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探析

更新时间:2016-07-05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 。[1]网络舆情是工作的抓手,是科学决策的参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研判,而是为了更好解决高校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改良机制,优化细节。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切实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效应,释放正能量,已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

1.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事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扩散,人们对该事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的投影,网络只是人们一种传播舆情的新场所,表达自己意见看法的新平台。互联网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舆情不同于现实舆情。由此可以将高校网络舆情定义为:发生在校园里的各类事件或社会各种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扩散,高校师生对该事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笔者把高校大学生作为舆情主体进行研究,以各类高校事件、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等为主的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作为舆情研究客体,以高校官网、微博、微信、QQ、贴吧等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

2.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广、影响深,其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一些与学生权益休戚相关的事件。如学校制定修改的一些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后勤服务等问题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讨论,也是导致学生在网上热议的焦点话题。发生在校内危及师生生命安全、学校荣誉等的突发事件,也是校内舆情的一个关注点。二是国家颁布有关高校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类事件。国家的每一项教育政策出台,必然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引起广泛热议,尤其是会引起高校广大师生的关注与评论。如全国175所高校撤销576个学位授权点引起热议。有效的教育管理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若监管不力发生突发事件,极易引发网络舆论暴涨,如高考学生志愿被篡改事件、校园贷事件、徐玉玉电信诈骗案件等。三是国家时政、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高校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国家的重大时政新闻有较高关注度。如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在刷爆了学生的朋友圈,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瞬间引发高校网络舆情高潮。

3.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媒介素养是指网民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不随波逐流,做到守脑如玉。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95后大学生为主,他们热衷于社交,习惯逛豆瓣、贴吧、 QQ空间等,善于捕捉校内外各种八卦新闻,对事物缺乏理性思考,辨识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负面消息的影响,在网上的各种言论缺乏自律性。对各种社会舆情事件缺乏自己的知识储备,易受大众舆论场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先天不足”,缺乏相关媒介教育素养的课程教育,对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不少老教师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各种社交媒体的涌现,缺乏遨游网海的本领,无法及时知晓各种网络舆情的发展现状,导致网络舆情的引导存在滞后性。

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困境

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冲击下,高校都会自觉地调整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但是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迭代更替速度快,高校往往滞后于新媒体技术的更新速度,容易出现落伍现象。

目前很多高校不仅缺乏舆情监控机构,在舆情团队建设上也存在很大不足。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高校舆情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单一,网络舆情引导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融合。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舆情引导队伍仅以学校宣传部门人员以及辅导员为主,人员构成单一,缺乏专业的人员指导,无法胜任舆情引导工作,只是单纯按照上级命令进行简单粗暴的处理,而这样只会导致舆情持续发酵,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当前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在处理突发舆情事件的经验不足。按照传统思想,很多领导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是简单粗暴的封、删、堵,这种处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出现年轻化倾向,在舆情处理上同样缺乏经验,导致在面对舆情突发事件时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错过了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离不开团队的建设。一是建立专兼职队伍。网络舆情小组必须是一支政治性强、专业技能高且有较强的学生能力的队伍,队伍成员要多样化,包括年级的多样化以及专业的多样化,做好舆情收集、评论引导、信息发布等工作,以保障舆情工作有效进行。二是培育舆论引导的“意见领袖”。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作用,培养各社交媒体网站的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了解大学生所热衷的话题,主动将大学生的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三是对网络舆情团队进行定期培训。专业化的舆情小组有利于保障舆情工作的效度,作为舆情团队应是一支政治敏锐性强、专业水平高的队伍,了解舆情的生成与发展规律,善用网络语言对突发舆情进行引导,弱化负面舆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加强团队建设,才能有效把握各种网络舆情的引导。

[13] Trisnanto, AM Adhy, “Etnis Tionghoa Juga Bangsa Indonesia”, Suara Merdeka, February 18, 2007, http://www.suaramerdeka.com/harian/0702/18/nas04.htm(登陆时间:2017年11月12日)。

2.舆情团队建设滞后

1.舆情监控机构缺位

3.师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一是网络舆情主体的特殊性。高校大学生受年龄、心理、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因素影响,对社会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社会责任感,思维独特、观念新颖,善于表达自己,网络平台成为发表意见的有效途径。在网络空间里,舆情参与者以匿名形式参与各种话题的讨论,摆脱了现实社会的言论束缚,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舆情表达主体的真正心声。二是网络舆情内容的非理性。由于高校大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看待事物缺乏全面性,加上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各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学生缺乏对各种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仅是片面地追求“本我”在“自由空间”的情绪释放,容易出现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过激言词。三是网络舆情载体的多样性。高校网络舆情载体是指依托互联网而衍生的各种传播手段,它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而日趋丰富多彩。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主要有微博、微信、QQ空间、各类网站的公共论坛等。各种社交媒体具有更新快、功能全、数量多、种类细等特点,使社交媒体呈现出一种“创新填补空白、先进代替落后、热门挤压冷门、盈利淘汰亏损”的迭代更替现象。高效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很多出现“新旧共用”或“多平台共用”的现象。

