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生命美学迎来新的“+”时代(下)

更新时间:2009-03-28

五、生命美学+生产美学

前面已经提到的苏联美学家集体编写的那部《美学辞典》中认为,“生产美学”与“劳动美学”是等同的,它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一部分,研究社会生产系统内审美运动的特征”。这部辞典还特别说明:“生产美学和技术美学不是排斥,也不是代替,而是彼此互为前提。技术美学向生产美学提供具体材料,而生产美学对于技术美学来说表现为方法论。”在由苏联著名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和拉祖姆内依主编的《简明美学辞典》(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1963年版)中,还未见“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的条目,但在“技术美学”的条目中,解说“它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工业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实质、条件”,实际上包涵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在奥夫相尼科夫主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83年版)教科书中,其中第五编第二章的标题便是“从审美角度对生产的掌握以及自然保护问题”,第一节则为“劳动与生产的美学”。就笔者个人的了解,20世纪50年代在瑞士成立的国际技术美学协会,另外的名称便是“国际工业品艺术装饰(艺术设计)协会”。而“技术美学的形成和创立是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特别是与现代化的综合系统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3]因此,技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很多都与生产美学和劳动美学交叉或重叠。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生产劳动是人类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无论是生产美学、劳动美学或技术美学,都是生命美学必须关注并相依、相辅的。

不过,与生命美学直接相关和更为密切的还有另一种意义上的生产美学,那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生产或人口生产的美学,它和上面已经简略论述的生殖美学、生育美学、生存美学、生活美学等,属于同类的亲缘家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人类的生产既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的生产,还有人自身的生产,即“生命的生产”或“人口生产”。人类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必须同时进行两种生产。一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生活资料,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育,这是人口生产得以实现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人类的这个第一历史活动,即最基本的现实劳动生产中,人们结成了一定的关系,同时也在产品的交换和分配中发生相应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贯穿于整个社会生产中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它是人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而在人类“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过程中,人与人又形成了另一种关系,即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的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由于两种生产的同时产生,生产关系与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的需要的丰富和提升,逐渐地又出现了第三种生产,即精神生产,其中包括意识形态的生产。于是人们之间又形成了包括宗教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种种其他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分别由不同的纽带维系着,如利益、情感、信仰、权力等。然而,在人类的所有关系中,生产关系作为最基本的关系,最终规定和决定着一切其他关系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也最终规定和决定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人的社会存在的本质。

α1(t)=α2(t)=0.55+0.05cos(2 t),令通过计算可知该系统满足定理3.3和定理4.1的条件,则该系统是持久的,并且存在唯一的正的一致渐近稳定的概周期解.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4]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即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620-621这段话里所说的“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的区别,以及“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不仅适用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样应当包括人的“生命的生产”。

3.2 学生满意度 为了解学生对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①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②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满意度;③授课方式满意度;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满意度。评价等级分为三类:A代表满意,B代表较满意,C代表不满意。第二部分为主观题,简要写出心得体会。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就目前来看,很多院校在教职工选聘上都未投入足够资金,政府在人才政策上给予的支持也相对较少,再加上学校师资团队中的兼职教师数量较多,导致教学管理水平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各院校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必要工学实践工具、硬件材料的缺乏,以及实训场地面积过小,不仅难以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此外,在校企合作上,一些学校的重视程度与合作深度都有待提升[2]。

婚姻是由两性相爱而产生的,个人的性爱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性爱的。不言而喻,形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情性等,都曾引起异性对于发生性关系的热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所谓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性爱还很远很远。在整个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为当事人缔结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4]74而现代的性爱,已完全不同于古代人的单纯的性要求。它首先“是以所爱者的对应的爱为前提的”,也就是男女双方应当是平等的;其次,它“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双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不幸”;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揭露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者是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我们的资产者不以他们无产者的妻子和女儿受他们支配为满足,正式的卖淫更不必说了,他们还以互相诱奸妻子为最大的享乐。”[2]290这些资本主义的情欲肉体买卖关系和性放纵、性解放思潮,能引发出越来越多的家庭和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生命观、恋爱观、婚姻观和审美观,有助于抵制和消除这些有害的影响。

