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

更新时间:2016-07-05

1 概 述

据2017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统计,2016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与同期地面建筑竣工面积的比例从10% 上升至15%[1]。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正在逐渐加强,这和地下空间的法制体系逐渐完善、地下空间的市场潜力巨大都密切相关。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建筑师对地下空间设计的意识也在逐渐加强。通过合理的设计,把地下空间创造成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生活场所,既是建筑师努力的方向,也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乌拉特后旗巴音格乐县级示范园区用硅谷功能肥在重度盐碱地改良土壤,当年都获得了大丰收,巴彦淖尔市电视台致富路频道多次专访报道,在当地农户中产生强烈反响。

地下空间常具有空间封闭、空气质量不佳等特性,非常容易在心理层面先入为主地对人产生不利影响1。从古到今,人们从文化层面一直有这样的理解。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陆续有不少学者和学术机构进行了实验和问卷调查,对地下空间生理和心理因素进行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地下空间易使人产生消极心理,通过建筑设计来消除这些影响是有必要的[2]。人们使用地下空间的意愿,与地下空间的可达性和其中的空间及活动密切相关[3]。一般来说,开敞、有自然采光、通风的地下空间,具有清晰标识系统的地下空间,以及有丰富活动区域的地下空间更容易让人接受。特别地,地下空间的出入口及其与地面空间的过渡是吸引人使用地下空间的重要环节,其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属于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的范畴,也与土木工程、环境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雷·斯特林(Ray Sterling)、 约 翰·卡 莫 迪(John Carmody)、吉迪恩·格兰尼(Gideon S.Golany)等在《地下空间设计》(Underground Space Desing[4]、《城市地下空间设计》(Geo-Space Urban Design[5]等著作中均较早地探讨了通过地下建筑的设计处理来适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国内学者童林旭的《地下建筑学》[6]、卢济威及庄宇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7]等著作也较系统地总结了地下空间的入口设计方法和案例。也有较多年轻学者在学位论文和研究文章中对地下建筑中的下沉广场设计、入口空间设计、一体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等议题进行了大量丰富的专项研究。一般认为,下沉广场作为城市外部空间与地下空间的过渡,有机会形成良好空间品质的地下空间。实际上,往往能见到设计不当的下沉广场,既不经济,又缺乏人气。威廉 · 怀特(William H. Whyte)在1980年对纽约若干下沉广场的调研后认为这些下沉广场的利用并不理想,他总结下沉广场并不是城市中的最佳选择[8]

基于这些文献的阅读,本文重点关注“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希望探讨如何通过建筑途径加强地下建筑的可达性和吸引力。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指的是地下建筑或建筑的地下部分直接面向城市街道或广场的开口,人们可以不通过建筑的主入口,而是通过外部的“公共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建筑。

我国野猪分布广泛、家猪散养场户众多,相互传播风险高,集中防控难度大,要切实把防控措施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防控区疫情防控科普宣传,落实家猪、野猪养殖(人工繁育)场户主体责任,确保养殖(人工繁育)场户了解疫情传播特点,指导养殖(人工繁育)场户采取防控措施,增强自主防范意识。要充分调动基层兽医、护林员、保护区巡护员力量,广泛开展防控措施和疫病报告制度宣传培训,确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按规定报告疫情,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能极大地提高地下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可达性,自身也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的场所和体验。在建筑学的人体尺度、空间组织、场所精神等理论的基础上,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也有其不同于一般建筑空间的要素。基于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尝试归纳地下建筑公共入口设计的五原则(图1),分别是:放大超尺度缓坡、并列上下主入口、异化楼梯间形态、巧用地上突出物、创造俯视观景点。五原则关注人进入地下建筑的全过程中的之前、之中、之后不同环节,探讨地上与地下、人与空间、人与人的相互关系。

2 放大超尺度缓坡

第二个方面是虚化楼梯间边界。通过虚化楼梯间边界模糊向下行走时带来的负面心理预期。虚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或在横向上延长,或将楼梯与台地或坡道融合在一起。以上海九六广场为例,该广场通过将楼梯与台阶踏步混合成扇形的空间,打破了常规地下入口所需要的方向明确的线性楼梯或扶梯。由于整个下沉广场非常具有向心性,因此不仅可以组织观演活动,而且其向心的楼梯也对地面的行人走进地下建筑起到了很强的引导作用。

图1 / Figure 1 地下建筑的城市入口五原则示意图 / Diagrams of the five principles of urban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a.放大超尺度缓坡; b.并列上下主入口; c.异化楼梯间形态; d. 巧用地上突出物; e. 创造俯视观景点

