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策略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草莓以其果肉柔嫩多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1]。我国是世界上草莓生产第一大国,2014年全国播种面积11.3万hm2,年产量311万t[2]。但由于草莓没有不可食用的果皮保护,果肉可直接接触农药等污染物,且易吸收土壤中的镉等重金属并在植株和果实中积累;同时,草莓不易保存,采收后往往在短期内食用,故其食用安全问题已受到广泛关注[1]。为响应社会关切,切实提高草莓质量安全水平,浙江省于2015年先行实施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通过调查分析草莓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隐患,研究提出对应的管控技术和管控策略。

一、草莓质量安全潜在的主要风险隐患及成因分析

一)草莓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隐患 近年来,我国草莓质量安全总体状况良好。浙江省2015-2016年草莓抽检合格率达到98.5%的较高水平,全省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草莓质量安全事件[3]。但随着草莓栽培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国内外有关草莓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农药、微生物及重金属等污染。

1.农药污染。农药残留是影响草莓质量安全的主要风险隐患。据美国非营利环保组织 “环境工作组”报道,2014-2015年美国有30个草莓样品中农药残留超标[4]。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发布的2013年食品中农药残留报告显示,受检的1 151个草莓样品中,有29个样品超标,超标率为2.5%[5]。我国也有文献报道了草莓中百菌清、氯氰菊酯等农药残留超标情况[6~8]

资源补偿是一种经营性的策略,选择将一些可经营的项目和一些非经营的项目进行捆绑销售,能够有效地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就比如说,在对一块没有价值的土地进行出售时,不会引起社会建设企业的注意力,相反,倘若将一块具有价值的土地与这块没有价值的土地形成一个整体的话,就会以此吸引来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正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草莓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之一。欧盟食品与饲料安全预警系统 (RASFF)2012年度报告显示,导致德国1.12万名学生出现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病症状的源头很可能是冷冻草莓。研究人员不仅在部分患者体内检测出导致急性肠胃炎的诺如病毒,还在一批被怀疑的冷冻草莓样本中检测出该病毒[9]。RASFF2013年度报告显示,丹麦、挪威、瑞士和芬兰等4国A型肝炎病毒暴发疑似与冷冻草莓有关[10]。 魏超等[11]和何祥祥等[12]研究表明, 草莓表面微生物整体数量较高,部分细菌具有一定致病性。

3.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也是影响草莓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严素定等[13]报道,以GB 18406.2-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2015年3月1日废止)中重金属的限量指标为评价标准,草莓中As和Pb分别有4个和2个样品超标,而 Cd、Cr、Cu、Zn、Ni和Hg等均没有超标。

2.微生物污染成因分析。草莓的高营养、高含水量和含糖量,加之质地柔软、极易受伤,通常又贴地栽培,为微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其更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污染草莓的微生物主要有肠道致病菌、酵母菌、霉菌等。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过程中的灌溉用水、肥料、土壤、昆虫、病株等携带的微生物都可能使草莓感染病菌[19]。二是采收后不洁的运输工具和包装材料也会造成草莓微生物污染。此外,贮藏容器或库房消毒不彻底,有可能存在病原体。贮藏过程中病原菌扩散传播,或者病害果实和健康果实的接触,均会造成果实微生物污染的发生[19]

一)把握3大关键10项生产技术

二)草莓质量安全主要风险隐患成因

二)坚持5强化管理

烟雨朦胧的江南地区,寂寥冷清的古朴小巷,一把落寞的油纸伞融合着雨的太息,绘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忧愁的情绪。今天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共同去感受雨巷的景色,去探寻丁香姑娘的柔情。请大家合上课本,闭上双眼,我们先一起来走进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雨巷》。

