种类;对产业链连接紧密的上、中、下游核心企业可以创新农业供应链捆绑式金融扶持产品,将各环节的资金流打通,不仅可以满足各环节企业的融资需求,还能提升整个链条的流通效率;另外,银行等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可以与保险、信托、租赁等机构广泛开展合作,创新“保险信贷”、“担保信贷”等多种新型融资模式。在信贷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应不断探索普惠金融支农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专属理财、财务分析、票据融资等差异化金融产品。

(三)立足农村现实环境,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首先,应完善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的基本农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因地制宜,开展特的优势农产品保险业务,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为客户开辟投保、续保及理赔的快速通道;同时可以建立以政府为最终保险人的农业再保险制度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实现风险的多层级分担。其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以担保基金的形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提供担保增信。最后,由于农业生产高风险的特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财政救助和税收减免政策,用以弥补农业经营者在面临风险时的部分损失。

(四)立足金融机构自身情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现阶段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一些互联网公司凭借低门槛、交易便捷、信息透明等的优势迅速抢占农村市场,客户的分流给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农村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农村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了解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不断引进新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一是推动科技金融的深化发展,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逐步应用到农村金融中去,创新针对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提高业务办理的科技水平和智能化程度,为广大农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现代金融服务;在线下模式中,金融机构应利用自身对客户熟识的优势,针对有潜力的优质客户建立“一对一”服务的良好关系,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强化客户管理,掌握客户需求,培育忠实的黄金客户群体;除此之外,针对基层金融机构的权限设置方面,在风险管控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贷款产品设计完善、贷款审批和贷前调查等环节赋予基层员工较多的权利,从而能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信贷业务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支农效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M].

[2]薛静.黑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5.

[3]张照新,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改革,2014(2):78-87.

[4]杨爱文.发展家庭农场与农村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可行性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9):21-23.

[5]阮荣平,曹冰雪,周佩,郑风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261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7(11):17-31.

[6]肖福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额金融创新路径[J].农业经济,2017(3):95-97.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联合课题组
《华北金融》 2018年第04期
《华北金融》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