来源 / Source: 作者自绘 / Illustrated by the author

忠诚顾客是指对企业有充足的信任和满意,并长时间关注且持续、重复地消费同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顾客。忠实顾客的购买行为具有4个特征分别为指向性、重复性、相关性、推荐性等[1]。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是较早通过放大超尺度缓坡实现地面到地下一层主入口之间自然过渡的案例。缓坡广场位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西侧,与主入口同侧。该广场长约140m,宽约60m,没有采取常规的水平广场和将建筑主入口放在地面层的做法,而是设计了约有5°左右倾角的倾斜广场,相当于将缓坡在横向上拉伸成面。这个倾斜的广场与意大利锡耶纳的坎波广场都给人以相似的空间感受。这种超尺度缓坡形成的广场倾角较小,相对平缓,不会给市民和游客造成不便,且具有3个特点。首先,缓坡广场激活建筑的地下部分,作为地下空间的公共入口,它将人群自然地引导向地下一层,人们在走进地下的过程中身在地下而不知。其次,它具有很强的方向性,许多人面向建筑在缓坡上席地而坐,广场提供了人与建筑更亲切的感觉。再次,由于坡度的平缓,缓坡广场兼有广场和坡道的双重属性,它依然能提供公共活动的空间,适合组织活动、表演节目、休闲聚会。

由于超尺度缓坡具有尺度庞大的特点,因此其占地面积巨大,一般建筑相邻的场地条件难以满足要求。但首尔梨花女子大学(Ewha Womans University)因地制宜,另辟蹊径,将放大的超尺度缓坡作为建筑空间的主体元素,并使其从两端一直延伸至建筑的中央,而建筑则分为两半,分别列在缓坡广场的两旁。主入口位于地下四层,中央轴线的两个尽端的高度不同,分别比主入口高两层和四层。因此,从中央轴线的中点向一侧是平缓的超尺度缓坡,向另一侧是具有仪式感的台阶,分别平滑地与地形衔接。缓坡和台阶之下,正好可以提供校园中心所需要的聚会、健身、咖啡厅、展览等公共功能[9]

3 并列上下主入口

图2 / Figure 2 放大超尺度缓坡 / Magnifying the super-scale gentle slope a. 越战纪念碑 /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b.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 Centre Georges Pompidou; c. 首尔梨花女子大学 / Ewha Womans University

来源 / Source: a, http://www.vacationlovers.net; b. https://www.videoblocks.com; c. 作者自摄 / Photo by the author

首先选择多个副点(一般3~5个),且保证每个点能有效的控制一定的汇水域范围;野外根据地形判断,如果所有副点控制的汇水域之和无法达到主点控制的汇水域,继续在每个副点的上游选择副副点进行采样,要保证副副点不能重复副点所控制汇水域范围(图3),以此类推,直至所有的采样点采集的样品组合起来能有效的代表主点控制汇水域范围里基岩的地球化学成份。这样才能确保每个样品的代表性,获得质量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首尔很多建筑师往往在主入口旁设计具有相当规模的下沉广场或小庭院,甚至不惜牺牲入口广场的完整性,也要在视觉上突出地下空间。以The System Lab事务所设计的韩亚银行的地标建筑Place 1大厦为例,这座建筑共有地上10层、地下4层,其占地面积仅为930.11m2 [10],其主入口广场设计得非常有特色,在主入口旁紧邻建筑开挖了一个小型的下沉庭院,庭院的形状呼应建筑立面的导角多边形元素,庭院的边界通过不同宽度的退台手法设计,形成了台阶和种植阶梯。建筑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在立面上贯通,并通过大片玻璃展示建筑的地下部分。建筑内部的一层和地下一层在空间上也部分贯通,从地下一层向外看,人会混淆所处的层次,感觉身处于地面层。从功能上来说,地面的主入口和地下庭院带来的入口同为重要的入口,室内外均有不同高度形成的丰富空间。

“健康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守神。”周岱翰说,“健”是要使身体强健,“康”是要达到情绪康怡、心态平和,即使遇到困难和疾病,也能乐观面对。

首尔有大量公共建筑十分注重地下空间的利用,这些公共建筑的地下部分常作为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对外开放,与地铁站通过通道直接连接,并且有面向城市的单独开口。开口的形式灵活多样,形成各种形态但又比较宜人的下沉广场或庭院,并极尽所能吸引行人的注意力,希望把人直接引入地下入口,例如在下沉广场中安放雕塑,或在下沉庭院中种满绿树。位于首尔站附近的延世大厦(Yonsei Building)的地下一层是对公共开放的延世商业廊(Yonsei Arcade),商业廊在地下与地铁1号线连接,并在延世大厦的主入口旁有不规则的小型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边缘是黑色铸铁栏杆,艺术家在这里设计了若干片状的人物剪影雕塑,雕塑以不同的姿态站在栏杆旁望向庭院中,对路过的行人起到很强的视线引导作用。