二、草莓质量安全管控的主要策略

1.农药污染成因分析。(1)农药隐性成分。农业部办公厅通报的2016年第二批农药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农药产品中擅自添加其他农药成分的有361个,占质量不合格产品的53.9%[14]。其中,添加高毒、剧毒农药的有53个;添加菊酯类农药的有79个;检出克百威、硫丹、甲拌磷、氟虫腈、水胺硫磷、氧乐果和灭多威等限用农药成分的59个,其中4个产品中检出禁用成分特丁硫磷。此外,生物农药中主要非法添加了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农药和克百威、氟虫腈及水胺硫磷等限用化学农药。烟剂中主要非法添加了戊唑醇、腐霉利等农药。因此,如果使用这些擅自添加隐性成分的农药产品将从源头污染草莓,增加草莓质量安全风险。(2)草莓上登记使用农药品种少。截至2017年8月28日,登记在草莓上使用的农药有四氟醚唑、唑醚·氟酰胺等21种制剂,且以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的药剂为主。而黄萎病、斜纹夜蛾、蓟马等其他病虫害无登记可用农药[15]。再加上部分登记农药在草莓主产区采购不到,导致基层农业技术部门在指导草莓生产时存在无药可推现象。(3)农药使用不规范。一方面是草莓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据调查,浙江省草莓病害主要有16种、虫害18种[16]。北京市设施草莓中病害主要有 15种、虫害有 13种[17~18]。需防治的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白粉病、炭疽病、黄萎病、病毒病、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蓟马、地下害虫等10余种[16~18]。另一方面是生产上实际使用农药众多。项目组调研发现浙江省大棚草莓生产上常用腐霉利、多菌灵、异菌脲、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嘧霉胺、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啶虫脒、联苯肼酯、氟虫脲、丁氟螨酯、乙基多杀菌素、氟啶虫酰胺、茚虫威、烯啶虫胺、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等杀虫剂进行防治,大部分都是未登记在草莓上使用的农药。这些农药在草莓上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且安全间隔期很难掌握,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1.健壮栽培,提高草莓抗病能力。(1)壮苗种植。选择抗病虫种苗,提倡使用脱毒种苗,培育壮苗;移栽前适时带药移栽;提倡高畦宽沟,合理密植。(2)肥水管理。提倡平稳施肥,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3)温湿调控。科学调控棚内温湿度,控制相对湿度低于80%;加强补光,优化草莓生长环境,提升植株抗病抗逆能力。

1.抓住网络民众的互动点,发展高效的网络电视平台。电视曾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媒体之一,但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电视原有的功能。而网络电视平台是将网络与电视直播相结合的新兴产物,它不同于传统的电视,能够做到电视节目实时回看,可以完全根据网民自身的喜好进行节目观赏,这是网络电视平台的一个大举措。网络电视平台的电视节目可以在直播的过程中接受网络民众的点评与讨论,影响着网络电视平台的转变。网络电视平台根据网络民众的点评,可以进行网络电视平台的优化与改革,真正做到“来源于民众,服务于民众”,与网民的积极互动是发展网络电视平台有效而灵活的手段之一,值得重视。

3.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数量。(1)物理诱控。应用杀虫灯、黄板/蓝板、性诱剂等诱杀害虫,使用防虫网、银灰双色膜等阻隔驱避害虫。(2)生物调控。推广应用 “以虫治虫”(异色瓢虫防治蚜虫)、“以螨治螨”(捕食螨防治叶螨)技术。开花初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3)安全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参照 《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指南》[25~26],对症下药,适期防治;第一批果采摘后,应慎用农药防治,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施用量和施药次数。

3.重金属污染成因分析。虽然影响草莓重金属污染情况的因素较多,但归根到底还是土壤的问题。毕竟除了叶片、果实的次要吸收途径外,根系是重金属进入作物体内最重要的途径。张金彪等[20]研究发现镉经根部吸收后,大部分积累在根部,另有小部分转移到果实中。因此,土壤质量对草莓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影响巨大。而土壤质量除土壤本身质量外,草莓生长过程中肥料和灌溉用水的使用也会影响土壤质量。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21]。据陈梅[22]的报道,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会大量使用一些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复合肥料,这也会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化肥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矿物原料,一般过磷酸盐中含有较多的重金属,氮肥和钾肥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对较低。此外,以城市垃圾、污泥、禽畜粪便等为原料的肥料中也混有重金属[23~24],部分可能超标。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的随意排放,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这些污水混入河流被当做灌溉用水,给土壤和植物造成污染[22]

3.强化示范引导。大力推行草莓标准化、清洁化和绿色化生产,抓好 “健壮栽培、清洁管理、绿色防控”3大关键,应用10项核心技术,落实草莓上市合格证管理制度,建立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的草莓管控示范基地。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培训推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加快推动草莓标准化、清洁化和绿色化生产技术落地[27]