网络舆情监测就是通过对网络各大平台实施全天候的监测观察,是做好舆情引导的先决条件。一是要有日常监测机制,随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通过每日舆情监测,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各种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发现过激言论和突发舆情事件,才能够做到有效跟踪和应对。二是构建梯度层级舆情收集机制,随时上报网络舆情。高校应该充分发挥一线思政辅导员的作用,切实把握当前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及时应对突发舆情事件,进行有效引导。通过一线老师学生群体的监测收集上报学院,传达至学校。三是要加强信息甄别,切实提高舆情敏感性。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要加强对信息的甄别,防止谣言蛊惑人心。要随时关注校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掌握舆情发展情况。对于各种负面舆情、不当言论,要敢于亮剑,勇于发声。

三、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举措

1.构建监测机制,实时收集舆情信息

H4假设不成立,可能是无现金支付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支付技术相对成熟,支付环境相对安全,给消费者造成的风险忧虑正在消失,消费者在使用无现金支付业务过程中,不再担心会造成损失。此外,调查对象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比较弱,可能也是造成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对臭牡丹粗提物进行正负两种模式质谱扫描,结果显示负离子模式下响应信号强,分辨率高,因此选取负离子模式进行质谱分析,图2为臭牡丹粗提物的总离子流图.

2.组建舆情团队,准确把控网络舆情

中国的政治文化由礼乐来担当,无异于将审美提升到为政治服务的高度了,这是中国传统政治突出的特点。关于此,《乐记》有明确的表示。《乐记·乐论篇》说:“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中国古代将礼乐与天地相配,《乐记·乐论篇》云:“乐由天作,礼以地制。”“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联系到良渚祭天礼地活动,我们发现,中国祭祀、礼乐活动的雏形当在良渚已经具备。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舆情引导工作重视度不够,在舆情监控方面存在着责任主体不明确、监控机构缺位等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高校各机关单位的独立性,学生工作部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工作,后勤处主要是保障师生各种生活服务工作,保卫处主要职责是校园安全工作。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网络舆情工作专门领导机构,责任主体不明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舆情信息的搜集、研判,造成舆情的扩大化。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设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互联网时代,每个平台都是舆情生成的载体,舆情的监控分析若单靠人工收集整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也难保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大数据分析系统是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的有效基础。但是基于其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很多高校望而却步。

开工后从领导到办事员检场帮工的义务劳动也得到了人们的夸赞,无形之中赚了一点民意。既转变了作风,又节约了成本,是镇机关深入开展整党活动第二阶段“边整边改”的一个典型范例,谁都想通过此次活动积累“闪光点”,机关的义务劳动开展得热火朝天。

3.遵循舆情规律,合理引导网络舆情

事间万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遵循其规律。一是尊重舆情传播规律。舆情传播具有便捷性和快速性,舆情事件的发酵速度在24小时之内会达到顶峰,在突发舆情上要把握好“黄金4小时”原则,还原事实真相,争取信息发布主动权事件进展追踪,随时汇报事件发展情况,为校方提供对策。二是遵循舆情引导规律。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信息唾手可得,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在于“疏”而不在于“堵”。针对校园舆情事件,校方不能简单进行信息的封锁,要及时核查事件,还原事实真相,主用把握舆论引导权,正面引导舆情,化解学生的对立情绪。三是加强日常思想引导。网络语言相较现实语言更具有情绪性和符号性。[2]高校教师要学会网言网语,线上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打破和学生的心灵隔阂。线下要建立学生诉求渠道,如各高校的书记早餐、校长面对面活动等,让学生有渠道去表达、诉自己的想法,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意识。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构筑同心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稳定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提高媒介素养,形成良性舆论导向

众所周知,马克思毕生致力于人的解放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2]46。人的解放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根本指导,彰显出巨大的理论魅力。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精神实质,辩证地把握其理论内涵,才能认清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真理意蕴。

95后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作为互联网的“原住居民”,善于利用网络传达自己的心声。但其在网络沟通交往中存在一定的不理性行为,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甄别能力,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一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核心。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两课老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避免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二是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为前提。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讲座、举办相关活动,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网络法律法规,自觉地遵守上网秩序,提高大学生运用网络的安全意识,维护自身利益。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国家富强的年代,经历的生活困苦比较小,心理压力承受能力普遍不高。由于网络时代获取信息的便捷性,遇到生活、学习困难容易模仿网络做法。如电信诈骗徐玉玉案件发生之后,很多大学生遇到被骗后也会想不开,引发“泛维特效应”。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培育积极的健康心态,正确对待网络各种舆情事件。

四、小结

习总书记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社会,我们总是轻易被感动,轻易被激怒,轻易被吓住,轻易被诱导……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只有守脑如玉,在看待各种舆情事件时要做自己的坐标系,不跟风随众,不急于站队,没有真相时不轻易下定论,才不会犯下平庸之错。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人民日报,2017-01-23.

[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127-130.

[3]刘奕群,马少平,洪涛.搜索引擎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6.

吴小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