如果进一步扩大地下入口庭院,就会进一步压缩通往主入口的空间,对于希望强调地下空间重要性的建筑来说,这种方式仍然是成立的。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轴为例,世博轴共有地上一层、地下三层。对于拥有大量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下层次来说,不仅其可达性十分重要,而且超大面积的地下空间也需要采光和自然通风,同时需要对游人进行视觉上的引导。位于地下5.5m深的地下一层成为与地面层同样重要的主要入口层,建筑师通过设计长度近1,000m的绿地缓坡,将一部分主要人流引向地下空间,而仅保留若干连桥将地面与建筑的一层相连。

图3 / Figure 3 并列上下主入口 / Coordinating the main entrance at different levels a. 首尔韩亚银行Place 1大厦 / Place 1 building of KEB bank; b. 首尔延世商业廊地下庭院 / Entrance of Yonsei Arcade; c. 上海世博会世博轴 / The Expo Axis

来源 / Source: a. https://www.ohseoul.org/archive/place-1/tag/871; b, c. 作者自摄 / Photo by the author

4 异化楼梯间形态

“异化楼梯间形态”是指重点设计地下空间公共入口垂直交通的形态,打破从室外进入地下空间的负面心理。负面心理主要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常规的楼梯或扶梯来说,从室外地面进入地下的过程伴随着光线从明到暗以及视野从开阔到局限的强烈转换,这容易引起人的消极心理。因此,很多地铁站楼梯间内墙壁上的壁画或公益广告既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的负面心理,也能在过长的扶梯路程中缓解人的情绪疲劳。第二,人沿楼梯或扶梯向下行进的过程中,无法掌握地下空间中可能出现的空间形态信息,不知不觉中产生不安的心理。但是应注意的是,异化楼梯间形态,往往需要将楼梯间放大,也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空间模式。将楼梯间界面进行3个方面的改善,使人在向下走的过程中或能接收更重要、更精彩的信息,或能较早将位于地下的空间信息收入视野,有助于将人内在生成的负面心理抵消或逆转。3个方面分别是增大楼梯间尺度、虚化楼梯间边界、更改楼梯间形状(图4)。

“并列上下主入口”是指建筑地下部分直接对外设主要的出入口。如果建筑的地下空间与地上同样重要,那么地上与地下理所应当可以同时存在面向外部空间的主要入口。很多建筑也有类似的入口处理方式,但是其地下入口并不明显和设计充分,它们尺度较小、设计简陋,往往仅为一部通向地下的楼梯,其地下的入口是狭小的商业店面。这样的设计初衷是希望地下空间有面向城市的直接入口,但由于用地紧张、改造加建等原因,其入口不足以成为理想的地下建筑入口,仅能满足交通功能。相反,如果地面主入口周围有适当尺度的广场或庭院,完全可以将主入口旁的广场部分开敞作为下沉空间,将地下部分展示出来,利用其中的活动吸引人的注意,并通过台阶、坡道等垂直交通将人引入地下建筑(图3)。成都西村大院将对于商业来说最黄金的建筑街角的地面一层挖空,作为地下空间的公共入口,可见地下空间的重要性。

第一个方面是增大楼梯间尺度。通过增大楼梯间尺度消除向下行走带来的空间变小、变暗的问题。华盛顿的史密森尼(Smithsonian)地下博物馆是为了保护1855年的史密森尼古堡周围的环境而设计的独具特色的地下建筑。地下博物馆包括国立非洲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rt)和阿瑟 · M · 萨克勒美术馆(Arthur M Sackler Gallery),其主体部分共有地下三层,包括新增的办公和展览功能。地面空间保持了围绕古堡的绿地和庭院,而地上的突出部分仅有两个古典的入口廊亭,作为直接进入地下建筑的楼梯间。两座楼梯间分别以方和圆为主题,楼梯间的尺度被放大,不仅能容纳楼梯斜向布置,而且在楼梯与墙壁之间有三角形的空隙。游客在进入地下建筑的过程中体验了空间的收放变化,楼梯间自身成为地下建筑空间序列中的重要开始,可以说是别具特色的地下空间入口。