生命美学和生产美学对于人的自身生产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的控制和调节上,更重要的还在于人口质量的提高。如上所说,生命质量具有社会和生物的两重属性,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素质。数量和质量相互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要求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一旦人口质量提高,人们便会更加自觉地控制和调节人口数量;而控制人口数量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时,又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通常,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由于出生率高而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个国家就会变穷;从总体上来看,目前贫困和文化素质低下,仍然是刺激生育过度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是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现在富有的国家将更富,穷国将更穷,这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从大力提倡生命美学、生产美学入手,将控制和调节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两者结合和统一起来,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人口素质低下、而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的恶性循环趋向。

人的“生命的生产”具有与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同的特点:一是在文明社会正常情况下,它必须通过男女两性间的结合才能繁育新的一代,实现人类生命的不断延续的再生产,这种生产是以男女双方结成一定的婚姻关系、组成家庭的形式来实现的。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写道:“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由较低级的形式进到较高级的形式。反之,亲属制度却是被动的;它把家庭经过一个长久时期所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有当家庭已经根本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样,政治的、宗教的、法律的、哲学的体系,一般都是如此。”[14]婚姻是家庭的起点、基础和根据,由婚姻结成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和纽带。这种以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的生命生产与动物的自然繁殖相区别的根本特点。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如两性差别和性本能等生理、生物因素;同时又具有社会属性,受整个社会关系、尤其是最根本的生产关系制约和影响,并最终决定着婚姻的性质、作用和发展。恩格斯还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80这就告诉我们,既然人与动物有本质上的不同,他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引起自然界变化,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那么,就不能单纯地用数学、统计学、生物学的观点去审视生命美。

大数据平台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基础 大数据是新一代自然资源,对校园网中的各种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和各种形态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数据集成和数据挖掘。大数据技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海洋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关系到学校组织与管理,对大数据的合理解析,可以帮助学校调整专业方向,增强服务能力,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收集并管理来自校园的正确数据,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以便进行感知、学习和调整,通过分析,获得新洞察,发掘商机,从而打造竞争优势。大数据平台是实施智慧校园的基础,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把之前分散的系统进行整合,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单点登录和统一门户等。

马云、郭广昌、张近东、丁磊、雷军等中国民营企业家代表穿梭并活跃在一个又一个展馆、一场又一场的论坛、一次又一次的发布会中。他们在用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与创想,发出中国企业家的声音,在全球蓝图中贡献智慧。

我国医学留学生大多来自巴基斯坦、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国家。这些留学生往往有英语有口音,汉语水平也较低,因此授课语言选择英语。授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还要吐词清晰,能够用标准英语进行专业授课,与学生良好互动。

六、生命美学+生态美学

生命美学与生态美学息息相关,没有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和谐,生命不仅谈不上美,甚至无法继续生存;而且,人的生命美本身便是最为复杂和最高形态的生态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他们列举了与人相关的自然条件有“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并且强调:“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2]67作为自然美和社会美相结合的人的生命美,本身就是有机的整体美、系统美、生态美。生态美的所有特性,即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平衡性,在生命美中都集中并突出、鲜明地显现。

其次,生命美是最高形态的综合美,是在复杂生态系统基础上产生的美的综合体。从物质的简单型式来看,如大气中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元素,经过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与水化合成糖类进入生命体内,一部分经过自养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重新成为二氧化碳回到大气中,其余部分则被各种异养生物所利用,通过它们的呼吸回到无机世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碳元素的循环,这个循环在生命中还必须与其它很多元素(如氢、氧、氮、磷、硫等)的循环,通过化学反应耦合起来,同时推动这些元素在空间进行循环运动。这样的循环不仅在宏观的生物圈中存在,在生物体的微观运动中也是存在的。生命是生物圈中种种不可逆的物质循环过程的中心环节,“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是自然美的综合形态形成的客观基础。又由于自然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集中表现为生态系统,所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往往成为自然美综合形态的基础,直接决定着自然美综合形态的面貌。”[17]这种生态美的普遍联系和关联性,不仅集中和显著地表现在自然生态中,同样也普遍地存在于生命美中。

