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09-03-28

一、导言

创新创业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更多的新型工科人才,职业技术学校迎来重大机遇,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对策,培养拥有跨界能力的具有双创能力的工科人才,为区域产业更新换代储备力量。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复旦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发展战略,达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认为我国高校应加快发展“新工科”,创新发展“新工科”教育。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发表“新工科”、“天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完成“新工科”建设,培育一流工程教育体系,建成工程教育强国,培育世界工程创新人才中心。工程技术教育迎来一场深刻的改革。

2018年1月12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全国地方本科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校企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联合主办的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发展研讨会召开,主要面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变革,以推进新经济形式下全国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主办的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会议召开,为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积极探索新工科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高校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工科建设,为我国新工科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长远之策,发布了联盟推动信息技术领域新工科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推动产学合作的计划。主要使命就是,研究产业创新的科技模式,开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工科人才评价体系,引领我国新工科跨越发展,提高新产业、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新经济、新产业的兴起,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必须行动起来,遵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的要求和《“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探索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建立科学性的职业院校新工科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在专业结构上紧跟市场需求,设置新工科专业体系,推进产学结合,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增加工程实践类课程,培育实训实习基地,促进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架构(如图1所示)。

二、职业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校企双方的利益平衡机制不完善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不能有效统一。

(一)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同

  

图1 新工科人才培养框架

校企双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存在矛盾。校企双方的合作动力也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训安排方面无法与企业生产目标达成一致。企业目标和学校目标存在差异,教师习惯了课堂教学方式,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企业认为参与高职教育似乎“无利可图”。很多企业只注重经济利益,没有人才长效机制,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院校的教学任务存在差异,职业院校与企业人才需求无法对接,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合作驱动力不同,造成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关系不太融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二)校企双方利益回报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还多停留在表面层次,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高职院校“一厢情愿”的现象,合作多为短期的、不规范的,难以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安排。校企合作的对象分属不同行业,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经济、财政、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部门有效沟通,推进校企合作。

不符合新工科能力要求(如图2图3所示),指导不切实际,造成“填鸭式”教学格局,职业院校教师对学生创业教育缺乏市场和客户需求综合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必须深化职业教育,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要素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深化校企产教融合,促进职业院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统一。建立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统筹规划职业院校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实现产教有效融合。使职业院校与大型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相互协同,方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实现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快企业、学校、科研院所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技术转化,组织“大国工匠进校园”的教育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企业参与学校教育,锻炼“双师”型教师。

(三)政府缺位

近年来,面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形势,在山西省洪洞县教科局的坚强领导下,洪洞县白石小学根据教育厅“服从大局,把握大势,抓好大事”的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教学改革与教研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究学校国防和人防课程教育的思路,大力提升了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水平,在学校的国防教育环节认真贯彻,紧抓落实,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这是大医院的责任担当。”盛京医院护理部主任范玲告诉记者,医院在2013年成立了延伸护理管理委员会,并设立了出院随访组、网络信息管理组和社区服务组,旨在将更为全面深入的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直至每个家庭。

  

图2 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构成

  

图3 新工科人才能力结构

二、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作用分析

(一)新工科建设服务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一些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专利的产品缺乏,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大。依靠重工业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汽车、石化、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拉动,重工业成为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导致目前工业总产值增速不断放缓,工业发展已显乏力,带动作用明显下降。新一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制药(Bio-pharmaceutical)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以汽车产业为例,新能源车、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汽车以及无人驾驶的发展,将是未来经济的增长点,汽车厂商纷纷向新的汽车产业发力,力求转型升级。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新的产业不断产生,人工智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工科新兴产业,建设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园、国际创新医药培养基地,认知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升区域发展实力,建设区域智能装备产业中心,建立新经济新业态培养新工科人才基地

系统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括Xilinx PCIE IP核、DMA控制器、PPOE模块(Picture Package Offload Engine图片数据包减负引擎)以及存储单元;软件部分包括了PCIE驱动程序、图像数据接口、图像数据组包模块等。两者通过PCIE总线连接,利用双缓冲机制的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实现了从PC端到FPGA的图像高速传输。

(二)以新工科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考虑到当前社会和经济、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空前复杂度和高度合作性,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也正响应需求,增强在交叉学科专业领域的教育资源配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认为,新工科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工科专业;二是工科达到新要求,交叉新工科成为主流趋势,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有利于国家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改变工科专业过窄过细的不利局面,推进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适应时代要求,建立大数据云计算中心,促进智能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进入全球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围绕落实“工业4.0”战略规划,设置新型科学与工程专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工科产业人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先进技术服务国家新产业战略。

随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手段相较于传统的现金支付和银行刷卡结算更具有方便、快捷、减少假币流通等优势。以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手段在商品支付交易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然而,科技进步带给人们新享受的同时也催生了财产犯罪的新样态。

政府没有形成合理的政策体系支持校企合作,地方政府的配套实施措施不足。政策没有强制实施,或是校企合作政策缺位,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经费不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积极性不高,相关优惠政策不能实施,校企合作就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政府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导致政府的职能缺位,不可能从全局出发进行校企合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与高校难以实现共赢。