“放大超尺度缓坡”是指将连接地面和地下空间的缓坡放大至超尺度,是连接地上与地下最独特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场地条件要求最苛刻的一种形式。地下空间和地面空间之间常规的连接方式一般为楼梯、扶梯、电梯等垂直交通,除这些之外,坡道也是连接不同的高度的重要手段。当坡道“广场化”以后,人往往容易将其看作是城市广场空间的一部分,而不是专门的垂直交通建筑元素。在行进中人尽管所处的高度有变化,但仍然觉得是位于地面广场的延续空间。这样,人在不知不觉中到达地下,地下空间的“地下”感知被弱化。超尺度缓坡能给人提供如广场一般的聚会和交往的功能,这是楼梯等任何其他垂直交通方式难以做到的。然而,由于占地面积大,超尺度缓坡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其纵向长度来说,过陡的缓坡不便于人在坡道上停留,不适合进行聚会交往等活动,因此当下降高度为一层时,缓坡的长度常常可达几十米;对于其横向长度来说,宽度过窄的话,其广场属性将大大降低,交通属性过于突出,人仍然觉得是在沿着坡道向地下走。超尺度缓坡对于两个方向都有尺度的要求,对场地要求也非常高,可以说是非常奢侈的空间模式,如果其自身不能形成倾斜广场的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对空间是种不小的浪费。这种模式有不少成功案例(图2)。

第三个方面是更改楼梯间形状。通过更改楼梯间形状带来的空间体验消除向下行走时产生的负面心理预期。成都太古里地下空间有非常独特的公共入口。从广场上,市民和游客通过一处长长的扶梯可以直接进入地下空间。扶梯的上方是楔形的采光天窗,且带有非常厚重的墙壁。在向下行进时,由于非常规的楔形带来的视角变化和光线变化都非常强烈而丰富,因此人们无法依据经验预测所体验的空间,在变化的体验中进入地下建筑,迎面的一尊雕塑作为这一组入口空间序列的结束。实际上,楼梯间的边界形状可以非常多样,除了楔形之外,还可以有圆形、扇形、不规则形等,同样可能有类似的空间效果。

图4 / Figure 4 异化楼梯间形态 / Variation of staircase form a. 华盛顿史密森尼地下博物馆 / Smithsonian Museum underground; b. 上海九六广场 / Jiuliu Square in Shanghai; c. 成都太古里 / Taikoo Li in Chengdu

来源 / Source: a, c. 作者自摄 / Photo by the author; b. http://www.stonexp.com/show-10589.html

5 巧用地上突出物

“巧用地上突出物”是指利用地下建筑在地面以上突出的体量实现对地下建筑的提示和引导。这种类型的地上突出物一般部分或全部是透明界面,起到入口亭榭或采光屋顶的作用。地上突出物的体量可大可小,小至地铁站的小型出入口,大至大型下沉广场的顶棚,例如近年来巴黎列·阿莱(Les Helles)地下综合体为最新的改造而设计的3面覆盖整个原有下沉广场的大型屋顶构筑物2。地上突出物的作用除了围护和采光之外,往往以其出色的设计成为地下建筑的室外招牌甚至是名片,吸引市民和游客进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巧妙设计的地上突出物均采用大片玻璃作为形态,但并非所有的地上突出物均适合这样做,因为其保温和隔热性能的局限性难以在使用中保证冬季和夏季极端气候下的舒适。以下是几个成功案例(图5)。

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1]。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对中老年健康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临床中一直都在寻找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2]。此次就中西结合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有以下报道。

毕尔巴鄂地铁站的出入口(Fosteritos)独具一格。这一组29个地铁站的出入口由英国建筑师福斯特设计。设计将这些地铁站的出入口做成完全透明的曲面玻璃盒子,具有玲珑剔透的形态,其结构为钢肋条固定的弧形玻璃。出入口采用小体量的设计,并且完全透明的玻璃材质在视觉上进一步减小体量,在老城区市中心环境中恰当的存在。地铁站体量小、在城市环境中基本被弱化掉,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降低到最小。

苹果专卖店(Apple Store)是利用地上突出物作为地下建筑空间引导的突出案例。苹果专卖店的建筑设计理念是简洁纯粹,其中尤其以纽约第五大道旗舰店最为典型。旗舰店在地面以上只有由15块玻璃组成的10m见方的立方体。它不包括任何具体功能,内部仅有一部玻璃旋转楼梯,仅作为旗舰店地下建筑的地上窗口,吸引人走进地下[11]。一般印象中,地上充足的采光和地下建筑可能具有的潜在阴暗、寒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对走入地下的过程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才要在设计中削弱这种感觉,使地上地下尽可能自然过渡,但苹果专卖店的设计理念恰好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加强地上地下对立的感受,使人反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位于世界各地的很多专卖店也采取了相同的设计理念,将专卖店的主体设置在地下,而由大面积的玻璃组成的透明地上突出物仅作为地下建筑的提示和入口。例如,上海浦东苹果专卖店的地上突出物是与圆形广场呼应的圆柱体,同样通过旋转楼梯将人引入地下;伊斯坦布尔苹果专卖店的地上突出物是位于水池上方的玻璃盒子,能倒映出地下建筑中的映像;苹果最新的发布大厅也通过地上纯净简单的空间和地下报告厅的对比来突出纯粹的设计理念。