首先,生命美具有完美的系统性,生命的存在是一个高级的、精密的系统。古代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早就在《论崇高》中写道:“文章要靠布局才能达到高度的雄伟,正如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15]这也许是人类最早从理论高度对生命美和生态美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敏锐观察和概括,不过还未上升到系统性和辩证法的自觉认识。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进一步发挥和论证了人的生命美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思想。他认为,与动物不同:“人的身体却属于较高的一级,因为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他的皮肤不像植物那样被一层无生命的外壳遮盖住,血脉流行在全部皮肤表面都可以看出,跳动的生命的心好像无处不在,显现为人所特有的生气活跃,生命的扩张。就连皮肤也到处显得是敏感的,现出温柔细腻的肉与血脉的色泽,使画家束手无策。”[16]188他又说:“心灵的个体本身是一种借心灵性作为中心点而结合起来的整体。在它的直接现实中,它只是零碎地显现于生活、行动、不行动、愿望和冲动,但是它的性格还是要从它的一系列的行动和经验才可以认识出。”[16]89黑格尔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深刻地指出了生命美的整体性和系列性、美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现象的统一性。不过,所有这一切在他那里都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的自我发展”,以及“美是绝对理念的显现”这个定义出发的,是头脚倒置的,必须把它再颠倒过来。

再次,生命美是最完整、最精致的动态美,是生态美的典型形态。人的生命机能必须要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才能维持正常、稳定、健康的生存,生生不息。“吹呼吸,吐故纳新”,每时每刻都需要保持。只有吐出浑浊的气体,吸取新鲜的氧气,生命才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生命系统具有生长、适应和进化的功能,从诞生、发育、成长、壮大,到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都会呈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美。有人说,幼儿的美在于纯、少年的美在于真、青春的美在于媚、壮年的美在于魅、老龄的美在于醇,各有不同又各有风采。当然,这样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实际上,它们有很多交叉、混杂和重叠的地方。

最后,生命是一个完美的自我调节的平衡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变换和能量流动,处于相互依赖、互相制约的动态变化之中。一般来说,当这种相对的稳定达到成熟状态和能够正常维持时,便是符合“美的规律”的。而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机能遭到污染和破坏,失去了系统稳定和平衡,就会危及人类、生物或无机体的生存、生长和发展,丧失美的客观存在的基础。生态智慧的扩展、深入和提升,全在于对客观规律的不断认知和把握。原始社会的自然界,与人处于对立的矛盾状态,在人的意识中是可怕和恐怖的,没有美感可言。进入到人类社会的文明阶段,人类认识和掌握了自然规律,其中包括“美的规律”,才能分辨美、喜爱美和创造美。而一旦破坏了人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依存性、互容性,美便可能转化为丑。生态美便是经常处于这种美丑的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之中,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从生命活动的一般特征来看,生命是一个具有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物质系统。“人是生物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对生物圈进行历史改造、并同生物圈一起对自身进行改造的一支力量。”[2]56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并且,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维护、亲近和认识自然界的美,才有可能形成和把握生命美。生命美学和生态美学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大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是从美学的视野对生态规律的科学认识、把握和运用;另一方面,又是将美的规律与生态规律作为统一体进行互通、互补进行探讨和研究。恩格斯早就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相反地,我们连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573-574目前的“生态”概念,早已超越了以“动植物”“生物”或“人类”为“绝对主体”的局限,而扩大到客观“一切存在物”或“事物”的“生存状态”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维护生态平衡中都是重要的、平等的。只有从它们相互的、“环环相扣的关系”中,才能保持稳定的“生存状态”。因此,“生态”的大理念理所当然应该广泛地被适用于自然、社会与人文(文化)的各个领域。应当分清几类不同领域和层面的“生态”,即“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文化)生态”。生命美学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以上所有的方面,由此又形成许许多多生命美学和生态美学分支学科。生命美作为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与自然界关系的生态系列,而是与所有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相关的同样重要的内容。