(三)紧跟国家和产业发展新方向

体验式教学设计是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心理的视角出发的一种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首先,凸显实践性思维的目标理论设计。新工科的实践性很强,体验式教学目标体系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实践性思维,实现实践性思维目标价值和核心理念,建立实践性思维的目标体系,协调各相关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性思维手段来建立实践性思维的外部目标体系。其次,建立实践性问题的系统体系。实践性问题有独特的存在环境,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和广泛的知识领域才能解决,因此,实践性问题体系的建立需要有自己的认知活动,依靠实践性思维来建立纵向的实践性问题体系,而且,该实践性问题体系需要根据所认知的复杂程度来建立。第三,根据实践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设计体验式教学平台。实践性问题解决具有多元性、反思性与体验性等特点,所以,体验式教学过程设计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知识经验、生命感受和新知识、新环境相融合,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反思,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实践性思维。体验式教学过程突出了教材内容情境化、多元化特征,在不断的实践、反思、评价过程中解决问题。第四,完善学生体验生成的组织体系。新工科学习体验需要学生认真领悟知识的内在含义,培养实践能力,凝聚认知动力,完成学生的自我超越,最终实现学生学习体验的人才生成目标。一般来讲,“体验式教学有讲座式体验、知识与技能综合式体验、案例体验、过程设计和工程实体体验、创新”思维体验、临岗体验等,授课形式有过程讲座、专业课程、案例解析、现场实训、创新创造、成果展览等体验式环节。

1.2.3 水稻穗瘟病防治。于水稻破口期第1次施药,每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次。药液以均匀喷湿植物中下部为宜。试验药剂及用量同叶瘟病防治。待水稻蜡熟初期病情稳定后调查病情指数。调查方法、取样点同叶瘟病调查。根据国家2009年颁布的水稻稻瘟病菌测报调查规范对穗瘟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级[7],记录每穗发病的级数,计算病情指数,并同时计算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三、新工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建立体验式教学平台

2017年6月,浙江省新工科建设行动方案在温州首次发布,提出建设一批行业特色工科学院。落实校企合作,落实科教融合,设立交叉学科学院,建设一批新工科特点的专业,改革工科课程体系;实施校企人才互聘策略,以企业技术促工科教育,以学校人才促企业产业升级换代,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设更多的新工科特色学院,指明了浙江省高校工科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为新工科发展加入了浙江特色。教育部办公厅2017年6月16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出《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产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为新工科专业设置和建设、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发展思路。分析国际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政策、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和专业、课程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新工科教育提供发展经验

(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图4 新工科教育培养目标

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更新观念,从传统的“学工程”转向“做工程”,通过学生综合性和应用性学习能力,实施定制式的深度学习模式,建立混合教学和虚拟教学的教学环境,利用远程学习和跨校学习的学习创新。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新工科教学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新工科产业需要的创新型、综合型实践性人才是新工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新工科背景下以新经济、新产业为前提,创新新工科教学模式,利用实践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不同的工程实践环节,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建立合作学习模式

师生通过网络平台合作学习,一起研究工程项目,互换想法和操作心得,评估彼此操作效果。将网络技术整合到课程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探索关键问题,创造媒体等技术驱动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在线平台和移动学习设备,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形式的学习体验,利用虚拟学习技术进行交互式协作、慕课、视频会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通过实践互动,穿插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技术和工程专业的兴趣,利用“社会互动和创新创造,通过师生参与、交流和体验,提高学生应对复杂多样、快速多变的新工科学习的”能力。同时,推进跨学科协同合作。教师探寻需要积极探索与其他科学学科共享教学设施和实验室途径,探索有利的学术合作机会,将不同学院联合起来,促进协同效应,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

(四)建立与新工科相适应的职业院校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新工科”改革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对《中国制造2025》所做出的战略规划。工业4.0的核心内容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等主题以及大数据分析、智能机器人、模拟、横向和纵向系统集成、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未来工程领域在计算能力、大数据、互联网与物联网、纳米技术和3D打印材料、跨界合作方面发展。在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环境中,大学应建立与新工科接轨的新的人才培养环境与模式,向应用型转型,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完善职业院校硬件设施建设与信息化教学平台搭建,高效利用企业资源,培养紧缺的新兴工程科技型人才。在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厂,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具备装备生产能力,完成岗位操作任务和实践教学课程。建立真正的新工科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对真实的生产环境、操作规则、市场订单、生产管理、评价体系等有了真实了解,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过程理论、操作实践,实现教学与操作的统一。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成果导向的研学体系,将创新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拓展学生自发创意自主创新商机,参加教师课题项目,参加创业竞赛和来自企业的项目等创新途径,申请专利或直接提交研发作品等。通过多样化的操作平台,建立与行业接轨的实践实训等,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理念,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全面提升新工科行业特色化的专业学科建设,提升跨界能力培养。

注释:

①马丽萍.职业院校电子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2015.刘洁.校企深度融合的利益平衡机制探讨[J].2012.

②施福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现实与价值取向[J].职教论坛,2011,(34).

③柳艳娜.创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1).

④宋春燕.论澳大利亚TAFE的质量保障体系[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⑤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⑥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2017.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现下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是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养、高能力人才,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进行创新教育,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铺垫。下文将简要探讨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有效对策。

 
范怡瑜
《江苏商论》 2018年第05期
《江苏商论》2018年第05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