图5 / Figure 5 巧用地上突出物 / Making proper use of structures on the ground a. 毕尔巴鄂地铁站的出入口 / Fosteritos in Bilbao; b. 纽约第五大道苹果专卖店 / Apple Store of Fifth Avenue; c. 首尔COEX会展中心星空图书馆 / Star field Library at COEX Mall

来源 / Source: a. 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 b. https://www. flickr.com/photos/lulek/; c. 作者自摄 / Photo by the author

首尔COEX会展中心的星空图书馆(Starfield Library)将地下建筑与地上突出的建筑体量结合,形成高度2层约13m通高的开放式公共图书馆。星空图书馆位于COEX会展中心地下综合体的交通核心,它的主要层次位于地下一层,四角的4个巨大的筒状书架构筑物共同支撑起由桁架和遮阳板构成的采光屋顶,并突出于地面以上形成玻璃材质的地上突出体量。图书馆的占地面积为2,800m2,提供5万册图书和600多种杂志供读者免费阅读[12]。星空图书馆在地下层的综合体内向4个方向打开入口,形成地下综合体内的交通枢纽;在地面层向地上突出体量的4个方向打开入口吸引游人从室外空间直接进入地下建筑。运用地上突出体量形成的空间,图书馆融合了地上和地下空间,给阅读的人们带来独特的空间体验。

地下建筑为什么会有公共入口?有3点原因。第一,由于地下建筑可以不占据地面以上的空间,因此地下建筑的边界往往与地面建筑所需的退红线边界不同,扩大至地面建筑周围的城市广场或街道,如果扩大的范围较大,就会需要专门而独立的入口。第二,建筑的地下部分容易受到忽视,为了提高其辨识度和重要性,在建筑外部的城市空间中直接设置地下建筑的入口,将一部分人直接从室外引入室内,而并非先进入建筑的地面主入口之后才能进入地下空间,对一些建筑来说甚至地下才是主入口。第三,地下建筑的主体或者重要的功能位于街道或广场下方,或地下建筑自身形成街道或广场,地面出入口使其具有可达性。第四,作为满足逃生等功能需要,建筑的地下部分直接在室外设置出入口。

6 创造俯视观景点

地下建筑的设计是一门在实践中逐渐发展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蒙特利尔地下城初现端倪起,欧美很多国家对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进行大量的实践尝试和探索,这个领域在短短的50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城市的发展、更新、保护等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技术的日益进步,地下建筑也从中受益,在更深的深度、更大的规模、更精巧的建造方式等许多探索中产生了更多可能性。时至今日,地下建筑不应该再给人以一贯的消极印象,而应该更多地让人有安全、舒适而又好奇的评价。然而,由于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们熟悉并且正在使用的地下空间仍然是过去几十年大量建设的地下室,且大多数建筑师对地下建筑的设计开始重视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各种地下建筑的精彩发展还有待时日。

纽约曼哈顿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地下空间是一组利用小型开敞地下空间作为核心的地下建筑。下沉广场作为整组地下空间的中心,与周围的室内地下空间在视线上相连通。下沉广场以丰富的活动而闻名。在夏季,地下广场可以作为公共活动广场,既能摆放大量的休闲座位供人就餐,也可以提供举办各类活动的场地。在冬季,地下广场是纽约最著名的溜冰场之一,以大型圣诞树为背景的溜冰场总是非常热闹。下沉广场的周围由两级的台地组成,在地面高度的行人需要先下到下一级的台地上才能观看广场内的活动。通过一条正对广场轴线的缓坡沿一个街区的长度将地面的高度降至比道路高度低2m的台地,一直延伸到广场正面对着的一处观景平台。这里总是围绕着密集的市民和游客,是观赏滑冰和其他活动的绝佳位置。高处俯视地下空间活动的行为有利于将人们吸引到地下空间。

图6 / Figure 6 创造俯视观景点 / Creating a good overhead view a.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 Rockefeller Center; b. 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坡道 / The ramp of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c. 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玫瑰海 / Light Rose Garden

来源 / Source: a, https://www.timeout.com/; b. https://www.architectural-review.com/; c. 作者自摄 / Photo by the author