七、生命美学+生死美学

“生就意味着死”,这是恩格斯的名言,也是普通的常识和颠扑不破的真理。“不了解生命的否定本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4]370这样看来,人的死如同生一样,并不神秘也不可怕。生老病死总是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人的命运总是受到种种自然的和社会的原因而摆布,不能完全由个人主观支配。当人类对自身真正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的、透彻的认识,上升到能摆脱“普遍愚昧”,自觉地、有意识地“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的“自由的王国”时,“宗教的王国”和“神的王国”恐怕自然而然地也就逐渐淡化,并最终退出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一切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悲观论,以及形形色色关于生死的唯心主义的、宗教的奇谈怪论,也就不攻自破。

生命的完整过程是从“生”到“死”,所谓“向死而生”,这是现实世界存在的客观规律,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如上所述,生命是泛指一切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是能回应刺激能进行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生命体的死亡可以是因为细胞分裂的次数达到极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灾害或其他生物杀死。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已经死亡的细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动,已经死亡的生物个体不能复活。以人类为例,目前一般以呼吸及心脏跳动停止和脑部完全停止活动(非暂时性的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任何一个个体的死亡并不会威胁物种的存在,反而是维持物种延续的重要环节。如果年老的个体永远不死,新的个体会失去生存空间和生存必需的资源。但个体大量死亡至难以维持繁殖时,物种就可能灭绝。

那么,人类最长寿命是多少呢?根据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确切知道多少岁是人能活到的最高年限。世界上已知有确凿文件证明的、有史以来最长寿的人为120余岁。刚刚从媒体上得知,2017年12月13日,西班牙巴达霍斯的弗朗西斯科·努涅斯·奥利韦拉,迎来了自己的113岁生日,据说他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男子。他的弟弟和妹妹,分别为97岁和93岁,女儿如今已有82岁,这是一个少见的长寿家庭。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根据报道的最大死亡年龄数据,把人类最大的平均寿命定在了115年,但偶尔会有人会活得比115年更久或少于115年。研究人员计算出125岁基本上是人类的寿命极限,而且能活到125岁这样的概率,在全世界10000人中只有1人。

如今,可说“人活百年不是梦,满山遍野不老松”。21世纪是一个老龄化的世纪,是“银发浪潮”席卷全球的世纪。老龄化己成为新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按照国际上的通例,一般把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目前,全世界的老龄人口已超过6亿。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了8.87%,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999年10月1日,当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老人年由联合国秘书长宣布拉开帷幕时,全球便进入到“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2000年11月底我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6.96%。按照2003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002年1%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调查人口总数的8.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0482万人,比人口普查数增加1671万人,年均递增9.0%。老龄人口的增长量和增长速度是很惊人的,80岁以上高龄人口将以平均百万人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4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占届时总人口的31%左右。按照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

“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月高微晕散,云薄细鳞生。露草百虫思,秋林千叶声。相望一步地,脉脉万重情。”人的老年期同样是另一个人生的进取季节。无数事实表明,许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在晚年仍保持着极高的能动创造精神和工作效率,在晚霞美的宛园中增添了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异彩。人到老年离休、退休,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自觉地、积极地调节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保持生命活力,愉快地、有所作为地度过“夕阳红”时期。不少学者指出,人类的生命之树将有两个春天:第一个是从诞生到60岁,这是播种和耕耘的春天;第二个是从60岁到120岁,这是金光闪闪的收获的春天。年老者阅历深,经验丰富,理智和感情充实、成熟,老成持重、老而弥坚,老骥伏枥、老当益壮。黑格尔在《美学》中早就写过一段话:“通常的看法是炽热的青年时期是诗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却要提出一个相反的意见,老年时期只要还能保持住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正是诗创作的最成熟的炉火纯青的时期。以荷马的名字留传下来的那些美妙的诗篇正是他的晚年失明时期的作品。我们对于歌德也可以说这样的话,只有到了晚年,到了他摆脱了一切束缚他的特殊事务以后,歌德才达到他的诗创作的高峰。”[18]这是诗的季节,也是人生的又一个黄金期。