将符合设计要求的反滤料直接卸到过渡区,然后采用挖掘机辅以人工整平。卸料顺序从两边向中间进行,以利于流水作业,22 m3自卸汽车运输,每5 m倒半车,每车拉料约20~25 m3,可根据现场情况做适当调整。振动碾沿坝轴线方向行驶,按坝体填筑料的控制参数(洒水量、遍数、振幅、频率、厚度及行走速度)进行碾压质量控制。

对未知目标速度估计的RMSE如图3所示,当噪声低于10 dB时,各方法均能达到最优的性能。当噪声高于10 dB时,本文方法的RMSE最小且最贴近CRLB,而其他方法的RMSE较大并且偏离CRLB。ICWLS without SDP方法的估计误差最大,说明在发散时运用SDP的结果值可以极大地改善定位的性能。对未知目标速度估计的偏差如图4所示,当噪声较小时,3种方法的偏差都很小,其中,ICWLS和ICWLS without SDP方法的估计偏差最小,本文的方法和SDP方法有相同的偏差,当噪声逐渐增大至最大时,本文方法有最小的偏差。因此,本文的方法定位性能较好。

2.强化服务指导。加强对草莓种植户、农资经营户的培训指导,以 《草莓全产业链安全管控技术手册》、《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指南》[25~26]等资料为主要内容,推广草莓管控技术,确保草莓生产者、草莓产区的农资经营者培训到位,资料发放到位。农业部门做好草莓病虫监测和情报发布,指导农民准确把握防治适期和科学合理用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学防控分类指导。各级速测室要继续开展免费快检服务,严把草莓质量安全关。

1.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效统筹执法、植保、农药、监测、生产等力量,明确责任,各司其职。监管部门要强化检查巡查、抽检;执法部门要做好草莓产区投入品的执法检查,植保部门要做好草莓病虫害监测预警,行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农药管理部门要加快草莓用药登记和残留限量制定等,最终形成全面监管草莓安全生产的合力。

4.强化执法督导。各地要切实加大对草莓的监督检查和监测力度,开展草莓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抽检和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抽查,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开展以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主体责任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检查,实地检查生产记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农资仓库等情况,督促生产主体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加强执法监管督导,做好风险评估预警,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农药和非法添加隐性成分的行为。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追根溯源,查明原因,限期整改;对发现涉嫌犯罪行为的,要将有关线索移交公安机关查处。

2.清洁管理,降低病虫发生机率。(1)清洁田园。监测产地环境 (大气、土壤和灌溉用水),防止污染超标。移栽前土壤消毒。草莓成活后,及时掰除病、老、枯叶,疏除小花、劣枝、病果,并移出园外集中深埋,减少病虫来源。(2)双膜覆膜。坐果后,畦沟铺地膜,畦两边垫上白网,防止土壤污染果实。(3)卫生采摘。采摘应带上手套,轻摘、轻拿、轻放,包装、盛放容器应清洁、卫生,提倡一次性采摘、包装到位,避免产品二次污染。(4)安全检测。采摘销售前应自行检测或委托有资质单位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5.强化宣传倡导。通过技术指导、告知书、宣传单等方式,广泛宣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提高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做到诚信生产、守法经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科学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消除各类不良报道,正面引导消费,倡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

近两年来,针对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潜在的风险隐患,研究提出了草莓质量安全管控 “一品一策”技术,突出把握 “健壮栽培、清洁管理和绿色防控”3大关键;实施 “壮苗种植、肥水管理、温湿调控、清洁田园、双膜覆盖、卫生采摘、安全检测、物理诱控、生物调控及安全用药”等10个环节关键点控制技术;建立产学研合作团队,统筹生产、监管、执法、科研等多方力量,形成提升草莓安全生产的合力,有效保障草莓食用安全。

实践证明,浙江省实施草莓 “一品一策”两年以来,累计应用面积近6 666.7万hm2,草莓生产主要隐患得到有效遏制,草莓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向好,促进了草莓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由于草莓种植规模小、受气候影响、病虫害种类多等因素,须进一步加大草莓“一品一策”管控技术研究集成和培训推广,创新推广机制,加快向标准化、清洁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进草莓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恒.草莓安全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 (2015)[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223.