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Dongdaemun Design Plaza)建于2014年,总建筑面积为89,574m2。该项目创造了具有丰富活动的地下休闲广场。东大门设计广场是一组非线性的建筑和城市空间,其设计和施工由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完成。建筑共有4层地下空间,地下休闲广场位于地下二层,它围绕整组建筑布置,包括地下历史遗迹、休闲茶座、纪念品店等若干区域[13]。地下休闲广场与地铁站相连,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地下休闲广场通过几组超尺度的缓坡与地面相连,每一组缓坡都是不规则的,给人提供了在运动中观看建筑和广场的视角。同时,建筑还在西侧的地面层提供了若干处可以供人俯视观赏他人在缓坡上行走的平台。此外,在建筑的东侧分布着古城墙的遗址,休闲广场结合遗址是位于地下的一整片完整的玫瑰花海雕塑园(Light Rose Garden),市民和游客既可以在地面层的平台俯视这些雕塑,也能通过连通的空间走进地下广场欣赏雕塑。东大门设计广场虽然是一组空间关系和建筑形态都非常复杂的地下建筑,但是其所反映出的地下建筑公共入口的设计原则仍然非常清晰,特别是从不同角度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大量可以俯视地下空间的位置。

7 结 语

“创造俯视观景点”是指在地面层应提供供人观赏地下空间中其他人行为的空间。本文认为,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担负着将人从城市外部空间引导进地下空间的重要职责,而影响人的行为首先就需要改变人的心理活动,不仅要让人认识到他们能进入地下建筑做什么,而且要让他们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到其他人正在做的示范。正如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所说:“城市景观中的魅力之一就是俯视景观。由于俯视,视线迅速而确切地把握住领域,把观光者和街道紧密地联系起来。”对于地下空间而言,人们在俯视观景点可能关心3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他人进入地下空间的过程、他人在地下空间中的行为以及地下空间中的特殊景观(图6)。如前文提到的史密森尼地下博物馆的楼梯间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它的侧面打开窗洞,供人俯视观赏其他人在楼梯中驻足的情景。

华盛顿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利用超尺度缓坡将人引入地下空间的生动案例。纪念碑呈现“V”形的平面布局,两条坡道将人群逐渐从地面引向纪念碑内部的地下空间。由于其坡度平缓,行走在其上的人群可以观看缓坡侧面纪念碑墙上的文字。纪念碑的主体位于地下,创造出宁静庄严的气氛,而两条坡道分别对向场地远处的对景,也就是东西两处城市地标—国会大厦和林肯纪念堂,加强了庄重的场所感。虽然缓坡没有形成广场,但是仍然承载了交通和活动的双重功能。

现今中国城市面临地下空间的大发展。第一,很多城市特别是中心区用地稀缺,地价升高,地下建筑远比同等要求的地面建筑昂贵的问题已越发次要,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已经意识到城市盲目向高发展、向外围扩张将带来交通、环境等更多的问题,紧凑而高效集约的城市形态才是应该探索的道路。第二,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理念正在兴起和深入人心,通过地下空间对城市进行更新是不可避免的,新时代的需求也给地下空间提出了极大挑战。第三,中国的许多城市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开发和设计新的地下建筑的能力3,而不是单纯地改造过去的人防空间。总之,中国城市的地下空间正在逐步到来。建筑师需要充分发挥作用,将地下空间创造成宜人的城市空间。

浙江省新一代海洋气象业务平台已作为浙江省气象台海洋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的主要工作平台投入业务应用,明显提高了现代海洋预报的服务能力。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关注地下建筑的公共入口,对中国地下空间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些新城过于追求大尺度,盲目建设地下综合体、地下广场,它们缺乏宜人的尺度和合适的定位,很可能严重缺乏活力,与初衷不符。国内外出色的案例表明,在地下建筑的设计中关注其与城市的关系,特别是与街道、广场等城市开放空间的关系,往往起到“四两拨千斤”“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地下建筑属于具有特殊性的城市设计类型,其对“整合”“可达性”等中观和微观尺度的问题也正是城市设计所关注的问题,但它又具有与地上空间完全不同的独特性。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初步分类总结地下空间的公共入口五原则(表1),探讨通过建筑途径加强地下建筑的可达性和吸引力的方式,旨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探讨适合我国地下建筑发展阶段的设计方法,创造未来具有城市活力的地下建筑。

表1/ Table 1 地下建筑公共入口五原则对比 丨Comparation of the 5 principles of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来源:作者自绘