随着电力企业宏观改革的深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开展管理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电力企业的实际出发,明确管理中的不足,不断探求适合企业的先进管理体系。另外,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发挥其创新作用。同时搭建信息一体化平台,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以此来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服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赢取市场的领先优势。

老年的美是成熟的美,硕果累累、功成不居,儿孙满堂,安乐幸福;老年的美是苍劲之美,凌云古松、稳健飘逸,傲雪老梅、山花烂漫;老年的美是深沉的美,理智冷静、娴熟从容,不骄不傲、不亢不卑;老年的美是智慧的美,老成持重、坐靡岁月,老谋深算、乐不思蜀;老年的美是怡然的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人论世、转凡为圣;老年之美是质朴的美,安贫乐道、乐而不淫,知足长乐、无拘无束。“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每日电讯报》是一份英国大开型报纸,成立于1855年6月29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 本文的研究素材来源于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1月8日《每日电讯报》的新闻报道,共计27篇。 本文的研究选择以《每日电讯报》为例,一是因为它能够代表英国的主流媒体,二是它与《中国日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中国高度关注。

在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信息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中,美学跨入新的“+”时代;这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信息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多学科的交叉、亲缘、联姻,互动、互促、结合地发展新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指导、带动美学科学,开拓、创新、繁荣、扩展的新的21世纪!

当然,人的生命终结终究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特等大事,“生离与死别,自古鼻酸辛”。因而,对于死者遗体的安葬方式,从古到今都存在着不同的仪式,形成了各种各样、变化万千的丧葬风俗习惯和礼仪,反映出不同的生死美学观念。按照对遗体的处理方式,通常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等等不同的形式。无论哪一种丧葬方式,都伴随着一整套传统的风俗、习惯、仪式和禁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认为:“有关死亡和死人的风俗也许是一切风俗中最持久的。因此,当社会环境、制度和信仰改变了,这些风俗只是很慢地跟着改变。就是在它们的意义逐渐模糊起来甚至丧失时,它们也继续被遵守着。人们根据新的观念和情感来解释它们,亦即往往以相反的意义来解释它们,因而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它们和从前保留下来的部分混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这样一来,在大多数社会集体中(即使不是在一切社会集体中),葬仪都表现出是一种不规则的层积物,在它里面,从远方传下来的与极原始的思维联系着的风俗,与那些为较晚时期的概念所决定的并与这种思维相矛盾的风俗混杂在一起。最后,在极多的社会集体中,葬礼和葬仪的形式得视死亡的性质和原因,是‘善’终还是‘凶’死而有又所不同。”[19]列维-布留尔的分析和判断,是以大量的事实为根据的,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按照我们的看法,对待无论什么样的丧葬文化,同样要像对待过去的文化遗产一样,必须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用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观点去移风易俗,推陈出新,创造出利国利民、符合时代精神的生命美学和生死文化。

蔡元培提倡美育,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也就是倡导“终身美育”。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的做法,“人既死了,应交医生解剖,若是于后来生理上病理上可备参考的,不妨保存起来。否则血肉可作肥料,骨骼可供雕刻品,也算得是废物利用了。”但从情感上考虑,要将逝世者安葬,便可以建设公墓。如果是土葬,“墓地应当美化,墓旁有花草,墓上的石碑有花纹,有铭词,各具意匠,也可窥见一时美术的风尚。”假如是火葬,“用很庄严的建筑,安置电力焚尸炉。既焚以后,把骨灰聚起来,装在古雅的瓶里,安置在精美石坊的方孔中。所占的地位,比土葬减少,坟园的布置,也很华美。”总的说来,蔡元培的这些看法,有超前的意识和卓识,符合实际,可行易行,达到生死美学的基本要求,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20]这段著名的话,是毛泽东在1944年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追悼因公牺牲的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集会上发表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的。这是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子弟兵一生的崇高品质的评价,也是一位人民领袖从自己内心吐露出的对生死的科学认识和唯物主义的态度。“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能够正确地看待和正视个人的生死存亡,理智地面对现实和生命的终结,因为人类的延续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死交替。“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余音

