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急救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建设实践与探索

更新时间:2016-07-05

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1]。急救职业素养是指急救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就急救职业素养而言[2],专业技能是第一位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是必备的。黄山市急救中心是以“120”电话接警调度为主的指挥型急救中心,多年来面对职工素养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开展了一系列职工素养建设实践和探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 职工素养基本要求

黄山市急救中心是2012年在原医疗器械修配所的基础上筹建的,属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工作覆盖作全市3区4县150万人口,下属16个急救站点,其中9个分中心、7个急救站,每天24小时保证有47个急救单元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急救中心工作人员通过“120”电话指挥协调全市47个急救单元奔赴现场开展院前急救业务,在国内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不需要象医生护士一样出现场,但由于“120”电话的特殊性,对职业素养要求也有特定的要求[3]

1.2.1.2.5素养制定治疗室及配药室的各项行为规范手册,使用药品后尽早放回原处,操作后配药室的台面污垢,污渍,药渍及时清理,保洁员及护士也要定期对治疗室进行清扫,强调医疗工作者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1.1 要有很强的责任心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含糊,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人员,无论是出现场还是从事“120”接警,都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否则就可能酿成关系病人生死的事故。

1.2 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呼叫“120”电话的人和情景各种各样,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果断处置的能力。对于一些抱怨、焦躁不安和责怪,要有足够的包容心,换位思考,舍身处地替患方想一想,始终保持心平气和的语气和对方交流。

伴随着文化营销的热潮,国内外学者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有关文化营销的论文研究已有上千篇。相关成果从文化营销的内涵、意义、功能分析、层次分析到对策研究,研究视角、运用领域也在不断转变和深入。

2.2 年龄结构断层严重 在编职工10人,聘用12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20~29岁11人,30~39岁3人,40~49岁3人,50岁以上5人),1975年出生至1990年出生0人,出现15年的断层。

认真贯彻国家节能减排及区域限排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2010年年底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377个,有4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在点源污染治理方面,积极推进列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的10家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其中6家工业污染企业已全部关闭,另外4家企业通过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实施了化肥减施、农药减施、农药替代等工程,在环淀山湖地区还实施了生态拦截和增殖放流工程,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

1.5 要有地理交通常识 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急救知识,还需要辖区内的地理和交通知识,一方面可以第一时间准确锁定事发地点,向出警医务人员准确下达奔赴现场的准确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接警时对事发地点的甄别,在特定的情况下还要对驾驶员行车路径进行指导。

2.3 学历职称层次较低 中专及以下的15人,大专4人,本科3人,以低学历为主。职称结构高级0人,中级4人,初级18人,以初级为主。

2 职工素养基本情况

2.4 工作经历丰富但与急救不相关 工作5年以内的7人,10年以内的5人,10年以上的10人,除2人外,其他全部人员的工作经历与急救无关,思想认识、工作方式方法、个人价值观等差异较大。

1.3 要有应急意识 每个“120”电话提供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工作人员要善于从焦急复杂的“120”呼救中捕捉信息,并作出是否群体事件的判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死群伤事件要组织不同的急救力量进行处理。同时按信息报告途径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报告,为上级决策、指挥提供第一手信息资料。

1.4 要有丰富的医学素养 一个急救事件发生后,特别是在黄山这种边远山区,在专业急救人员赶赴现场之前,会出现一个急救空白期,在这段时间内,伤病员一方焦躁不安却无从下手处理,需要工作人员通过“120”电话对其进行自救和互救指导,为专业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处置赢得救治生命的机会,此时工作人员的医学常识对远程指导至关重要。

1.6 要有较强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 在处理重大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伤群亡事件中,工作人员要有全局观念,最大限度整合急救资源,包括院前院后资源,以及行政管理资源,协同作战,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2.1 现有职工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心工作性质从医疗器械修理到医疗急救管理,存在明显跨界现象。黄山市急救中心现有职工22人,医学相关专业8人,非医学相关14人,医学相关专业人员偏少。

3 职工职业素养的培养

急救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从出生到退休逐步形成,逐渐完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黄山市急救中心对职工素养的培养立足于根本,紧抓住技能,进行综合性培养、提升。

造模第12周处死大鼠时,A、B、C组大鼠肝脏湿重、肝脏指数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1 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一个成功急救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本急救中心成立5年来,坚持每周安排1个小时的理论学习,学习内容包括《第五项修炼》《团队精神》《中国式管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还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政学习,通过长期持续宣传、培训、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慢慢改变职工一些陈旧的观念,纠正错误的思想,把大家统一到正面、积极、正能量的方向上来。

3.2 职业行为习惯的培养[4] 职业行为习惯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本急救中心对职工每个岗位制订了岗位说明书,对每个职工的工作范围、工作要求进行明文规定,在工作中定期检查督促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执行得好的进行肯定,对有偏差的及时提醒纠正,通过持之以恒的执业—检查督促—纠正—再执业,久而久之把工作规范变成工作习惯,既提升了职工素养,也降低了事故风险。对具体从事“120”指挥调度的工作人员,本急救中心一直坚持对每个班进行评估,每月进行考评和奖惩,既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层面的,强化责任意识的同时,固化职业规范为职业习惯。

3.3 职业知识技能的培训 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本急救中心坚持每年举办急救管理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不断的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未来的趋势走向,解决理论提升问题;每年组织为期一周的急救基本技能培训,让每个员工掌握急救技术、操作技能;每3个月组织一次急救质量检查,用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来推进职工基本技能的提升。

作者在娓娓道来中以修辞与典故带来的意象搭建一个关于“胡同”中无力而诚挚“爱情”悲剧。用“雨”“淋湿”的梦来映照着最后的悲剧结局此处映照的使用无疑是成功的,此处修辞的使用使章句沾染上更加愁苦的意绪:雨淋湿的是人,更是心中的梦。

4 职工职业素养建设成就

通过5年来的持续职业素养建设,全中心职工基本上能胜任他们从未从事过的急救管理业务,实现了从外行变成内行质的飞跃,共接警100余万次电话,出急救单元11万余次,救治伤病员近9万余人,救治成功率约90%,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较好地满足了黄山市人民群众的急救需求,树立了卫计系统良好的窗口形像,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视。黄山市急救中心在日常急救管理的同时开展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市政府科研项目2个,其中《山岳型景区旅游医学急救模式研究与应用》获黄山市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获安徽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更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郑亚楠,龚茜,刘民.医学职业素养构成及各阶段教学目标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7,38(9):84~86.

[2] 陆峰,李明华,张悦.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能力[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3(2):42~45.

[3] 钟娥.浅谈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健康文摘,2013,10(1):372~373.

[4] 蔡淑兰,陈秀玲,陈长香.医院重视程度对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行为习惯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3):447~448.

吴叶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