五原则名称 适合功能 形态特征 场地要求 优势 劣势 典型案例放大超尺度缓坡有大型集散广场的大型公共建筑,如艺术中心、博物馆、大型教学楼、图书馆、纪念性建筑将连接地面和地下空间的缓坡放大至超尺度,坡道“广场化”至少几十米宽度的广场超尺度缓坡上能给人提供如广场一般的聚会和交往的功能,这是楼梯等其他垂直交通方式难以做到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到达地下,地下空间的“地下”感知被弱化对场地要求也非常高,对两个方向都有大尺度的要求,是一种对空间较奢侈的利用,如果自身不能形成友好的倾斜广场,在一定程度上对空间是一种浪费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并列上下主入口入口仪式性并不过于突出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楼、文化建筑、校园建筑建筑地下部分直接对外设主要的出入口主入口周围有适当尺度的广场或庭院地下主入口吸引人的注意,并通过台阶、坡道等垂直交通将人引入地下建筑,使地上和地下入口同等重要对地面主入口广场的完整性有一定程度的破坏首尔韩亚银行Place 1大厦,首尔延世大厦,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异化楼梯间形态以地下建筑为主体的商业建筑和文化建筑,如大型地下综合体、地下博物馆等。重点设计地下空间城市入口垂直交通的形态,打破从室外进入地下空间的负面心理一般将楼梯将以各种模式进行放大使人在向下走的过程中或能接收更重要、更精彩的信息,或能较早将位于地下的空间信息收入视野,有助于将人内在生成的负面心理抵消或逆转异化楼梯间形态往往需要将楼梯间放大,也是一种比较奢侈的空间模式华盛顿史密森尼地下博物馆、上海九六广场、成都太古里地下空间巧用地上突出物以地下建筑为主体的商业建筑、文化建筑、交通建筑,如品牌商店、文化建筑、地铁站利用地下建筑在地面以上突出的体量实现对地下建筑的提示和引导广场和街道均可除了围护和采光之外,往往以其出色的设计成为地下建筑的室外招牌甚至是名片,吸引市民和游客进入其中有地上突出物均适合用大片玻璃,其保温和隔热性能的局限性难以在使用中保证冬季和夏季极端气候下的舒适毕尔巴鄂地铁站入口、苹果专卖店、首尔COEX会展中心星空图书馆创造俯视观景点有大型地下广场的大型公共建筑,如地下综合体、地下休闲广场、地下运动广场在地面层应提供供人观赏地下空间中其他人行为的空间较大的地下广场人们在俯视观景点可能关心他人进入地下空间的过程、他人在地下空间中的行为以及地下空间中的特殊景观,使自身也产生进入地下空间的愿望需要较大面积的场地,且地下广场如果不经专门设计,有可能空旷而缺乏人气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

注释

Notes

1 王保勇等的《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建议》一文梳理了中外学者对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历史,这些研究的结论体现出3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封闭的地下空间会给人带来通风不畅、潮湿、有异味等生理感受以及感知减弱、幽闭恐怖、社会地位低等心理感受。第二,地下空间与具有类似负面条件的地上无窗建筑相比,更易引起人的不安、消沉等评价。第三,影响地下空间心理的因素,主要是建筑设计的原因造成。

西门庆毫无疑问是金瓶梅里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对他的研究也是颇为深入。西门庆的形象内涵十分丰富,他既耽于女色,又善于经营;既天真多情,又精于谋算。其人生哲学就是赚钱与纵欲。以西门庆为核心,小说也设置了一系列影身人物。

2 列·阿莱(Les Helles)地下综合体是巴黎旧城中心区20世纪70年代的改造项目,通过将传统的市场改造成地下4层的大型综合体,实现了地区的城市空间复兴,并保持了巴黎城市的风貌。改造后的大型地下综合体汇集了地铁、商业、办公、娱乐等各种功能,并形成一处地下3层的下沉广场。在使用了30年后,列·阿莱地下综合体面临经济衰退,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更新,SEURA事务所设计了巨大的顶棚,将原有下沉广场3面覆盖,并将前广场改造成公园,旨在再度提升列·阿莱地区的活力。

3 2017年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指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吻合,在各省的分布与各省GDP总量关联密切,延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发展核心以及东部沿海发展轴、沿长江发展轴和京广线发展轴3个发展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2017)公共版[EB/OL].[2017-12-20].http://www.upnews.cn/archives/33171.

[2]徐磊清. 下沉广场用后评价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2) : 1405-1409.

[3]王保勇, 侯学渊, 束昱. 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建议 [J]. 地下空间, 2000(4): 276-281.

[4]Sterling R L, Carmody J. Underground space design [M].New York :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3.

[5]吉迪恩·S·格兰尼, 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许方,于海漪,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6]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7]卢济威, 庄宇.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5.

[8]Whyte W 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M].Washingto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1980.

[9]Archdaily. Ewha Womans University /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 [EB/OL].[2017-09-05]. http://www.archdaily.com/227874/ewha-womans-university-dominique-perraultarchitecture/.

[10]Openhouse Seoul. Place 1 [EB/OL]. [2017-12-20]. https://www.ohseoul.org/archive/place-1/tag/4108.