对生命潜隐秘码的探寻无穷无尽,对生命美的认识和发现层出不穷。就在不久前的2017年11月6日,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科学家新近发现了生命起源的“催化剂”,即一种名为磷酸化的化学反应,或许在早期生命形式的三个关键要素的合成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用于储存遗传信息的核苷酸短链;发挥细胞主要功能的氨基酸短链;构建细胞壁等状结构的脂类。但是,此前还没有人发现一种似乎可能真的存在于早期地球、并且可能在现实条件下同时生成上述三类分子的磷酸化剂。报道称,这一发现“可能催生出最早的基于细胞的生命实体。”生命美的多彩多姿、千变万化,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发现和认识过程中呈现的。

生命的意义,不是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而在于热爱、尊重、珍惜每一天。“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善于利用生命,就等于延长生命,就不愧对生命。鲁迅说得好:“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生命美的魅力和绚烂,就在于一天等于二十年,将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人类幸福和安乐。茅盾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中华民族先进的、优秀的传统生死观。

生命的价值,不是什么“生命意志”的永恒理念,也不是什么塑造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超人”,而在于对人类的无私奉献和创造。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助主人公保尔之口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共产主义者的坚定誓言。生命美的独特品质和光彩,正是在这里。

生命的亮丽,不在于苟且偷安、卖国求荣、贪生怕死、贪多务得;也不在于什么抽象的、任意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在于无私无畏、无挂无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就像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临刑前表白的那样:“我为欢乐而生,我为欢乐而死,如果你们在我的墓前放上悲怆的天使,那对我是不公道的。”他还留下遗言:“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投入了战斗。人们,我爱你们,当你们也以同样的爱回报我时,我是幸福的;当你们不了解我时,我是痛苦的。如果我曾得罪过谁,那就请原谅我吧。如果我曾安慰过谁,那就请忘却我吧。永远不要让我的名字同悲伤连在一起。”正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生命的永存和不朽,不在于什么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达到无欲的境界”,而在于“灌注”科学的崇高的理想。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生命美的吸引力就在于物质化精神、精神化物质的延续、再生和“否定的否定”。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而在这短暂的、有限的瞬间,能够努力为大众的、集体的生存奉献一切,那就会留下光前裕后、光风霁月。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虽然只活了22个春秋,却为世世代代铭记,永存不朽。

生命之美是一支由低级向高级、千回百转、前赴后继、不断流淌的婉约的情歌。

生命之美是一曲从物质到精神矛盾对立、转化统一、不断质变的奋进的壮歌。

生命之美是一首由有形化无形,由数量到质量,超越时空局限、不断升华的凯歌。

“有生必有死”,这是一个不可抗拒和否定的必然规律,也是一切中外古今先进思想家的共识。人的死亡可根据死因的不同而分为许多类型:因生理衰竭而发生的生理死亡或自然死亡;因各种疾病无法治疗,而使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坏的病理死亡;因肌体受机械的、化学的、物理的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破坏性的意外死亡。前两类也称非暴力死亡,而后一类中则包括自杀、他杀和灾难性的暴力死亡。各国民事法律规定,自然人的权利始于出生,止于死亡。死亡可以导致继承、合同、婚姻等许多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和终止。关于什么是死亡,如何判定死亡的标准和精确时间,以及是否承认“安乐死”的合法性等,不仅成为医学上专业研究的课题,同时还引起社会学、伦理学、法学以及文化界的争议。尤其是有关“安乐死”的性质和实施,各国的法律条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舆论界的看法也截然不同,目前已成为全球社会文化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欧阳修《唐华阳颂》中写到:“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有喜剧就有悲剧,也会有正剧和闹剧。对于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来说,面对无法躲避的正常死亡,没有怨恨、没有后悔,没有恐惧、没有悲伤;只有那些唯心主义的迷醉者,才相信和追求什么长生不死、万寿无疆。