[3]唐豪.我省继续加大草莓生产全程管控力度[N].农村信息报, 2016-12-14 (2) .

[4] Bill Walker, Sonya Lunder.Pesticides+poison gases=cheap, year-round strawberries[EB/OL].[2017-08-28].https://www.ewg.org/foodnews/strawberries.php#.WaIYC Ox9dw9.

[5]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The 2013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J/OL].EFSA Journal, 2015, 13 (3):4038.http://www.efsa.europa.eu/en/efsajournal/pub/4038.DOI:10.2903/j.efsa.2015.4038.

[6]梁立娟,李乾坤,杨秀娟.基于实验室草莓样品的农药残留状况分析 [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141-143.

[7]李玲,高景红,肖志勇,等.设施草莓质量安全风险调查与剖析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5):56-60,71.

[8]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关于2016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的通报[EB/OL].(2016-12-16)[2017-08-28].http://www.qingdao.gov.cn/n172/n24624151/n24627095/n 24627109/n24627123/161216170114875210.html.

[9] RASFF.The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2012 Annual Report[R/OL].[2017-08-28].https://ec.europa.eu/food/sites/food/files/safety/docs/rasff_annual_report_20 12_en.pdf.

[10] RASFF.The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2013 Annual Report[R/OL].[2017-08-28].https://ec.europa.eu/food/sites/food/files/safety/docs/rasff_annual_report_2 013.pdf.

[11]魏超,郭灵安,戴晓航.草莓微生物学检查及肠杆菌和霉菌鉴定 [J].西南农业学报, 2012, 25(6): 2 104-2 107.

[12]何祥祥,肖英平,吴声敢,等.草莓微生物污染分析及革兰氏阴性细细和霉菌鉴定 [J].浙江农业学报,2017, 29 (1): 144-150.

[13]严素定,唐丽荣.黄石市几种市售水果的重金属污染分析 [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50 (2): 381-382.

[14]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第二批农药监督抽查结果的通报[EB/OL].(2016-12-29)[2017-08 -28].http://www.moa.gov.cn/govpublic/ZZYGLS/20 1702/t20170210_5472859.htm.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数据[DB/OL].[2017 -08 -28].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hysj/index.jhtml.

[16]戴德江,沈瑶,丁佩,等.浙江省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现状与展望 [J].浙江农业科学,56(3):299-302,306.

[17]刘正雄,胡学军,邢冬梅,等.北京昌平区温室草莓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应用 [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 (8): 29-31.

[18]刘晶,郑书恒,张涛,等.北京地区设施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调查与防控建议 [J].中国植保导刊,2015, 35 (10): 35-37, 60.

[19]张爽,冮洁,赵友晖,等.HACCP管理系统在鲜切草莓加工和保鲜过程中的应用 [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 6 (9): 3 780-3 786.

[20]张金彪,黄维南,柯玉琴.草莓对镉的吸收积累特性及调控研究 [J].园艺学报, 2003, 30 (5): 514-518.

[21]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EB/OL].(2014-04-17)[2017-08-28].http://www.gov.cn/foot/site1/2014 0417/782bcb88840814ba15 8d01.pdf.

[22]陈梅.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防治探讨 [J].农业工程与能源,2017 (2):164.

[23]徐娟娣,刘东红,舒杰,等.果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及风险控制浅析 [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10): 11-15.

[24]于向华.有机肥料原料重金属含量调查 [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7, 272 (2): 19-20.

[25]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浙江省蔬菜瓜果产业协会.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指南[EB/OL].(2016-10-17)[2017-08-28].http://www.zaqsap.com/show news.asp?id=1059.

[26]吴声敢,赵学平,杨桂玲,等.浙江省农业团体标准《大棚草莓安全用药指南》解读 [J].浙江农业科学,2015, 56 (11): 1 718-1 720, 1 723.

[27]虞轶俊,陈凯,吴声敢,等.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 (1): 49-51.

 
吴声敢,虞轶俊,柳新菊,安雪花,吕露,王强,赵学平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8年第0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