[11]Archdaily. 苹果零售店的标志性建筑[EB/OL]. [2017-12-20]. https://www.archdaily.cn/cn/870299/ping-guo-lingshou-dian-de-biao-zhi-xing-jian-zhu.

[12]The Korea Herald. Shinsegae opens 50,000-title library at Coex [EB/OL]. [2017-12-20]. http://www.koreaherald.com/view.php?ud=20170531001002.

[13]Archdaily.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EB/OL].[2017-12-20]. https://www.archdaily.com/489604/dongdaemun-design-plaza-zaha-hadid-architects/.

SYNOPSIS IN ENGLISH

A Study on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SHANG Qia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n 2017,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n total completion area of China increased from 10% in 2015 to 15% in 2016,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legal system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gradually improved, and there is great potential for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Besides, what is not to be ignored is that the architects’ awareness of underground space design is also being strengthened.

Underground space ofte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insulation and with poor air quality, which is very likly to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people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Since the late 1970s, many scholar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have carried out experiment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study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underground space. Their conclusion was that underground space tends to create negative emotion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eliminate these effects through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to expl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accessibility and attrac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through architectural approaches.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refers to that the underground space directly facing the opening streets or squares in the city, and people can enter the underground buildings directly through the external“public entrance” instead of 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building.

Why does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have a public entrance? That is due to four reasons. First,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does not occupy spaces above the ground, so the boundary of the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is often different with that of the building above the ground, which has to abide by the boundary line setback. If it expands a few meters towards the outside squares or streets, a public entrance is needed. Second, the underground part of a building is easily to be neglected.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identification and importance, there could be a public entrance outside that building, to guide some people in to underground space directly from the outside,instead of entering the main entrance of the building before entering the underground space.For some buildings, even the underground space is the main entrance. Third, the main part with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underground building is located beneath a street or a square, or the underground building itself forms an underground street or the square, so the public entrance makes it accessible. Fourth, as a function of evacuation,the underground part of the building always has an entrance in the outside open space.

A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accessibility of a underground space, and create a unique and charming place with good experience. Urban entrance of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usually has spatial element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n architecture above the ground. Through case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cludes five general principles, which are magnifying the super-scale gentle slope, coordinating the main entrance at different levels, variation of staircase form, making proper use of structures on the ground,and creating a good overhead view.

Magnifying the super-scale gentle ramp refers to enlarging the slope that connects the ground and the underground space to superscale. When the ramp is like a square, people tend to take it as a part of the city square, rather than a vertical connective element. In this way, people can reach the underground space without realizing it, and the perception of“underground” is weakened. The perfect examples for this principle ar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Centre Georges Pompidou, and Ewha Womans University.

Coordinating the main entrance at different levels refers to designing a main entrance to the building in the underground space. If the underground space of a building is as important as its ground floor,then a main entrance both on the ground and underground could be necessary. Some architects design a large sunken courtyard by the main entrance, even at a cost of sacrific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entrance square sometimes, aiming at highlight the underground entrance visually. The perfect examples for this principle are Seoul Place 1 building, Seoul Yonsei Arcade, and the The Expo Axis of Shanghai.

Variation of staircase form refers to focusing on designing the vertical connection of a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space. We can improve the staircases by enlarging the scale of the stairway,making the boundary fuzzy and changing the shape of the staircase, so that people could accept more inform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space earlier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down. The perfect examples for this principle are Smithsonian underground museums, Shanghai Jiuliu Square, and Chengdu Taikoo Li.

Making proper use of structures on the ground refers to using structures above ground to draw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underground space and guide them to walk into it. The protruding structures often become the exterior advertisement of an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attracting citizens and tourists to get into the underground space. The perfect examples for this principle are the Fosteritos in Bilbao, Apple Stores, and the Starfield Library at COEX Mall of Seoul.

Creating a good overhead view means on the ground there should be spaces for people to watch the behavior of other people in the underground space.Affecting the people’s behavior needs first changing their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ey should not only be aware of what they can do in an underground space, but also see what others are doing in a unique way in it. The perfect examples for this principle are Rockefeller Center in Manhattan and Dongdaemun Design Plaza in Seoul.

Paying attention to public entrance to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hina. Some new cities pursue large scale spaces. They construct underground complex and large underground square without pleasant scale and suitable functions. They are very likely lack of vitality,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owner’s original intention. However, excellent cases shows that, if we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 especially the open spaces of a street or a square, we might often find a clever way to solve a problem. The explorations of this article could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 value to the design methods of underground architecture in China.

商谦
《城市设计》 2018年第1期
《城市设计》2018年第1期文献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