生命美学步入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当今的时代背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利用好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互联网+模式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我校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学校建立文化育人工作的沟通、交流、评比,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共同分享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得与失,探讨更为有效便捷的育人途径。可开设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切磋,畅谈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以及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组织各大院校间的评选评比活动,可采用话剧、朗诵、演讲以及国学知识竞赛等各具特色的形式,更深一步吸引广大师生的学习兴趣。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7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存在,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样也日益成为科学和艺术发展,特别是文明社交方式发展的障碍。”[1]151只有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人的劳动生产力才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充分满足全社会的各方面的需要,人的素质才会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训练和发展。“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足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1]150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将会看到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精神生产三者的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同步发展。“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1]633人们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丰富充裕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精神财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将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时间。总之,人类未来社会“真正的财富”,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预言的包括美的创造在内的“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这里补充谈谈关于生育美学和生产美学中的胎教美育问题。胎教是优生、优育、优教三者的“结合部”,也是早期教育的起点。一个生命孕育的过程,是父母和未来孩子的约会过程。胎教就是在妇女十月怀胎期间,科学地调节母体内外环境,保持母亲良好的身心健康,促进胎儿大脑发育,为出生后智力发育及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美育胎教就是在胎儿发育时期,通过各种适当的、有益的手段和方式,诱导、开发和培养胎儿对美的感受和接受,为日后认识美、鉴别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打下基础。通过对怀孕的准妈妈进行有步骤地、科学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教育,如光照、音乐、对话、拍打、扶摸等,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培养胎儿各种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实现胎教美育的最适宜的对象和内容。例如,孕妇应有良好的文明修养和高雅的情趣,保持举止文雅,具有内在的美;又如,在怀孕期间,可以多到大自然中饱览美丽景色,多接触美好的事物,以促进胎儿大脑细胞和神经的发育;再如,准妈妈在孕期内要多听优美的音乐,多看赏心悦目的画作,多欣赏和朗读优美的诗歌等,尽可能避免身边的噪音和刺激性音响,以免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降低其听力。总之,通过科学、健康、有益的美育胎教,为下一代未出生前就奠定对美的感知能力的生理、心理和智力基础。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77.

[6]达尔文.物种起源[M].谢蕴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别利亚耶夫,等.美学辞典[K].汤侠生,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333-334.

[8]《哲学大辞典·美学卷》编辑委员会.哲学大辞典·美学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212.

[9]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

目前《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贸易结算方式上,对跨境电商的支付渠道和机构涉及很少。国际结算课程的主要授课内容见下表:

[10]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M].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3.

[11]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M]//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一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184.

[12]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7.

[13]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53.

电渗析工艺的原理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离子选择性地透过离子交换膜发生定向迁移,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透过,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透过,从而实现盐类分离的目的,其原理见图1。

在云微物理方案中包含单参数化方案和双参数化方案,其中单参数化方案种预报量为水成物粒子的质量浓度(Hong et al.,2002),而双参数化方案的预报量既包括各种水成物的数浓度,还包括它们的质量浓度。相比于单参数化方案,双参数化方案中的两个独立可预报量能更灵活地描述各种水成物粒子谱的发展演变,这大大提高了中尺度模式中对云微物理过程的模拟能力,尤其是对降水的预报效果(Morrison et al.,2009;Lim and Hong,2010;Van Weverberg et al.,2012)。

[15]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配菜这种事情,也有个等级之分。最上等的是可以和主菜互补,让滋味更胜一筹,比如笋干老鸭汤里的笋干和火腿,少了那一把笋干和几片金华火腿,汤的味道则不鲜了,弄不好还会有点鸭腥气。再比如葱烧鲫鱼里的那把小香葱,少一点是红烧鲫鱼,也好吃,但有了葱香,味道更丰富。

[16]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7]严昭柱.自然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257.

[18]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55.

[19]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98-299.

[2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1025.

 
涂武生
《美与时代(下)》 2018年第04期
《美与时代(下)》2018年第04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